趙大叔是一位患糖尿病十餘年的「資深糖友」。近期,他總是感覺手腳發麻,有時感覺像穿著厚厚的襪子,有時感覺像螞蟻在手腳上爬,慢慢地開始出現手足指端刺痛,晚上睡覺前症狀更加明顯。手足的麻木疼痛「奪走」了趙大叔的良好睡眠,導致體重快速下降了30斤,他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影響。望著外觀完好無損的手腳,趙大叔感到萬分痛苦!1周前趙大叔來到糖尿病、腎病科專家門診,經過李春英主任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查體,在糖尿病、腎病科住院治療檢查,才發現原來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惹的禍。
經過在糖尿病、腎病科住院期間的系統治療,趙大叔血糖調理正常後,身體感覺輕鬆了很多,手足麻痛的症狀也明顯好轉,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一種慢性併發症,出現一系列與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症狀和體徵。比如:早期以感覺障礙為主,患者可表現為對稱性的手套樣或襪套樣感覺障礙,如麻木、疼痛、感覺異常、灼熱感,後期可表現為感覺減退甚至消失。其中最常見的原因為遠端對稱性的多發性神經病變。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達16%。發病機制複雜,臨床表現多樣,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手足麻痛是周圍神經病變常見表現之一。由於周圍神經可分為支配感覺的感覺神經及支配運動的運動神經,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表現也因損傷的神經而異。表現以對稱性、先從足端、手端麻痛為起始。患者對疼痛的描述是診斷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的重要依據。疼痛性質多種多樣,常表現為觸摸痛、刺痛、閃電樣疼痛、刀割樣疼痛、燒灼感或痛覺過敏。
肢體疼痛、麻木可導致患者的日常行為如行走、持物等能力下降,疼痛以夜間為甚,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模式與質量,糖友常伴有失眠、焦慮和抑鬱。
糖尿病患者的感覺減退其實很危險,有些老人習慣睡前泡泡腳,但由於足部的感覺減退,容易造成燙傷,最後因為「糖尿病足」而不得不來住院治療。
01
感覺神經功能檢查
用128Hz的音叉敲打後置放於患者踝關節處,檢查患者對音叉振動的感覺;用10克尼龍單絲觸及患者皮膚(特別是足底)檢查患者的輕觸覺,如果患者有1點或2點以上不能被感覺,則視為異常;讓患者平臥閉目回答自己哪一個足趾被拔動或是否感到足趾被拔動,以檢查患者的本體感覺;用冷或溫熱的物體,比如不鏽鋼小棒置於溫水或冷水中然後放在皮膚上檢查患者對冷、熱的感覺;用大頭針鈍端接觸皮膚檢查患者對針刺的感覺。
02
運動神經功能檢查
檢查患者四肢活動的靈活性、協調性、步態;檢查有無肌肉萎縮;檢查膝腱跟鍵反射是否存在。
03
神經電圖檢查
行神經肌電圖檢查不同肌肉中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與潛伏期,是確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必查項目。
①明確的糖尿病史;
②在診斷糖尿病時或之後出現的神經病變;
③臨床症狀和體徵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相符;
④以下檢查中如果有2項或2項以上異常則診斷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溫度覺異常、10克尼龍絲檢查、足部感覺減退或消失、震動覺異常、踝反射消失、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1.確診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每年需要進行一次神經病變篩查;
2.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診斷時就應篩查,且以後每年篩查一次;
3.有神經病變者需要每3-6月複查。
4.早期篩查主要包含:痛覺檢查、溫度覺檢查、觸覺檢查、振動覺檢查、位置覺檢查以及神經電圖檢查等。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重在規範化治療,牟平區中醫醫院糖尿病、腎病科現為「山東省中醫藥特色專科」、「煙臺市重點中醫專科」。科內技術力量雄厚,三級梯隊健全,住院期間為患者制定個體化降糖方案;控制好血糖的同時,開展的中醫特色療法,能夠運用中醫適宜技術,改善患者麻木疼痛症狀,提高患者住院體驗。其中耳穴壓豆、中藥穴位貼敷、中藥燻藥、隔物灸治療、中醫定向透藥治療等特色治療方法,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療效顯著,很多住院患者在經過規範化治療後麻木、疼痛等症狀明顯好轉,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糖尿病、腎病科配備了國內最為先進的胰島素泵32臺和動態血糖監測儀2臺。科室技術力量雄厚,三級梯隊健全,在李春英主任醫師的帶領下,注重中西醫結合,突出中醫特色療法,持續優化優勢病種,實行路徑管理,為萬名糖尿病患者實行檔案化管理、規範化治療,專科專病、專病專藥形成區域品牌影響力。
李春英
主任醫師,牟平區中醫醫院大內科主任兼糖尿病、腎病科主任。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四屆內分泌專業委員會糖尿病腎病專家委員會委員、煙臺中西醫結合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煙臺市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牟平區政協委員,現為「煙臺市名中醫」、「煙臺市十佳中醫醫師」;曾榮獲「牟平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牟平區勞動模範」「牟平區十佳青年」、「牟平區十大道德模範」、「牟平區十佳最美醫師」、「煙臺市巾幗建功標兵、三八紅旗手」、「煙臺市健康衛士」等榮譽稱號,連年受區委區政府嘉獎。
供稿:姜蓓蓓
原標題:《【健康微課堂】手足麻痛難以忍受,小心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盯上」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