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看電影《徵服1453》,即被其宏大的戰爭場面所震驚,感嘆奧斯曼土耳其人徵服君士坦丁堡的不易,穆斯林軍隊為擴大伊斯蘭的影響可謂拋頭顱灑熱血。當然,作為伊斯蘭人,對其中穿插的哈桑和艾拉的愛情故事頗為不解,覺得可能受好萊塢大片的影響,大概是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增加票房上座率而已。
因為講《羅馬章》經注,其中提及君士坦丁堡(現稱伊斯坦堡),我索性找來該城的阿拉伯語資料,給學生上精讀課。於是較詳細地認識了土耳其人為徵服該城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此課講了多半,我介紹同學們觀看《徵服者1453》,學生們迫不及待地要看此片,趁著他們看片,我再看一遍。畢竟對其歷史及攻防戰略有了一定的了解,居然看出首次沒有看出及沒看懂的許多內容。
(二)
此片毫無懷疑是歌頌土耳其伊斯蘭英雄,在擴大伊斯蘭影響,揚穆斯林之軍威的時刻,上至穆罕默德二世蘇丹,下至挖地道和拉戰船的民工,都齊心協力、熱血沸騰地投入戰爭。挖掘地道的民工最令人感動,當地道被發現時,他們本來可以逃跑,但是卻留下來集體念作證言,同敵人同歸於盡。至於在戰場上犧牲的將士,都以作為伊斯蘭的烈士而感到榮耀,且都要求戰友將自己得舍西德(烈士)的消息傳達給家鄉的父老鄉親,讓親人為之自豪。電影反映出伊斯蘭教能調動這個民族巨大的潛能。電影維護了穆斯林的榮耀,無論陸戰還是海戰,穆斯林的戰鬥口號就是一句「真主至大」,陣亡將士臨終都以作證言作為最後的言語。在5月29日對君士坦丁堡發起最後的總攻之前,蘇丹帶領大家做了集體禮拜,並進行了讓穆斯林自豪和振奮的戰事演說。
電影頌揚了伊斯蘭學者的角色,尤其在戰爭進入最艱難的時刻:該城久攻不下,匈牙利等歐洲國家的援軍將蜂擁而至,將對土耳其人形成合圍之勢,蘇丹及將士們陷入困境,對攻克該城產生疑慮。一個伊斯蘭謝赫出現了,他以穆斯林學者及傳道者的身份,以帝王師的口吻,打消了蘇丹的顧慮,鼓勵年輕的蘇丹戰鬥下去,且將此次戰役同669年埋骨君士坦丁堡城下的聖門弟子艾卜·阿尤卜·安薩爾的視死如歸聯繫在一起,並聲稱蘇丹就是真主預言最終攻克該城的人物,讓蘇丹頓生伊斯蘭歷史使命感和神聖精神。在此偉大信仰的感召下,蘇丹一鼓作氣,完成了聖門弟子未盡的偉業。
再次觀看穿插在該電影片中的哈桑和艾拉愛情故事(應該是虛構的),居然發現,雖然確有好萊塢的風格,但並非僅僅給電影注入現代東西方俗人喜愛的內容。其實,這是宣揚土耳其不僅有伊斯蘭人,而且還有世俗者,世俗者(代表人物是哈桑)在自己私生活或許不檢點,但是,世俗者也無限擁護哈裡發,對伊斯蘭國家赤膽忠心,最後,哈桑在身中數箭的情況下,將奧斯曼土耳其的軍旗插到了黃金門的城樓上,哈桑是扶著飄揚的戰旗為國捐軀的。
這樣的安排與今天土耳其的國情很吻合,世俗主義者是軍人集團,他們在土耳其獨立戰爭中戰功卓越,這點誰也否認不了。在有伊斯蘭背景的繁榮黨領袖埃爾多坎掌權以後,他們的勢力被限制,因為大眾擁護埃爾多坎,軍人集團也只有服從。這樣,土耳其的伊斯蘭人和世俗主義者居然能夠相安無事,結果國家朝著穩定與發展的方向進步著。《徵服1453》雖然反映的是伊斯蘭哈裡發的徵服運動,但是哈裡發也是土耳其的民族英雄,世俗者必須擁護,於是影片也表現了世俗主義者不甘寂寞,豪不猶豫地衝鋒陷陣,一是證明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再則表明自己對伊斯蘭政府和國家是忠誠的。
這樣深具土耳其色彩的伊斯蘭英雄主義戰爭片,滿足了人們的視覺享受,符合大眾的審美標準,當然能得到非穆斯林影迷的追捧;又從精神價值上被多數穆斯林認可,從此角度講,該片導演匠心獨具,影片很成功。
(三)
我問同學觀看電影後感覺如何,他們有人對哈桑提出批評,不過多半還是叫好,一些學生還羨慕哈桑的長髮,想模仿哈桑殺敵時的灑脫,還有同學模仿穆斯林戰士進攻時念「真主至大」。可見電影對年輕人的影響,如果阿鴻講穆斯林軍隊曾經的戰功,講穆斯林聖戰時的奮不顧身,終究還是乏味,聽眾有限,連許多穆斯林也不愛聽,如果變成合適的影視,那就會一夜間傳遍千家萬戶,現代傳媒太神奇太厲害了。
我告訴同學,如果有人能將穆斯林國家普遍的平和、將穆斯林的幽默、豁達,將伊斯蘭社會的拾金不昧和兄弟友誼表現出來,一如伊朗拍攝的市井生活片,就一定能夠很好地改善穆斯林的形象。同學們津津有味地聽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