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首映第7場首映短片
《荒城之月》
(第16屆臺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片)
荒城明月光,照我獨彷徨
文 | 木衛二
動畫片一直是這兩年暑期檔電影的熱門話題,其背後也跟動漫產業的整體布局有關係。無論是嘗試國產3D動畫的《大聖歸來》還是募仿日本吉卜力工作室的《大魚海棠》,它們都獲得了空前關注。
情懷與大手筆製作之外,也有許多獨立的動畫影像工作者,完成了風格各異,做工不同,與傳統歷史或中國文化有重要關聯的動畫創作。像《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定格動畫短片,偏長於動作場面,創作團隊被引入到侯孝賢《刺客聶隱娘》的內地宣傳。還有像中央美院畢業生耿雪的陶瓷動畫短片《海公子》,脫胎於蒲松齡《聊齋志異》,冰涼悽冷的影像質感,走了一系列藝術展覽,令人側目。
再聯繫及過去幾年我參加過的一些短片評獎,動畫短片創作可謂五花八門,源源不斷地向主流工業輸送著各種人才。譬如眾所周知的,《大魚海棠》始於十二年前的一部七分鐘短片。還有另一則讓影迷憑弔的影史遺憾——楊德昌直至逝世也未能完成的武俠功夫動畫片:《追風》。
以這般主流口吻的綜述開場,無非是想說明,短片在創作力方面,不僅彰顯了一個作者的驚鴻一瞥或靈光一現,它們更像湧動在動畫產業背後的鮮活力量,呼之欲出。通往長片的道路,可能折戟沉沙,也可能扶搖直上。畢竟,製作動畫片所耗費的精力財力物力都是一眼可見的成本付出。而本土動畫片的終極榮光,還是令所有人引以為傲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先於產業,如同電影,動畫首先是一門藝術。
這次推薦的短片《荒城之月》,它是一部來自臺灣的別致動畫。我並不了解導演吳德淳的個人背景。它吸引我的,是以第一人稱講述的阿公(爺爺)故事,全部用閩南方言(臺語)完成,還有模仿不同人物的對話,有男有女。
這個二戰背景下的「愛情故事」(能否稱之為愛情暫且不提),故事圍繞一間小診所展開,阿公、阿嫲還有無名女子。故事引發的情感擾動,在戰爭面前,小到被隨手一抹,就可以擦拭而去。
影片採用版畫加水墨的表現形式,不時出現傳統默片的字幕卡手法。配樂是我料想到會出現的南音,它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渡海去臺灣弘揚南音藝術的王心心。一曲李白的《菩薩蠻》,道出了愁情離緒空對月的哀婉感傷。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出現南音(南管)配樂的臺灣電影,一是侯孝賢的《戲夢人生》,一是張作驥去年的《醉·生夢死》。前者寫小人物在臺灣歷史迷局中的命運沉浮,他手擎布袋戲偶上臺,殊不知,人也是歷史擺弄的玩偶。後者以南音唱李白的《將進酒》,寫了創作者或人物的抑鬱不得志,黑暗,絕望,還有難逃一死。
不難發現,南音是一種帶有強烈印記和個人情緒的古雅曲樂,它可以隨著歌者自我情感和二次發揮而演繹變化。調子平穩,低沉,舒緩,迂迴。慢到你要心平氣和,遺忘此間煙火。平得近似清湯白水,卻能夠直抵肺腑。年幼時聽聞,有如來自歷史深遠處的不知名唱腔。
南音在《荒城之月》的故事裡,起了兩層作用。一是配樂本身的烘託,告慰離人,一曲訴衷腸。二是帶出祖輩生活的歷史時代,營造出追憶故人的情境。
與甘耀明的原著小說相比,電影捨棄了日語對話,剝離了這一帶有明顯政治意味的時代元素,只剩純粹的人與歷史。醫者,救人。畫者,尋找美。這兩件事情在亂世之際,都變成了特別幻滅、引發惶然的理想存在。
版畫的形式,令《荒城之月》的影像拙樸,力道渾厚。縱然因此缺少了線條上的靈活變化,而只能較多採用到移動、遮擋和疊印的層次變化,但一版一筆的變化,有如一個受制於時局,步步維艱、不得前行的小人物故事。
作為評論者,只能大膽猜測吳德淳導演是希望用版畫這一形式,來表現時局的壓抑與社會的禁忌。畢竟,這是一個在黑暗中尋索剎那卻永恆之美的靈魂故事。正如身為醫生的阿公,想的還有救死扶傷以外的事情,他需要完成一幅不再是支離破碎的人體素描畫,是一項關乎藝術創作形式,具有更高標準和原則的人類精神追求。
「一枝草一點露,這只是時局的命運。」
古往今來,歷史只寫帝王將相,到了現代,慢慢有了個人口述的歷史。你要耗費氣力,在枝繁葉茂當中,穿過浮燈殘影,守得雲開月明。
《荒城之月》包含了一個重要的人物關係和情節反轉,但電影卻沒有點破更多。無名女子的身世如何,後來命運又如何,一切在畫作面前,似乎又變得不重要了。更何況,正如後來畫作那樣,阿公總會一手擦掉,變成了茫茫無所依的灰紙一張。
開篇部分,阿公想畫一幅裸體寫真卻不可得,表面上是因為世俗民風的保守固執使然。但因為光亮而怕被人看見,因為燈光會招致轟炸,倒也影射了時局的黑暗與不安。
封建時代,中國男人先結婚後戀愛的故事已是美談,因父母家族之命而結合卻沒有男女之愛的,幾乎是常見案例。故而侯孝賢拍了一部清末男人們到妓院談戀愛的《海上花》,他們接杯舉觴,女人爭風吃醋,卻出不了那一方屋宇,不問外面時局。
戰爭的到來,製造了疾病、死亡與破敗,也讓眼前一切有了可以主動或被動了結的時刻。阿公與女子的相遇,一來是感動於她的堅持,二是被她的美貌,與生具有的生命力所吸引。
至於畫下的,不重要。看到的,才重要。
明月高懸之際,映射的是生命的光輝之時,人生與天地,看出去仿佛就會變得更遠一些,沒有真正的終結。
《荒城之月》,本是流傳了一個多世紀的日本名歌,寫的也是懷古感今之心緒。置放於影片中的二戰末期,與今時之我對阿公故事的回望,形成了又一個呼應,有如瀕死般的咳嗽,老式鐘錶的走動,喚醒作者對生命本質的思索。
月光,月色下的畫作,榻榻米上的女性胴體,它們不偏不倚,不代表任何好與壞,畫好了又擦拭去,只是屬於屬於生命的美好與寧靜,無關戰爭、生死和時局。
往大了說,這是一個夾雜了反戰訴求、歌頌生命與女性美的動畫短片,是一個深受西方影響的知識分子,對東方女性生命和苦難的觀察身世。關於這點,只需要注意阿公與女子的人物裝束和形象設定。往小了看,《荒城之月》似乎只是關於一個年輕人的彷徨,連情迷意亂都說不上。費牧的《小城之春》,說的是難以抉擇命運出路。
但在內容上,它與《荒城之月》的日本歌曲,與南音這一曲樂的靜心清流特點,試圖達到一種觀者自照的留白目的。不予道破、餘味深長的結局,也讓這個曖昧不明的亂世故事,帶有了不太確定的成分。比如有人看完會想到:那幅畫,它真的完成過嗎?
作者簡介|木衛二,著名影評人,生於泉州,現居北京。著有《身不在場》 、《獨立日:用電影延長三倍生命》。
@ZERO:很好奇這片子是怎麼做的。剪紙還是版畫?從來沒有看到過這種動畫,讓人眼前一亮的風格,感覺故事也挺好的,戰亂年代的醫生和帶丈夫投醫的女子萍水相逢,於戰火中完成一幅素描,世事如轉蓬,一篇上好的動畫散文。
@Hilda 江楓:旁白很有味道。其中講述阿公遇到初戀的那一段,感覺很像吳念真的《多桑》裡,日據時期遺留的電影院在放著日本的黑白電影,有旁白用閩南語解說劇情,翻譯臺詞。滿滿都是年代感。
@南門頭上:一聽就是南音王心心,南音的調調和這個片子很搭,荒腔走板的感覺,荒煙蔓草的感覺,也是宿命的感覺。也想起那部叫《桂花巷》的老電影,驀然回首,只是煙之外……
@老歇菜:理解是否終能帶來和解?人們首先得與過去的自我達成「共識」,才能釋然的迎向未來的坦途。
@白河夜行:夜半荒城聲寂靜,月光淡淡明。 昔日高樓賞花人,今日無蹤影。有限的線條勾勒出無盡的情感,木版畫的呈現形式與疏離克制的情感真是絕配。
@小可愛:莫名覺得配音模仿不同人物的講話語氣很萌呢。
@KHY:喜歡這部片,奇奇怪怪,怪怪奇奇。方言也好聽,沙沙的,也像煙像月光。
本文為「柯首映」原創
轉載/品牌合作/商務合作
請聯繫 jia@yishangmedia.com
QQ:373860976
全球電影短片中國首映平臺
柯首映常年徵集優秀電影短片
提交作品可登陸網站 www.jiascreen.com
或點擊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