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釀成悲劇  冰箱存放食物要注意什麼

2020-12-27 科技世界網

近日,黑龍江省雞西市某家庭聚餐引發中毒造成8人死亡的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據了解,該家庭聚餐曾食用家庭成員自製的酸湯子,且該酸湯子食材在冰箱中冷凍近一年。經流行病學調查和疾控中心採樣檢測後,在製作酸湯子的玉米面中檢出高濃度米酵菌酸,同時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檢出,初步定性為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這一突發事件對食品安全再次敲響警鐘,提醒居民日常生活中應該時刻注意食品安全問題,而冰箱作為我們日常存放食物的重要工具,如何合理、科學的使用至關重要!下面就和大家分享幾點使用冰箱的注意事項。

【食物不要反覆解凍,關注保存期限】

冷凍食品在解凍過程中,伴隨外部溫度升高,細菌會迅速繁殖。雖然再次冷凍能抑制細菌生長,但不能「凍死」細菌。曾有檢測機構做過實驗,經過4次解凍、冷凍後,同一塊鮮肉的菌落總數竟然達到了最初的15倍。所以,食物解凍後建議儘快食用,不要反覆冷凍。

同時大家還應關注食物的保存時限,不要吃「過期」的食物。

人民日報曾發布過不同食物在冰箱中的安全存儲時間,如果食物超過了安全保存時間,要抓緊扔掉!因為即使人眼看不到食物的發黴腐敗,但內部也可能已經存在許多細菌了。千萬不要因為可惜,而拿身體健康冒險!

【給放進冰箱的食物穿件「衣服」,分裝存放】

由於各種食品的腐壞變質期不一樣,如果亂糟糟堆放在一起,容易互相「汙染」,讓原本能吃的食材也變「壞」。

大家把所有的食物放進冰箱前,建議先用保鮮膜或保鮮盒/袋包好,並按照種類分開放置。這樣既可以減少營養物質流失,也能避免食物間沾染細菌、串味。

【定期清潔冰箱,殺滅細菌】

除了做到前面兩點,還應注意消滅冰箱裡危害食品安全的源頭——細菌。

冰箱裡的細菌若不及時消除,它們會繼續「殘害」新鮮食物,加快食物腐敗變質速度,並讓冰箱充滿難聞的氣味。正常情況下應每月徹底清潔一次冰箱,但許多人家的冰箱經常囤的滿滿當當,清潔起來相當困難,而且也沒有時間做。還有一些家庭使用炭包、除臭劑等產品來消除冰箱氣味,但是這些傳統產品只能通過吸附味道淨化冰箱空氣,作用有限,也不能殺滅細菌。

隨著科技的進步,冰箱除味器也在不斷發展。再加上今年新冠疫情的爆發,越來越多的人更加關注食品安全與殺菌消毒。最近,小家電巨頭摩飛專門推出了一款針對冰箱食品安全的產品——摩飛冰箱衛士,它採用臭氧殺菌原理,能夠自動釋放臭氧,達到殺滅冰箱細菌、減少異味、延長食品保鮮期、降解果蔬農殘的四大功效。

經專業權威檢測鑑定,摩飛冰箱衛士能輕鬆殺滅冰箱中常見的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李斯特菌等,殺滅率超過99%。

比起手動清潔和使用傳統除味產品,摩飛冰箱衛士更加安全、放心、有保障,可以說是冰箱食品安全的最佳守護者!而且用戶只需要點開開關把它插在冰箱隔板上就不用管了,非常省心。

冰箱不是保險箱,希望大家以後能夠放下依賴思想,合理科學使用冰箱,或藉助專業冰箱殺菌除味產品讓冰箱更安全,為自己及家人健康提供保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相關焦點

  • 黑龍江雞西酸湯子中毒事件唯一倖存者去世,這類食物要慎吃!
    而這次中毒事件中,製作麵條相關食材放在冰箱冷凍已經至少一年,因為長時間存放而產生了米酵菌酸。 長時間發酵的酵米麵類食品,要慎吃。 夏秋季節製作發酵米麵製品容易被椰毒假單胞菌汙染,該菌能產生致命的米酵菌酸。米酵菌酸高溫殺不死,高溫煮沸不能破壞其毒性;中毒後也沒有特效藥,病死率高達50%以上。
  • 【網絡謠言粉碎機】流言:泡發食物都很危險,都會造成米酵菌酸中毒
    ▼▼▼流言:雞西酸湯子中毒事件發生,可見泡發食物都很危險,都會造成米酵菌酸中毒。真相解讀:隨著雞西酸湯子中毒事件的發生發展,「米酵菌酸」這個原本人們不太熟悉的物種,被扒了個底朝天。
  • 警惕「酸湯子」悲劇,你家冰箱的冷凍室能除菌嗎?
    近日,黑龍江省雞西市某家庭聚餐引發中毒造成的悲劇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據了解,該家庭聚餐曾食用過家庭成員自製的酸湯子,且該酸湯子食材在冰箱中冷凍近一年。經流行病學調查和疾控中心採樣檢測後,在製作酸湯子的玉米面中檢出高濃度米酵菌酸,同時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檢出,初步定性為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 食物丟冰箱就一勞永逸?冰箱的正確打開方式是這樣……
    這麼多年來,大家的冰箱可能都用錯了。 冰箱是生活中的好幫手 不僅能保存食物 還能延長食物保鮮期 冰箱裡真的沒細菌嗎? 肯定有。
  • 自製酸湯子致9人死事件引關注 專家建議不製售、不食用發酵面米食品
    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時有發生  據報導,10月5日,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興農鎮某社區居民王某及其親屬9人在家中聚餐,其間共同食用了自製酸湯子(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食用後王某及其親屬陸續出現身體不適,疑似食物中毒。  10月10日,中毒者家屬稱警方已介入調查。調查得知,該酸湯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凍一年,疑似該食材引發食物中毒。
  • 這些變了樣的食物,千萬不能吃!
    然而,近日 卻有一個家庭因為一場聚餐 導致參加聚餐的12人中有8人死亡 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 使用冰箱保鮮盒需要注意什麼? 保鮮盒如何正確使用?
    使用冰箱保鮮盒需要注意什麼? 保鮮盒如何正確使用?時間:2016-04-11 14:04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使用冰箱保鮮盒需要注意什麼? 保鮮盒如何正確使用? 商場裡,各種顏色和大小的保鮮盒已越來越多地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 一碗酸湯子,9人全部死亡:你經常吃的這幾種食物,可能有毒
    在此次「酸湯子」中毒事件出事後,一位沒有吃酸湯子的年輕人回憶說: 酸湯子是母親之前做的,因為冰箱放不下。 母親就把冷凍過的酸湯子從冰箱裡拿出來,放在陰涼潮溼的地方放了幾天。
  • 還在把雞蛋「堆」在冰箱裡?教你正確的存放方法,雞蛋保鮮更持久
    基本上每天都會吃到的食物,除了米飯外,就是雞蛋了。一顆小小的雞蛋,別看價格便宜,但卻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不管老人、小孩還是孕婦,都愛吃雞蛋,都要吃雞蛋。所以大多數人家的冰箱裡,都「堆」了很多雞蛋。有時候雞蛋沒有放很久,去吃的時候卻壞了,這是為什麼?
  • 【健康】冰箱的使用注意事項,這一篇你必須看!
    除了這些特殊菌種外,冰箱裡還藏著很多讓你意想不到的「小生物」—— 全球衛生理事協會曾經對美國等9個國家的一項「家庭衛生調查」顯示:46%的家庭冰箱內部微生物超標,主要包括腸桿菌科細菌和黴菌。 超標是什麼概念?
  • 冰箱裡的蔬菜水果,還在用塑膠袋存放?看看收納達人是怎麼做的
    很多人會把吃不完的西瓜罩上一層保鮮膜,或者剛買回來的蔬菜水果裝在塑膠袋子中,然後包裹嚴實後再放到冰箱裡。他們認為這樣既能防止串味兒,還能起到更好的保鮮作用,殊不知是在往健康的食物中投放「毒物」,長期食用會增加患癌的機率。
  • 「健康」冰箱的使用注意事項,這一篇你必須看!
    除了這些特殊菌種外,冰箱裡還藏著很多讓你意想不到的「小生物」——全球衛生理事協會曾經對美國等9個國家的一項「家庭衛生調查」顯示:46%的家庭冰箱內部微生物超標,主要包括腸桿菌科細菌和黴菌。超標是什麼概念?
  • 「冰箱味」太重,靠檸檬片和桔子皮真的不行,你有什麼妙招
    冰箱是家裡必備的廚房電器,現代人生活那麼忙,需要往冰箱裡存放的東西太多了,一周食譜所需要的各種材料,魚肉豆蛋奶;還有孩子愛喝的牛奶奶粉和飲料;寵物必備的益生菌;偶爾還會放幾張面膜和幾瓶營養品;各種烹飪醬料開封後都要冷藏……冰箱越換越大,不知不覺變成了雜物櫃。
  • 冰箱搬運注意事項|長途搬家冰箱搬運指南,3點你都學會了嗎?
    我們都知道搬家時最頭疼的就是電器,由於零部件較多,搬起來可能比家具還要「嬌氣」,一不留神就會有所損壞,長途搬家冰箱怎麼搬,這3個注意事項「租房黨」一定要知道!搬運前1)提前斷電,取出食物,徹底清洗冰箱內部,然後用幹抹布擦乾冰箱內水分,敞開冰箱門通風,防止後期出現異味;2)用膠帶固定好置物架、冷凍抽屜等活動物品,關閉好冰箱門,用膠帶固定,以免搬運時自動打開,在碰撞後受損;3)給冰箱包上一層防護墊,防止運輸過程中因晃動倒置冰箱面受損;4)如果有冰箱的原包裝紙箱,可以將冰箱立著放入,不要留太多空隙,用繩子捆綁固定,防止在運輸時晃動;5)做好防潮準備
  • 沒想到在廚房做這些事情竟然會釀成慘劇,太可怕了,一定要注意!
    冷凍食品放入熱油鍋時,食物外層的冰會迅速變為水蒸氣,令油鍋裡的油劇烈翻滾甚至飛濺出來,而且會因明火而產生大面積燃燒爆炸。注意:冷凍食物一定要經過解凍後,才能下油鍋炸。注意:凡是有硬殼或帶皮的食品,都必須打開後才可以用微波爐加熱。雞蛋千萬不要直接用微波爐加熱,如果非要用,那麼要先去殼,放到容器裡才可以。
  • 夏天奶粉能不能放冰箱?應該怎麼存放?新手爸媽記得收藏
    夏天到了,隨著氣溫的升高,很多食物說話就壞,一頓飯菜壞了,不心疼,要是一罐幾百塊的奶粉壞了,不少家長還是比較心疼的,所以不少家長都會把奶粉放冰箱裡保鮮。可是放冰箱裡真的能"保險"嗎?夏季應該如何正確存放奶粉?
  • 豬肉在冰箱裡存放時間,3個月還是6個月?這種儲存方式可以放1年
    這眼瞅著就要多年了,很多人也開始把冰箱裡的食物往外清理。在冰箱的冷凍室裡,可能會發現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放進去的肉。凍得硬邦邦的肉,雖然化開後沒有多少變化,但是也有人心裡有點忐忑不安,這些長時間放在冰箱裡的凍肉還不能吃?放在冷凍室裡的肉最多可以保存多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