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
米酵菌酸中毒有哪些症狀?據央視新聞
□記者 楊璐
近日,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某家庭9人聚餐引發中毒事件。10月19日,該事件最後一名倖存者李女士去世。至此,黑龍江雞西「酸湯子」中毒事件的9名中毒者已全部死亡。
據調查,該事件初步定性為由椰毒假單胞菌汙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米酵菌酸毒性如何?哪些食材容易被米酵菌酸汙染?中毒後又該如何急救?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時有發生
據報導,10月5日,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興農鎮某社區居民王某及其親屬9人在家中聚餐,其間共同食用了自製酸湯子(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食用後王某及其親屬陸續出現身體不適,疑似食物中毒。
10月10日,中毒者家屬稱警方已介入調查。調查得知,該酸湯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凍一年,疑似該食材引發食物中毒。經當地公安機關刑事技術部門現場提取物檢測,未查出氰化物(劇毒類)、有機磷類(農藥類)、呋喃丹類(氨基甲酸酯類內吸性廣譜殺蟲劑)、安定類(催眠類)、毒鼠強(鼠藥類)等有毒物質,排除人為投毒可能。
截至10月10日,該事件已有7人死亡,2人在ICU搶救,情況並不樂觀。10月12日,死亡人數上升至8人,只剩下一人在搶救。10月19日,唯一倖存者去世。黑龍江省衛生健康委在疾控中心經過流行病學調查和採樣檢測後發布中毒事件原因,在玉米面中及患者胃液中檢出高濃度米酵菌酸,初步定性為由椰毒假單胞菌汙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其實,此次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並非個例。記者在查找資料時發現,今年在廣東、雲南等地也發生過米酵菌酸中毒事件。8月2日凌晨,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人民政府官網發布通報,7月28日,惠來縣神泉鎮發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神泉鎮11位顧客在「石頭腸粉店」食用河粉(俗稱「粿條」)後,先後出現嘔吐、腹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狀。經調查,初步確定該事件由米酵菌酸中毒引起,而非之前報導的黃麴黴毒素超標。
米酵菌酸中毒致死率高高溫不能殺死
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室主任付鵬鈺告訴記者,米酵菌酸是一種由椰毒假單胞菌米麵亞種產生的可以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常出現於發酵的玉米面製品、經過長時間浸泡的木耳、糯米麵湯圓、吊漿粑以及河粉等食物中,這些食物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發酵或浸泡。
米酵菌酸中毒後,一般2小時~24小時會出現上腹不適、噁心、嘔吐、腹瀉、頭暈、全身無力等,重者可出現皮膚黃染、肝脾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少尿、意識不清、煩躁不安、驚厥、抽搐、休克等,米酵菌酸會對人體的肝臟等重要器官產生嚴重損害,致死率達40%~100%。
據了解,米酵菌酸耐高溫,即使是煮沸的水或者高壓鍋蒸煮也無法破壞其毒性,並且毒性強、致死率高。研究顯示,米酵菌酸的小鼠半數致死量(LD50,即在規定時間內,通過指定感染途徑使一定體重或年齡的某種動物半數死亡所需最小細菌數或毒素量,數值越小,毒性越大)為1.4mg/kg,同屬劇毒類物質的黃麴黴毒素B1小鼠口服LD50為9mg/kg,米酵菌酸的LD50明顯高於黃麴黴毒素B1。
付鵬鈺說,目前米酵菌酸中毒並沒有特效藥,建議出現疑似米酵菌酸中毒的情況要立刻送醫。與米酵菌酸中毒者食用過同種食物的,即使沒有出現不適症狀也應即刻就醫,儘快催吐或洗胃清腸,以減少毒素的吸收和對機體的損傷。
預防米酵菌酸中毒最好不食用發酵面米食品
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米酵菌酸中毒?付鵬鈺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1.最好的預防措施是不製售、不食用酵米麵、吊漿粑等發酵面米食品。
2.購買食材時要選擇正規的購買渠道;購買產品時要認真閱讀產品標籤,特別注意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條件等信息;食材要按照產品標籤上註明的存儲條件保存,如果超過產品保質期,不能食用。
3.製備發酵面米食品時要勤換水,保持衛生,要保證食物無異味產生。食品製作過程中一旦發現粉紅、綠、黃綠、黑等各色黴斑,需要全部扔掉,嚴禁去掉發黴的部分食用。磨漿後要及時晾曬或烘乾成粉,貯藏條件要通風、防潮、防塵。
4.目前我國椰毒假單胞菌汙染率最高的食物是鮮銀耳,食用新鮮銀耳有中毒的風險且後果嚴重,不建議食用,建議用幹銀耳替代。
5.出現疑似米酵菌酸中毒症狀需立刻就醫,中毒患者應及時催吐、洗胃、清腸。吃過相同食品但未發病的人,也應儘早催吐、洗胃、清腸。
延伸閱讀
注意食物中的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是由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等某些菌株產生的一種毒素,它的衍生物約有20種,分別命名為B1、B2、G1、G2、M1、M2等,其中黃麴黴毒素B1的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強。
日常生活中,花生及玉米最容易受到黃麴黴毒素的汙染。付鵬鈺說,預防黃麴黴毒素產生最重要的是做好防黴措施,比如莊稼在田間做好防蟲、防倒伏;糧食在儲存過程中保持乾燥、注意通風等,同時使用各種方法去除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