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最後一批戰犯特赦出獄,10人申請去臺灣,最後結局如何?

2020-12-25 騰訊網

新中國建立之後,一大批國民黨戰犯被關進了監獄中,為了進行統戰安排,中央從1959年便開始分批次釋放國民黨戰犯。在那個十年,由於歷史原因,特赦工作也陷入了停滯,直到1975年,中央才決定釋放最後一批戰犯。這最後一批國戰犯一共有293名,其中國民黨軍官有219名,黨政人員有21名,特務有50名,其餘都是偽滿戰犯。

對於這些戰犯,中央是給予了優待的,他們享有合法的公民權,而且只要願意留下來的,中央還給他們安排了工作,有的喪失行動能力的,政府還給予資助。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央還規定,如果這些戰犯想要前往臺灣,政府並不阻撓,還可以給足路費。

由於中央的政策非常寬大,這些獲釋人員都非常感激,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選擇留在了大陸。不過,因為有親人在臺灣,還是有十個人申請到臺灣與親人見面,這十個人分別是:國軍中將軍長王秉鉞、國軍中將軍長陳士章、國民黨少將副區長王雲沛、軍統副區長周養浩、蔣經國的得力幹將蔡省三、軍統少將段克文、國軍團長張海商、國軍團長楊南村、國軍團長趙一雪、國軍68軍政工處長張鐵石。

中央接到這十個人的申請後,馬上予以批准,當時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童小鵬還親自設宴為他們餞行。

1975年,王秉鉞、陳士章、王雲沛等十名獲釋人員乘坐火車離開北京前往深圳,後抵達香港。然而,讓王秉鉞、陳士章等人沒有想到的是,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噩夢。

事實上,只要臺灣方面同意的話,王秉鉞等人只需要在香港停留數日,辦好手續之後就可以前往臺灣。然而,臺灣方面卻對王秉鉞等人非常的冷淡,一點兒也沒有表露出友善的態度。王秉鉞等人在香港等了幾天時間,事情沒有絲毫的進展。臺灣方面認為王秉鉞等人是「間諜」,竟不同意他們歸臺。

後來,臺灣方面又派人來到了香港,對王秉鉞等人進行勸降,只要他們公開發表「反共」聲明,就可以回到臺灣與親人團聚。不過,王秉鉞等人並不願意說違心的話,對這一要求予以了拒絕。由於無法前往臺灣,一部分人的心態非常焦慮,尤其是原國民黨67軍政工處長張鐵石,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苦悶之後,他竟然在酒店自殺了。張鐵石自殺一事也引起了巨大的震動,不過,臺灣方面卻仍然不同意另外九人歸臺。

那麼,其餘九人最終的結局如何?

王秉鉞、陳士章、周養浩以及段克文先後乘飛機前往美國,後來都在美國定居。蔣經國的老部下蔡省三選擇留在香港,後來還成為了知名作家。國軍少將王雲沛,他的結局也相當的悽慘,他一直留在香港,過著貧窮的生活,1979年就去世了。最後三人趙一雪、張海商以及楊南村,他們都選擇留在大陸。

相關焦點

  • 1975年最後被特赦的兩位國軍中將,為什麼去了臺灣,之後過得好嗎
    1959年12月,國家開始特赦戰犯。到1975年3月為止,共特赦了296名戰犯。殘留沒有被特赦的戰犯,拒絕改造,改造不徹底的頑固者。1974年底,主席的指示:還有一個戰犯。放下武器後被拘留了20年以上,現在在幹什麼呢?釋放他們的話,可以自由來。1975年3月19日早晨,像往常一樣,戰犯管理所裡,不少戰犯兩鬢髮白了。在幹部領導下,來到禮堂,集中聽中央的重要廣播。有報導說「國家決定對所有戰爭罪犯給予特赦」整個禮堂頓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戰犯們興高採烈,有的躍躍欲試,有的仰面無言,有的流下了眼淚。
  • 暗害楊虎城的軍統特務,1975年特赦後申請返臺,後來怎樣了
    >對於周養浩來說,他內心永遠想的是服從命令,那麼周養浩是如何將楊虎城騙到重慶呢?- 1949年9月1日,周養浩到達貴陽後,他對楊虎城說,老蔣在重慶等他,想讓他一起去臺灣- 1949年9月16日,楊虎城和周養浩一起來到重慶,和楊虎城一同隨行的有8個人(楊虎城的2個孩子,2個副官和秘書一家3口)當楊虎城和隨行的人員到達重慶戴公祠
  • 抗日戰爭最後一批戰犯如何處理?首長:請他們吃頓飯,都放了算了
    戰犯特赦解放戰爭結束之後,國民黨戰犯也沒想到會特赦。解放戰爭剛結束的時候是不能進行戰犯特赦工作的,畢竟短時間特赦戰犯會引起一些安全問題。國民黨戰犯的特赦工作並不簡單,涉及戰犯特赦之後的多方面問題。如果沒有詳細的工作安排,這項工作無法開展。
  • 同樣是戰犯,他為何名列第一批特赦的第一位
    1959年,國民黨第一批戰犯獲得了特赦。其中有王耀武、宋希濂、陳長捷等人。那麼,誰名列第一呢?杜聿明。
  • 獲釋戰犯張鐵石在港自縊悲劇
    1975年6月初的香港,「國民黨十戰犯回臺受阻案」一度沸沸揚揚。剛剛有所降溫,不料《明報》獨家刊載的一條新聞,再次成了輿論焦點:十戰犯之一張鐵石已在香港自殺身亡。《明報》的消息說:「目前獲中共特赦釋放、自願來港往臺灣的十名前國民黨將官,因申請入臺證問題滯逾半個多月後,其中一人突於昨午在彌敦道富都酒店自縊葬命。此事發生後,在港左右派人士均表震驚,而其他九人亦博驚不已。
  • 特赦1959:那些鮮為人知的臺前幕後
    杜聿明的立場和思想有了較大的轉變,於1959年被第一批特赦釋放。那麼,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特赦戰犯政策是如何出臺的呢?1956年,中共中央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確定了爭取和平解放臺灣的方針。這樣,如何處理戰犯問題就提上了議事日程。1月30日,周恩來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中提出:「為爭取和平解放臺灣,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而奮鬥。」
  • 特赦1959:一項推動和平統一祖國大業的重大決策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政府已經宣布,國民黨去臺人員只要回到祖國,不管什麼人將一律既往不咎。在這種時候,釋放一批戰犯,將會有利於加強臺灣與大陸的聯繫。此後,中央及有關部門加緊了對釋放戰犯工作的準備。  為了更好地處理戰犯問題,中央在向黨、政、軍、群等系統徵求意見的同時,也向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徵求意見,進行政治協商。
  • 功德林裡關押上百名國軍將領,有三人思想頑固,最後一批才被釋放
    功德林原是一座廟宇,後來進行改造,專門用於關押和改造戰犯的一座監獄。這些國民黨戰犯情況比較複雜,改造的難度很大,但是通過改造,這些戰犯大都認識到自己在內戰時犯的罪行,最終得到了釋放,其中有三人對於戰敗不服氣,不認輸,思想長時間轉不彎來,這三人是黃維,文強,劉鎮湘。
  • 《特赦1959》奚望化身暖心護士 感化戰犯
    目前,由張鐸、奚望主演的聚焦歷史,獻禮祖國的電視劇《特赦1959》正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和騰訊視頻同步播出。這部劇主要以新中國成立時期的功德林為背景改造國民黨戰犯為主線,呈現了當時新中國的寬廣胸襟以及戰犯改造成功的偉大成就。自這部劇開播以來就備受矚目,好評不斷,收視率也一直呈上升趨勢。
  • 黃維在功德林的改造生涯:思想頑固,改造時間長達27年
    文/馮玄一黃維生於1904年1月,江西貴溪人,曾任國軍第十二兵團中將司令。在淮海戰役中,黃維於1948年12月25日被俘虜,從此接受改造,直到1975年3月19日獲得特赦,前後長達27年。04、黃維本來在第一批特赦名單,為何被拿掉?1959年,國家開始實行特赦。第一批特赦了30人。當時名單裡有黃維,是周總理親自點的名。但是,功德林戰犯管理所的管理人員卻不同意特赦黃維。理由是,黃維思想頑固,還沒有改造好。
  • 他是唯一還在世的國民黨戰犯,當年想要回臺北,為何沒回去?
    他是唯一還在世的國民黨戰犯,當年想要回臺北,為何沒回去?1975年3月19日,對全部在押戰爭犯實行特赦釋放,這是第七次特赦,也是最後一次。去了以後,願意回來的,我們歡迎。」當時,被釋放的在押的國民黨戰犯和偽滿蒙戰犯一共239名。在這239人中,就有一位我們今天要說到的主人公——蔡省三,1919年出生的他,是唯一還在世的國民黨戰犯。
  • 建國之後,死於戰犯管理所的5名國軍高級將領,他們分別是誰?
    雖然名為戰犯,但沒受什麼委屈折磨,只要思想進步表現良好,還能獲得特赦。 當然,也有幾位國民黨高官因為自己身體原因而死在了戰犯管理所,他們分別是誰呢? 解放戰爭時期王靖國擔任國民黨第十兵團司令兼太原守備司令,1949年太原戰役打響後他聲稱要跟太原共存亡,解放軍兵鋒已至他還堅持抵抗,4月24日被生擒。 1952年病逝於戰犯管理所。他死得比較早,第一批特赦時間是在1959年12月,所以他沒能等到那個時候。
  • 《決戰之後》:面對國民黨戰犯,毛澤東的一句話,體現了偉人智慧
    影片主要從兩個方面,運用了大量細節去呈現他們思想上的這種「轉向」。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共產黨人意不在剷除異己,而是以極大的耐心和足夠的誠意對待他們,讓他們自願融入新中國的群體之中。比如當張淦提出要買《易經》,毛主席不僅沒有反對,反而讓負責此事的羅榮恆轉告張淦,綜合幾個版本來看,乾隆版本是最佳選擇。
  • 江姐29歲時犧牲,殺害她的特務徐遠舉,解放後下場如何?
    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南京之後,眾多南京政府的官員、特務紛紛外逃,可是徐遠舉並沒能趕上去臺灣的機會。但是在窮途末路之際,他依然沒有手軟,1949年11月,他將白公館內楊虎城、江姐等一眾革命者殺害。犯下血案之後,徐遠舉喬裝改扮,在各地流竄,最後跑到昆明,想要從昆明坐飛機去臺灣,結果被昆明的起義部隊抓了個正著,又被送回了白公館。
  • 1959年特赦時,範漢傑本來在名單上,為何又被撤了下來
    1959年12月4日,新中國第一批特赦名單公布,共包括33名戰犯,比如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鄭庭笈、曾擴情、陳長捷、楊伯濤等等,都曾經是大名鼎鼎的國軍名將
  • 《特赦1959》研評會:重大革命題材歷史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特赦1959》圍繞著我國1959年頒布的首次特赦令展開,講述了共產黨人成功改造國民黨戰犯的故事。它上寫重大事件、下說百姓生活,披露了時代大背景下不同人群的生存狀態。在此次研評會上,主創代表和專家學者們就《特赦1959》的故事創作、角色塑造、主題思想以及傳遞的歷史文化與現實意義進行了全方位剖析。回顧國產影視作品的創作歷程,聚焦「戰犯改造」題材的作品猶是少數。
  • 特赦1959梁冬芳的身世是誰的女兒 梁冬芳和王英光在一起嗎
    特赦1959梁冬芳的身世是誰的女兒 梁冬芳和王英光在一起嗎  梁冬芳是梁政委的女兒,她的母親生前也當過兵。功德林戰犯管理所的所長王英光勇武過人,最後他們在一起了。  電視劇《特赦1959》正在熱播中,這部劇有著濃鬱的政治色彩,非常值得大家看一看,非常振奮人心。
  • 黃維:在獄中痴迷研究永動機,妻子苦等27年,卻在團聚一年後自殺
    毋庸置疑,黃維的確是十分固執的,他於1948年被俘於淮海戰役,送進功德林監獄改造,功德林監獄剛開始為了防止有人想不開實行晚上不關燈的制度,大部分人也都表示理解,但黃維是個例外,他說此做法毫無人性。黃維的意志十分堅定又固執,在功德林監獄改造期間,不少戰犯都患有多種疾病,功德林監獄的管理人員也竭盡全力為他們診治。
  • 《特赦1959》隱瞞了一個重要的事實
    比如他在抗戰後期的1944年就被調離軍隊,去做軍事教育工作,就是因為他在部隊和上級相處出了問題,讓別人給他穿小鞋,陳誠為了保護他,才讓他離開了部隊前線,去了後方。但黃維在救援徐州的時候,並不那麼呆板。進入兩淮地區之後,他就發現情況不對勁,解放軍在不斷利用河流縱橫的地形特點遲滯他前進,多次在渡河的時候遭到解放軍的攻擊。
  • 東京審判28名戰犯最終結局:只有7人判死刑,最輕的只判了7年
    1945年9月8日,駐日盟軍總部在東京正式成立,麥克阿瑟擔任駐日盟軍最高統帥。1946年1月19日,遠東軍事法庭成立,準備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28名甲級戰犯進行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