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關於一些健康、養生的科普遍布網絡,魚龍混雜,尤其是家裡的老年長輩,容易被一些偽健康知識矇騙,盲目聽從,往往不僅起不到養生效果,對身體的危害還非常大。
今天,營養君就和大家一起盤點盤點生活中那些看似健康實則有害的「養生」生活方式。
這8種錯誤養生方法,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一、趁熱吃,小心吃出食道癌
從小長輩就教育我們「趁熱喝」、「趁熱吃」,一是顯得禮貌,二是覺得食物趁熱更營養美味。殊不知很多時候著急入嘴,卻是在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
人體的食道十分柔嫩,只能承受50℃~60℃的溫度。如果超過這個溫度,食道的黏膜就會被燙傷。
如果長期習慣吃燙的食物,黏膜遭受反覆的燙傷、修復、再燙傷,很可能會形成淺表潰瘍,進而引起黏膜質的變化,進一步發展變成腫瘤。
因此,日常生活中,不要吃過燙的食物,不管是吃飯、喝湯、喝粥,還是飲茶、咖啡...溫度都儘量控制在60℃以下。
二、五穀雜糧粉,小心吃出糖尿病
的確,五穀雜糧營養價值高,富含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但很多小作坊壓根兒就沒有科學的磨坊,磨成粉的過程中膳食纖維反而被破壞了,只剩下澱粉和糖類。
長期食用這種五穀雜糧粉會提高血糖上升的速度,從而增加各種疾病的發病率,尤其是糖尿病。
三、天天喝粥,小心喝出營養失衡
「粥」歷來被當做養生佳品,生病了多喝粥,胃不好多喝粥......粥真的有那麼好嗎?
其實,白粥裡面的主要營養素就是碳水化合物,更多的是水,漲肚,又不管飽,且營養單一,除了葡萄糖和水,人體還需要蛋白質、脂肪、微量元素等來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長期吃粥,人體得到的總熱量和營養物質不夠體內消耗,會導致營養失衡。
對於身體很虛弱,或是治病需要,或咀嚼功能差的人來說,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吃點粥來調理腸胃,但「吃粥養生」並不適用所有人。
四、亂補維生素,小心吃出結石
維生素的確是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但很多人把維生素當作萬能品,每天各種維生素片大把的吃,覺得這樣有益於身體健康。
其實,在身體不缺乏維生素的情況下,補充維生素就是浪費;對患病的人來說,胡亂的服用維生素甚至會加重病情。
例如,胃潰瘍患者大量服用維生素C,不僅無效,還會加重對胃的刺激。
更有人依靠維C泡騰片來提高免疫力,大量服用,殊不知長期過量服用維生素C,會導致尿路結石,加速動脈硬化。
五、亂補鈣,當心高鈣血症、腎結石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認為鈣補得越多,吸收得就越多,骨骼就越強壯,於是也便有了一個誤區,大量的吃鈣片。
其實,鈣並非補得越多越好,過量補鈣會影響到人體對鐵和鋅的吸收,還容易引起高鈣血症、腎結石等併發症。
我國營養協會推薦,體重在50~70公斤的老年人每日需鈣量約為1000毫克,除了在飲食中獲得外,額外補充的鈣量為300~700毫克。
其實日常生活中的天然食物就是很好的鈣來源:牛奶,乳製品,豆製品,綠葉蔬菜等。
六、辟穀養生,容易毀了腸胃
近年來,「辟穀養生」越來越受追捧,不吃穀物、肉、蛋等,僅靠喝水、打葡萄糖、代餐等來代替三餐,號稱能「清理腸胃」。但並不是每一種「辟穀」都科學,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辟穀」。
不科學的辟穀不僅會打亂胃腸道的正常運行、腸道的通透性、消化液的分泌,還會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引起身體代謝紊亂,甚至引發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七、每天8杯水,盲目喝,傷了腎
「多喝水好,每天要喝夠8杯水才健康」,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
其實在我們的三餐中,飯菜和湯中也含有「水」,所以正常飲食下,每天只需要額外補充1000毫升的水就足夠了。
切忌過量飲水,過量飲水還會導致血液中鈉含量過低而引發「低鈉血症」,出現昏睡、噁心、抽搐甚至昏迷,還會加重腎臟負擔,甚至引起水中毒。
而且,喝水是有講究的,建議少量多次,每次喝水應少於300毫升,連續喝水每次不超過100毫升。
八、每天一兩萬步,不小心毀了膝蓋
走路運動雖然有利於健康,但運動要掌握適當的方法,一味大量走路很容易損傷腿部!
一萬步對於平時習慣運動的人來說,是相對簡單的,就算提高到兩萬步也只是平常運動量而已。
如果平時缺乏運動的人突然一天走上一兩萬步,不僅身體會吃不消,還可能造成關節、韌帶、骨骼的損傷,反而會適得其反。
所以,運動最好循序漸進,不要一味追求步數,讓身體透支,膝蓋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