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大清國是一片還沒有被人類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

2021-02-13 雪夜讀史

點擊上面藍字 免費訂閱為你打造專業的精品閱讀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黑格爾畫像

黑格爾評論"大清帝國"

英國人對"大清國"的造訪,迅速打破了傳教士們在歐洲建造起來的(清國)神話。馬戛爾尼使團雖然沒有完成他們的使命,但它卻將大量的關於清國的情況帶回了英國。英使團為後代留下了厚厚的文字記錄。

馬戛爾尼寫下了大量的公文報告、書信與出使日記,副使喬治·斯當東和約翰·巴羅,甚至一位僕從和一位列兵都出版了他們的隨行紀實,使團的畫家託馬斯·希基和製圖員威廉·亞歷山大還帶回了大量的中國風物畫與素描。全世界第一次真正撩開了這個神秘國度的面紗。

回國之後,英國副使斯當東編輯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以及使團隨行人員發表的各種報告在歐洲引起了巨大反響。西方人的中國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清國"從天上掉到地下,從文明變成野蠻,從光明變為陰暗。歐洲人發現,「中國人不是無神論者,而是更為原始的多神論者。"清國"不是開明的君主專制,而是依靠棍棒進行恐怖統治的東方專制主義暴政的典型。"清國"不是富裕的國度,而是一片貧困的土地;不是社會靠農業發展,而是社會停滯於農業」。(周寧《西方的中國形象史研究:問題與領域》)

黑格爾認為,人類文化的發展是分階段的。他認為,中亞文化代表了人類文化的少年時期,人類文明最早在那裡發源。希臘文化則是青年,表現出生機勃勃的活力。羅馬文化是壯年,而日耳曼文化是成熟理性的老年。

那麼,"清國"文明是什麼呢?黑格爾說,是幼年。"清國"人在官府面前的逆來順受給了黑格爾極深的印象。黑格爾認為,造成清國落後的原因是"清國"人內在精神的黑暗,"清國"是一片還沒有被人類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裡,理性與自由的太陽還沒有升起,人還沒有擺脫原始的、自然的愚昧狀態。「凡是屬於精神的東西……都離它很遠。」

很顯然,黑格爾的許多結論直接來自馬戛爾尼使團成員的記載和判斷。比如他說,在歐洲,鞭笞是「加在榮譽上的一種侮辱」, 「在清國就不同了。榮譽感還沒有發達,一頓笞打原是極易忘懷的,但是對於有榮譽感的人,這是最嚴厲的刑罰」。西方人對這種侮辱十分敏感,而「中國人就不一樣,他們認不出一種榮譽的主觀性,他們所受的刑罰,就像我們的兒童所受的教訓」。

黑格爾也認為棄嬰反映了"清國"人對生命權利的漠視:「自殺……和棄嬰,是經常性的,幾乎天天發生,顯示了他們對自己個人的不尊重,在總體上也是對人類不尊重。」

在《歷史哲學》中黑格爾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是徹底的、奇特的、最具東方性的東方國家。「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中國人把自己看作是屬於他們家庭的,而同時又是國家的兒女。在家庭之內,他們不是人格,因為他們在裡面生活的那個團結的單位,乃是血統關係和天然義務。在國家之內,他們一樣缺少獨立人格;因為國家內大家長的關係最為顯著,皇帝猶如嚴父,為政府的基礎,治理國家的一切部門。」

因此,"清國"是一個只屬於空間的帝國,「清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千百年來在廣闊的土地上「重複莊嚴的毀滅」,而又在本質上毫無變化。

在馬戛爾尼造訪中國前,對於中國與西方交往中的高高在上與輕慢侮蔑,歐洲人雖然心懷不滿但一直竭力隱忍。遵從強者邏輯的西方人知道,他們的祖先還生活在樹上的時候,中國人就已經發明了紙張。這個偉大而強盛的帝國在他們心目中各方面都是遠遠優越於自己的,他們有驕傲自大的資本。然而,馬戛爾尼的訪問使他們發現,多年來他們居然一直屈服於一個半開化的野蠻國家,這個國家「沉淪在『卑鄙的暴政下』,皇帝昏庸暴虐,官吏貪贓枉法,百姓生活在棍棒竹板的恐懼中,他們禁閉婦女,殘殺嬰兒,奸詐、殘酷、膽怯、骯髒,對技術與科學一竅不通,對世界一無所知。一切都愚蠢透頂」。

從馬戛爾尼一回國,以武力教訓清國的聲音就開始在歐洲響起。馬戛爾尼的出使使歐洲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如果不用武力,就無法打開中國的大門。因為禮貌和溝通對清國人來說不起任何作用。既然把清國人定義為半野蠻人,那就意味著清國需要用西方的炮火之光加以照亮。雖然並不主張馬上武力攻打清國,但馬戛爾尼也認為"大清國"政府是應該被推翻的。

德昆西在《1840年中英鴉片問題》中為鴉片戰爭所作的辯護是一種極為典型的說辭,他說,國家衝突可以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但是,那只是在文明國家之間。而清國是個邪惡的、半野蠻的東方帝國,不用武力徵服,就無法使頑固僵化的清國人開化。他強詞奪理地說:「(鴉片戰爭)標誌著文明推進的進程,知識與科學之光將穿透陰霾,照亮地球上這片最暗的地方。」

持有這種觀點的當然並非德昆西一人。衛三畏也說,清國人的頑固態度除了武力之外無法打破。清國人「在同外國人的一切來往中,保持著一種傲慢的、不公平的和輕視的態度,這種態度使得外國人除了從中國海岸撤退或者屈服外,別無其他辦法,而這種屈服是那些稍有獨立地位的人所無法忍受的」。「這種妄自尊大的想法,以及對於這種想法確實自以為是的印象,是他們周圍的一道高牆。這道高牆比北京以北的萬裡長城還要高些。武力似乎是這道障壁的唯一有效的摧毀者。」

(本文節選自張宏傑史學作品)

【讀歷史讓人聰明】

長按二維碼,關注雪夜讀史

相關焦點

  • 精選|黑格爾名言
    ——黑格爾19、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需要的滿足上,還要在精神旨趣的滿足上得到表現。——黑格爾20、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黑格爾21、無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為他要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黑暗的世界。——黑格爾22、個性像白紙,一經汙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潔白。
  • 黑格爾語錄大全
    1、 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黑格爾2、 存在即合理。 ——黑格爾3、 一個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麼事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麼事都不能做,而終歸於失敗。 ——黑格爾4、 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 照亮黑暗的光
    」(太2:9-10)曠野露宿的牧羊人被突然出現的炫目大光驚醒:「在伯利恆之野地裡有牧羊的人,夜間按著更次看守羊群。有主的使者站在他們旁邊,主的榮光四面照著他們;牧羊的人就甚懼怕。」(路 2:8-9) 閃爍著奇異光芒的星光、那照亮曠野的極大榮光,隨著耶穌基督的降生,照亮世界。因為耶穌就是那照亮塵世黑暗的大光、萬光之源的真光。
  • 黑格爾的44句話
    ——黑格爾2、 凡是現實(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存在)的。 ——黑格爾3、 一個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麼事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麼事都不能做,而終歸於失敗。 ——黑格爾4、 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黑格爾5、 紀律是自由的第一條件。
  • 黑格爾的哲學特點 | 紀念黑格爾誕辰250周年
    黑格爾是康德之後最重要的德國哲學家,甚至是整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哲學家,而且甚至是現時代最重要的哲學家。在19世紀或20世紀的哲學家中,沒有一個人像黑格爾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對於這一總括性的說法,唯一可能的大概只有卡爾·馬克思,而馬克思本人又是深受黑格爾影響的。沒有黑格爾,150年來人類理性和政治的發展就會是另一番景象。
  • 黑格爾:自由與歷史,必然性與現實
    黑格爾在評述希羅多德這種前後不一致的情形時指出,「前後似乎自相矛盾;然而實在非常一貫,因為希臘人從他們所得到的各種東西裡作成了『精神的』東西」(黑格爾《歷史哲學》三聯書店1956年版,第282頁)。就是說,希臘人並沒有把外來的思想文化奉若神明,對之頂禮膜拜,而是經過自己的消化,把它們化為自己特有東西的一種成分。
  • 黑格爾與福柯:邁向不見人影之歷史
    縱然二人仍有歧異,二人提出之史觀卻相類,均不視人類為歷史運行之當然執事人,即不以人類為歷史之製造者與撰述者。細加批判,福柯言下之歷史,距離黑格爾之知識體系甚遠,可是卻與該體系之輪廓存有辯證法方面之關係。稍後即出示,福柯各項觀點嘗顯現之分析成果,實根植於日耳曼理念論。若就某層面意義言,該者乃以人被歷史所驅逐。
  • 黑格爾沒有過時,他的世界必能予我們啟迪和收穫
    因此在2005年,先剛接受了重新翻譯《精神現象學》的工作。初稿2011年完成,而後他又反覆修改5遍,直到2013年定稿。在此過程中,他還特地邀請一些非專業人士閱讀文稿,讓人在中文文本的可讀性上提出意見、進行潤色,以適應普通讀者的閱讀風格。「新版本的目標不僅是讓黑格爾說『中國話』,更重要的是讓黑格爾說『人話』。」
  • 《浮士德》:歌德的文學實踐助力黑格爾近代悲劇美學的誕生「二」
    還有這上千種零碎破爛,在蠹魚世界中還不把我的精神壓制?他的生命裡充滿憂慮,內心是「執著塵世」和「向上」的兩個靈魂的搏鬥衝突;在這苦悶絕望的情境中,同時又覺得外邊的自然和人生在向他呼喚。浮士德的事業,就是用終生的行動反抗封建社會的現實,以畢生之力探求人生的意義和理想的社會,這種探索的起點和歸宿是所謂「永恆的愛」和「崇高的靈的境界」。這些內容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將在下面具體賞析。
  • 【經典回放】黑格爾的《美學》 及其戲劇評論(上)
    這個客觀的思想、精神,是世界萬物的本質,它們的全部本質都體現在概念系統裡面。黑格爾把他的辯證法歸納為矛盾運動的三段論,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正、反、合三段。正就是事物的矛盾還潛伏著,還沒有展開;反就是裡面的矛盾展開了,產生了對立面,就走向反面了;合就是經過矛盾衝突以後,在新的基礎上得到和解,達到了新的統一。他的整個哲學體系包括美學體系都可以通過他的正反合的辯證思維來加以概括。
  • 楊祖陶:由邏輯學出發深入探索黑格爾哲學
    令人難忘的是,60年前的1949至1950學年,在賀麟先生班上學習黑格爾《小邏輯》和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的過程中,我對黑格爾哲學的興趣就逐漸集中到黑格爾的邏輯學上來了。與此同時,我在廣泛閱讀馬列著作中,已樹立了「沒有黑格爾就沒有馬克思,不了解馬克思就不能真正懂得黑格爾真諦」的樸素信念。
  • 楊祖陶丨由邏輯學出發深入探索黑格爾哲學
    與此同時,我在廣泛閱讀馬列著作中,已樹立了「沒有黑格爾就沒有馬克思,不了解馬克思就不能真正懂得黑格爾真諦」的樸素信念。這時,我心目中指的正是辯證法:沒有黑格爾辯證法,就沒有馬克思辯證法,而不了解馬克思辯證法也就不能真正理解黑格爾辯證法的真諦。這樣,我在賀麟先生引導下學習邏輯學時,也就特別注意其中的辯證法思想。
  • 黑格爾為何批判中國只有朝代的輪迴,卻沒有真正的歷史?
    ,哲學史觀念不應當只有哲學觀念,還應當具備人類理智體系的演進觀念。又由於蒙元和滿清作為外來者入主中國,不但沒有促進中國的發展,反而對中國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使黑格爾堅定的認為,中國式大家長制的神權專制制度不會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歷史。 所以,黑格爾才會在《法哲學原理》中寫下開篇那句震驚世人的評斷。
  • 李超傑:論張世英對黑格爾學術的貢獻
    ,就不能完全充分了解黑格爾的哲學,而且在歷史上還很少有發生過這麼多事件的時期。[3]這段話不但適用於黑格爾,也適用於張世英先生的黑格爾研究。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間,由於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光,黑格爾哲學在中國一度成為了「顯學」。
  • 天籟之聲直擊人心!孫楠、維塔斯首度合作,為人類命運唱響《照亮你...
    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應當互幫互助,互利互惠,而非為私利燒殺搶掠,爾虞我詐。全球仍在經歷著一場兇猛的新冠疫情,這場疫情如同一面照妖鏡,照見每個國家、每個人的不同反應。少部分國家反應遲緩,視生命如草芥,大部分國家迅速部署,將拯救生命視為第一要務。
  • 網友對黑格爾美學的深層論述,太深刻太給力了!
    關於什麼是美這個話題,我們可以一直討論下去,甚至還可以列出很多著名的書單,但是今天咱們不來討論這個,今天咱們看看西方偉大的哲學家之一黑格爾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美的,他的美學有什麼背景又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好的,廢話不多說,一起趕緊進入。美是具體化的理念,將自身外化為自然美。
  •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但亞馬孫河並沒有;都說文明離不開河流,但也有例外,希臘文明是依賴海洋的。書中講的大河與文明的關係是比較具體的,從本質上講,人類對水、土地等環境的需求是具體的,但不能簡單地認為有了水就有了一切、大河一定能孕育出大的文明。一種文明是其群體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物質條件當然離不開水,但水的來源不僅僅是大的江河,也可以是地下水、海洋等。
  • 【一校一感動】新少年:螢火之光,照亮黑暗
    媒體說,是食用野生動物.帶來了這場災難,這場災難,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人類要剝奪自然原本的面貌,自然便毀滅人類的一切。我佇立於窗邊,看著窗外一片蒼茫的景色。颯颯西風白雪來,整個城市籠罩了一層薄薄的棉花一樣,我對著玻璃哈了一口氣,就著霧水畫了一隻蝙蝠,這麼可愛的小動物,竟是那麼可怕的存在。但其實回頭想想,人類又豈不是在自食惡果呢?
  • 貧窮與瘋狂:福柯思想中隱秘的黑格爾要素
    後者作為福柯的導師,對於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精妙解讀與翻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導著我們對於黑格爾論述的理解。雖然福柯並沒有明確提及,自己有關瘋癲、無意識(unconsciousness)的研究受到黑格爾學說的啟發或影響,但兩者的關聯卻很明顯。我個人認為非常突出的一點,體現在福柯有關貧窮與瘋狂之間關聯的闡釋之中。
  • 「地評線」荔枝網評:以偉大抗疫精神之光照亮奮鬥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以國之名,致敬英雄,禮遇英雄,既是對模範楷模義無反顧的榮譽激勵,也是對國之良士捨生忘死的有力弘揚,更為我們立起了學習看齊的時代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