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收錄於話題#通識日曆163個
說起香港電影,我們可能會想起《英雄本色》《東邪西毒》或是《賭神》這樣的經典。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處於黃金時期,武俠片、動作片、喜劇片等類型化影片層出不窮,一時間港片風靡全球。
在這樣一片類型化的大浪潮中,有這樣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它關心這座繁華都市的B面、那些處在社會邊緣的底層人民的生活,它就是《籠民》。
| 《籠民》電影海報
這部電影在1992年上映,由張之亮執導。《籠民》所關注的階層與主流不同,因此當時票房遇冷。此片雖不叫座,但卻又有很多人叫好,在次年的金像獎上就打敗了關錦鵬導演的《阮玲玉》、周星馳主演的《武狀元蘇乞兒》、李連杰主演的《黃飛鴻二》等電影,奪得了當年的最佳影片獎,同時斬獲了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配角獎。
《籠民》為什麼能夠贏得這麼多獎項,讓我們來看看它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寸土寸金的香港,人們住在由鐵籠包圍起來的「籠屋」裡,這是一種舊式的男子公寓,大多是供給新移民和一些老弱貧苦的人居住。一天,一紙文書下來,籠屋將面臨拆遷,籠民們因為無處可去而設法想保住籠屋。
| 生活再籠中的籠民
影片的開頭便緊抓人心。
這邊廂,籠民道友祥去世,因為死在上了鎖的籠中,人們直呼「死了都給人添麻煩」。籠民們打算撬鎖來將屍體搬運走,卻已經有人打算發死人財,看看這個小小的籠子裡還有什麼值錢玩意。
圍觀的人群逐漸散去,一個人在安慰另一個人不用太難過,後者連忙囑咐,道友祥還欠著自己多少多少錢,如果整理他的遺產時發現了什麼,可別忘了自己。
一位神神叨叨的籠民「道長」念著:
「人生是孤獨的旅程,死亡是更加孤獨的旅程。」
另一邊,99歲的老人7-11在籠中度過了百歲生日,這樣一位住在籠屋的長壽老人勾起了人們的獵奇心理,記者專門對他做了一次採訪,引來眾多人圍觀,熱鬧非凡。
記者告訴這位老人,他可以看看廣告商的名字,對著鏡頭說說自己想要錢,想要坐上直升飛機環繞香港,這些都可以辦到。老人只是看著紙張回道:「我不識字啊!」
這就像是黃家駒所飾演的毛仔剛剛來到籠屋時,道長告訴他的:
「不是你住在這籠裡面,是看你的那些人,他們住在籠裡面。」
這部影片是搖滾樂隊Beyond主唱黃家駒的遺作,許多人為此而來。但在觀看影片時,就會不自覺地被其中生動精彩的群像所吸引。
影片中,有替業主收租、心地善良的祖先生,外號「肥婆」;他有一個身患智力障礙的傻兒子,終日嬉戲吵鬧;愛貪圖小便宜的唐三,道友祥死後,他一心念著他欠自己的債務;還有那位神神叨叨的「道長」,操著一口不正宗的粵語,每一開口就是「正所謂……」。
這樣一群人,住在如此簡陋狹小、骯髒不堪的環境中,可當一紙拆遷文書下來時,居民們仍然不願意搬離,只因為其他地方實在是太貴了。於是,祖先生就帶領大家向議員求助。
徐議員為了拉攏人心,表面上來到籠屋體驗生活,暗地裡與業主勾結,重金收買毛仔去騙籠民們的同意書,想把籠民們騙出籠子。
雖然毛仔並未配合,但強拆行動還是沒有廢止。
這些苦難中的人們好像總是習慣苦中作樂。強拆前夕,人們一起過中秋節,熱熱鬧鬧、歡樂一片,將那些漂泊與艱苦都放在了歌聲中:
「今宵不可唏噓,今宵只可大醉。即使剛剛相識,這晚也慶幸共聚。管他朝風怎吹,管他朝飄哪裡,今宵只爭取今宵的醉。」
這樣的快樂很短暫,強拆的時候很快就到了,警察與消防員們破門而入,用工具把籠子打開,將籠民強行拉出,嘈雜聲中,孤苦無依的人們再次流離。
《籠民》雖然是一部上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與我們當下的生活仍可形成照應。
當我們身處世界的某個角落,處於那種「外面的世界似乎觸手可及、但你又永遠無法掙脫」的困境中時,或許就會想起這群籠民吧。■
原標題:《今宵不可唏噓,今宵只可大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