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評圖」拍出鄉土攝影的新意

2020-12-27 楊徽攝影另視野

路,和甘蔗一樣甜

譚佳亮/攝(紀實)

2015年4月,漢壽縣坡頭鎮永豐院村村民梁廷剛夫婦牽頭和另外兩家農戶聯合,組織全村60多家農戶成立「廷剛甘蔗種植專業合作社」,集技術指導、種植、收割、銷售於一體,同時建立網絡銷售平臺,到2020年每戶每年僅甘蔗收入就有近7萬元。有20多家農戶不僅買了車、還分別在省城、縣城買了房。

圖一、農戶盛棉友優選出來年的良種甘蔗,希望新年有個好收成。

圖二、梁廷剛田間指導農戶進行甘蔗種植。

圖三、農戶周剛和上大學的兒子在進行甘蔗鋪膜,兒子因為疫情原因在家等待覆學。

圖四、梁廷剛在田間進行甘蔗秧苗護理。

圖五、收割季節合作社組織農戶收割甘蔗。

圖六、鐵鍬是收割甘蔗的利器。

圖七、農戶相互協作一起收穫甘蔗。

圖八、收穫也不容易,需要技術和力氣。

圖九、甘蔗銷往周邊10多個市區縣。

圖十、梁廷剛夫婦用手機APP查看甘蔗銷售信息。

圖十一、2019年12月,收割甘蔗農戶每人一天收入240至250元左右,並由農戶主提供一頓午餐。

圖十二、2020年12月,農戶唐定清不僅蓋了新房,並且兒媳都有了車,還在長沙買了房。

另眼評圖】拍出鄉土攝影的新意

發現鄉村的變化

第十九屆湖南省藝術攝影展覽特約評論員 楊徽/文 譚佳亮/攝】中國有悠久的農耕淵源,農村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母體。中國20世紀80年代後的改革開放起,農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發生了巨變。現代化進程的底蘊正在廣大農民中間逐漸形成。當下中國農村正處在一個振興發展的重要時期,記錄拍攝農村的真實情況,為歷史留住真實影像,是攝影人的天職。攝影師譚佳亮通過對一個農村甘蔗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專題化介入的影像記錄,真實的展現了今天農業中的新業、農民中的新人和農村的新貌,真實反映了新時代今日農民的精神風貌,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的美好生活的憧憬。

展現冷靜的張力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理論界對鄉土攝影列舉出了沙龍式的虛構、獵奇式的觀看、粗暴式的誇張、濫情式憐憫等主要不良傾向,在攝影師譚佳亮作品中很少沾染這樣的氣息。儘管心靈有溫度,眼裡有亮光,可鏡頭有定力,所以展現出了冷靜攝影的張力,發現和關注身邊的美好,忠實平和的記錄了日常存在的現實,呈現人與人、人與周遭環境、普通事物的真實關係。冷靜、客觀的鏡頭語言,刻畫出事物豐富的細節,以客觀的姿態和手法描繪了中國農民原生態的生產、生活場景,豐富了當代中國農民生存狀態的視覺標本,突破以前那種苦難勞動者形象,突出勞動者喜悅,以及勞動帶來的快樂。

善用選擇的智慧

一滴水能折射太陽的光輝,攝影是「看」的藝術,更是「取」的藝術,在農村的廣闊天地裡的眾「攝」紛紜中,選擇截取尤為重要,攝影師譚佳亮以敏銳的視覺把把點放到了社會最小分子結構農民家庭中的「農活」上,農民的家既是一個「小社會」,又是一個「大舞臺」,農活既是「勞動」,又是「演出」。.以現場跟拍的方式來觀察和記錄全球化、信息化時代新的生活現狀及他們產業形態、經濟格局的變化。濃縮著社會的變遷,演繹著人生的故事,豐富了「路,像甘蔗一樣甜」內涵,家庭就是社會的縮影,影像因此而彰顯價值。

【攝影師簡歷】譚佳亮,2008年,因在單位從事新聞宣傳工作而走上攝影之路。現為湖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湖南省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著作權協會常德副首代、常德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我的攝影經歷和許多人一樣,從開始簡單記錄、到有創作性專題拍攝,由什麼都拍,到選擇性的拍攝,現在根據自己喜好,選擇了一條人文紀實攝影之路。尤其通過在北京函授學院的學習,使自己對攝影理論和實踐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升。對於紀實攝影,任何攝影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紀實攝影創作是一個非常辛苦的過程,從立意、選題、溝通、表達、後期編輯處理等各個環節都需要縝密思考、用心發現、視角表達。尤其在新時代下,更需要我們攝影工作者要有時代的責任擔當,只有深入基層、腳接地氣、心帖群眾,才能創作出人民滿意的作品。

攝影感悟

1、心有多近、腳有多深、眼有多明,作品就有多重。

2、用悲天憫人的心去發現,用獨特視角傳遞真、善、美。

攝影有難題?打開【攝影評論家】公眾號找秘訣:

攝影的困惑----

攝影的評圖----

攝影的玩法----

攝影的解析----

攝影的提升----

常年徵集:評圖作品、評論議題、熱點事件

郵箱:228106098@qq.com

相關焦點

  • 「另眼評圖」攝影找準表現支點 作品就會有戲
    【另眼評圖】攝影找準表現支點,作品就會有戲【第十九屆湖南省藝術攝影展覽特約評論員 楊徽/文】觀廖新先生的攝影組照《東江灣裡好休閒》,這是我們今天司空見慣的生活,而他卻從中發掘出了題材的深意和影像的價值無論從節假日制度變遷,還是人民休閒觀念與方式的改變,無不體現出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標誌著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大眾幸福指數的提升。從成天到晚忙於生計到擁有充裕的閒暇時間,能夠感受到休閒文化帶來的物質和精神的滿足,不僅反映著人們的生活理想,更透露著一種文化精神。
  • 如何拍出「身臨其境」感?手持攝影告訴你要這樣做
    本文將介紹三部有使用手持攝影技巧的作品,包含《神鬼認證》系列、《第一夫人的秘密》和《荒野獵人》,分析攝影指導如何依據不同片型運用相應的手法進行手持拍攝,令觀眾在讚賞時,更能身臨其境的融入劇情之中。「仿紀錄片」製造臨場感——《神鬼認證》系列
  • 「另眼觀點」攝影名家拍出作品的五種思維
    面對書海浩瀚,語林蒼茫,感悟名人名言,對於每個攝影人來說,無不是明智的選擇,成功的捷徑。這裡選擇的是攝影名家們聽起來有些雷人的名言,希望我們能於無聲處聽驚雷,成功的路徑源於思維理念,名家的成功精髓大多是相通的,我們可以通過思考、品味給攝影人帶來思想、行為的震動與改變!
  • 專訪原一男 | 一生格鬥,拍出人的「狠」與「恨」
    一生格鬥,拍出人的「狠」與「恨」——專訪紀錄片導演原一男與被攝者一決勝負的格鬥技45年的導演生涯裡,原一男只拍了5部紀錄長片(另有一部電視紀錄片和一部劇情片),拍攝期往往長達5年、10年,鏡頭貼近被攝者,影像的暴力性也讓觀者留下深刻印象。中國紀錄片導演吳文光曾如此形容:「(如果)小川紳介的電影是直接捅向社會的子宮,那原一男的鏡頭奔的是人的子宮。」
  • 電影如何拍出「身臨其境」感?手持攝影告訴你要這樣做
    本文將介紹三部有使用手持攝影技巧的作品,包含《神鬼認證》系列、《第一夫人的秘密》和《荒野獵人》,分析攝影指導如何依據不同片型運用相應的手法進行手持拍攝,令觀眾在讚賞時,更能身臨其境的融入劇情之中。「仿紀錄片」製造臨場感——《神鬼認證》系列
  • 「深度好文」找回攝影的初衷
    長久以來,「惡意卡位」就是臺灣攝影圈的負面文化。無論廟會、煙火秀、展場、公共展演活動,都可看到許多卡位人的惡行惡狀,也因此迭起爭執。曾經在一次公眾活動中,看見某中年人在最佳位置拍完之後,便緊抱相機賴著不走,旁人請他讓大家也拍一下,只見他振振有辭的說:「假如每個人都在這裡拍,那不是大家都拍得跟我一樣了嗎?」旁邊年輕人氣得想扁他。
  • 佳能出了款幫「小白」學攝影的手機 app,但最終目的還是賣相機
    前幾天,佳能在上海發布了它們的下一款「重磅」產品——一個叫做「大影家」的手機 app,啥?!
  • 攝影師教你用iPhone「簡單拍出驚豔美照」!
    拍照嚴然已成為「國民運動」走到哪就拍到哪,不需要厲害的拍照設備,只要「一機在手」,人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大師」。
  • 陳傳多 攝影是件「憑感覺」的事
    在國外當模特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拍片,也見過了許多攝影師,陳傳多慢慢發現自己喜歡上了攝影,並且甚至可以比專業的攝影師做的更好。兩年後,他回到了新加坡,開始嘗試著做一名全職的專業攝影師。「在那個年代,新加坡的時尚攝影還並沒有形成非常明晰的風格,而國外的時尚攝影行業早已非常成熟,比如當時流行怎樣的模特,在風格上有怎樣的偏好,我都會比較清楚。」
  • 「關於時尚攝影」抄襲、模仿、升華,你處於攝影的哪個階段?
    胡適的一句話說: 「凡富於創造性的人必敏於模仿,凡不善於模仿的人決不能創造。」山本耀司對年輕人最多的忠告是:「去Copy,copy,copy吧。」「抄襲」一詞,也並非都是貶義。他們的原意絕非讓我們的一字不落的照搬,這等於攝影沒有了靈魂。那麼,問題來了。不是別人拍過了你就不能拍了,而是我們是否能運用的 「成為自己的東西。」如果按原版的復刻你就是抄襲,如果是同樣題材內容不同就算是你的。
  • 瀨戶正人攝影工作坊 | 「 從此我開始尋找荒涼的詩意 」
    1995年瀨戶在地鐵上拍攝的 「Silent Mode」,如同結印般將日本地鐵中疲憊的人們封印起來;同時他也在拍攝 「Living Room,Tokyo」系列,把目光移回室內,私密的空間內,人如何自處,露出不為人知的一面。這兩個系列如同鏡子的兩面,惶惶照著即將迎來新世紀的東京。新世紀後,瀨戶正人迎來攝影創作的第一個轉折點。
  • 攝影風格第六講:超現實主義的「夢幻美學」
    不管是從暗房技法,還是攝影中的藝術美學涵養,與對世間萬物獨到的理解,都隱藏著「超現實主義攝影」的秘密。Untitled,1922/Ribbons,1924「多重曝光」是個人慣用技法之一,拍出了靈魂的顫動。意外發現了一種新的暗房技法「中途曝光」 (solarization)。現在的PS技法中仍然不忘對這類暗房技術的「復刻」。以及符號學與拼貼的新形式,創作了最著名的拼貼作品《玻璃眼淚》與《安格爾的小提琴》。
  • 攝影入門 | 拍出抽象藝術相片的5個技巧
    Photo by Jonas Tana (四) 透過其他物件來拍攝 「穿過其他物件來拍攝」也是一個常用的技巧」(Multiple exposure)的功能,只要你開啟有關選項,再連續拍下兩張或更多物件,讓不同的畫面同時曝光在同一張相片上,這樣組合起來也會變得更抽象和具藝術感!
  • 攝影技巧丨拍出好照片的5大攝影心法
    其實未必,單眼相機固然有它的優勢所在,但一般消費型相機,甚至是手機內置的相機,都可以是你捕捉精彩每一刻的好幫手,只要熟悉自己所擁有的拍攝工具,並且掌握一些小訣竅,其實要拍出感動人心的照片並不難,今天我們就來教大家一些攝影心法,看完之後,相信你的拍照功力一定會大增。
  • 【慢快門】拍出有趣和特別的效果
    其中一樣便是手持使用慢快門來拍出抽象的相片了,透過有計劃地利用慢快來作曝光,可以為平平無奇的相片加上一些新意,這裡有 3 個利用「手持 + 慢快門」拍出精彩相片的技巧,一起來試試吧!相機設定成慢快門要拍出這種相片,我們要把相機設定為慢快門,各位同學可以善用「快門先決」(S/Tv-Mode) 來拍攝,這樣你只需要設定快門和 ISO 值,相機便會提供相應的光圈值,很方便拍攝
  • 攝影學院-拍花技巧之如何拍出好看的花
    一般數位相機多有「近攝」功能,即調到「一朵小花」的模式,拍時貼近到相機可對焦的位置,保證花兒美,有專業水準。微距鏡頭可以使拍攝體和花的影像以1:1的比率複製出來,這種方式只有微距鏡頭可以做到。微距鏡頭有非常淺的景深,當拍攝一朵玫瑰時,前面的花瓣非常清晰,而後面的花瓣自然模糊。切記,在使用微距鏡頭時,最好使用三腳架拍攝。
  • 大千世界有那麼多美好的東西,為什麼非要拍些「反人類」審美的東西?
    選自Ricarda Roggan的項目《Apokryphen》(偽經)©《The River Winter》,Jem Southam相對於風光大片,畫面的「亂」和題材的非獵奇,是一種中性偏負面的表達。動物為什麼拍得「醜」?因為這部作品本身就無關漂亮與舒服。比較二者的話,後者更常出現中性乃至負面的意象。所以本質上,網友A所描述的不是「反人類」審美,其實是只是「反舒服漂亮震撼」的審美。
  • 「攝影」全景接片教程入門篇
    只擁有APS-C畫幅單反的你總是眼饞老法師手裡的全畫幅相機,明明大家都是用16mm,為什麼你的還要乘1.5/1.6的轉換係數,屬於超廣角的焦段一直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想拍人像,聽從磚家的意見買了著名的小白/小小白70-200,模特(女王大人)一定要求全身照,你無路可退,面對對方充滿期待和崇拜的眼神,卻只能弱弱地告訴對方你那機身加鏡頭總價超過數萬元的寶貝只能拍半身。
  • 2018年IPPA全球手機攝影大賽揭曉:來看看「最會用手機拍照的人」拍了些什麼?
    這座「手機攝影屆的奧斯卡」要求參賽作品必須以 iPhone、iPad 或 iPod 拍攝,不允許使用 PS 等電腦軟體處理。最終,經過與全世界攝影師的角逐,人像圖書館的合作攝影師馮乃桉先生奪得風光組第三名。而在2017年他就曾獲得 IPPA 建築組的第三名。
  • 「海·遲 x 一格studio」挑戰第一次拍攝就拍出大片
    只要放鬆自己,加上我們的化妝以及攝影引導,似乎拍出大片也不是難事嘛~~妹妹說是自己的肢體還是有點僵硬,我說,沒有,這就是符合你現在的青澀的感覺。我覺得不錯啊。往期作品可以點擊以下直接連結:「海·遲x一格」如何拍攝採雲朵?「海·遲x一格」我們去了個pinkStar「海·遲 x 一格studio」迷鹿(禪城店)怎樣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