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和甘蔗一樣甜
譚佳亮/攝(紀實)
2015年4月,漢壽縣坡頭鎮永豐院村村民梁廷剛夫婦牽頭和另外兩家農戶聯合,組織全村60多家農戶成立「廷剛甘蔗種植專業合作社」,集技術指導、種植、收割、銷售於一體,同時建立網絡銷售平臺,到2020年每戶每年僅甘蔗收入就有近7萬元。有20多家農戶不僅買了車、還分別在省城、縣城買了房。
圖一、農戶盛棉友優選出來年的良種甘蔗,希望新年有個好收成。
圖二、梁廷剛田間指導農戶進行甘蔗種植。
圖三、農戶周剛和上大學的兒子在進行甘蔗鋪膜,兒子因為疫情原因在家等待覆學。
圖四、梁廷剛在田間進行甘蔗秧苗護理。
圖五、收割季節合作社組織農戶收割甘蔗。
圖六、鐵鍬是收割甘蔗的利器。
圖七、農戶相互協作一起收穫甘蔗。
圖八、收穫也不容易,需要技術和力氣。
圖九、甘蔗銷往周邊10多個市區縣。
圖十、梁廷剛夫婦用手機APP查看甘蔗銷售信息。
圖十一、2019年12月,收割甘蔗農戶每人一天收入240至250元左右,並由農戶主提供一頓午餐。
圖十二、2020年12月,農戶唐定清不僅蓋了新房,並且兒媳都有了車,還在長沙買了房。
【另眼評圖】拍出鄉土攝影的新意
發現鄉村的變化
【第十九屆湖南省藝術攝影展覽特約評論員 楊徽/文 譚佳亮/攝】中國有悠久的農耕淵源,農村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母體。中國20世紀80年代後的改革開放起,農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發生了巨變。現代化進程的底蘊正在廣大農民中間逐漸形成。當下中國農村正處在一個振興發展的重要時期,記錄拍攝農村的真實情況,為歷史留住真實影像,是攝影人的天職。攝影師譚佳亮通過對一個農村甘蔗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專題化介入的影像記錄,真實的展現了今天農業中的新業、農民中的新人和農村的新貌,真實反映了新時代今日農民的精神風貌,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的美好生活的憧憬。
展現冷靜的張力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理論界對鄉土攝影列舉出了沙龍式的虛構、獵奇式的觀看、粗暴式的誇張、濫情式憐憫等主要不良傾向,在攝影師譚佳亮作品中很少沾染這樣的氣息。儘管心靈有溫度,眼裡有亮光,可鏡頭有定力,所以展現出了冷靜攝影的張力,發現和關注身邊的美好,忠實平和的記錄了日常存在的現實,呈現人與人、人與周遭環境、普通事物的真實關係。冷靜、客觀的鏡頭語言,刻畫出事物豐富的細節,以客觀的姿態和手法描繪了中國農民原生態的生產、生活場景,豐富了當代中國農民生存狀態的視覺標本,突破以前那種苦難勞動者形象,突出勞動者喜悅,以及勞動帶來的快樂。
善用選擇的智慧
一滴水能折射太陽的光輝,攝影是「看」的藝術,更是「取」的藝術,在農村的廣闊天地裡的眾「攝」紛紜中,選擇截取尤為重要,攝影師譚佳亮以敏銳的視覺把把點放到了社會最小分子結構農民家庭中的「農活」上,農民的家既是一個「小社會」,又是一個「大舞臺」,農活既是「勞動」,又是「演出」。.以現場跟拍的方式來觀察和記錄全球化、信息化時代新的生活現狀及他們產業形態、經濟格局的變化。濃縮著社會的變遷,演繹著人生的故事,豐富了「路,像甘蔗一樣甜」內涵,家庭就是社會的縮影,影像因此而彰顯價值。
【攝影師簡歷】譚佳亮,2008年,因在單位從事新聞宣傳工作而走上攝影之路。現為湖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湖南省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著作權協會常德副首代、常德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我的攝影經歷和許多人一樣,從開始簡單記錄、到有創作性專題拍攝,由什麼都拍,到選擇性的拍攝,現在根據自己喜好,選擇了一條人文紀實攝影之路。尤其通過在北京函授學院的學習,使自己對攝影理論和實踐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升。對於紀實攝影,任何攝影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紀實攝影創作是一個非常辛苦的過程,從立意、選題、溝通、表達、後期編輯處理等各個環節都需要縝密思考、用心發現、視角表達。尤其在新時代下,更需要我們攝影工作者要有時代的責任擔當,只有深入基層、腳接地氣、心帖群眾,才能創作出人民滿意的作品。
攝影感悟:
1、心有多近、腳有多深、眼有多明,作品就有多重。
2、用悲天憫人的心去發現,用獨特視角傳遞真、善、美。
攝影有難題?打開【攝影評論家】公眾號找秘訣:
攝影的困惑----
攝影的評圖----
攝影的玩法----
攝影的解析----
攝影的提升----
常年徵集:評圖作品、評論議題、熱點事件
郵箱:2281060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