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再也忍受不了誘惑,百忙之中抽時間做了路易斯安那風味小龍蝦。吃飽喝足,突然想起其實這也是一個有故事的話題呢。
小龍蝦學名叫什麼什麼螯蝦,反正中文名我都沒記住,Wiki裡那些鬼裡鬼氣的拉丁文名字我就更懶得提了。小龍蝦有很多種,在全世界大多數地方都有分布,IKEA每年搞小龍蝦自助餐活動,明顯瑞典人也吃這玩意。美國有兩種小龍蝦,一種是我們喜聞樂見更愛吃的,產於美國東南的沼澤河汊的那個什麼什麼螯蝦(查了一下,克氏原螯蝦)。在美國西部還有一種,沒見過,也沒聽說有人吃。咱們中國也原產四種小龍蝦,但是都沒成氣候,我們在國內吃的麻小其實就是美國東南的那種小龍蝦,還是不折不扣的入侵物種。最早是日本人引進了給牛蛙當飼料,後來在上世紀30年代引入中國,結果在中國就繁殖開了。順便說一下,網上有謠傳說日本人把小龍蝦引入中國是為了吃抗日誌士的屍體云云,這個用大腳趾也想的出來是假的。日本鬼子啥時候操心過處理屍體這種事?小龍蝦的引入應該還是經濟原因,因為這東西非常適合在稻田飼養,中國最早引入的地區也是江南水網地帶,現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小龍蝦還多數是從稻田裡養殖出來的。
小龍蝦的長相不怎麼惹人憐愛,屬於被吃活該的那種
美國東南,尤其是路易斯安那州,不僅有獨特的地形氣候,還有著很獨特的飲食特色,水煮小龍蝦只是其中之一,還有Etouffee(真不知道中文怎麼翻譯,反正是一種燉菜),Jambalaya(海鮮拌飯),gumbo(秋葵湯)等等(唉,寫到這又餓了)。這些特色鮮明的菜餚和一群特殊的人聯繫在一起,他們就是路易斯安那的Cajun人(中文稱他們為卡律人)。這些生活在溼熱的沼澤港灣裡的人們,很多依然堅持著舊傳統,甚至相當比例的人依然在家使用他們特有的一種法語方言。而他們的經歷也像他們的菜餚那樣,雖然草根,卻有著無窮的回味。
Gumbo
如果你隨便查一查Cajun,第一個跳出來的解釋都是加拿大阿卡迪亞人(Canadian Acadian)。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從阿卡迪亞Acadia說起。這個詞其實是來源於希臘的Arcadia,是伯羅奔尼撒半島中部的高地,在神話世界裡阿卡迪亞就有些出鏡,比如潘神Pan(記得電影《潘神的迷宮》嗎?Pan就是裡面那個長犄角的醜八怪)還有神使赫爾墨斯(如果你沒聽說過赫爾墨斯,總應該聽說過愛馬仕吧?拼寫是一樣的Hermes)就是在阿卡迪亞出生的。有說法詞頭的Arc就是Ark方舟(諾亞方舟不就是Noah’s Ark),所以這個詞有逃避災難的世外桃源的意思。
神使赫爾墨斯,穿著長翅膀的鞋,是神話時代的快遞員
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有個為法國國王打工的佛羅倫斯探險家Verrazzano(哥倫布也是義大利人,不同的是,他是替西班牙打工的)在16世紀初把維吉尼亞以北的北美洲海岸都取名叫阿卡迪亞Arcadia,不過後來不知道怎麼就把那個」r」給省略了,變成了Acadia。17世紀初,法國人開始殖民開發這片世外桃源。
拓荒的阿卡迪亞人
阿卡迪亞殖民地包括現在加拿大的沿海各省,以及緬因州和魁北克的一部分。如果有人去過緬因州的那個風景一般,龍蝦不錯的阿卡迪亞國家公園Acadia National Park,現在大概就應該明白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了吧。阿卡迪亞的核心地區是新斯科舍(Nova Scotia,這個其實就是新蘇格蘭的意思)半島。阿卡迪亞這個寄託著很多美好幻想的名字並沒有給這塊土地帶來太多的好運,因為這個地方戰略地位重要,所以自然成為了英法爭奪的焦點,經歷了多次戰爭,當然,從人數來說,這些戰爭規模往往不超過我國司空見慣的鄉村械鬥,此地來回易手多次。那些生活在此的阿卡迪亞人也就苦不堪言。
阿卡迪亞地圖
18世紀初的時候,新斯科舍歸英國統治,到18世紀中期,七年戰爭爆發。很多人可能都不太了解這場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可以認為是第0次世界大戰,因為當時的歐洲列強都被捲入,戰場也不局限於歐洲,美洲非洲印度甚至菲律賓也都是戰場。最重要的是,七年戰爭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異常深遠。因為七年戰爭的巨大消耗,英國增加對殖民地的稅收來轉嫁巨額軍費,激起了北美殖民地的反抗,結果就是1776年美國的誕生。時間過了不久,類似的原因導致法國大革命爆發直接摧垮了法國王權,從這兩個大國開始,人類漸漸走出了王權時代,建立起一個又一個共和國。
七年戰爭的北美戰場
在七年戰爭中,在北美的法國人和印第安人結盟對抗英國,電影《最後一個莫西幹人》的故事背景就是這件事。在新斯科舍(Nova Scotia)的阿卡迪亞人在戰爭中保持表面的中立,但是他們的統治者英國人可不那麼放心,想想也是,畢竟這些人說法語,有著法國的根。所以英國人索性要求他們宣誓對英王效忠並參加對法軍作戰。宣誓效忠這事,可能對我這樣的無神論者沒多大約束作用,不過顯然阿卡迪亞人不這麼看,他們中的很多人拒絕了英國人的要求。於是英國人就藉機開始驅逐這些不被信任的人。
穿紅色制服的英軍在驅逐阿卡迪亞人,因為軍服顏色,軍迷經常戲稱英軍士兵為龍蝦兵
大約6000到10000人被驅逐,不知道出於報復,或者只是組織能力低下,很多家庭被拆散,家庭成員被送上了開往不同目的地的船,其間的妻離子散顛沛流離難以言表。
妻離子散
他們中的幸運兒在西班牙統治下的路易斯安那找到了新的家園,這些安定下來的人紛紛給他們分散在整個大西洋沿岸的家人朋友寫信,鼓勵他們移居到路易斯安那,於是越來越多流離失所的阿卡迪亞人匯聚到了這個潮溼悶熱的地方,在沼澤裡,在小港灣裡,開始建設他們新的家園。
典型的路易斯安那沼澤
現在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不大,形狀像一隻UGG靴子,不過歷史上的法屬路易斯安那的面積大的驚人,從美國南方一種延伸到加拿大的極北地區。和英國人的方式不太一樣,可能作為海洋民族的英國人比較喜歡佔海岸,13個北美殖民地沿著東海岸一字排開,面積倒是不大。而法國人則是沿著密西西比河一路往北,把土地佔了好大一塊。
1700年的北美殖民地,綠色是法國的,黃色是英國,棕色是西班牙。可以看到法國殖民地大的驚人。
因為法屬路易斯安那倚重密西西比河的航運,自然在河口的紐奧良一帶就成了重中之重。法國在七年戰爭中戰敗,就把這一帶轉讓給了西班牙,現在的紐奧良著名的法國區French Quarter裡最老的幾個建築,其實是西班牙統治時期建的西班牙式的。法國建築早被歷史上兩場大火燒的精光。新來的阿卡迪亞人被安排在紐奧良西邊,就是地圖上靴子底的中心部分,那一帶到處是沼澤和河汊,每年還有加勒比颶風肆虐,其實不是那麼適合居住的地區,但是這群背井離鄉的人們還是在這裡再次牢牢紮下了根,他們的稱呼也從阿卡迪亞人Acadian變成了卡律人Cajun。
Cajun住的破敗的小屋,當然現在沒人住了,成了紐奧良邊上一個Swamp Tour的景點
Cajun因為只是生活在沼澤裡窮苦人,所以他們的飲食其實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從原料的選擇就可以看出來,小龍蝦,鱷魚肉這些東西咱們中國人覺得挺好的,但是普通洋鬼子就不太受得了,因為Cajun還融合了一些本土印第安人和黑人,所以他們的飯菜使用的調料和烹飪方法也融合裡其他民族的特點,和普通西餐相當的不同,不過我覺得很適合我們中國人的胃口。除了做小龍蝦,有時候饞了,我也會自己做Etouffee或是Jambalaya。
Etouffee,網上找的圖片,不是我做的
Jambalaya,也不是我做的
為了同化這些人,在20世紀初期,美國曾經強制Cajun的孩子在學校使用英語,有時候Cajun孩子甚至會因為在學校說法語被老師責打。不過200多年過去,現在的路易斯安那鄉下,尤其是Cajun的核心地帶,有些Parish(郡,類似於美國其他州的County)依然有超過20%的人口在家裡使用法語交談。對比那些聽到中文就翻白眼的ABC(美國出生的中國孩子),真挺佩服他們保持自己文化的能力。在音樂上,Cajun人也可圈可點,比如改革開放後最早由成方圓介紹給中國人的英文歌裡,就有一首Jambalaya(中文譯名:什錦菜)。這首歌輕鬆活潑的曲調就是借用的Cajun歌曲Grand Texas(德州東南也有Cajun人的社區),歌詞也帶有濃鬱的Cajun味道,不僅反覆提到了典型的Cajun菜餚,還有在Bayou玩耍捕魚等等。
卡朋特演繹的什錦菜Jambalaya
美國在1980年左右,正式認可1百多萬人口的Cajun為一個民族。當然和那些牛B的民族比,他們不算什麼,沒有出過文豪巨匠,更沒有帝王將相,怕是土大款都沒出過幾個,他們只是一群經歷顛沛流離,跨洋過海尋找世外桃源的人,最後他們在蚊蟲密布悶熱潮溼的沼澤裡找到了自己的家。當然沒有名車豪宅,不過他們依然樂在其中,屌絲的生活也可以每天充滿快樂,難道不是嗎?
好了,現在貢獻我的懶漢版紐奧良風味小龍蝦配方。活小龍蝦若干,這個看個人飯量,不過切記,1磅活蝦煮熟以後分量會變重很多,因為湯湯水水都煮進去了。小龍蝦洗乾淨,鍋裡加水,加Lousiana Seafood Boil Mix,再加2根芹菜,一個切開的橙子或檸檬,蒜頭幾瓣,如果願意,還可以加香腸段,新鮮玉米,還有紅皮小土豆。如果想讓味道在柔和些,可以加些糖。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火候,小龍蝦煮開以後,水保持沸騰5分鐘即可,然後泡半個小時再吃,這樣既入味,肉又鮮嫩。
哈哈,這個是我做的
你如果喜歡這些故事,常按上面的二維碼加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