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為何有那麼大的膽量跟明朝對抗?

2021-02-13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1056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答:說實話,在跟明朝打仗這事上,雖說明朝連連敗退,雖說清朝開國後的各類史料,常大肆渲染後金開國者們的「雄才大略」。但事實上,當時的後金,還真沒多大「膽量」。

就以創建後金的努爾哈赤來說,雖然他準備造反和下定決心造反,都用了很多年。而且造反的時候,還特意發布了著名的「七大恨」檄文。但就是這看似跟明朝勢不兩立的「七大恨」裡,其實滿篇都是委屈,尤其是第七條,認為大明是天下共主,卻總是偏袒葉赫部欺負我,所以我才造了反。

帶著這種委屈撕破臉的努爾哈赤,在明朝集結重兵發動薩爾滸之戰前,也曾找明朝喊話開條件:不打也可以,大明朝要封我為王,給我三千匹綢緞三百兩黃金。當時的努爾哈赤,漫天要價也就要到這個地步,也自然被大明朝甩甩手拒絕。

但沒想到明軍當時實在是坑到家,薩爾滸之戰稀裡譁啦。後來好不容易有點起色,能打仗的熊廷弼又被自己人坑死,遼寧瀋陽廣寧全丟光。本來只想要三百兩黃金的努爾哈赤,反而把遼東都摟了。

所以說,後金能鬧這麼大動靜,絕不是因為膽量大,而是明朝自己太不爭氣。

甚至,哪怕後來皇太極把「後金」變成「大清朝」,且在崇禎年間屢屢破關南下時,當時清王朝的膽量,其實也沒多大。反而議和的積極性是越發高漲。以皇太極給朝鮮國王書信裡的話說:朕意欲成和事,共享太平之福」。

所以明朝崇禎年間,明清雙方曾兩次議和,且終於在明朝崇禎十五年達成協議:明朝每年給清朝百萬白銀和千兩黃金,清朝每年給明朝千張貂皮千斤人參,並且在連山一帶開設互市。

這個協議達成的時間,是明朝崇禎十五年,當時明朝松錦戰役慘敗,內地李自成農民軍瘋起,正需要時間來平定內亂。達成這個協議,暫時安下東北一頭,正可以騰出手來挽救危局。

可是,滿朝明朝昏聵的朝臣們,當時卻全無這個覺悟,一聽議和就炸了鍋,反對聲洶湧而來。嚇得不敢擔責的崇禎皇帝,竟全然否認已達成協議,反而把主持議和的陳新甲推出來頂包。結果陳新甲含冤被殺,議和?當然是不了了之。

於是,本可提前從兩線作戰泥潭抽身的明王朝,這下徹底陷了進去,終於在兩年之後,被李自成一腳踹開了北京城。不敢擔責的崇禎皇帝悲憤自殺,而當年反對議和的明朝各位「愛國大臣」呢?卻是毫無壓力,腳底抹油去找李自成賣身投靠。

更可笑的是,在南京重建明王朝的南明小朝廷,在李自成兵敗,清軍大舉破關南下後,倒是真心實意要「議和」了。當年那些怒罵議和,滿嘴標榜愛國的東林復社精英們,「議和」的呼聲震天響,各個喊著借清軍幫助剿滅農民軍。待到清軍打來後,又各個做帶路黨,毫無壓力賣大明。

以這個意義說,明朝滅亡,哪裡是因為後金(清朝)膽子大?分明是自作死。

 好物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我們愛歷史》商城

相關焦點

  • 林丹汗要想崛起,面臨眾多敵人:有世仇的明朝、東邊剛興起的後金
    在很多歷史書中將他描述成有"武乙之暴"又"沉吟酒色",不過近代以來對他的印象大有改觀。他從一個荒淫無度的暴君,驟然轉變成了抵抗異族壓迫的英雄。此人十三歲即大汗位,夢想著有一天能夠重新恢復蒙古的霸業,他也可以同鐵木真那樣馳騁亞歐大陸。不過,林丹汗要想崛起,他面臨著很多的敵人。
  • 張生全‖林丹汗是成吉思汗嫡傳後裔,又有統一的雄心,為何敗亡於後金
    皇太極因為有了傳國玉璽,正式登基當了皇帝。(林丹汗)那麼,雄才大略的林丹汗,為什麼最終死得那麼慘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林丹汗本身實力已經十分有限。雖然林丹汗有遠大的志向,雖然林丹汗是黃金家族的嫡傳後代,雖然林丹汗手中有元朝延續下來的傳國玉璽。但實際上,林丹汗當時的實力是非常微小的。
  • 清朝前身是後金,皇太極是女真族人,他為何要把國號與族名改了?
    作為清朝的前身,後金在1616年由努爾哈赤建立。本來金這個國號是沿襲了宋朝時北方的金國,對於女真各部來說,沒有什麼不妥。但皇太極卻在後來將國號改成了「清」,將女真的族號改成了「滿洲」,為何他要做出這樣改名稱的措施呢?這涉及到女真族的起源發展。
  • 蒙古部落為何支持外族後金,也不願投效黃金家族出生的林丹汗?
    最讓林丹汗惱怒的就是後金統治者努爾哈赤,長期以來一直在挑撥蒙古內部的關係,半利誘半要挾地同蒙古內部聯姻通婚,以此獲得蒙古部落的支持,一同對抗實力強大的明朝。 敏感的林丹汗意識到這是一個從中獲利的好機會,自努爾哈赤宣布七大恨以後,後金和明朝形成勢不兩立、水火不相容的局面,後金採取的戰略是聯蒙抗明,林丹汗則偏偏要反著來,他採取的是聯明抗金的策略。
  • 後金最彪悍的八旗騎兵所向無敵,卻敗給明朝的這兩支地方軍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天野蒼茫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之後,他的雄心壯志被進一步點燃,同時為了掠奪更多的人口、搶佔更大的地盤,他將主意打到了疆土萬裡、人口億萬的大明朝身上。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在盛京發布了「七大恨」的討明檄文,正式拉開了對明朝數十年軍事戰爭的大幕。 「薩爾滸一戰」中,明軍十一萬大軍損失過半,為後金所獲的糧草輜重更是不計其數。
  • 明朝為何沒能滅掉建州女真?不是沒能力,故意錯失良機,根本不想滅掉!
    明朝當時的軍事實力可謂是很先進,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對待異族都是毫不示弱。 明朝在有生之年,很多次完全可以把建州女真部落扼殺在搖籃裡,但是都沒有去做。其實建州女真在明朝成化年間,就開始作亂了,威脅一直存在。建州女真不斷挑釁大明王朝,直到最後入主中原,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明朝能有滅建州女真部落的實力,卻沒有去做呢?
  • 明朝敗亡,絕對不是孔有德部下偷了一隻雞那麼簡單
    關於明朝敗亡的原因,流傳著很多說法。有天氣說、土豆紅薯說、瘟疫說、甚至還有「偷雞說」….…這些學說,大多數都比較荒誕。就拿天氣說來講。小冰河這種天氣,不可能是區域性的。絕對不可能單單只影響到大明王朝,而後金和朝鮮卻絲毫不受影響。至於土豆紅薯說,那就更經不起推敲。
  • 打敗明朝的是大順朝不是清朝對嗎?
    對李自成或者大清來說,他們最初的設想也並不是要推翻明朝——他們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後金的皇太極只是希望成為明朝的藩屬國,而李自成更是幾次三番被打成光杆司令,最大的期望其實就如宋江一樣被招安。只是後來機緣巧合,李自成的事業越發壯大,最後竟然能取而代之,有了改朝換代的氣象。
  • 小冰河期影響真這麼大嗎?把崇禎換了,明朝是否有機會起死回生
    提到明朝,人們心裡總會產生那麼一絲可惜的情緒。主要是因為她的「繼承者」清朝在近代太過丟人現眼,有人幻想如果明朝沒有滅亡,一直延續到近代,比大清應該強很多吧。本文我們不探討明朝到了近代會怎樣,主要說一下明朝滅亡的原因。
  • 《竊明》中的那個「袁崇煥」——從後金影武者說起
    而在後金與明的戰爭中,後金政權也使用了這樣的方法去欺騙明朝。天啟六年,一代天驕努爾哈赤率領十三萬大軍攻打明朝,明朝督師是閹黨高第,他竟然下令明軍全部撤到山海關以內。但當時駐守在寧遠的民族英雄袁崇煥拒絕撤退,死守孤城,與後金血戰寧遠城下,並大獲全勝,挽救了明朝的滅亡。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甚至認為清朝攻滅大順政權,是「為明朝報仇雪恥,是我朝深有德於前明」。然而在筆者看來,從明朝萬曆末年經天啟朝直至崇禎朝,後金是始終是明朝的勁敵,且持續消耗著明朝的實力,是明朝最終滅亡的重要原因。明前期,明朝的京軍戰鬥力尚可,但經歷土木堡之變後,京軍實力再難完全恢復。有文章認為,雖然明九邊士兵戰鬥力不及蒙古,但相比京營,可謂精銳,「尤其是明朝末年後金興起,大起義爆發……如果沒有邊軍,明王朝的歷史將會重寫」。隆慶末年時,九邊地區「主客邊兵,自遼東至甘肅,凡六十六萬四千三百一十九人」,比明初還多。
  • 為何明朝會輸掉薩爾滸之戰?
    此戰,不僅扭轉了明朝在遼東的優勢地位,還從側面反映了明朝的種種弊病。這場戰役的種種細節,已經顯示出明王朝的江河日下,其最終覆亡的結局,似乎已經略顯一二。努爾哈赤,本是建州女真一個小部落的酋長,藉助明遼東總督李成梁的寵信,努爾哈赤逐漸做大,在李成梁死時,努爾哈赤已經統一了建州女真,並合併了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成為了一方梟雄。
  • 朱由檢一生勤政,為何還是沒能挽救明朝?個人能力太平庸
    此時這個年不滿二十是年輕人,儼然成了大明朝復興的希望。只可惜,連崇禎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的這些高光時刻,不過是大明朝的迴光返照。他終究沒能救得了大明朝,沒有守住祖宗傳下來的基業。在其即位十七年後,大明王朝,終究還是亡在了他的手裡。而關於明朝的滅亡,很多人都說,這不怪朱由檢,其乃是歷史大趨勢,朱由檢根本無法阻擋。這話確實有些道理,面對當時明朝的困局,朱由檢確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 清朝的「山寨」紅衣大炮,為何能戰勝明朝的原裝進口大炮?
    對此一役,曾指導過明朝鑄造火器的傳教士湯若望感嘆道:明軍雖然先有西洋大炮,可惜發展遲緩,清軍不但也有大炮,而且數量頗多。火器的製造和冶鐵技術的發展是分不開的,而最開始女真人的箭頭都是用鹿角或者熊骨製作的,並沒有掌握煉鐵技法以及用鐵的習慣。後來他們用貂皮人參馬匹等土特產從遼東漢人和朝鮮人那換取鏵犂鐵鍋等農器,熔煉之後製作兵器。
  • 此人曾碾壓皇太極,若不死明朝定能反敗為勝,覆滅後金
    袁崇煥,出生1584年,廣東人,萬曆47年考中進士,在從軍之前,袁崇煥當了幾年的小知縣,袁崇煥從小有報國之心,酷愛軍事,因此後來通過毛遂自薦來到了遼東邊關任職。袁崇煥內心有遠大的抱負,因此他經常寫信給朝廷,將自己對戰事的建議上報朝廷。通過信件的方式,袁崇煥成功的引起了京城的注意,他對軍事方面的見解深受上方讚賞,因此他被破格提拔進入到了兵部,這是大明朝,史無前例的。
  • 作為明朝官員之後,范文程為什麼幫助清兵入關,是為了榮華富貴嗎
    而此時東北的後金崛起了,有欣欣向榮的趨勢,因此范文程決定歸順後金。明朝的沒落是導致范文程歸順後金的先決條件。 2、為了保命范文程離開明朝的第二個原因,就是為了保命。我們知道明朝晚期,宦官專權、小人當道、而且錦衣衛、東廠等在全國各地都有爪牙,監視官吏和百姓的活動。明朝的腐朽,肯定是讓范文程不滿意的,但他又不願意和這些小人同流合汙,那麼就有可能被他們陷害。不僅自己可能有生命危險,甚至連他的家族都會受到威脅。為了保命,范文程也得離開明朝,他不願意為這個腐敗的朝廷效力。
  • 後金女真奪得中原以後,原來最下層的包衣奴才翻身,其中不乏漢人
    不論金女真和清女真是否有淵源,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明朝時期的女真各部,處於較為蠻荒的狀態——類似原始社會後期的情況。 明朝萬曆帝在位期間,女真頭目努爾哈赤宣布反明,並且建立後金汗國,一般認為,後金的屬性是奴隸制國家。
  • 明朝滅亡後,皇宮中的嬪妃結局如何?說出來你可能懷疑
    那麼在崇禎自盡後,皇宮中嬪妃有是一個怎麼樣的結局呢?接下來帶大家了解一下。 無奈崇禎生不逢時,他的統治時期趕上天災人禍,自然的氣候無法抗爭,而後面異軍突起的後金更是明朝的後患,他最失敗的一筆就是多疑中了後金的反間計,殺了袁崇煥,沒了守國門的將領。
  • 袁崇煥單挑後金:大炮擊中努爾哈赤,一夜成名加官進爵
    幾百年來,在國人心目中,明朝大將軍袁崇煥和宋朝嶽飛一樣,都是赤膽忠心的民族英雄。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自幼讀書,二十三歲中舉人,三十五歲中進士,之後就在地方和中央擔任知縣。一直到四十多歲,他不是在讀書就是在考試或者當文官,槍都沒拿起過,後來是如何成為威名赫赫的大將軍的?
  • 明代皇帝如此差勁,為何明朝還能夠延續200多年?
    XX戀上大自己十九歲保姆#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朱見深八卦▼朱見深明朝第八位皇帝,廢為沂王期間,與宮女萬貞兒朝夕相伴,滋生了超越年齡的複雜感情。真愛無疑了...天順八年,十八歲的憲宗朱見深即位,後把三十五歲的萬氏冊封為妃子。當然,咱們看鑑的粉絲關注的不全是娛樂八卦,有不少歷史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