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級北管傳承人莊炳文(中)在公益培訓班給孩子們上課。
每到周末或節假日,在泉州市泉港區的街坊和非遺傳習所,都有不少學生在認真學習一種流傳於當地的古老而特殊的音樂——北管。
北管,是流傳於泉港區的一種傳統民間絲竹音樂,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作為泉港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近年來,泉港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北管,並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村校互動、學研結合」的保護、傳承形態。2014年,泉港區獲評「中國北管音樂文化之鄉」,北管成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成為泉港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大特色品牌。
「天子傳音」,獨特的民間音樂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或曲仔,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與臺灣中部的北管、琉球樂及東南亞北管同屬一個樂種。北管音樂源自北方明清江淮小調及江南絲竹樂,傳至泉港民間後融入閩南音樂和與之交界的莆仙音樂,既保留了江淮民間音樂明朗幽雅之風,又糅進了閩南及莆仙戲曲音樂柔婉秀麗的元素,兼有遒勁、樸實特色,形成獨具一格的北管音樂。數百年來,經民間藝人的一代代傳唱,逐步形成了「南腔北調,優化組合」獨特的民間音樂。
北管在泉港廣為流傳,紀念慶典、婚喜、壽喜、祭祀等活動,北管都能助興、烘託氣氛,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初,是北管最流行的時期,聲名遠播至東南亞等地。但此後由於歷史原因,北管樂器和傳抄的譜冊流失較多,北管在泉港瀕臨失傳。改革開放後,一批熱愛北管的有識之士對其進行搶救、挖掘、整理,北管很快得以恢復生機。
1986年,惠安縣(泉港當時隸屬惠安縣)成立了北管音樂工作室,組織音樂工作者採集資料,編印了《北管選編》7集。工作室成員林國春用9年時間下鄉採集北管曲譜資料200多首,先後編撰《國家級文化遺產·福建卷泉州北管》《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福建卷惠安北管》和泉州市分卷、《泉港人文叢書·北管音樂》《閩臺北管叢書·泉州北管工尺譜》《北管音樂教程》《北管教學教師用書》等七本書籍。
1995年後,北管跨入保護、繼承和弘揚階段。泉港區文化館館長黃嘉輝在校學習期間結識北管,在返鄉任教的業餘時間開始了對北管20多年的採集和研究工作。其中對兩岸北管淵源的探尋,不僅圓了黃嘉輝去臺灣交流北管的夢想,也讓他欣喜地看到,北管正在成為泉州文化交流的新名片。
2004年,北管被文化部列入中華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綜合試點項目之一,2006年成立了泉港區北管協會和區北管樂團。此後,北管的職業隊、曲藝隊、職業劇團、樂社樂團如雨後春筍般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