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播1:在臺灣有一個相當規模的族群叫頭北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統稱為頭北厝。或許對於很多泉港的年輕人甚至父輩來說,也不是很清楚這一叫法到底跟泉港有什麼關係。今天我們就為你講述臺灣頭北人與泉港的前世今生。
電影《艋舺》片斷(34分04秒-34分17秒)
臺詞:這個是廟口,我們的角頭,艋舺從清朝到日據時代一直都是臺北最熱鬧的商業中心,這裡就像是一座金山,充滿了商機跟夢想。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艋舺是臺北市一個古老的城區,位於臺北市西區,是臺北市發展的起點。地名在原住民語中叫「Moungar」,當年來臺的泉州人聽到,就以艋舺漢字的閩南語發音Monga為諧音,也是電影《艋舺》兩個漢字的由來。
電影《艋舺》片斷(34分18秒-34分43秒)
臺詞:像這樣的地方龍蛇雜處,需要有人來維持地方秩序,維護利益分配,角頭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利用街道巷弄劃清界線,各自處理自己地盤裡的大小事,各自保護自己地盤裡的老百姓,有人說現在艋舺地區的角頭,有70多個,也有人說是三十幾個。
艋舺角頭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清治時期。期間泉州府人發生的分類械鬥,是其最早的雛形,經過演變最終成型的艋舺角頭勢力,歷經清日治時期延續至今。
導播2:據統計,近代艋舺角頭有幾十個,其中芳明館、華西街、龍山寺口、頭北厝被並稱為艋舺四大角頭。而頭北厝則是泉港的舊稱。難道臺灣的頭北人來自泉港先民?這個疑問我們呆會再去探究,現在先去了解一下,泉港的舊稱為什麼叫頭北厝?
泉港峰尾、後龍、南埔、山腰一帶,早年隸屬惠安縣管轄最北部區域,通稱惠北。
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 朱定波:它跟仙遊交界,惠北這一帶的民眾的說話腔調語音都帶有些莆仙的味道
這種交叉融匯閩南話與莆仙話的方言口音,形成了獨特的「頭北話」。
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 朱定波:不同音調的這些民眾大家都把他叫做頭北人//所以這個頭北人應該講是泉港區一個特定特有的一個聚落族群的專用詞,叫頭北人,那麼他們居住的地方叫頭北厝。
導播3:但是泉港舊稱的頭北厝,為什麼在海峽對岸也有同樣的叫法,是巧合還是同出一宗。難道臺灣的頭北人真的是來自泉港的先民?
對泉港與臺灣歷史有著深厚研究的文化學者朱定波介紹,泉港沿海一帶與臺灣隔海相望。明朝時期,就有了泉港先民到臺灣打漁,貿易的經歷。
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 朱定波:明清宋元時期,泉港這一帶沿海漁民到臺灣海峽這一帶去捕魚到澎湖,臺灣這一帶去避風,有時候打漁出了很遠,所以那個時候可能就有先民過去避風做些貿易等等,做一些小生意跟原住民進行交易。
朱定波說,明清時期是泉港人到臺灣墾荒的一個高峰期。大批泉港先民或是跟隨鄭成功軍隊來到臺灣,或是各自從蕭厝、南埔、峰尾等沿海漁港出發,乘坐「頭北」漁船在淡水河碼頭登上臺北,形成了以泉港先民入墾的聚居地,並把在臺市聚落以閩南話稱之為「頭北厝」。
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 朱定波:泉港的先民去臺灣去哪裡了,據我這幾年的調查,大概有4個地方,第一個地方就是在臺北的萬華區頭北厝。
泉州地方志書資料記載,臺北「頭北厝」聚落的「惠北人」是早期來自惠安縣北部地區乘坐「頭北船」入墾臺灣的「頭北人」。
臺北「頭北厝」聚落,位於現今臺灣臺北市萬華區一帶。而萬華區則是臺北最早發展的區域,舊稱艋舺。
導播4:可以看出,艋舺的頭北厝確實跟泉港有著很大的淵源。但是到目前為止上面所有的論證只是大陸這邊的記載,臺灣那邊對頭北人、頭北厝的考證又是怎麼樣的呢?
經過數年對新竹市和苗慄一帶進行各姓族譜與田野調查,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韋煙灶發現,遷居竹苗沿海地區各聚落,主要祖籍地為入墾臺灣的頭北裔家族。新竹市香山區至苗慄縣竹南鎮這一帶均為頭北人聚居的主要分布區,其中泉港「頭北人」人口約佔一半以上。
頭北人坐頭北船到臺灣墾荒,一般都會選擇在沿海有碼頭且相對較繁華的地區。對於竹苗沿海一帶是頭北人的聚集地的考證,閩臺研究學者朱定波對此持贊同意見。
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 朱定波:現在苗慄縣沿海4個鎮,竹南鎮,通霄鎮,後龍鎮,還有苑裡4個鎮大部分是泉港人在住,當然也有其他的,泉港人幾乎住在這一條線,就是剛才講的第一個萬華、第二個是香山,第三個是通霄鎮、後龍鎮這一帶的頭北厝。
導播5:聽到後龍鎮你不是覺得很親切。在閩臺史上,大陸先民到臺灣後,會把自己在大陸祖籍地名等作為在新聚居地的相應名稱,因此出現了閩臺有很多村落同宗同名的現象。臺灣苗慄縣後龍鎮的存在或許也是這樣的緣由。
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 朱定波:通霄和後龍這個開墾很有代表性的最有影響的是陳姓最早進去的,姓陳的是後亭的,泉港後龍,郭厝後亭,很多人說後亭有沒有陳姓,只有郭姓,其實後亭有幾十人陳姓,他們先祖叫陳朝合,這個在臺灣很有名,在那一帶非常有名。
據考證,入墾臺灣開墾通霄鎮白沙屯的陳朝合,是後龍鎮郭厝後亭村人,出生於清康熙中葉。陳朝合的長子陳柏樹、次子陳柏林均出生在泉港區後龍鎮郭厝後亭村。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陳朝合攜兩子遷居到臺灣白沙墩闢地拓墾。
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 朱定波:大兒子生了4個兒子,二兒子後來生了5個男的,所以在通霄後龍鎮一帶就叫做九房陳,形成九房陳,非常有名,所以在通霄這一帶在苗慄縣,現在九房陳影響很大。
有錢,有人,有地,這就是泉港陳氏先民入墾通霄鎮白沙屯的陳氏九房形成的由來。苗慄縣通霄鎮陳姓族譜記載,陳朝合派一支陳姓先民,入墾澎湖厝,即今中美裡。另一支陳姓先民,分別入墾通霄鎮的山邊和過港,即今南港裡。
在今年3月份和6月份,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朱定波牽線搭橋,安排苗慄縣和後龍鎮後亭村的陳姓後人到各自聚集地參觀,互訪,目前已經有多對成功對接族譜。
導播6:陳姓在臺灣苗慄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但朱定波說,泉港先民去臺灣,最大的族群卻不是陳姓。那目前泉港在臺灣最的族群是誰呢?
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 朱定波:去的最大的族群是劉姓,臺灣過去,從目前有發現的這些,族譜上也有記載的,就是峰尾的劉姓。
朱定波說,有明確記載的劉姓入臺,較早的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主要是隨鄭成功大軍進去的,當中峰尾就有數百人跟隨前去。這可視為劉姓遷入臺灣的第1個高峰期。
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 朱定波:現在苗慄縣的縣長是(臺灣)後龍鎮姓劉的,我問他說劉縣長的祖籍地在哪裡,他說頭北人,頭北厝,這個很有意思。
朱定波考證,在萬華區、香山區、苗慄縣、大甲區4個頭北人最集中的地方,除了語言特徵相同,地名叫法相同,族譜宗親對接得上,史料記載相對應外,還有一個文化信仰相同,這也是認定臺灣頭北人從泉港來的重要依據。
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 朱定波:還有一個廟宇,他們這一帶都基本上拜媽祖,從香山一直到通霄鎮沿海這兩個地方,差不多就有15間媽祖廟,就是閩南頭北人的聚落,就有15間媽祖廟,所以他們也認為跟頭北人的關係比較準確的,大體上從這4個地方應該講是我們整個泉港先民進入臺灣的一個最主要的聚集地。
編後:通過本期節目,我們較為清晰了了解泉港頭北人與臺灣的頭北人同出一宗的淵源。其實除了同宗同名村外,在臺灣的頭北厝聚集地,還有跟泉港叫法相同的龍鳳宮,姑媽宮等廟宇,他們的存在也進一步支持臺灣頭北人從泉港來的論斷。好的,感謝收看本期節目,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