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姑,福州下渡人。出身於一個世代行巫的家庭,經耳濡目染也熟諳巫術,後嫁給古田劉杞為妻。相傳,唐貞元六年(790年),福州大旱,陳靖姑脫胎祈雨,不幸殉身於古田臨水,終年24歲。臨終前她曾發誓死後要「扶胎救產」。後人立廟祭祀,俗稱娘奶、奶娘,尊稱臨水夫人、太奶夫人、陳夫人、陳仙姑。宋淳祐年間(1241~1252年),朝廷賜匾「順懿」,敕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元、明、清各朝屢有敕封,封號頗多,有「天仙聖母」、「護國太后元君」、「順天聖母」等。
自宋末臨水夫人受封后,其影響迅速擴大。晚清施鴻保《閩雜記》載:「陳夫人亦稱臨水夫人,閩中各郡縣皆有廟,婦人奉祀尤謹。」(《閩雜記》卷5《陳夫人》)據統計,近現代以來,對臨水夫人的信仰以古田至福州為中心區,以閩北、閩東、浙南為亞中心區,以閩南、臺灣以及東南亞為散播區。泉港區位於閩南湄洲灣畔,海疆逶迤,漁鄉豐腴,而當地民間對「順天聖母」陳靖姑之崇拜,可與海上女神湄洲媽祖相提並論。傳說陳靖姑違反天條祭出法寶降雨,拯救黎民於倒懸,因而遭天遣受雷擊,玉容變黑。塗嶺烏石宮與媽祖並列同祀的陳靖姑即是顏面漆黑,人們稱之為「烏面媽祖」。在泉港,人們普遍親切地稱媽祖為大媽,稱陳靖姑為二媽。
傳說臨水夫人有降妖鎮魔、呼風喚雨、破解疑案等法力,但主要還是「扶胎救產、保赤佑童」。故千百年來,她一直被當作婦女、兒童的保護神而為人們所崇拜。在民間形成了一些與婦女、兒童密切相關的習俗,人們朝拜陳靖姑,主要為祈子助產、收驚安神。山腰一帶的孩子成人做大分,也要祭拜「陳仙姑」。沙格靈慈宮與媽祖並祀的「註生娘娘」,即是順天聖母陳靖姑。除上述宮廟以外,尚有埭港龍見宮、峰尾永全社等處也供奉陳靖姑。泉州城區俗稱陳靖姑為「奇仕媽」,因城內奇仕巷有臨水夫人陳靖姑專廟,加上陳靖姑有注生之神力,故有人附會為「祈嗣媽」。
奉祀黑面媽祖最為出名的宮廟,便是泉港區首批文物保護單位——塗嶺鎮烏石宮。關於烏石宮,其中有陳靖姑一段傳說。話說她協助蔡襄建洛陽橋,剛從洛陽歸來,途中一頭青獅吐出濃煙擋住去路,正當詫異,善才童子從遠處冉冉飄來,道:「觀音菩薩為你擇此青獅寶地,讓你在此開基建殿,庇佑四方安康。此青獅即為你寶駕,你可坐上罷。」陳靖姑聞言,只見此處山青水秀,群壑幽美,宛若蓬萊仙境,便欣然騎上青獅。就在這一瞬間,青獅化作一座青山,她亦化作一塊金光烏石,隱於山中。第二天,泉港有一陳姓商人慾往廈門,經過此山嶺時被一夥強盜所劫,強盜持刀欲殺時,忽一道金光掠走兇器,並將他們的帽子削落於地,眾賊魂魄盡散,驚慌逃匿。商人幾經變數,恍惚如在夢中,這時從山林中走出一位黑面仙姑,笑著告訴他,可以繼續趕路了,此行必定生意大好。言罷化煙而逝。商人方才悟出其乃傳說中的順天聖母,連忙跪地叩頭,並立下誓願要在嶺頂建宮奉敬。一年後,也就是1057年,陳氏商人生意興隆而歸,遂於嶺上勘地建宮。挖井之時,從水中浮出一烏石,狀若仙女打坐,人們心知靈異,將其供在殿中,並取宮名為烏石宮。據說大殿開光時,太守蔡襄聞知,送來「順天聖母」和「應天開基」兩塊匾額,惜皆毀於明末一場大火。
陳靖姑化身救護商人的故事流傳到東南亞各地,遠行和經商者亦視之為保護神。明宣德元年,一場大火燒毀了烏石宮,由來往客商同年捐資重建。據說在文革期間,紅衛兵也懼於宮中兩位主祀神天上聖母和順天聖母之威靈而不敢毀廟。上世紀90年代以來,烏石宮「黑面媽祖」名聲重振,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臺灣地區多家宮廟的善男信女紛至沓來謁拜,每年達十多批次。高雄市原「民政局局長」林金枝等人多次來此焚香頂禮,並捐建配套設施;臺灣閩南同鄉會會長陳國鑫亦敬送牌匾及香爐;高雄市一甲的美泰宮經考察,證實烏石宮為其祖殿,遠渡海峽送來「應天開基」的九龍燙金木匾,《高雄日報》以《黑面媽祖祖殿在福建泉州市塗嶺烏石宮》為題,報導此事。冰心黑面的女神和清幽秀麗的烏石宮,不僅寄託著人們的信仰和對美德的追求,而且像是一條玉帶,連起海峽兩岸宗教文化的交流。
註:文字內容來源於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泉州市泉港區政府文化顧問團副團長陳華發撰寫的《泉港民俗風情》一書。
本期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期編輯│陳雪蓮
泉港民俗風情是泉港民間歷代相傳、積澱而成的社會風尚和習俗,它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識,是傳統文化的寬厚基石。它作為一種無形的精神底蘊和活力資源,千百年來薰染陶冶了優越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氣質,構成了泉港民眾歷盡曲折劫難而不衰敗並逐步取得輝煌成績的一個重要條件。
為了更好更廣泛地推介和宣導泉港傳統文化,更深層次地弘揚泉港優秀民俗文化,泉州市東南藝術院、發哥民間文學精準服務站聯合優加眾創空間共同推出《泉港民俗風情》系列展播。
出品單位:泉州市東南藝術院、發哥民間文學精準服務站、優加眾創空間
協辦單位:《泉港文藝》編輯部、泉州微網科技、艾美社•影像
網絡發布:微泉港、時光圖文、遇見泉港、優加眾創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