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招兵節》民俗活動

2021-01-17 世界風俗網

畲族招兵節是畲族紀念祖先的宗教性節日,現僅流行於粵東、粵東北畲族地區。是一個以祭祀、祈禱為主要形式的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結合的民俗活動。畲族宗教信仰是以氏族神靈與世俗神靈相結合為崇拜物件的多神崇拜,但以信仰道教文化為主。

畲族招兵節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期盤瓠往番邦取番王頭時,被番兵追趕,到海邊,得到神兵的幫助,才安然返國。人們為了紀念自己的始祖,感謝神兵,每三五年舉行一次「招兵」,向他們獻祭,於冬至前後三天請法師擇吉日舉行。整個活動頭尾三天連續,共有30個項目,分七段落進行:(1)請神;(2)奏文書;(3)開路引;(4)招兵;(5)賞兵糧;(6)坐樓臺;(7)謝神。

具體細項如下:1起師;2大請神;3奏文書;4請佛;5開光明經;6消災懺;7請龍;8安龍;9安灶君;10開公王懺;11安井;12拜田君;13做供;14打路引;15給施;16招兵;17上香;18清師爺;19開三奶經;20礱穀、舂米;21賞兵糧;22賞酒肉;23安兵;24光燈謝土;25誦慈悲經;26誦觀音經;27油火燒邪;28收邪;29送佛;30謝師。自己有師公的畲村,最後要增加一項發兵儀式。

招兵節道教表現

招兵節作為畲族崇拜道教文化的主要表現,可以從整個招兵節活動的氛圍來證實。

一、是祠堂大廳所置的招兵神壇,其橫匾是「閭山法院」,左聯:閭山斷案集千祥,右聯:王母驅邪迎百福。左右聯的字分別用紅、淺黃、深黃、深藍、淺藍、淺紅和黃藍等顏色書寫。壇內還設其他福主神位。

二、是祠堂大廳正面和左右兩側懸掛九幀直聯神像,每幀上、中、下有三個神像,其中正面三幀從左至右順序是:①天尊、李奶(三姐)、楊仙師。②張天尊、陳奶(四姐)、恭仙師。③梁天尊、林奶(九姐)、劉仙師。左側三幀從上往下是:王母娘、點兵師、左頭陀。右邊三幀從上往下是:閭山殿、唐葛周、右頭陀。

三、是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紙製成旗,代表所要請的各營兵馬:東營九夷兵(藍色),南營百蠻兵(紅色),西營六戒兵(白色),北營五狄兵(黑色),中營三秦兵(黃色),左營天仙兵(淺藍),右營地仙兵(黑),本地佛祖(即開山祖)(淺紅),雷姓法師法廣(深藍)。在藍姓畲村舉行時,應為藍姓法師。

四、是師公吟誦經文計有:《奉請招兵書》一本、《奉請生魂書》、《光明寶懺》一部、《消災經文》一卷、《普庵福師光燈謝土真經》一卷、《諸品經卷》一部、《安灶君經文》一卷、《安龍鎮宅寶懺》全卷、《安井經文》一卷、《三奶夫人國母娘娘經》一卷等24本經書和9冊表文。在起師請神時首先吟誦經文:「一聲龍角勝洋洋,啟告三清神玉皇,三清玉皇高上帝,太上五靈神老君,王母七千眾神將,閭山三宮神九郎……東宮東殿、南宮南殿、西宮西殿、北宮北殿、中宮中殿遊仙走師神敕符……上界張天尊,中界梁天尊,下界李地尊,太上道德星君,北極紫薇神老君,南鬥六字星,北鬥七元君,日月兩星君,諸天子,王天鬥府滿漢眾星君……」。

招兵節雖以道教文化為主,但也兼融佛教文化。如在招兵神壇中,壇內還分別供奉風伯雨司五湖四海龍王神位,敬請來臨慈悲娘娘神位、千王萬臣本境合鄉福主、星君爺像、釋迦牟尼像。師公吟誦經文中的「瑜伽海會,釋迦如來三寶,三教八比大將軍,觀音菩薩,普賢祖師,阿秀羅王」,本村諸神祇,△△△大班師主,小朝師爺,帶領仙童姊妹,神九郎,射獵師公;高龕慈悲娘娘,水口龍宮福主公王,宮角七聖娘娘,水口凹楊太伯公,芹菜湖石巖前玄天上帝、真武帝君,甲坑宮飛天大王,甲溪崗關聖帝君……△△△村,村上至溪源,下至水口,合境之內,福主公王、土地神明,天地父母等眾位神祇,本村信主各戶奉祀之龍神、門神、戶尉,簷前使者,五帝煙主司命帝君……

畲族招兵節的內容

在畲族招兵節中以鳳凰山畲族招兵節最為出眾,它集鳳凰山畲族文化之大成,它涵蓋了畲族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宗譜、語言、民歌、舞蹈、武術、音樂、服飾、飲食、遷徙等內容,從多個方位展示鳳凰山畲族原生形態文化的面貌。

畲族招兵節由於地域的不同,所舉行的時間也不盡一致。豐順縣鳳坪村畲族於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的吉日舉行。潮州石鼓坪畲族一年分兩次舉行:第一次(陰曆「除夕」)「請神上表,安井謝灶,推龍謝土,請兵安營,大謝」,稱為「請兵節」;第二次(正月初四日),「請神、賞兵、祭符、散兵」,稱「送兵節」。

鳳凰山區畲族已將「請兵」與「送兵」兩節合併為五年舉行一次,統稱之為「招兵節」,活動時間定在農曆的「大雪」至「冬至」之間的吉日舉行,節期一般為三天三夜。「招兵」儀式在公廳舉行,請法師主持,祈求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全村男女老少前來參加助興,甚為熱鬧。

九連山畲族地區的「招兵節」,活動的時間,一般是在年景不佳、風雨不調的年歲,經族人共商而定。活動分祭祀和祈禱兩部分,祭祀的內容與上述粵東鳳凰山畲族的「招兵節」基本相同。惟祈禱部分,是九連山畲族的創造,它使原來「招兵節」的圖騰信仰宗教儀式發展為趨吉求福的傳統民間習俗活動。

招兵節師公

在招兵節期間,畲家人人衣著款式新穎的傳統民族服裝,彩帶五彩繽紛,可稱是畲族服飾的大展演。先是祠堂懸掛的數百個神像服飾各異。其次是表演者的服飾,如師公先是穿長衫,外面披著繡有各種圖案的袈裟,頭戴紅帽,隨後又按儀式更換不同服飾。三是全村男女老少都打扮一新,穿戴各人自製的服飾,整個場面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而招兵節師公有茅山和閭山兩顆印。相傳,安徽句容縣的茅山為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派別。畲族的先祖,不僅有閭山之術,還兼煉得茅山之術。閭山法院神壇中,供奉的陳靖姑師公,相傳是陳奶娘學法於閭山,拜許真君為師,學得設醮法,斬蛇精、破洞的縮地騰空,驅瘟祛病,扶胎救童等法術。因此,畲家人把她尊為神仙,請她來庇佑畲村五穀豐登,人丁興旺。

招兵節師公所使用的法器有:

法鼓(大、小各1)、鬥鑼(亢鑼)、鈸(大、小各1)、龍角(用錫製成呈弓形的吹號管)、木魚梏(相傳已有400多年歷史,兩面各雕刻有1條鯉魚)、卜杯(兩杯用一鐵煉連在一起)、音磬(銅)、鍾(銅)、鈴刀(鐵製,刀柄末端穿串著若干銅錢和鐵環,抖動時叮噹作響)、印璽(銅製,刻「日月太上老君敕」,印柄鑄獅)、印牒等。

不管畲族各個地區的「招兵節」何時舉辦,他們都一個唯一的思想貫穿其中,就是畲族人民對盤瓠王的崇敬和懷念,以及期望人畜興旺,希望未來的昌盛。從「招兵節」的過程內容可以看到,傳承盤瓠王精神也是主要目的。

畲族招兵節是一個及宗教信仰、信奉祖先、舞蹈歌曲等文化藝術於一體的民族傳統節日,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是我們研究畲族文化、畲族歷史的重要史料。

每天多了解一點 讓自己不再無知

我們的網站網址:www.sjfsw.cn

相關焦點

  • 畲族民俗文化活動、篝火晚會、搖滾樂隊齊上陣 「蓮都100」越野賽...
    在賽事起終點,主辦方還主動加入了畲族民俗文化活動、篝火晚會、搖滾樂隊等活躍氛圍的文化活動,在6個補給點位開展藝術雅集的展示,讓所有的參賽選手、遊客都能感受蓮都的文化魅力和蓮都人的好客之情。
  • 上刀山下火海下油鍋走釘板,「雷人」畲族民俗,背後有何淵源
    現在就讓我們了解一個敢於上刀山下火海的民族——畲族。畲族畲音奢,是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祖居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附近,現在遷徙到閩、浙、皖、贛等地。1956年國務院正式確認其為我國的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少數民族。畲是刀耕火種的意思,從這可以反映出古代畲族人的一種生活狀態,也可以看出畲族是一個"善田"的民族。
  • 福建上杭舉辦首屆「三月三」畲族文化節 架起兩岸交流橋梁
    林斯乾 攝   中新網上杭3月30日電 (張金川 林斯乾 鄭嘉雯)30日正值農曆三月初三,福建上杭縣紀念畲族民族成份恢復30周年暨首屆「三月三」畲族文化節在上杭客家緣廣場舉行,開幕式后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接連上演。
  • 客家畲族的狗圖騰
    然而,事實是,她畢竟是一個民族,有自己的文化血脈,有自己的文化臍帶,有自己的獨特民俗,比如說,對「狗」的圖騰,就和客家人完全不一樣。客家俗語說:「盤藍雷,狗頭族」,說的就是兄弟族群的圖騰。   關於畲族與狗的關係,有許多悲壯而充滿傳奇色彩的傳說,傳說的版本也很多,最流行的是與高辛帝公主結婚的故事。
  • 廈門湖裡600年鍾宅畲族舊村落「華麗變身」進行時
    舊村落正在華麗蛻變美好新生活就在眼前走出下忠社,一路向東,我們來到600年鍾宅畲族舊村落的所在地,如今正在上演華麗變身!文化傳承·樹立新地標[鍾宅畲族文化產業區]民俗文化+旅遊商業畲族民俗文化大觀園、博物館引領潮流旅遊新地標片區內將設民俗文化產業區
  • 田野記︱走進景寧:畲族縣與畲族人
    而揭示這種區域特質的最佳方式,則是關注特定時空下,具體的「人」的活動。總言之,正如中心名稱所展現的那樣,歷史研究應重點關注「民」與「地」,前者意味著去觀察「人」的生活與觀念,後者表現為深入到具體的地方社會中去。之後,李世眾老師進行了補充。他首先細緻地解釋了何謂「地方史」。
  • 【玩客活動】7月25日-26日玩客畲族文化生態遊
    ↓↓↓參加的旅友請詳細閱讀活動詳情!↓↓↓集合地點:臺江區江七路(臺江元洪城中國銀行門口) 聯繫人:班長13960805778集合時間:7月25日8:00活動內容:8點集合,準時出發☟☟預計10:30抵達福安市溪潭鎮遊玩畲族古寨廉村(遊玩時間約1小時)☟☟遊玩結束至溪塔葡萄溝遊覽,參觀畲族文化館,品嘗畲家菜☟☟下午2:00到葡萄溝邊南山畲族村採摘水蜜桃(採摘價在10元/斤左右,費用自理)☟☟採摘結束後,前往福鼎綠野山莊吃晚餐及觀賞篝火畲族舞蹈
  • 文成的讓川村,一座畲族禮讓的美麗鄉村,來了就不想走
    因為民宅是浙江的旅遊模式,我一走進文成江川村,就被淳樸的風所吸引——榮川村距畲族西坑鎮3公裡,距縣城16公裡,是縣城15分鐘的交通圈。轄7個自然村,總人口978人,畲族人口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村莊依山而建,錯落分明,背靠千年古樟樹,毗鄰紅楓林。琴川村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有乾隆年間修建的葉氏宗祠、風土簡樸的四合院、節日孝道牌坊等歷史遺蹟。
  • 畲族新娘腳踏布袋子,這是婚姻最樸素初衷
    今天看電視,有一段關於畲族結婚習俗的片段,新娘走在三隻布袋子上面。新娘進洞房時,兩位老婦人拿三隻布袋輪流鋪在地上,讓新娘每一腳都踩在布袋子上。這個布袋還有個特別的名字,叫「傳袋」。「傳袋」要由廳堂一直鋪到洞房門口,新娘一邊走「傳袋」還要一邊撒棗子、花生。
  • 畲族百靈鳥蘭蘭《彩帶獻北京》歌唱時代 愛心投入社會公益
    力求把中心打造成少數民族同胞的文化之家、服務中心、培訓實習就業基地、農副產品賣場、公益活動平臺和聯誼活動的舞臺,成為少數民族同胞在杭的「驛站」「娘家」「加油站」。自同心服務中心建立以來,除了不間斷地開展少數民族同胞喜愛的活動外,為提高民族同胞在城市的創業就業能力,啟動了「少數民族融入城市生活綜合計劃」;同時為少數民族地區農產品銷售牽線搭橋,開啟了「民族村農副產品進社區」活動。
  • 走進傳統畲族古村落:福建羅源福湖藍家大院
    走進傳統畲族古村落福建羅源福湖藍家大院原創 記者:張桂守福建省羅源縣霍口畲族鄉福湖畲族村,之西有一低地,溪洪爆發時常被淹沒,則成為湖,村民為求逢兇化吉,稱之福湖;又說畲族人自廣東遷居此地,為尋求福地,而稱之福湖。
  • 畲族烏飯: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畲族歷來有『三月三,染烏飯』的習俗,烏飯對畲家人意義非凡。」閩東畲族烏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立強介紹說,每年農曆三月三,是畲民敬天地、祖宗的節日。這一天,畲族村民不出工,男女青年成群結隊外出春遊,採來野生植物烏稔葉,製作烏米飯,緬懷先祖,預祝豐收。
  • 走進鹽田畲族鄉的每一條山路,都縫合著都是喜慶的過往
    解放後,鹽田畲族鄉歷經了區公所、人民公社、人民政府的轉換,1984年成立了畲族鄉人民政府。溫一壺月光,你才能懂得月光下通往鹽田畲族鄉的山路有多長?披月而眠的靈感也會站起來一起趕路,去赴約明日的晨光。畲族,或稱為山哈。畲族本為廣東東部最大的族群,但清朝時期,不少畲族已經漢化,成為潮汕人的主要成份之一,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山區,有的還到貴州和四川。
  • 畲族禁忌——不吃狗肉
    畲族自然也有著自己的忌諱,不論你去遊玩,或者你的身邊有畲族的同時,這是忌諱都是需要我們注意的。忌諱很多,我們狗肉來舉例說明畲族為什麼不吃狗肉?(文章末尾附有百科上的畲族忌諱集合)這自然和畲族的民族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在畲族的歷史傳說中,黃帝曾孫高辛氏養有一犬,名為「盤瓠」,在一次與犬戎的交戰中,高辛氏立下告示,殺敵將軍者,賞萬金,許女兒以配之,盤瓠殺敵後,高辛氏以女兒氏人,盤瓠是犬,不能把人嫁給犬為理由來推脫,後來還是高辛氏的女兒把盤瓠關入甕中49天後,盤瓠從狗變成了人,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別姓「盤」
  • 悠悠畲族小說歌 朗朗唱響山哈情
    畲族自稱「山哈」,素有盤歌、對歌的傳統習俗,歌言是畲族人民的口頭文學,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畲族小說歌屬於畲族歌言的一種,發源於白露坑,是畲族民間歌手們根據本民族生活習俗改編創作的長篇故事歌,以畲語進行唱、念,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2006年5月20日,畲族小說歌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遂昌新聞丨「山哈女神」雷巧梅:商文融合 畲族文化的「傳播者」
    「畲族不僅有燦爛文化,還有許多獨具特色的產品和美食,所以身為畲族人,我覺得我有義務讓它被更多人所熟知。」 雷巧梅說。2019年5月,「粽情國粹——畲族龍粽」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發布會上,雷巧梅不僅帶著遂昌的畲族長粽喜上北京宴,令人欣喜和自豪,作為遂昌畲族山歌非遺傳承人的她更是演唱了一段畲族山歌《高皇歌》,有力地宣傳和弘揚了遂昌的畲族文化。
  • 畲族,一個茶文化極豐富的民族
    畲族人個個能將茶文化從山腳做到山頂,以原始的自然品質,傳遞、陶冶著一代代人的情懷。 這裡適宜做茶文化。一則有豐富的茶文化生存的土壤;二則有茶文化生長的氣候;三則有做茶文化的勤勞婦女。在這天、地、人和的優越條件下。
  • 【FM1017功夫不負有心人】畲族醫藥(福安)
    在秀美的閩東大地上,生活著佔全國畲族總人口四分之一的畲族同胞。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畲族人民曾經長期居住在偏遠閉塞、村落分散的深山嶺岙,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為了更好的生存與繁衍,他們學會了防治疾病的技藝,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經驗,經過不斷探索、積累、總結、創新、代代承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畲族醫藥療法。
  • 文化為媒 讓民俗活動「活」起來
    以文化為媒,讓民俗活動「活」起來,應當就是其中的有效探索實踐之一。冬至是一個自然節氣,但蘇州人情有獨鍾,「冬至大如年」成為廣大蘇州市民共同守護的「文化密碼」。《跟著「四景」地圖,體驗魅力蘇式之夜》,這條新聞所說的就是在現代科技、現實生活條件下,蘇州人以文化為媒,通過賀冬祭祖、年貨市集、非遺展示等活動,圍繞民俗文化、文創經濟、消費經濟等要素,在古城核心區域營造出吉慶祥和的節日氛圍,讓民俗活動「活」起來、可體驗。很顯然,這樣的民俗活動正是大家所嚮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