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為切實做好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由利川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利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館、利川市有哈數工作室承辦的「利川傳統非遺項目線上系列展播」活動正式上線啦~
活動緊緊圍繞「非遺傳承,健康生活」這一主題,結合當前疫情情況,通過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播線上宣傳活動,普及非遺知識和健康生活理念,讓更多群眾關注、了解生活中豐富多彩的非遺和非遺保護實踐,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利川歷史文化深厚
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們是利川人民文明發展的凝結
是新時代文化自信強大的精神動力
這些凝聚著前人智慧的
古老技藝、民俗、傳統音樂舞蹈等
非遺資源
值得我們真實記錄並宣傳推廣
讓利川非遺的價值和魅力深入人心
從6月5日開始
將通過官媒、自媒體、各商業街大屏、線下淘屏新媒體
展播
由利川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的
利川非遺紀錄宣傳片之
《利川包穀酒釀造技藝》《利川洋芋醬製作技藝》
《利川柏楊豆乾製作技藝》《利川竹筒酒製作技藝》
《利川小曲》《利川肉連響》《利川燈歌》
力爭在真實反映
利川非遺的傳承和發展現狀的基礎上
探索從非遺的角度展示利川新的文化形象
促進利川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第五期】
赤擊肉身稱絕響,千古美名遠傳揚
之《利川肉連響》
主辦:利川市文化和旅遊局
承辦:利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館
利川有哈數工作室
攝製:樂活攝製工作室 鄢耀
赤擊肉身稱絕響,千古美名遠傳揚之《利川肉連響》
「肉連響」以往曾稱「肉蓮湘」,動作與民間傳統舞蹈「打蓮湘」相仿。因舞蹈以其肉體碰擊發出響聲為其突出特色,鄉民習慣稱之為「肉連響」。
「肉連響」舞蹈動作詼諧、明快,多為男子表演,表演時只穿背心、短褲或者乾脆赤膊上陣。肉連響本無唱腔和伴奏,藝人根據表演的需要,加上舌頭和手指彈動聲響伴奏,增加舞蹈的歡樂氣氛。
記得有一次朋友來利川玩,看到「肉連響」表演後問我起源。我本著發揚利川人扯白功底,對他先是忽悠一番:那是早年利川的土苗先民們,在巴山楚水涼地之間,篳路藍縷創業之時。缺衣少布但蚊蟲眾多,無論是在野外還是旱廁方便的同時,免不了要拍打抖動以驅蚊。無意之中發現這一運動除了防蚊,還健身通便,於是乎……。待到朋友「深信不疑」後,我再向他說明,「肉連響」的起源其實尚無文字記載。據本地老人回憶,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利川人口比較集中的鄉鎮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在頭上、手上、臉上塗滿泥巴,雙手活潑地拍打身體,沿街行乞,被人們稱之為「泥神道」。後來,這種表演形式又揉進了秧歌舞、耍耍、跳喪舞、竹蓮湘等民間舞蹈動作與韻味,並相應配上「蓮花落」的音樂曲調,進行表演時的唱詞即興創作,見什麼唱什麼,十分考驗功底。
佛家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又言芥子可納須彌。這跟袖裡乾坤一樣,玄而玄之。同樣的,很多人沒上過戰場,這不妨礙他們在中國象棋的世界裡鏖戰沙場。「肉連響」其實也很魔幻,小小場地,方寸之間,可見天地萬物。當然它不是寫實的風格,更多是寫意。有時候看著跳起「肉連響」的那份張狂,不禁聯想到某種酒神精神!
前不久,「肉連響」和著利川民歌《龍船調》的節拍,在抖音上火了一把,肉連響其實不難懂,也不過時,更不老土。它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如果因為不了解而不願意接觸,我覺得還是蠻可惜的。俗話說距離產生美,確實,距離掩蓋了缺點,自然就提升了美感。不過距離是一把雙刃劍,也會讓人因為沒有走近而無法欣賞到美。肉連響作為一項國家非遺項目,要更好地發展傳承下去,那就得讓更多的人對它產生興趣。在這個娛樂至死的社會,你要好玩,才有生存空間啊! 「肉連響」代代相傳,一路走來歷經坎坷。是土家人的執著精神將其不斷創新、不斷完善、不斷發展、不斷壯大,使其走出家門、走出山門、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信息來源:利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館
原標題:《【恩施文旅號】利川非遺「雲展播」| 第五期:赤擊肉身稱絕響,千古美名遠傳揚之《利川肉連響》》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