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結:寄情山水 譜寫千古絕響

2021-01-18 北晚新視覺網

元結,生於開元七年(719),卒於大曆七年(772),字次山,因著有《元子》十篇而被稱為元子,又號浪士、漫郎、漫叟、聱叟、猗玕子,河南魯山人。他是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後裔,後魏常山王十二代孫。北魏孝文帝時,拓跋氏改姓元,族人也開始轉向儒家文化。他的父親延祖兩度出任地方小吏,但都因不習慣官場隱退。為驍勇善戰、長於騎射的家族傳統中增添了退隱躬耕的情懷。

作者:辛上邪

山水畫 閻彤攝

不同於一般的有成就的詩人,元結沒有天賦異質,讀書很晚,「十七始知書」--這點倒是與陳子昂相似。不同於陳子昂的是,元結求學選了賢師,他跟隨族兄元德秀學習,深受元德秀影響。元德秀字紫芝,在兩唐書中皆有傳,以卓行著稱。當年唐玄宗在東都五鳳樓下設宴,命令三百裡內的官員都帶著自己所轄的樂工來匯演。其他地方官為了爭寵,都準備了大型演出;唯獨元德秀不想勞民傷財,組織的樂工僅幾十人,簡簡單單地唱了一支他作的歌曲,但卻深得玄宗褒獎。房綰贊其為「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

在如此高潔、飽學的兄長的教誨下,元結的品行、學問都很好。天寶六載(747),玄宗下詔,讓天下有一技之長的人都來參加科舉。可是李林甫懼怕賢能,在他的作梗下,竟然無一人錄取,還謊稱野無遺賢。元結也參加了這次考試。寒窗十年,卻被小人所阻。杜甫和他同年落選,可兩人的反應很不同,從中也可見個性差異。元結愛憎分明,在見識了李林甫的險惡後,先前的對堯舜的歌頌、對理亂之法的探究都偃旗息鼓了,還在《喻友》中直抒胸臆,勸想在長安「依託權貴、徘徊相謀」的同鄉和他同歸鄉裡,應該持有「人生不方正忠信以顯榮,則介潔靜和以終老」的態度。而杜甫卻溫良敦厚地批評自己「愚頑」,不敢指責李林甫,並仍留在長安奔走幹謁。直到李林甫死後,「杜甫才第一次對此事加以正面揭露和抨擊」。有學者認為,兩人在此方面巨大的分歧可能導致元結的《篋中集》中未選杜詩。

天寶九載,和杜甫獻三大禮賦同期,元結也為次年正月即將舉行的「三大禮」獻《補樂歌》。杜甫雖然受到重視,但仍未真正被任用,元結的結果可能更不堪。再次失望之後,他入商餘山靜修、讀書。天寶十二載(753),元結赴京應進士試,「遂登高第」。未及釋褐任命,安史之亂爆發,元結與家人奔向南方躲避戰亂,先避難於湖北,又遷往江西。在父親「而曹逢世多故,不可自安山林」的告誡下,元結不懼危局,從隱居轉向仕途。乾元二年(759),經國子司業蘇源明推薦召入長安,任京師右金吾兵曹參軍。

從四十一歲入仕到五十四歲辭世,元結做官的時間不算長,幾經波折。任右金吾兵曹參軍時,元結招募義兵,降賊五千,又給肅宗獻計,在史思明南下時成功抵擋,保全了十五座城池。之後,他擔任過監察御史、水部員外郎兼殿中御史、荊南節度使判官,鎮守九江。代宗繼位後,元結辭官歸武昌閒居養親。

廣德元年(763)九月,出任道州刺史。道州任上,元結撫恤陣亡將士的家眷、免除大量賦稅、勵精圖治,使得逃離的人口大量回歸,迅速改善了當地經濟,以至於「元公再臨道州,有嫗伏活亂之恩」。永泰元年(765),元結辭職歸家。大曆元年(766),在湖南觀察使孟彥深的舉薦下,元結再任道州刺史。大曆三年(768)調赴容州。離開道州時,百姓不舍,到州府請求為他建立生祠以紀念。後人修建了元刺史祠,俗稱龍王廟,北門內有次山遺愛坊,據說至今猶存。容州任上,母親去世,元結上書朝廷要求丁憂。朝廷奪情,元結再上表堅持,終於被批准為母親守制。在容州時間雖短,但也有不俗的政績,如對於叛亂的少數民族,元結「單車入洞,親自撫諭」,在兩個月內便恢復了被叛亂者佔領的其中八個州的秩序。故元結離任時,「百姓詣使請留」。

元結營居浯溪(位於現在的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為母親守制。浯溪原本無名,元結「愛其勝異,遂家溪畔」,並為其取名——元結好寫山水詩,又素有為山水取名之癖好。元結在浯溪先後刻銘文六篇,又在顏真卿來訪時,請其將自己所作的《大唐中興頌》書寫於摩崖巨碑,並刻於石上。從此浯溪碑林初具規模,以「文奇、字奇、崖奇」三奇而名揚天下,吸引後世眾多文人墨客來此題詩作賦,銘刻石上,形成中國最大的碑林,可謂千古絕響。

在唐代文學的發展史中,元結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復古」。他是唐宋古文運動的先驅,直接影響了韓愈。在詩歌創作中,他秉承元德秀鄙視近體詩、提倡古調詩、以漢魏詩作的古雅為宗旨的風格,提倡採用樂府體式,並將自己的樂府類作品命名為「系樂府」,即不再受古樂府「就題寫意」的束縛,而是根據作品內容取詩題。如其中的《去鄉悲》,「躊躕古塞關,悲歌為誰長。日行見孤老,羸弱相提將。聞其呼怨聲,聞聲問其方。方言無患苦,豈棄父母鄉。非不見其心,仁惠誠所望。念之何可說,獨立為悽傷。」詩題為其自創,描寫了戰亂中平民的流離失所。全詩不用典故,直白易懂。

大曆七年正月,丁憂結束後入朝,代宗很是器重,尚未任命,元結便染病,「中使臨問者相望」。可惜代宗的關心於事無補,「夏四月庚午,薨於永崇坊之旅館」,「朝野震悼」。元結故去後,好友顏真卿為其作《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經略使元君表墓碑銘並序》並書丹,石碑現存於魯山縣。碑文中稱元結「義烈剛勁,忠和儉勤」、「率性方直,秉心真純,見危不撓」,是對元結公允的評價。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騰格爾胡杏兒寄情山水,探尋「梅妻鶴子」感受詩意生活!
    騰格爾胡杏兒寄情山水,探尋「梅妻鶴子」感受詩意生活! 原標題:騰格爾胡杏兒寄情山水,探尋「梅妻鶴子」感受詩意生活!
  • 寄情於山水,瞭然於吾胸
    學歐陽文忠,醉於表,號醉翁,內清醒,難得糊塗最智明!學東坡居士,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感概後的解脫與通透。文忠誤貶滁州,才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的驚世感嘆!東坡被貶黃州,才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多少英雄好傑的偉大感概!有時候看似遺憾,其實就是成就一段美好;有時候看似不經意,其實就是大寫人生;有時候看似失意,其實就是用另一種更好的方式補償!歲月滄桑,大地蒼茫。環滁皆山,秀木必梁。
  • 願你我都有直面失意的勇氣,更有寄情山水,能超脫的人生的情懷
    蘇軾的超脫,屈原的氣節,司馬遷的堅忍,是三種選擇,也是三種人生態度,同樣面對苦難,蘇軾選擇退而求其次,屈原選擇一種極端的方式,了解精彩的人生,司馬遷則是經歷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磨難,努力的書寫出來了燦爛的人生,相比而言,蘇軾的這種超脫人生的態度,更表現出人生大智慧,死亡是人生的終結,認同也是一種折磨,相反,寄情於山水,既能陶冶情操,又能為人們翻開嶄新的一頁,所以蘇軾的人生態度令人尋味。
  • 《知否》原著:明蘭陪顧二遠離京師寄情山水,齊衡終究是後悔了
    結局是明蘭陪著顧二叔遠離京師寄情山水,這怎麼讓齊衡不後悔?我們從馬斯諾需求理論分析一下為什麼齊衡終究是後悔了。首先我們介紹一下馬斯諾需求理論。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諾認為人們的需求就像一個金字塔一樣從低到高按需求大小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第一,生理需求。
  • 達則兼濟窮則保身,詩魔白居易此生跌宕起伏,終寄情山水
    貶謫江州也是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在此以前他一直懷著兼濟天下的志向,為萬民請命,開創盛世,不想因為自己的直言不諱被小人利用陷害,君王也不體察他的用心良苦,于是之後逐漸開始獨善其身,遊玩於山水之間,在此時間也也依舊關懷百姓,體察民生疾苦,但卻也無太多實際行動了。
  • 行至山水處,寄情山水間
    無論處在哪個平行世界,這兩個少年的故事,已經寄情山水間,終以一路同行。喜翻說有小夥伴留言問有沒有粉絲群,想進群的喜飯在公眾號內私戳「進群」喲~
  • 溥儒繪畫大器晚成,寄情山水有畫必有詩,風格不輸張大千
    溥儒的山水來其實絲毫不輸張大千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算是正規的山水繪畫,繪畫的技巧與法度是達到了一種靈活通變的程度,尤其是與傳統的水墨又有一些不同,他的作品,增加了一種創新的雅興,開創了屬於他的一個獨特山水意境。溥儒繪畫大器晚成,寄情山水有畫必有詩,風格不輸張大千!
  • ...展播」| 第五期:赤擊肉身稱絕響,千古美名遠傳揚之《利川肉連響》
    【恩施文旅號】利川非遺「雲展播」| 第五期:赤擊肉身稱絕響,千古美名遠傳揚之《利川肉連響》 2020-07-14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琴 |《山水間》琴意悠然,清雅素淡
    人生之十六樂事,一半寄情於山水花草,一半寄情於閒情雅趣。在家閱佛書,出門尋山水——山川偉岸,清溪涓涓,可陶冶人之性情,洗濯心之塵埃。去問尋,去探究山水間遺留下來的人文古蹟,將自己的心靈融入山的沉穩水的明淨,擁抱自然,並在其間驀然參悟,實在比爾虞我詐的人際職場來的快意敞亮!張潮在《幽夢影》裡說:文章是案頭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 以桐城派姚鼐的山水散文為例,剖析古代文人如何在山水中照見自己
    文|墨萱薦書序言我們在中學學習古詩詞的時候,總會說到一個詞,「寄情山水」。當時,你是抱著要答對題目的心情說出來的,並沒有理解到這個四個字真正的力量。依我看,「寄情山水」作為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它是由千古文人接力式的情緒傳遞,最終,締造出來的,是非常值得現代人玩味地一種情感。
  • 去道州古城,你不經意就能與元結曾經的足跡重疊!
    原標題:元結,右溪長歌吟 元結開創了山水遊記文的先河,清末古文家吳汝綸評論他的散文,「次山放姿山水,實開子厚先聲」「文字幽妙芳潔,亦能自成境趣」。他的山水遊記文,筆力雄健,格調高古,為柳宗元在永州十年(805~815)取得的山水遊記文的最高成就,起到了一個啟示和鋪墊的先河作用。 文丨奉榮梅
  • 『共結連理』--箜篌古琴兩纏綿,絕響千古惹人憐.
    箜篌古琴兩纏綿,絕響千古惹人憐。
  • 文壇盟主歐陽修,究竟是真的寄情於山水間,還是迫於無奈
    但是晚年間他做了什麼被迫辭官回家,他又真的能做到他所說的「寄情於山水之間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歐陽修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歐陽修出生於北宋時期人才輩出的四川綿陽,他的父親在綿陽軍隊中任職,生下他的時候,已經接近六十歲了,所以對歐陽修是寵愛有加。但是好景不長,歐陽修四歲的時候父親病重死去,從此只剩下歐陽修和母親相依為命。於是歐陽修的母親帶著他去投奔自己的叔叔。
  • 苔箋梅花衣,詩琴山水樂,曲終人亡成絕響|《秋燈瑣憶》四
    秋芙彈《漢宮秋怨》蔣坦與秋芙,樂詩樂琴更樂山水。蔣坦與秋芙遊歷的時候,總是隨身攜琴。曲終人不見曲終人亡成絕響再也沒有詩,沒有琴,沒有山水……曲終人散去,人事俱茫茫。悽美的故事、仿佛縈繞耳邊的琴聲……一切都成絕響!
  • 為美好而來,用寄情山水創建湖畔新都孔雀城
    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裡——文震亨《長物志》中國人自古就對大自然懷有特殊感情,尤其是對山環水抱構成的生存環境更為熱愛,山與水在山水理論中被認為是陰陽兩極的結合。而孔子曾指「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從而把山水與人的品格結合起來。河北文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元結的浯溪
    如果元結很走運,仕途上一路通達,這個趴在湘江身邊的鄉村野嶺很可能永遠都會寂寞地靜坐在一江流水裡。 冥冥之中註定了元結跟浯溪的天緣,本來倒黴透頂的元結,在被貶的途中,一路鬱悶地行船湘江,走到祁陽河段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片亂石林立的小山野,便好奇地停下船隻,登上了這個也許根本無人問津的小石山。他這一登,就登上了後來的中國碑林文化的一個奇峰。
  • 採菊東籬悠然自得,寄情山水快意瀟灑,那才是詩和遠方
    這樣一份難得的閒情逸緻讓人心生嚮往,偷得空閒,煮上一杯清茶,聽著窗外細雨,讀陶淵明詩文,仿佛也隨他進入了山水田園,快意灑脫,將心中煩憂盡忘於此。這位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的田園詩派大家,文章樸素自然,無需刻意雍容華章點綴,便可將人帶入水天之間,詩情畫意,心曠神怡,高遠拔俗、天然渾成,別有風味,他的恬靜灑脫,傲骨清高也讓人羨慕欽佩。
  • 10張圖帶你看最美的桂林山水,20元人民幣背景圖,風景美如一幅畫
    廣西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千百年來一直是很多人來到廣西旅遊的重要原因,桂林是廣西旅遊的一張金名片,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 ,中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形象的形容了桂林山水的美。我用10張圖片來詮釋桂林的美。
  • 陶淵明的一首飲酒詩,全文無一酒字,最後10字乃千古名句
    下面介紹陶淵明的一首飲酒詩,全文無一酒字,最後10字乃千古名句。魏晉:陶淵明結廬在人境這首詩是他隱居後的作品,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流傳千古,這裡的「此中」經常被理解為美酒,其實結合前文,應該是指整個大自然的美景和田園生活。
  • 寄情山水的東吳琅琊王,到最後為啥還是稱帝了,原來這才是真相
    會稽是個很適合孫休的地方,每天琴棋書畫,釣魚打鳥,正是他這種寄情於山水之間的人的最好去處。可他安靜了,有人不想讓他安靜。這時東吳最大的權臣孫郴跟他說,我看你弟弟不行我就把他廢了,你去當皇帝吧,於是在孫郴的脅迫下孫休又從琅琊王變成了皇帝。變成皇帝的孫休,基調就是大家和平發展,孫郴不幹就說,你一個皇帝起碼指出來一個發展方針唄,你要不行就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