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則兼濟窮則保身,詩魔白居易此生跌宕起伏,終寄情山水

2020-12-23 阿荔侃史

盛世李唐造就了一位卓爾不群的詩人,他不似李白一般仙氣飄飄,也不如杜甫那樣憂國憂民,也沒有王維那般的出身高貴。他出生小官僚家庭,為人真實坦坦蕩蕩,也是十分接地氣,他寫的詩文婦孺皆懂,朗朗上口,他是白居易,一位前期想方設法出人頭地,中期絞盡腦汁為蒼生請命,晚期安安分分逍遙玩樂之人。

飽讀詩書,出仕為官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剛出生不久,家鄉就發生了叛亂,戰火連綿燒得民不聊生。他隨父親東奔西走,之後父親遷升鎮守徐州,為了家人安全免於戰亂,將他送到宿州符離,白居易從小就聰慧非常,且讀書十分刻苦,甚至有傳聞他勤奮好學太過用功以至於少年白頭。

公元807年,他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期間政績優秀,勤勤懇懇,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又被升為左拾遺,迎娶楊虞卿之妹為妻。可謂是名利愛情雙豐收,讓人好生羨慕,這些都離不開他自生的勤奮和先天的聰慧。

直言不諱,太過直爽

白居易和平常李白最像的就是直言不諱,性格太過直爽,一般太過執拗的性子在朝堂上多是處處碰壁。在他當人左拾遺期間,他認為皇帝喜好文學看中他的才華故而提拔賞識他,所以希望盡言官之責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言官怎麼報恩吶?自然就是不停勸諫,看到皇帝有一點不對那就要及時指出糾正,要保證他做一位明君流芳百世。

於是他頻繁上書言事,還寫了大量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皇上看到後察民生時政,白居易上書所言之事多數都被皇帝採納,他心中對皇帝更加敬佩,果然,我們皇上不同常人,氣量不凡。

之後他開始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讓皇帝當時很是尷尬,白居易智商高,情商著實有待提高,皇帝對此也心中略有不快,於是和大臣李絳抱怨道:「白居易這人是朕看他確實才華出眾故而苦心提拔栽培,現無禮與朕,實在讓朕難奈。」李絳認為白居易也是一番忠心,勸皇帝廣開言路。也虧李絳與白居易無仇,若是遇到小人,添油加醋一番,白居易在朝中恐怕也無立足之地了。

貶謫江州,仕途不順

在此期間他不僅直言皇帝,還寫詩諷刺當朝的一些權貴小人。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之後又被得罪過的奸臣誣陷誹謗被貶為江州司馬,也是在此時,他寫下千古之詩《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這首詩簡直讓現代高中學子們挑燈夜戰,夜不能寐。

貶謫江州也是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在此以前他一直懷著兼濟天下的志向,為萬民請命,開創盛世,不想因為自己的直言不諱被小人利用陷害,君王也不體察他的用心良苦,于是之後逐漸開始獨善其身,遊玩於山水之間,在此時間也也依舊關懷百姓,體察民生疾苦,但卻也無太多實際行動了。

戰亂之後的大唐民生凋敝,百姓生活艱難,白居易感慨不已,一首《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將黎民的疾苦寫下,希望高堂之上的皇帝可看見,加以改革,可見雖然他不願再捲入朝局紛爭,當時對百姓依舊是心有愧疚和擔憂的。

獨善其身,寄情山水

晚年之後的白居易,休閒自得,他一直奉行自己達則兼濟天下,清則獨善其身的思想。年輕時有能力為百姓謀福,為朝廷做事,為君王分憂那便傾盡所能,之後被小人陷害自身難保那就獨善其身,修身養性也是極好的。

人生苦短,何必長久執著與利益得失,不如偷得清閒好生看看這秀麗河山,品佳釀菜餚。白居易的「墮落」是無可奈何,他也試圖用自己的力量為大唐做些貢獻功德,無奈面對權貴打壓,他一個沒有地位沒有靠山的「一窮二白」如何爭得過,搞不好還會命喪黃泉,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

他最後的隨波逐流也是無可奈何,一代「詩魔」筆鋒鋒利,使得那些權貴忌憚,豪權變色,寫下萬民疾苦,惋惜哀思,也寫下長恨惆悵,千古悲情。為中華五千年文化添上了他獨有的文筆,無需太過修飾絢麗的華章,他隨手幾筆寫下的「平易近人」的詩文也讓人們對他記憶深刻。

參考資料:

《白居易傳》

相關焦點

  • 白居易為何被稱為詩魔
    白居易為何被稱為詩魔?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唐朝是詩歌發展最繁盛,也是最璀璨的時代,生在當時的白居易,能被譽為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這就說明白居易在詩歌上的成就。白居易的詩富有韻味,雅俗共賞,連普通民眾也能聽懂,流傳廣泛。
  • 你只知道白居易是詩魔?其實他還是這種人呢
    白居易之名出口,幾乎沒有人不認識他。他的詩通俗易懂,老嫗能通,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詩人,世稱「詩魔」和「詩王」。現在的九年義務教育中,也是可以出鏡率極高的詩人啦。不過,大多數人只是知道他的成就,卻不知他在前生還是一個痴情男兒。
  • 唐代: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狂賀知章、詩佛王維、詩魔白居易...
    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詩聖——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 「詩魔」白居易,為何又被稱為「詩王」?
    白居易的詩通俗直白,街邊的小販都能讀懂,為何還會被稱為詩王?這個問題前後並沒有邏輯性。街邊小販能讀懂白居易的作品和他是否被稱為「詩王」並沒有直接關係。白居易得到大部分人認同的是稱號是「詩魔」。這個外號來自於他自己的詩:「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他在吟詩時候的刻苦並不比孟郊、賈島要輕鬆。只不過他用功的地方並非死摳字詞,而是在於詩詞內容意境的平常化、普通話,為了保障詩文最大的流通度——也就是要讓所有人,包括不認字的街邊小販都能聽懂。
  • 詩仙是李白、詩聖是杜甫,詩魔、詩鬼分別指的是誰?
    除了李白和杜甫之外,還有一些很著名的詩人,他們也都有稱號,比如詩魔、詩鬼,你知道他們分別是誰嗎?白居易,有兩個稱號,其中一個是詩魔,另一個則是詩王,他的作品《長恨歌》、《琵琶行》,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與李白和杜甫相比,白居易的仕途之路比較順暢,曾做過忠州、蘇州刺史,後來被任命為太子少傅,晚年又被提拔為刑部尚書。
  • 通達|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大唐詩壇的第一贏家
    大唐詩壇可謂是群星璀璨,既有詩壇的兩座豐碑-「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又有「詩佛」王維,「詩豪」劉禹錫,「詩囚」賈島,「詩王」白居易等等,然而,在眾星中稱得上第一贏家的,那就非白居易莫屬啦,本期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大唐詩壇第一贏家—白居易。
  • 白居易的前半生: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
    在文章中,白居易也表白心跡,說自己是「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字裡行間都可以感受到他在經歷宦海沉浮之後的複雜情緒。緊接著,白居易引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至理名言安慰自己,也告慰同被貶謫的老友元稹,回憶往日京城唱和的愉快時光。 「微之,微之!勿念我哉!微之微之!知我心哉!」
  • 白居易為女子寫一首詩,女子看後羞愧難當,絕食而亡
    或寄情山水,詩酒助興,如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偏安一隅,終老山林,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戰鼓陣陣,馳騁疆場,如辛棄疾的「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他便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有著「詩魔」「詩王」之稱的 白居易。故事到底是如何演變成「殺人案件」的呢?讓我先從被「殺」的女人關盼盼說起吧!
  • 詩仙,詩聖,詩魔,詩鬼,詩神,詩佛分別指哪些詩人?
    三:詩魔白居易白居易,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題材廣泛,語言平易通俗,形式多樣,有詩王和詩魔的稱號。代表作《賦得古原草送別》。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多吟山水田園,有詩佛之稱。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
  • 中國歷史上寫詩詞被稱為「詩魔」的人是誰?
    但是歷史還有一人被稱為詩魔,而這個人是誰呢?那麼小編這就大家了解了解,這個人其實大家都很了解,也知道他的詩歌。中國歷史被稱為詩魔的詩人是唐代著名的詩人白居易。白居易出生於公元772年,現今河南新鄭人。白居易一開始並不是入仕的,在34歲的時候中進士,這才開始了他的仕途。
  • 被譽為「詩魔」的人是誰?憑啥他被稱為「魔」?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介紹的是傳說中的「詩魔」,給你三秒鐘猜一下詩魔是誰。神仙魔佛,都是古人印象中具有飛天遁地打能力的人,所以假如給一個人的稱號上冠上了其中一個字的話,那就說明這個人的本事是得到大眾認可的,即使是「魔」這個詞放在這裡,也是褒義而不是貶義。各種史料中所謂的「詩魔」,就是唐朝三大詩人之一的白居易。
  • 《知否》原著:明蘭陪顧二遠離京師寄情山水,齊衡終究是後悔了
    結局是明蘭陪著顧二叔遠離京師寄情山水,這怎麼讓齊衡不後悔?我們從馬斯諾需求理論分析一下為什麼齊衡終究是後悔了。首先我們介紹一下馬斯諾需求理論。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諾認為人們的需求就像一個金字塔一樣從低到高按需求大小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第一,生理需求。
  • 騰格爾胡杏兒寄情山水,探尋「梅妻鶴子」感受詩意生活!
    騰格爾胡杏兒寄情山水,探尋「梅妻鶴子」感受詩意生活! 原標題:騰格爾胡杏兒寄情山水,探尋「梅妻鶴子」感受詩意生活!
  • 冬至之夜白居易想起初戀,睡不著覺寫下此詩,無一愛字卻句句痴情
    冬至的夜是一年中最漫長的,專家說這一天太陽黃經達270°,所以白天才那麼短。但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吃餃子、吃羊肉的日子。可惜的是,食物能暖得了身,卻未必暖得了心,至少對古代不少詩人們來說是如此。
  • 行至山水處,寄情山水間
    無論處在哪個平行世界,這兩個少年的故事,已經寄情山水間,終以一路同行。喜翻說有小夥伴留言問有沒有粉絲群,想進群的喜飯在公眾號內私戳「進群」喲~
  • 詩仙、詩聖、詩魔,詩人的「外號」都是誰起的?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大名,科教授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爛熟於心了。畢竟他們可能是語文課本裡,留下「全篇背誦」次數最多的詩人。 作為熱愛詩歌的好學生,科教授也是很早就知道了他們的「外號」,分別是詩仙、詩聖、詩魔。 不過科教授一直好奇,他們的這些「外號」都是誰給起的呢?
  • 白居易:王者歸來,自成一體
    大唐王朝,內外交困,百病叢生,顧此失彼,積重難返,病入膏肓,苟延殘喘,像一輛失控的老破車一樣,滑向深淵……815年6月3日清晨,宰相武元衡上早朝時被人暗殺於半路上。此事震動朝野,譁然一片。滿朝文武心知肚明是意欲把權弄政的藩鎮勢力所為,卻無人敢說。有理想有文化的熱血青年白居易,卻不懂明哲保身,第一個發言了,藩鎮勢力猖狂到如此程度,堂堂朝廷還不出手,顏面何存?叛亂旦夕即至!
  • 白居易:一曲長歌唱古今
    從16歲就寫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壯志少年到以一首《長恨歌》聞達於天下的青年才俊,再到淚灑《琵琶行》的江州司馬;從兼濟天下的理想抱負到「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文學主張,再到獨善其身的落寞失意,白居易的一生與長安,與秦嶺,與《長恨歌》有著說不完道不盡的關聯。本期秦嶺深處的文化系列報導之白居易篇,帶你一起走進《長恨歌》唯美的歷史畫卷,走近一個不一樣的白居易。
  • 寄情於山水,瞭然於吾胸
    學歐陽文忠,醉於表,號醉翁,內清醒,難得糊塗最智明!學東坡居士,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感概後的解脫與通透。文忠誤貶滁州,才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的驚世感嘆!東坡被貶黃州,才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多少英雄好傑的偉大感概!有時候看似遺憾,其實就是成就一段美好;有時候看似不經意,其實就是大寫人生;有時候看似失意,其實就是用另一種更好的方式補償!歲月滄桑,大地蒼茫。環滁皆山,秀木必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