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北管:古樂情緣兩岸傳

2020-12-28 騰訊大閩網

東南網1月13日訊(本網記者 傅心玫 陳培源 林傑 通訊員 劉澤陽)臨近寒假,位於泉州市泉港文化中心的北管傳承保護中心,這裡的工作人員又開始忙碌起來,聯絡當地北管專家藝人、準備新的北管曲目、登記報名的學員……據介紹,每年寒暑假,傳承中心都會組織開展公益培訓班,吸引數百名學生參加北管音樂課程的學習。

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流傳於泉州市泉港區的北管糅合了閩南、莆仙等地絲竹音樂風格,是兩岸民間共同的文化遺產,受到兩岸專家學者的關注與研究。近年來,得益於兩岸北管藝人的創新傳承,泉州北管這一門民族藝術在現代文化交流的浪潮中,逐漸煥發生機。

「天子傳音」 傳唱海峽兩岸

在泉港區黃素石樓古建築內,新成立的民間樂社為遊客進行北管展演。東南網通訊員 劉澤陽 攝

廣泛流傳於閩南地區尤其是泉港的北管,又名小曲、小調、曲仔、北曲,與「古音樂活化石」南音並稱「姐妹花」,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17世紀時,北管隨著泉州人遷徙的腳步,傳到寶島臺灣。

「北管音樂源自北方明清江淮小調及江南絲竹樂,在明清時期通過海運與難民遷移等方式傳入泉州地區,後面在泉港融入了閩南元素與莆仙音樂等,漸漸成了一種獨特的樂種。」提起泉州北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宗訓如數家珍,自少時接觸北管以來,這段「不解之緣」持續了60餘年。

泉州北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宗訓(左二)和林朱法(左一)參演北管微電影《拾相思》。東南網記者 林傑 供圖

據劉宗訓回憶,10歲的時候在鎮上理髮店聽到理髮師傅用京胡演奏北管音樂,就被那悠揚婉轉的陣陣弦音迷住,萌發了學習北管的念頭。「當時稱北管為『弦簫管」,第一次這麼近看北管演奏,我十分興奮。」與北管的初次邂逅令少年劉宗訓激動不已,徵求家人同意後,他下定決心向理髮店裡的北管藝人學習北管,開啟自己的藝術之旅。

北管分為曲和譜兩大類,曲即聲樂曲,譜即器樂曲。演奏樂器有十餘種,主奏樂器是京胡與笛子,其中還有伬胡、雙清等本土的樂器,表演樂隊人數少則7、8人,多則10餘人,在表演過程中,演唱者往往邊唱邊擊打打擊樂器進行伴奏。剛開始學習北管,劉宗訓接觸的便是打擊樂器的教學,隨後開始學習工尺譜。

「很多人說從北管音樂中既聽出了江淮小調的元素,還有閩南與莆仙音樂的風格,傳統名曲譜《三板、將軍令、太平歌》及人們常唱的《採桑》等名曲,既分別帶有京劇西皮、二黃的韻味,又有越劇和廣東音樂等的聲律,『南腔北調』優化組合,這恰恰就是北管音樂的特點與優勢。」劉宗訓說,在他年輕的時候,北管在泉港較為盛行,紀念慶典、婚喜、壽喜、祭祀等活動,北管都能助興、烘託氣氛,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同樣地,與福建一水之隔的臺灣,北管對當地音樂和民間風俗影響很深,那時也是常見於迎神賽會、陣頭,以及歌仔戲、布袋戲表演。

「臺灣北管是閩南這裡的先輩帶傳過去的,目前臺灣北管還保存著當時的原汁原味,業界稱為狹義的北管。泉港這邊的北管已逐漸融入現代的元素,被稱為廣義的北管,不管如何,兩岸北管算是同根同源。」臺灣彰化縣北管專家李文政說。

同根雙花 兩岸共傳承

黃嘉輝收集整理的部份手抄版泉州北管工尺譜。東南網記者 陳培源 攝

據悉,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初,是北管最流行的時期,聲名遠播至東南亞等地。但此後由於歷史原因,北管樂器和傳抄的譜冊流失較多,北管在泉港瀕臨失傳。改革開放之後,經歷了短暫沉寂期的北管再度迸發出生機,收穫了更多人的關注與保護,其中就包括現任泉港文化館館長黃嘉輝。

黃嘉輝於20世紀90年代畢業於師範學校音樂專業,那時正逢泉港區組織人員對北管進行搶救、整理與保護時期。在校學習期間認識北管的黃嘉輝意識到其音樂價值,在返鄉任教的業餘時間開始了對北管20多年的採集和研究工作。

閩臺」三同文化「暨2015年海峽兩岸北管音樂文化交流演出現場進行的北管表演。東南網通訊員 劉澤陽 攝

「北管在明清時期傳入泉州後,經過人員遷徙、移居等,將這項藝術傳入臺灣等地,這些地方的北管音樂與泉州北管應該也有所聯繫。」1991年,黃嘉輝向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原所長、臺灣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第一屆董事長許常惠寄去一封信,裡面包括泉州北管的詳細材料,並希望其回寄部分臺灣北管材料,以共同交流探討。

不久後,黃嘉輝就收到了許常惠寄回來的「驚喜「——包括一本王振義著的《臺灣北管》在內的臺灣北管珍貴資料。有了這些資料,黃嘉輝廢寢忘食地展開研究,「現在臺灣民間仍流行北管戲曲和唱腔,臺灣的北管有4大類,包括北管戲、曲仔、弦譜、牌子等,其中就有不少和泉州北管相似或相同的地方,而由於兩地民間民俗民風的差異,兩地北管的風格也展示出了不同的魅力。比如泉州北管受莆仙戲影響比較重,而臺灣北管受到歌仔戲影響比較重,可以說二者是同一棵樹上開出的兩朵『姐妹花』。」黃嘉輝說。

和泉州北管一樣,當時乃至現在的臺灣北管也面臨著如何更好傳播、是否後繼有人等相同的難題。此後十餘年間,黃嘉輝又陸續與臺灣世新大學教授曾永義等人就泉州與臺灣的北管音樂文化進行交流,2009年,海峽傳統文化?北管交流研討會在福建師範大學舉辦,包括黃嘉輝在內的一批參與保護、發揚北管的音樂工作者參與其中,兩岸學者從北管的源流、藝術形式和音樂結構等方面進行了深度探討,兩岸北管音樂的歷史淵源與藝術價值在會上得到了深入挖掘。

2017年,由兩岸北管專家學者共同創作完成的北管樂舞《過臺灣》在泉港首演。東南網通訊員 劉澤陽 攝

2012年10月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泉州北管首次與臺灣北管樂團同臺演出;2014年,第二屆海峽傳統文化北管學術研討會在泉港召開;2017年,由兩岸北管專家學者共同創作的北管樂舞《過臺灣》在泉港文化中心溫馨上演……兩岸在傳承北管文化上攜手並進。

老藝新生 兩岸齊創新

94歲的泉州北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莊明加(左)演奏二胡。東南網記者 陳培源 攝

採訪期間,記者拜訪了泉州北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莊明加老藝人,今年已經94歲高齡的莊老在近乎失聰的狀態下,現場演奏了一曲北管經典曲目《百家春》。14歲開始學習北管的莊老,幾十年長期從事北管藝術活動,他先後在多個培訓基地教傳北管演奏技藝,培訓上百名學員。莊老認為,傳統作坊式、師帶徒的個體性傳承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於傳承發展。

為做好北管的繼承和創新,泉港區2010年將北管傳承與保護基地建設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並與福建藝術職業學院聯合在泉州藝校開辦了首屆音樂表演(北管方向)五年制高職大專班,這一專業至今已培養出2屆13名畢業生,分赴泉港各地學校擔任音樂老師,專攻北管教學。鄭慧慧是北管音樂專業畢業生之一,據她介紹,當初報考北管方向的專業,也是為了傳承泉港的本土藝術,「這是一門令人越了解越喜歡的藝術。」如今的鄭慧慧在泉港區峰尾中心小學擔任音樂老師,每逢周末和暑假,她還會到北管傳承保護中心教授北管,「傳承與發揚北管我們責無旁貸。參加培訓的學生6歲的也有,40多歲的也有,只要感興趣用心學,就是一份傳承的希望。」

此外,自2015年暑假起,泉港區持續開展北管公益傳承培訓班,聘請非遺傳承人進行教學,所有學員免費學習北管音樂,每年可傳承300人次以上。

泉州北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莊炳文在公益培訓班上課。東南網通訊員 劉澤陽 攝

劉宗訓是帶頭參與泉港北管音樂進校園、北管暑期百日培訓活動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之一,在培訓過程中,他注重「老藝新學」,將傳統音樂中的工尺譜與當下常見的五線譜融合,並且結合時下熱點,將多首北曲的歌詞重新編寫,如創作的北管曲目《孝廉贊盧琦》深受年輕人喜愛。

近年,由泉港和臺灣的北管相關人士創作的北管樂舞《過臺灣》,以泉州北管為音樂基礎,通過融合舞蹈、戲劇、歌唱等多種表演形式,實現了北管從坐唱演奏走向舞臺藝術,被業界津津樂道。值得一提的是,泉港區委宣傳部、泉港文聯、東南網泉州站於2017年聯合攝製的首部泉港北管題材微電影《拾相思》,通過影視手段展現北管藝術也獲得業界的關注。

傳統藝術如何「老樹」發「新芽」,臺灣民間北管藝人們也在北管的創新發展上不斷嘗試。「在北管演奏中融入表演,能夠激發一些年輕人的關注和參與。」李文政說。

2017年,臺灣彰化縣灣仔口楓灣宮玉鳳園在泉港文化中心表演臺灣北管戲《走三關》。東南網通訊員 劉澤陽 攝

2019年7月,彰化花壇御夆閣亂彈劇團來泉港參加兩岸北管演出,其中一曲講述周文王拜相姜子牙的《渭水河》就在音樂中加入故事情節,表現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據介紹,臺灣彰化縣在三年時間裡恢復了近20家先前關閉的民間北管樂館,從小學到大學都開設了北管藝術班,北管樂團裡不乏年輕人甚至小孩子加入,北管藝術氛圍濃厚。

「事實上,我們共同在走一條兼具傳統、保留、創新、傳承的路,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最大限度地保護這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藝術。」黃嘉輝表示,時至今日,面對多元文化浪潮的衝擊,兩岸北管藝人仍在為北管藝術的新生與發展不斷地探尋。

相關焦點

  • 通訊:北管牽兩岸 交流不掉線
    吳冠標 攝中新網福建泉港8月13日電 (孫虹 吳冠標)「即便今年因疫情原因而無法見面,兩岸北管藝人依然通過視頻交流,互動學習不停步。」福建泉州北管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傳承人、泉港錦祥北管藝術團團長莊炳文13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 兩岸北管樂團「雲」同臺 共奏古樂敘情誼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解說】8月12日晚,2020年兩岸北管交流活動在福建泉州泉港區舉行。與往年不同,受疫情影響,今年來自泉港錦祥北管藝術團和臺灣彰化花壇御夆閣劇團的兩岸北管藝人,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雲」同臺,共奏古樂、共敘情誼。【同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北管」 泉州市級傳承人 莊炳文疫情以後也不影響咱們的互相交流,我們也可以視頻上線上交流,也是可以互動的。
  • 通訊:「天子傳音」北管「發新枝」
    北管是廣泛流傳於閩南泉州泉港區的一種絲竹音樂,有著「天子傳音」的美譽。 孫虹 攝中新網福建泉港12月21日電 (記者 孫虹)北管是廣泛流傳於閩南泉州泉港區的一種絲竹音樂,與「古音樂活化石」南音並稱「姐妹花」。
  • 泉港北管:「天子傳音」承新曲
    「天子傳音」,獨特的民間音樂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或曲仔,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與臺灣中部的北管、琉球樂及東南亞北管同屬一個樂種。北管音樂源自北方明清江淮小調及江南絲竹樂,傳至泉港民間後融入閩南音樂和與之交界的莆仙音樂,既保留了江淮民間音樂明朗幽雅之風,又糅進了閩南及莆仙戲曲音樂柔婉秀麗的元素,兼有遒勁、樸實特色,形成獨具一格的北管音樂。數百年來,經民間藝人的一代代傳唱,逐步形成了「南腔北調,優化組合」獨特的民間音樂。
  • 泉州提線木偶:一線牽兩岸
    諸羅山木偶劇團團長吳萬成說,劇團世代傳承,他是第二代,如今已傳到他孫子輩了,而這門技藝最早是從泉州傳過去的。他也記不清自己來泉州幾回了,「誰能數得清自己回家多少次呢」?  如今,兩岸的木偶交流早已成為常態。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上世紀80年代,兩岸開放交流初期,臺灣提線木偶表演一度陷入後繼無人的窘境。
  • 海峽兩岸獅陣武術大匯演在福建泉州舉行
    海峽兩岸獅陣武術大匯演在福建泉州舉行     16日下午,2013海峽兩岸獅陣武術大匯演在僑鄉泉州拉開帷幕
  • 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曲創作大賽福建泉州頒獎
    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曲創作大賽福建泉州頒獎 2015-11-02 23:30: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兩岸40所高校大學生記者相聚泉州「品味海絲古城」
    :陳海峰     1月23日,第四屆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記者挑戰賽在福建泉州啟動。王欣怡 攝   中新網泉州1月23日電 (孫虹 王欣怡)來自臺灣24所高校、大陸16所高校的75名兩岸大學生記者,23日抵達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福建泉州,拉開第四屆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記者挑戰賽序幕。
  • 「雲上」直播會 共敘兩岸情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陳森森 通訊員康賢章)日前,第十屆海峽兩岸高校文化與創意論壇「觀家鄉景·訴兩岸情」兩岸四城市青年開啟雲上直播會。 直播會上,泉州市雲遊直播由論壇營員鄭行健、尤傑平擔任導遊,分別向觀眾展示了泉州洛陽橋和五店市,詳盡介紹了洛陽橋的建築特點及歷史,生動展現了五店市閩南特有的紅磚建築。
  • 華語電影評選組委會考察泉州
    12號,2020海峽華語電影盛典暨第七屆「十大華語電影」組委會副秘書長曾軍超一行到了泉州調研,應好朋友邀請,曾秘書長一行蒞臨了泉州東亮企業指導,組委會計劃把電影評選盛事項目落地泉州,可為泉州提高知名度,讓更多的電影藝術文化人認識泉州,了解泉州,宣傳泉州!!東亮公司張少群,劉建軍陪同就文化產業多方面合作進行交流。祝客人考察圓滿成功!
  • 「泉州味」裡的別樣端午
    古風承千年 粽香飄兩岸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保留著包粽子、戴香囊、賽龍舟等傳統端午習俗。圖為泉州市刺桐幼兒園的老師教幼兒們縫製香囊,一起感受傳統節日氛圍。(林勁峰 攝)泉州網6月26日訊(記者 許雅玲)泉州是「活著」的古城,也是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昨日端午佳節,傳承千年的民俗文化在泉州城鄉原生態保留呈現,香噴噴的粽子禮包情暖兩岸;在疫情常態化防控和創城創衛的背景下,志願者走上街頭守衛家園……這些共同演繹了「泉州味」裡的別樣端午。
  • 第九屆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星選拔賽總決賽在臺灣舉辦
    來自泉州的王耀華獲得本屆比賽總冠軍,來自臺灣的洪國轟和來自泉州的黃龍俊分獲比賽亞軍、季軍。  總決賽中,來自海峽兩岸的十名歌手同臺競技,用共同的鄉音詮釋兩岸民眾耳熟能詳的閩南語歌曲。一首首優美的歌曲博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最終,王耀華憑藉在《無言花》、《泛黃信封》(原創)這兩首歌曲中的出色表現摘得桂冠。
  • 我愛泉州!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武術同宗同祖。泉州洛江區首屆少兒武術錦標賽暨兩岸青少年武術文化交流活動節,今起在泉州南少林國際學校啟幕,16支代表隊154名運動員同臺競賽,交流武術文化。本次活動由洛江區臺港澳事務辦公室、區文旅局、教育局主辦,洛江區武協、泉州南少林國際學校、泉州市新時代青少年武術俱樂部承辦。
  • 閩臺閩南語歌手攜手發專輯 演繹兩岸兄弟情
    原標題:閩臺閩南語歌手攜手發專輯 演繹兩岸兄弟情  中新網泉州6月23日電 (記者 孫虹)臺灣資深閩南語歌手七郎與大陸福建泉州歌手黃漢傑攜手合作新專輯《浪子的真情》,23日在泉州舉行大陸首發式暨媒體見面會。
  • 泉州為何成央視春晚分會場?胡歌將和臺灣歌手獻唱
    緩緩駛出的大船和高懸的紅帆象徵著新一年開始,喧天的祈福金鑼,以及出海前的祭海儀式,將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歷史風貌和文化特色展現地淋漓盡致。 兩岸共唱 「丟丟銅」福建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一衣帶水,兩岸同胞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風俗。
  • 兩岸精英聯手打造創意新項目
    助力泉州文創事業發展 兩岸精英聯手打造創意新項目項目啟動現場10月29日下午
  • "歡喜就好"空前無敵閩南語歌壇陣容亮相泉州
    「『歡喜就好』臺灣十大歌星演唱會」將於9月9日於石獅體育場展開,當天除了來自臺灣的吳宗憲、黃乙玲、蔡小虎、蔡秋鳳、龍千玉、袁小迪、施文彬、向惠玲、李翊君、翁立友這十位閩南語紅歌星,在大泉州地區一直扮演著閩南語演唱新秀推手的林垂立老師也將登臺為歌迷們獻唱。
  • 兩岸關係惡化!新竹南寮「兩岸最近點」解說牌撤了
    位於新竹南寮看海公園,昔日有塊解說牌相當有名,就是標示出福州、平潭、湄州及泉州四座城市,他們與新竹南寮的距離,因為新竹南寮與福建平潭向來是兩岸直線最短距離,無奈現在政治氛圍,臺灣不僅不提,新竹看海公園大片草地也換成太陽能發電板。
  • 兩岸閩南語歌曲創作大賽收官 閩臺音樂人同獲金獎
    原標題:兩岸閩南語歌曲創作大賽收官 閩臺音樂人同獲金獎   中新社泉州11月2日電 (廖靜)由兩岸共同參與的「『閩南語·海峽情』——2015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曲創作演唱大賽」,2日晚在福建泉州舉行頒獎典禮。泉州音樂人蘇世洪的《在外咱厝人》、臺灣音樂人唐銘良的《老寶貝》同獲金獎。
  • 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星選拔賽大陸賽區決賽圓滿落幕
    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星選拔賽大陸賽區決賽圓滿落幕 2010年03月01日 16:18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