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看了黃渤的《一齣好戲》。說實話,我是非常驚訝的。我沒有想到黃渤能夠將他的第一部作品製作得如此用心。黃渤選擇了這樣一個題材來作為初次執導的嘗試,是非常有膽量的。很多「新人」導演往往會採用喜劇或是文藝這樣或討喜或小眾的電影來作為初次的試水。而拍攝一部商業片則需要莫大的勇氣。黃渤這部電影當然有不足的地方,但是你絕對不能說他敷衍了事;這的確是一部非常用心的電影。
這「一齣好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小王階段、張總階段和馬進階段。根據我淺薄的政治知識,我覺得這三個階段大概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進程。小王是典型的剝削階級。他建立的是奴隸制的社會——每個人每天都要去尋找到定量的食物,否則就要被武力制裁——典型的原始部落風格。小王在這個「部落」裡面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也就類似於非洲部落的酋長。這種社會是沒有太多發展希望的,正如歷史向我們揭示的那樣。
于和偉飾演的張總,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社會制度。他發行了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撲克牌起到了貨幣的作用;他分配房間給各個人住,還給自己僱傭了保鏢;喝紅酒,吃大魚大肉——他過得是皇帝的日子。我們可以將它看作封建社會。這個社會的領導階級壟斷了貨幣的發行權,同時也確立了以撲克牌為核心的貨幣價值體系。而馬進和小興,作為叛亂者,理應被亂棍打死——而事實上他們的遭遇也差不了多少。張總在這裡耍了一個小心眼——留一部分貨幣不發行,這就使得後來能夠解決島上的「通貨緊縮」問題。看來張總作為公司老大還是頗有經濟學頭腦的啊。
再將目光轉向馬進和小興。他們倆在頭兩個階段中都是屬於被統治階級,活得非常窩囊。資源在別人手上;他們又沒有足夠的武力起義「篡位」。只能被當作亂臣賊子逐出「國境」。然而好似機械降神一般的天降活魚,使他們瞬間毫不費力地擁有了大批的食物資源,此時他們已經有了資本基礎與張總的世界進行抗衡。另外,由於小興的魚還可以用個人所擁有的看似無用的東西來交換,因此相比較只能用貨幣購買的張總的魚,顯然更受歡迎一些。片中馬進說,那些沒用的東西他們都要了,這裡我瞬間出戲想到了《輻射4》。小興擁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來改造這些物品,他們造出了發電機,這絕對是一個質的飛躍——島上就此擁有了能源。
而坐擁能源的馬進和小興,此時搖身一變成為了島上的領導者;並且隨著電力的使用(它的意義換算到歷史上簡直宛如第二次工業革命一般),這時島上的部落已經有了些許資本主義社會的意味了。從這裡開始,馬進和小興的人設,可以說開始逐漸變化。當他們二人和小王都看到路過的大船時,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應:小王一心只想回家,而馬進深知自己一旦回家,迎接他們的將是跟原來生活毫無兩樣的日子——他們二人還是失敗者。在這之前,支撐著馬進回家念頭的是那張6000萬的彩票;而隨著彩票過期,他當起了這個島上的領導者,他回家的念頭已經逐漸消失了。所以,當其他人也秉持著外面的世界已經灰飛煙滅的想法時,異類小王自然會被視作瘋子——當每個人都覺得你瘋了的時候,你是絕對無從辯白的。因此小王被島上的其他人一起控制住了,他們倆可以繼續安心地當他們的王了。
當黃渤面對著女神姍姍求婚的時候,他原本的想法再一次崩塌,從而與小興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小興的黑化,可以說又為電影增加了相當的意味。可以說小興的黑化簡直是必然的。他自小沒有得到過關愛,當權力突然降臨在他的頭頂,他變得不擇手段,只想奪取利益。其實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在那樣一個孤島上擁有那樣的權力,我也不敢想像我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當馬進意欲揭露真相的時候,小興如法炮製,說他是個瘋子,結果還是一舉成功,眼看他的計劃就要實現的時候,那團大火就那樣戲劇性地熊熊燃燒了起來;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們得救了;小興失憶,進了精神病院。
《一齣好戲》想讓我們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當一群人流落荒島,舊有的秩序突然被打破的時候,人們會作何表現?什麼樣的人才能活下來?而為了活下來,又要採取怎麼樣的手段?這是一個蠻有意思的話題,當然也很容易演化成一個非常黑暗的話題。電影中的幾個橋段不乏革命色彩,就好比小王和張總搶魚的那個片段,儼然遊牧民族與封建王朝的鬥爭。在這過程中沒有流血是不可能的,可能是為了過審,黃渤導演沒法拍出這樣的結果,只能用一個略顯光明的結局來結束這「一齣好戲」。
《一齣好戲》,綜合來講,結合那段給我很大好感的BGM,我會給它打7.8分。期待黃渤導演的下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