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好戲》:一座孤島,一個社會

2021-02-15 風議

作者 | 子夜

本文授權轉自 | 知著網(covricuc)

暑期檔似乎永遠都是「好戲連臺」,而就在8月10日,黃渤導演籌備了8年的「處女作」《一齣好戲》正式上映。

影片講述了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企圖通過買彩票一夜暴富的的馬進(黃渤 飾)和遠房表弟小興(張藝興 飾)跟著公司同事出海團建,途中馬進收到了彩票中頭獎6000萬的信息而欣喜若狂,但一個滔天巨浪卻將眾人遺落在了「與世隔絕」的孤島上……

乍一看這片子好像也沒什麼新意,無非就是一群人「荒島求生」的故事,而娛樂圈所謂的「演而優則導」仿佛也一直不被看好。


但影片上映兩天,就在豆瓣拿到了7.4的評分,影迷們紛紛稱讚黃渤的處女作實在是「一齣好戲」!

那麼,這齣好戲究竟好在哪?

1.

人類社會迭代史:魔幻現實的寓言與縮影

當所有人流落到荒島,在與世隔絕的極端情境下,現代文明灰飛煙滅,人類「回到」原始社會,這也意味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將重新上演。

這時,當過兵、體力好、能上樹摘果子的導遊小王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新秩序」的領導者。

小王此前還有一個身份:馴獸師——猴兩年,狗熊三年。於是,他以同樣野蠻的方式「馴化」著人們,猶如山大王一般。

當影片裡的小王拎著一筐果子「囉囉囉」地驅趕著蜂擁而上的同事們時,影院裡迴蕩著觀眾們此起彼伏的笑聲。但笑聲背後卻是細思恐極:當人類淪為生存的奴隸,尊嚴豈能果腹,文明則更是不堪一擊

這樣的生存狀態在如今看來是多麼荒誕,而王寶強誇張式的表演也無疑是對這種荒誕的再度加持。

與原始社會的荒誕形成對比的,則是接下來張總發現那艘「應有盡有」的廢棄輪船並「佔山為王」。

生產資料的極大豐富、資本的原始積累與掠奪、貨幣的發行、剩餘勞動力的壓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雛形,它代表著人類欲望從生存(肉體層面)到物質層面的演進。

▲ 影片中「物資豐富」的大輪船

資本的積累也同樣有著血腥的一面,有著冷酷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飾演張總的于和偉將「衣冠禽獸」四個字詮釋得恰到好處:抽著雪茄,端著紅酒,慢聲細語,無需譁眾取寵,舉手投足間便已是資產階級最好的代名詞。

而當無知的中年婦女抬著頭問出那句「啥叫價值?」的時候,人類已開始從生存的奴隸被淪為資本的奴隸。

如同宣傳海報一般,包括倒轉的輪船、漂洋過海的北極熊、從天而降的魚雨,影片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重新推演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色彩,處處是隱喻。

在代表原始社會與資本社會的雙方互相消耗得筋疲力盡時,馬進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講再次把人們引向了新的文明——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的出現暗示著人類超越了物質層面,對精神文明的渴求。

 馬進的演講

2. 

黑白顛倒:人性的拷問與掙扎

如果說前半部分的「人類簡史」著重強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際交往中所展現出的人性,那麼後半部分則轉向了馬進個人人格的分裂與掙扎。

許多影迷看後表示,弟弟小興這個角色其實不存在,除了馬進,他與劇中其他角色幾乎毫無交流,實際上代表的是哥哥馬進的人性中陰暗的另一面。

對此我不想探尋小興這一角色實體的存在與否,但「他是馬進人格分裂中的陰暗面」這種說法卻不無道理,尤其是在影片的後半部分。

全片最具衝擊力的情節在於馬進、小興和小王同時看到遊輪後的不同反應,尤其是馬進接下來所陷入的掙扎,這也是他自我矛盾與分裂的開始。

 三人看到遊輪

小興說:

「以前咱們就是一坨屎,只要凍上了,沒人咬破,那tm就是冰淇淋!」

可如今,回去就意味著島上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新秩序,包括被重新分配的權力格局,都將被打回原形。6000萬的彩票早已過期,回去=冰淇淋化成屎。

因此小興的黑化並非毫無道理,他是島上唯一掌握著現代技術的人,在島上當前的社會形態裡,現代技術意味著更多的資源與權力。

小王沒有被他殺掉而是「被瘋」這一段設計得十分精彩:小興十分了解人們如今最需要的是什麼,而鏡頭旋轉180°後帶來的視覺衝擊效果,則將人性中安於現狀、人云亦云的荒誕性諷刺到了極致。

 遊輪中的上下顛倒

黑白顛倒的世界裡,什麼是真,什麼是假?這是影片所提出的終極問題。

馬進與小興表演的兩次「雙簧」一方面暗喻著二人的「一體兩面」;另一方面,兩次表演的主導人不同,暗喻著人性的自我掙扎。

因此後半部分二人價值觀上的分歧與爭執,實則可以看作善與惡雙重人格之間的博弈,最終馬進把「不義之財」燒成灰燼,縱身一躍,是救贖,也是解脫。

 



3.

處女作的冒險:商業與哲理如何並存?

影片公映後,有許多人將之與1990年的影片《蠅王》作對比,《蠅王》小說的作者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講述的也是一群人荒島求生、重建秩序的故事。

與《一齣好戲》不同的是,《蠅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無邪的男孩,最終卻分幫裂派,為爭奪小社會的統治權互相殘殺,墮落成一群嗜血的「野獸」。

《蠅王》劇照

比起《蠅王》對原始社會的野蠻與人性本惡一面展現的淋漓盡致,黃渤的《一齣好戲》顯然太過「手下留情」。

影片雖然充滿諷刺,卻又處處留下希望;在現實主義的尖銳觸角之外包裹了魔幻、喜劇、商業的外衣,影片始終遊走在真實與荒誕、喜劇與悲劇之間,就連結尾彩蛋也帶著亦真亦假的虛幻感。

其實,片中的諷刺,既是喜劇包裹下的黑色幽默,也是原始野蠻與荒誕的適可而止。

我們當下生活在娛樂化的文明社會,離原始社會太過遙遠,如果表達得太過嚴肅與極端,就會使觀眾產生疏離感,難以共情,反而達不到深入人心的寓言、諷喻效果。

對此,黃渤毫不介意將自己所導處女作定義為商業片。影片的寓意不可不謂深刻,但也如他所說:「不想把血抹到觀眾臉上」。

他要做的不是小眾哲理片,而是大眾的,思想性與娛樂性並存的作品,這一點,在影片的諸多伏筆與細節中足以見其野心。

 黃渤採訪

或許是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影片中的一些人物難免被扁平與壓縮:如王迅飾演的趨炎附勢的小潘,以及「磚家」史教授等等。

而且,影片前30分鐘為了抖包袱的鋪墊過於冗長,笑點不夠密集有料,之後的信息量又有些負載,導致影片整體節奏的安排不夠妥當。

看得出來,影片為了做到「接地氣」花了很多心思,但不得不說,「接地氣」是商業片的使命,也是哲理片的桎梏。

即便如此,我還是想給《一齣好戲》打個高分——給它用心打磨的劇本,給它精準詮釋角色的演員,給它處處留心的伏筆,給它此起彼伏的笑點,給它作為一部處女作「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誠心。

相關焦點

  • 化身孤島的烏託邦是去偽存真的「一齣好戲」
    在「澳門新葡京娛樂城」看了黃渤自編自導的「一齣好戲」。戲是好戲,故事也是好故事。與世隔絕後,一齣好戲,輪番上演。孤立無援,謀「生存」。所以,王根基憑藉以往的生活經驗和能力,其野外謀生技巧在這座孤島得到了充分展示。
  • 從《一齣好戲》看早期人類社會規則、秩序的產生
    《一齣好戲》是由黃渤導演處女作,故事梗概是在鋪天蓋地的隕石撞毀地球假新聞的包圍下,某公司一群人開著衝浪鴨到海上團建,途中遇到驚濤駭浪,全部人被拍打在了一座孤島上,與世隔絕,他們瞬間從現代人變為了「原始人」,沒有了現代科技產品,生存成了第一難題。於是,孤島世界的規則和秩序開始慢慢建立。
  • 電影《一齣好戲》:一部架構在孤島環境下揭露人性複雜的荒誕喜劇
    在2018年暑期,黃渤導演的處女作《一齣好戲》 在影院上映並獲得一致好評。披著喜劇外衣的《一齣好戲》實際上利用重新解構的社會權力和階級關係來影射人類社會生活中富含矛盾衝突的問題,通過大膽構造出的&34;將影視空間簡化成為一個封閉式的求生情景劇,將打破歸零後的個人與社會群體關係通過戲劇化的敘事誇張幽默詼諧地再現。
  • 《一齣好戲》當真是一齣好戲
    《一齣好戲》以一個類似科幻的場景開端,乍看如同要效仿影史上諸多正經或荒謬的類似開頭,伴隨媒體採訪史教授的聲音同步推出的落實到地球的鏡頭
  • 《一齣好戲》,實在是一齣好戲
    前幾日看了黃渤的《一齣好戲》。說實話,我是非常驚訝的。我沒有想到黃渤能夠將他的第一部作品製作得如此用心。黃渤選擇了這樣一個題材來作為初次執導的嘗試,是非常有膽量的。很多「新人」導演往往會採用喜劇或是文藝這樣或討喜或小眾的電影來作為初次的試水。而拍攝一部商業片則需要莫大的勇氣。
  • 黃渤對電影的「野心」都在《一齣好戲》裡了!
    敢拍老導演都不敢觸及的主題,一上來就這麼生猛,這些年的名人拍電影裡,當屬第一人。《一齣好戲》是一部孤島群體生存片。孤島片本來就難拍,還要用群體表演,這真的是難上加難。這是說他生猛的原因之一。講孤島群體生存,並成立新社會的影視劇,國外挺多的,比如《蠅王》、《迷失》等。《一齣好戲》則是中國式的解讀。
  • 「一齣好戲」在裝什麼
    馬進不管,他就是想回去看一看,他只有這一個人生翻盤的機會了。然而,他必須在3個月之內回去,因為這是彩票兌獎的期限……看得出來,《一齣好戲》是一個模擬人類文明的沙盤。但電影如果僅僅如此,是不是太過簡單了?就像是在跟青少年科普:你看,這是史前文明形態,那是……《一齣好戲》不止如此。
  • 韓國人早就拍出了《一齣好戲》,十年後再看還是滿分
    《一齣好戲》,無疑是近期最值得觀看的院線電影。不僅口碑不錯,更是連續9天獲得內地票房冠軍,豪取 11 億。
  • 6部荒島求生電影,比《一齣好戲》更殘酷!
    最近,黃渤自導自演的《一齣好戲》以小人物的視角,講出了真正深刻的「人性」。可以,這很黃渤!想來在電影史上這樣深刻好看的荒島求生電影其實不在少數,《荒島驚魂》、《荒島餘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 死囚大逃殺(6.1)——美國某孤島年份:2007導演: 斯科特·維普主演: 史蒂夫·奧斯汀推薦指數:★★★★拳拳到肉的生存類格鬥電影,爽快的同時又令人揪心。
  • 【英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兩個地球兩端的人, 會在彼此的命運裡有所關聯嗎? 極慢上漲的海平線, 會對深居內陸的人造成影響嗎?
  • 看懂了《蠅王》,你才能更懂《一齣好戲》
    最近,黃渤的導演處女作《一齣好戲》正在熱映,瞧瞧演員陣容——黃渤配王寶強,再看看充斥著插科打諢的預告片,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一部喜劇。可是走進影院卻發現,黃導其實藏著很大的野心,他想用一副荒島求生的群像,描繪一則關於人性的寓言。
  • 《一齣好戲》演繹中國人性電影,細思極恐
    哈嘍,大家好,今天看完《一齣好戲》,感覺還在自己承受範圍內,要不是黃渤首次導演的,恐怕我就要錯過這場中國式有關人性的電影了。一群人按劇本搭車,旅遊,遇難,爭吵最後回歸到原始社會,當過飼養員的司機小王身手敏捷能摘到水果,給眾人吃,時間一長,將人當猴飼養,還當了猴王,這是不是一件很恐怖事情?好吧,當人無能為力的時候,這就是人性。
  • 看冷門題材電影《一齣好戲》是如何以荒誕形式呈現人性社會主題的
    一個出色的故事如何展現,以及展現到何種程度,所面向的受眾群是怎樣的,這些思考與實踐都納入到了黃渤的《一齣好戲》中。這裡還有一個核心意涵,即在「此」與「在」的關係中,人是核心因素,「如果人們把人和世界分開來,荒誕既不在於人身上,也不在世界上」。也就是說,荒誕本質上講述的正是人的某種異化、偏離或謬誤的狀態體驗。《一齣好戲》是一部社會寓言,講述的正是一個充滿荒誕意味的人性故事,而荒島則 成為人性的試煉場。電影中的荒誕感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故事本身的荒誕性,二是大量的隱喻和象徵。
  • 一個不怎麼好的,一齣好戲
    先說我看完電影之後的總結,極端無序環境下的秩序重組,具體我建議大家去看動物世界,一個是遊輪,一個是孤島,一個目的是回到現實生活,一個目的是活的更好。而「活的更好」是一個主觀概念,也就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而且這個情況放在生活中,一定比電影精彩。
  • 《一齣好戲》:喜劇外殼下的一則社會寓言
    電影《一齣好戲》作為一部商業喜劇片,除了其中喜劇的元素之外,既具有災難片的類型屬性,同時也是一出充滿黑色幽默的人性悲劇。影片所傳達出來的價值觀和社會意義等也值得人們去反覆的解讀和深思。在商業電影中,能包含社會寓言的題材,目前來看大多集中在科技領域,或者荒誕題材。作為編劇和導演的黃渤在《一齣好戲》中,為了將社會寓言的核心觀念放入電影的敘事過程,就一定需要動用自己的創作智慧,將故事過程、人物個性、社會背景等結合到敘事中去。
  • 每日聊影視,從《一齣好戲》談反烏託邦
    每日聊影視,從《一齣好戲》談反烏託邦看完黃渤的《一場好戲》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蠅王》。雖然這不是他劇本的原型,但美劇《迷失》和劇情片《太平洋逃亡》更接近他對故事的想像。但是一部好劇本的劇本結構可以和《蠅王》相互參照。一群人被厄運困在島上,被困在一個未開化的環境中。故事裡的兩個人,一開始,一起工作,長辣椒,到草地上。
  • 黃渤初次導演的《一齣好戲》,選材大膽,品味內心善惡面!
    《一齣好戲》是黃渤的導演的一部電影,他為了這部電影也是也是費盡了心血,據了解為了找一座符合題材的孤島,他幾乎走遍了全世界才找到電影裡出現的這個地方,而這部影片帶給我們的感官是十分精彩的。從「荒島求生」開始,延續出一系列精彩的故事。
  • 分析電影——《一齣好戲》
    《一齣好戲》有很多缺點,有些地方甚至難以說好,但他雙層故事呈現結果讓人眼前一亮,整體來說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影片。拍攝結構和手法方面整部影片的結構與手法和《禁閉島》比較類似。都是往表層故事裡面加入違和元素來闡述裡層故事。比如一開始上島前,《禁閉島》安排了一個奇怪的掛滿手銬的船艙,而《一齣好戲》裡面安排了平時幾乎看不到的奇怪公交車。
  • 一齣好戲:黃渤確實是個好導演,但極限挑戰對他荼毒太深了!
    原本是建設辦公室政治秩序來的,這下好了,演變成一個《蠅王》式的荒島求生故事。影片剝離了現實構架,把辦公室政治搬演到一座末世孤島。在這裡,舊世界的秩序混亂了,原本的社會結構也顛覆了。和《蠅王》一樣,《一齣好戲》也試圖在荒誕中解構和重構人類社會的基本模型。最初,王寶強用耍猴的方式,糾集了一個野蠻而暴力的隊伍。作為猴王,他誇張而聒噪,是人類原始的形態。但很快,被打倒的精英們重新站起來,發行貨幣,制定規則,構建了一個文明社會的運作體系。
  • 今年有一齣好戲,是黃渤的良苦「野心」
    1最近大家口耳相傳,都是黃渤導了一齣好戲。首映日雖然輸給了掛羊頭賣狗肉的《愛情公墓》,不過現在已經穩佔票房首位。《一齣好戲》絕對是暑期乃至今年全年的亮點。黑色、荒誕、癲狂,從生存法則,部落建立,文明誕生,貨幣誕生,到政權形成以及烏託邦社會的破滅,整個一個微縮社會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