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祖望清廉故事
吳瑞芳
全祖望,(1705一1755年)字紹衣、號謝山,寧波海曙洞橋鎮沙港口人,他以其卓越史識和斐然文採兀立於清代大家之列,成為繼黃宗羲、萬斯同之後浙東學派承上啟下的代表人物,和宋吏部尚書王應麟齊名,皆為甬上大儒,著述不朽、澤波千秋。
全祖望一生秉性耿直、浩然正氣,自幼愛憎分明、嫉惡如仇,他不畏權勢、不倚豪門、不圖錢財、不厭清貧,雖然至終家境一貧如洗,但卻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怒砸神位
全祖望十四歲那年考中秀才,一天,新科秀才去孔廟參拜「至聖先師」,他們祭祀孔夫子後,又進了鄉賢祠,全祖望看到正中有謝三賓和張杰的神位,腦子裡立刻閃過「叛賊」兩字,他一個箭步躥上神堂閣,把這兩個神位拿了下來,重重地率在地上,這突如其來的舉動,把所有人都驚呆了,大家立刻上前勸阻,領班的王先生慌忙拾起神位,大聲呵斥:「你瘋啦,鄉賢名人的神位你竟敢砸!難道你苦讀十幾年得來的功名也不要了嗎?」
「這種叛賊的神位也擺放於此,真是顛倒黑白,魚目混珠!」
全祖望針鋒相對,堅定的回答:「我寧可丟掉功名,也一定要分清是非、伸張正義!」
接著,就把謝三賓和張杰叛國投敵、鎮壓抗清義軍、殺害民族英雄張蒼水的罪行說了一遍,然後從先生手裡一把奪過神位,高高舉起,狠狠地摔在地上,這時,所有學子都義憤填膺,一個個上前用腳猛踩,把兩個神位踩得粉碎,丟到前面的泮池中。
二辭舉薦
雍正五年(1727),寧波知府孫韶要舉薦全祖望為優秀貢生,送他去京都國民監深造,以便早日脫穎而出,為朝庭所用,並且要求祖望納入自己門下,以師生相稱。這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他的父母非常高興地接受了孫知府好意,誰知全祖望堅決不同意,決心要自己一步一個臺階地考取功名,他說:「這樣進入仕途,日後定會遭人恥笑。」
不久,浙江學政王蘭生要選拔幾位品學兼優人才為賢良方正,舉薦給朝庭,他和萬經老夫子一商量,老夫子不假思索,首選了全祖望,消息傳到全祖望家中,他的父母高興得不得了,立即備好禮物,命祖望赴杭城到王學政處謝恩,可是祖望卻以「父母年歲已高無人侍奉」為由拒絕了,這使父母非常惱火,父親指著他鼻子說:「你簡直是瘋了,千載難逢的好機遇,一連兩次都被拒絕,你考慮過我們的感受嗎?」
全祖望解釋說:「王學政舉薦,是憑萬恩師一句話,我認為一個人上進要靠自己真才實學,依賴別人情面算什麼本事?」
一番話說得父親無言回答。
典衣北上
有一年春天,全祖望進京,準備參加順天府鄉試。一路上沿著驛道和運河北上,二十天後進入山東境內,他原本帶的路費不多,加上沿途逗留,行至濟南已是身無分文。這是他想到有位族伯在山東按察使衙門當幕友,眼下只能向他借錢了。
船到碼頭,祖望租了一輛馬車,直奔按察使衙門,門人通報後,很久才見族伯笑呵呵的出來迎接,這時,裡面已擺好豐盛酒菜,席間,祖望向族伯說明借錢之事,族伯滿口答應,祖望感激萬分,族伯笑著說:「我也是借花獻佛,這都是藩使大人的心意,他久仰你的大名,只要你拜在他的門下,他將以千金資助。」
全祖望聽了眉頭一皺,想起途中百姓時藩使大人的議論,現在他來巴結自己,這更增加了反感之意。認為這是對自己人格的侮辱,就馬上放下筷子,厲聲說道:「要我同流合汙,休想!」
說完離席而去。可是身邊沒有一個銅錢,怎麼辦呢?全祖望解開包裹,取出隨帶的幾件衣服,又脫了身上的外套,走進當鋪典押,這才解決燃眉之急。
候補知縣
乾隆元年,三十二歲的全祖望考中進士,經恩師、好友李紱等人保舉,成了翰林院庶吉士。當朝宰相張廷玉與李紱政見不合,在朝中結派營私,見全祖望拜在李紱門下,心生妒忌,他派人放出話來,如全祖能成為他的門生,定委以高官,其實全祖望對張廷玉的所作所為早有耳聞,不但對張廷玉誘惑不以為然,連張府邀他赴宴也婉言拒絕,氣得張廷玉咬著牙狠狠的說:「讓他嘗嘗老夫的厲害!」
機會終於來了,到了年底,皇帝命張廷玉主管一年一次的庶吉士考試,他指派心腹門生為主考官和閱卷官,並面授玄機。翰林院庶吉士們經過考試,結合考官的考核評語,最後形成綜合成績。張榜公布時,全祖望被評為最下等,也就是說,考評成績最差,屬不合格、不稱職,被貶出翰林院,定為「候補知縣」。
其實這「候補知縣」只是個虛銜,有官無職,全祖望看透了官場的黑暗,從此離京歸鄉。
忍飢求稿
全祖望回到寧波後,繼續從事著述和教育工作,尤其對「南明」歷史人物和相關文獻搜集更是不遺餘力,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說明末有位學者顧道復,在清兵入關後隨朝廷南遷,搜集了許多寶貴的文獻資料,逝世後,這些資料傳於其後人。全祖望經多方打聽,幾經周折,終於找到顧家居住的地方。可是顧家老母一口否認,說家裡根本沒有這些書稿,全祖長跪在老人家面前,苦苦哀求,顧母深受感動,告訴他說:「這些書稿都在兒子房中,等兒子回來,讓他送到你家。」
全祖望回家沒幾日,己是除夕,那天來了一個背著包袱的陌生男子,自稱是顧道復的兒子,叫顧正清。一開口就開門見山,說這是先父遺物,非四兩銀子不賣。四兩銀子雖然不貴,但一家人連中飯也沒有著落,那裡有銀子買書稿呢。全祖望只得作揖賠禮,要求寬容幾天,誰知顧正清二話不說,背起書稿就走,正在這時,杭州一位好友派人送來一封書信和四兩銀子,全祖望大喜過望,毫不猶豫把銀子交給顧正清,將書稿買下,還餓著肚子樂得大喊一聲:「天助我也!」
化險為夷
有一年夏天,知府魏大人剛來寧波上任,各地鄉紳名士紛紛
拜客送禮,可是全祖望偏偏不搞這一套,這使知府大人感到很沒面子。他雖心有氣腦,但還是裝出禮賢下士的樣子,派師爺拿著請柬去請,全祖望以學館事務繁忙為由拒絕了。這下知府更為惱火,身邊師爺趁機獻上妙計。
第二天,學館來了一位醉醺醺的大漢,一進門就揮舞著木棍追打學生,還砸碎了許多東西,全祖望想立即報官,有個學生說:「這人就是魏知府的家丁,」這使全祖望非常氣憤,他馬上寫信責問知府,「身為父母官,對家人管教不嚴,竟敢光天化日之下仗勢欺人、騷擾學府。」
魏知府施計不成反受指責,惱羞成怒,羅列了全祖望『為反清將士樹碑立傳、對抗大清』等十大罪狀,上報撫臺,請於嚴懲,全祖望感到事關重大,和夫人曹氏商量後,立刻寫好書信,言明事實真相,派人趕往杭州,交與撫臺常大人。
常撫臺對全祖望為人有所耳聞,接到寧波府呈文後正在疑惑,看了來信後,明白了此事原由,就批了「證椐不實」四字,將原文退回,一場風波化險為夷。
。
棄教拒金
全祖望44歲那年,應紹興知府杜補堂邀請,出任蕺山書院山長,上任後,各地學子紛紛慕名而來,書院一下子發展到500餘人。可是,原山長方先生卻對他恨之入骨,他抓住全祖望讚揚史可法、張蒼水等抗清英烈的把柄,向府臺衙門告了一狀,杜知府警告祖望說:「宣揚反清復明,這是殺頭、坐牢的大罪,要不是有我在,你有大麻煩了!」
全祖望義正詞厲地進行反駁,杜知府定要他按大清律法教書育人,不可亂來,全祖望一氣之下,憤憤而別,回到老家。當學生們得知真相後,就公推蔡紹基、沈有聲等十餘人為代表,乘船來到寧波,他們走進先生家裡,只見先生吃的是一碗薄粥,幾根鹹齏,家中幾乎一貧如洗。這時,蔡紹基捧上一袋銀子說:「這是我們500個學生送的白銀千兩,請先生回書院教導我們。」
全祖望推開銀子,回答說:「我寧可挨餓,也不會要這些錢。要我否定這些民族英雄,這是萬萬辦不到的。」
最後,全祖望收下了學生們帶來的作業,準備逐一批改,所有銀兩悉數退回。
二棄復出
全祖望罷官兩年後,父母親先後去世,轉眼又過了三年,吏部行文到寧波知府衙門,叫全祖望赴京候選,這是復出為官的大好機會,可是全祖望卻以「服喪盡孝」為由拒絕了。其實,這次吏部行文是夫人曹氏的父親暗中活動的結果,沒想到全祖望卻不領情,這使夫人很不高興,她埋怨說:「你寧守清貧,不想復出,再這樣下去,我能受得了嗎?」
全祖望笑著回答:「如果倚仗嶽父大人的情面為官,叫我有何顏面見人?」
不久,乾隆皇帝南巡,全祖望接到浙江督撫通知,到蘇州迎接聖駕,剛巧南巡護駕中有一位官員梁薌林,是全祖望多年至交,他很想藉此機會推薦祖望復出,到蘇州後馬上派人送來一封書信和三百兩銀子,要他去疏通皇帝身邊的近侍大監,如果近侍能向皇上進言,自己趁機敲一下邊鼓,復職就沒有問題了。全祖望見信付之一笑,立即寫好回信,連同三百兩銀子一併叫來人帶回,信中說:「要我用銀兩買通內侍,豈不是與這些人同流合汙,這樣有損人格的事我決不會做!」
端溪書院
乾隆十七年三月,廣東巡撫蘇昌派人送來書信,邀請全祖望出任端溪書院山長,而且待遇相當優厚,每年至少有七百兩白銀收入,雖然全祖望知道寧波至端溪路途遙遠,自己身體越來越差,但考慮到家中經濟狀況,還是回信應允了。在此同時,杭州好友杭世駿也接到蘇巡撫的邀請,受聘為廣州粵秀書院山長,於是兩人結伴同行,共赴廣東赴任。
全祖望到了端溪書院後,由於教書育人操勞,身體舊疾又間歇性發作,失眠症也越來越嚴重,到了第二年春天,健康狀況更是一天不如一天。杭世駿聞訊,從廣州趕來探望,他告訴祖望:「巡撫大人對你的身體狀況和經濟處境十分了解,知道你的身體不能適應教育工作,他已向吏部特別推薦,讓你復出為官,安排一個輕鬆而又高薪的職務,這樣既能在工作中養病,又能改善家中経濟條件。」
全祖望完全明白蘇巡撫用意,但想到如果這樣混跡官場,豈不玷汙自己一生清白,讓天下人恥笑,若吏部公文下來,想走也走不了,於是打定主意,第二天就離開書院,乘船回寧波了。
賣書殯葬
從廣東回寧波不久,兒子昭德不幸逝世,全祖望傷心過度,病情一天天加重,他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必須在頭腦清醒之際抓緊整理文稿,他把董秉純、張炳、盧鎬等得意弟子叫到跟前,囑託後事,並請他們抓緊時間抄錄書稿。有時說話提不起聲音,就躺在床上做手勢示意。接著病情日益惡化,許多書稿來不及處理,都送給了在場弟子,《鮚埼亭集》五十卷,派人送到揚州馬氏兄弟藏書樓。幾天後就進食極少,緊閉雙目不再說話,至七月初二寅時,撒手人寰,亨年五十一歲。
先生一離世,眾弟子湊集了一些銀兩,付清了所欠的醫藥費後,只夠買了一副棺木,接下來的費用怎麼辦呢?經大家商議決定,將先生雙韭山房的兩萬卷藏書以二百兩銀子出售,這才解了燃眉之急。第二天一早靈柩出殯,雖然沒有地方官員弔唁,但前來祭拜的人成群結隊,送葬的民眾有幾百人之多,一路上猶如一條白色的長龍,大家都為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史學大師默默地流著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