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賡並不像是一個典型的80後,一張年輕的面孔和頭頂間雜的白髮反映了創業者常有的疲憊。談及自己的創業初衷,他坦言,「我喜歡折騰新鮮事。相比追隨別人做已經很成熟的事情,我個人更願意做出一些新的探索。」張楠賡十分篤定。
北航計算機本科畢業後,張楠賡有過一段在事業單位做「螺絲釘」的時光,每每回想起這段經歷,張楠賡會覺得唏噓不已。彼時,他還是航天科工集團的一名技術人員,這段服務期培養了他對技術一絲不苟,對工作認真負責的航天人精神。三年後,他沒有走大多數同事選擇的路,而是回校繼續深造,理由依然是「我希望每天都能有新的東西出現,做更有挑戰性的事情」。
求新並不代表浮躁,好奇心的確能夠創造世界,但前提是能夠將「求新」的態度,在產品定位、研發和推向市場的路徑中,做到紮實,落到實處。不得不說,這與張楠賡在事業單位內積累的工作經驗息息相關。
北航深造期間的張楠賡並不「安分」,在經歷了很多新鮮嘗試後,他最終將方向確立在區塊鏈ASIC晶片。受限於學校教研室環境的困囿,張楠賡決定於2012年退學創業。幾個月後,嘉楠科技橫空出世,並於同年發布了全球首款基於ASIC晶片的區塊鏈計算設備。嘉楠科技成為該領域歷史最悠久的公司,沒有之一。
在區塊鏈領域獲得的成功,其實已經是張楠賡頭頂上的光環。畢竟人們很難想像他在幾年時間內就走到了很多80後創業者不敢想像的高度,但對張楠賡來說,更「新鮮」,更有吸引力的東西也逐漸在他的心中醞釀成熟,這就是AI晶片。
從區塊鏈到AI晶片,這樣的跨越對張楠賡而言並不突兀。2016年,AlphaGo大敗李世石引發社會熱潮,AI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在聚光燈之外,張楠賡及其團隊已經開始著手AI晶片的研發。「當時我們的半導體工藝已經走到了16nm,我們在2016年就已經是國內前十能夠實現量產16nm晶片的公司。這時團隊開始思考,除了礦機我們還能做什麼?我們規劃了很多方向,包括手機晶片,為基因工程以及製藥行業提供加速晶片等等。」
而之所以選擇AI晶片,主要源於兩點考量。從技術角度而言,「AI晶片在很大程度上衝擊了傳統的計算架構,它對數據流的處理跟礦機從晶片的底層實現上看,有著相當的共同點,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機遇。」與此同時,5G技術的突破能夠在未來實現更多碎片化設備的接入與通信,為端側AI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技術基礎。從外部環境看,無論是國家在頂層規劃上的引導,還是足夠寬闊的市場容量都足以承接本土AI晶片的發展。
當然,選擇AI晶片也與張楠賡個人的探索欲有關,「我有一個習慣,一個行業如果已經有做的不錯的公司或者產品了,比如說做CPU,那我就覺得別去弄了。而AI晶片這邊直至現在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是沒有發展的特別好,這種行業才適合創業者去折騰。」
網店就能買到的AI晶片,不懼怕任何質疑
事實上,國內AI市場的創業高潮期是在2016年到2017年。風投調研機構CB Insights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共有152億美元資金流向AI初創企業,中國AI創業者獲得了73億美元投資,佔比為48%,幾乎是全球AI創業的半壁江山。
在過去兩三年裡,國內的很多AI晶片公司,比如寒武紀、地平線、深鑑等公司,受到了業界非常多的關注,但隨著2018年資本市場寒潮的到來,這些頂著AI晶片光環的創業公司們開始逐漸失去了往日的榮光,這時候行業給予他們的更多是審視,甚至質疑。
嘉楠科技作為中國AI晶片產業中的一員,自然也要經受同樣的考驗。張楠賡說,「我始終相信的是,只要產品足夠好,我們就不畏懼任何挑戰」。
在2016年,嘉楠科技成功實現28nm 製程工藝晶片的量產,邁出了 AI 晶片量產的第一步。之後又在2018年實現量產全球首款基於RISC-V自研商用邊緣智能計算晶片勘智K210。這款晶片,絕不是所謂只能看到宣傳資料,但是卻沒有渠道採購的「PPT晶片」,客戶直接就可以在嘉楠的網店或百度AI市場的渠道中購買到。
如張楠賡所說,「任何對我們的晶片感興趣,無論是正面的意見,還是反面的疑問,你都可以通過直接買來的晶片去測試我們的性能」。這其實是一種對產品技術能力的自信。作為嘉楠科技第一代可容納神經網絡模型的一體化人工智慧SoC晶片方案,採用RISC-V全新指令集,針對人工智慧與邊緣計算領域,主要目標定位於IoT市場。
很明顯,這款晶片的定位接近於Google Edge TPU,但它的成本足夠低,並且對外開源了豐富的文檔資料幫助開發者使用晶片,真正降低了AI應用門檻,甚至是對AI開發感興趣的大學生也可以很輕易地獲得這個能力。
發現端側AI背後的巨大機會
必須承認,從整個行業環境來看,雲端AI晶片已成為巨頭角逐的焦點。晶片巨頭Nvidia牢牢佔據AI晶片榜首,之後則是英特爾、谷歌、高通等一眾巨頭。雲端AI晶片強調通用化,主要場景面向於數據訓練,無論從技術門檻還是對企業生態的要求都更高。巨頭林立,留給創業公司的市場空間相對狹窄。
而在端側,AI晶片市場還處於完全的藍海狀態,需要有公司在汪洋大海一樣的場景中,去捕捉機會。
張楠賡告訴我,「AI在端側市場極其不成熟,這種程度會讓人出乎意料。例如智能門鎖行業,初期到連國家標準都沒有;再比如智能門鈴,最主流的產品甚至還無法識別攝像頭前面的物體是不是人。」
可是,為什麼AI晶片巨頭紛紛擠在雲上,而沒有更多地關注端側市場?這是因為雲可以自成生態,一旦形成了技術標準,非常容易量產,能夠短時間內獲得巨大回報。我們從Nvidia過去幾年在股市上的表現就可見一斑。而端側,晶片的落地通常面臨複雜的應用場景,這些場景不會主動去適應AI晶片,只能讓AI晶片先去融入場景。
這給了張楠賡另一種思路,「我們最後想通了一件事,嘉楠科技不應該定位於一個傳統的晶片公司。傳統晶片的商業模式中,產品可替代性非常強,用戶粘性弱,所以我們必須跨出傳統晶片行業的思維。我們認為不要做單一的晶片售賣,而是遵循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要能夠快速迭代產品,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可持續性的服務。而且,也只有AI晶片才能支撐起這樣的商業模式與思路。」
這個路的成型,也讓嘉楠科技從AI晶片走到了應用和解決方案的維度,看到了更廣闊的市場。
張楠賡坦言,「我們經過了長期思考與探索,才最終確定了這樣的方向,以AI晶片為核心的差異化競爭力,為端側的AI需求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張楠賡認為,如果僅僅針對某個單一場景提供產品,企業會面臨巨大壓力。「比如我只做智能門鎖,萬一門鎖這個市場推不開,項目就死了,這就不行。第二,現在的AI晶片需要先進工藝和出貨量來支撐。當單一場景無法支撐龐大出貨量時,晶片就要多一點功能。基於這樣的思路,我們做了第一代邊緣側AI晶片勘智K210,同時也做了智能門鎖、無感門禁系統,智能讀表系統,客流分析系統等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在很多領域進行探索。
很多人也許會有疑問,從AI晶片過渡到解決方案,嘉楠科技的初心還在嗎?
對此,張楠賡說,「我們雖然是從晶片和技術起家的公司,但從這個基礎上往下走慢慢就發現,這些東西也遠沒到我們的極限。嘉楠也會做中間層的數據服務,基於AI的數據中臺。我們依然有自己獨特的定位。比如大多數端側的傳感器只是同步原始數據本身,而我們最大的特點是將目標的原始數據生成結構化數據,我們給出的不是數據本身,而是某種結果。」
不難發現,這其實打破的就是端側「偽AI」的現狀,很多端側的設備號稱「智能」但是並沒有在端側做數據處理,實際的計算還是發生在雲上,而嘉楠科技將自研的AI晶片融入端側的設備和解決方案,是真正讓端側做到了AI賦能。
從端到雲,未來的故事也許會更精彩
雖然區塊鏈領域的成功,不代表張楠賡可以將成功複製到AI晶片領域,但這種對產品的理解,對端側AI場景化的理解,以及對市場未來走向的判斷,就是張楠賡最重要的一筆財富。
「國內通用AI晶片領域,我非常看好華為和阿里兩家公司,他們既有場景,也有技術。但是在端側AI,我認為我們在區塊鏈領域的優勢會得到體現。」張楠賡說。
我們知道,區塊鏈計算設備的特點就是同成本前提下做到能耗最低,性能做到最高。那麼當端側的應用場景逐漸固定,算法和體系結構會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最後比的就是更低的能耗和更高的計算效率,這恰恰是嘉楠科技的優勢。
「我們在區塊鏈這塊走的太遠了,別人已經很難追上了。比如晶片領域,我們有好幾年的領先優勢,你可以慢慢追,但是我們仍然在往前跑,就是這樣。」對此,張楠賡有著充分的技術自信,「我們在跟國外廠家競爭的時候,我們數倍於對手的性能和性能價格比,這是在設計端實現的,不是在生產、製造上壓低成本實現的,所以我對這個事兒是非常自信的。」
在AI領域,張楠賡坦言嘉楠科技沒有歷史包袱,「我們不做追隨者」。無論是RISC-V架構的採用,還是勘智K210中AI神經網絡加速器KPU的自主研發,都是嘉楠科技硬實力的明證。
其次,很多AI晶片創業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量產。但這對嘉楠科技卻不是問題。張楠賡說,「2016年我們為什麼選擇做AI?因為當時,我們半導體的工藝就已經走到16納米,2018年我們的7納米晶片一經推出就迅速量產,所以沒有誰比我們更熟悉量產。我們已經實現了每月千萬顆晶片的產量。我們擁有從產品設計到物料管理,包括後端封測的能力,我們不像一些所謂的晶片公司在做完前端設計後找外包,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AI晶片公司一個本質的差異。」
第三,今年是5G商用元年,5G會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海量終端的連接,這會讓端側AI擁有巨大的施展空間,如張楠賡的判斷,AIoT會成為一個新的風口。而永遠不做跟隨者,只想成為市場開拓者的嘉楠科技,很明顯又跑在了風口之前。
對未來,嘉楠科技已經計劃在2019年底投產第二代AI晶片-勘智K510。相比一代晶片,算力將增長5—10倍,並繼續豐富端側AI的能力。對嘉楠科技而言,從端側市場切入,場景會越來越豐富。在端雲結合的趨勢下,當端側應用生態逐漸豐滿,從端走向雲,是否又會成為嘉楠科技的下一個故事呢?值得期待。
文/鄭凱
科技正能量,推動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