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魯迅,別拿朱安說事,他們都是包辦婚姻的受害者

2020-12-28 悠悠讀史

朱安是中國歷史長河中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子,如果不是因為魯迅先生,恐怕早已經沒人記起她。

說起來她也很無辜。那年朱安出生在紹興一個商人家庭,家道還不錯。她和同年代的女性差不多,遵從三從四德的古訓,從小安順淑良,還裹著小腳。

那個時代女子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做主,而且都是早婚——實在不知道朱安為什麼長到二十多歲還沒訂婚。那個時代二十多歲的女子早有孩子了。

魯迅(那時候還叫周樹人,說魯迅大家會更容易接受一點)那年十八歲,在南京一間新派學堂念書。魯迅原來祖上做過官,因受科考案牽連家道中落,日子過的一般。

那個時代的婚姻流行女子比男子大,而朱安比魯迅大三歲,正好符合「女大三,抱金磚」的美滿婚姻標準。

有人給朱安和魯迅做媒。作為朱安來說,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是她的宿命,況且她也聽說過周公子的名字,那是個優秀的青年。

魯迅畢竟也是小青年大概也還沒成熟,對於這門親事,他也抱了默許的態度。於是這門婚姻就這麼定下了。

看朱安的眼神好像很厲害的

隨著魯迅的長大,他開始不滿意這門婚姻了。所以當兩年後他們準備要結婚的時候,魯迅開始躲避了。正好他考上了去日本公派留學,這讓他舒了一口氣。而對於朱安家族來說,雖然她已經成了老姑娘,但是女婿是越來越有出息,也是好事一件。

魯迅畢竟是厚道的人,他雖然從心底不喜歡朱安但還是試圖挽救這段婚姻。他給母親寫信,希望朱安能夠放足,進學堂讀書。

朱安是老式女子,被這個出格的主意嚇壞了——女子無才便是德,她深信這個古訓:自己只要賢良淑德就好了。還有大腳女子:那麼醜怎麼有臉去見人呢?

於是魯迅的第一次努力以失敗告終。

兩年後魯迅從日本回來探家。他已經剪掉了辮子,穿了西服,完全不是原來的那個青年了。還好,他並沒有提出解除婚約,這讓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雖然他和朱安這次沒有結婚。

魯迅很快又去了日本,而且這一次很久不歸。朱安年齡越來越大,周母(魯迅的母親)對於這個兒媳婦還是很滿意的,她怕夜長夢多,於是寫信告訴魯迅,:她生病了,而且很嚴重,快點回來。

當魯迅匆匆從日本趕回來的時候,家裡對於婚事的準備已經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於是魯迅被裝上了假辮子,換上結婚的新禮服,開始了一場舊式婚禮。

當時的魯迅並沒有鬧,只是如木偶一樣任人擺布。朱安知道魯迅不喜歡小腳,那天故意穿了一雙大鞋子,裡面塞了棉花。只是不太習慣,下轎子的時候一滑,鞋子從腳上掉了下來,魯迅更加不喜歡。

結婚後次日,魯迅默默地搬出了新房。他在隨後的幾天裡,一直和母親一起居住,再也不肯踏入他和朱安的婚房,一直到又一次去了日本。

十幾年後,魯迅在北京工作並且站穩了腳跟,接來了家眷,這其中就有周母和朱安。在北京生活期間,魯迅問過朱安要不要離婚,朱安始終不同意,這事就這麼作罷。

魯迅又試圖教朱安學習,可是她什麼都可以為魯迅做,也精心的孝順魯迅母親,就是對學習提不起興趣,魯迅徹底死了心。以後他們在一個屋簷下共同生活,始終沒有夫妻之實。

魯迅也為這段婚姻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他們1906年結婚,到他第二次婚姻和許廣平結婚是1927年,一個青年人獨身熬了二十多年到中年,其實也很不易。

有人說,朱安太委屈,其實這段婚姻魯迅一樣的委屈。他如果像徐志摩一樣決絕和朱安離婚,也就少了很多不幸。

還有人說,魯迅可以給朱安一個孩子,那樣朱安晚年就不會太孤獨。可是真那樣做了,魯迅先生就不是魯迅先生了——始亂終棄,那樣才更是渣男,更容易落人話柄。

如果說他們婚姻最不幸的,還是魯迅。他默默地擔負著全家的開支,名義上的妻子和他沒有一點共同語言,在一個屋簷下生活,卻形同陌路。他那冷峻的風格也許就是在那種環境下形成的。

對於朱安來說,她雖然也痛苦,可是他是愛著並且敬仰魯迅的,她寧可過這樣的生活——就是說這生活是她主動選擇的;如果她選擇放棄這段婚姻完全可以找一個普通人來共同生活。所以我始終覺得朱安心底的不幸感覺也許沒那麼強烈。

她始終以魯迅夫人的身份生活,並且在魯迅死後提出要收養周海嬰,從心底裡認為許廣平只是個小妾,而自己才是正大光明的正室夫人。

生活得與失,錯與對,誰能分的清呢?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一直喜歡魯迅先生作品,也認可先生的為人,總感覺他的婚姻已經太不幸了,和許廣平結合也沒有什麼錯。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可以離婚,而只有他要做聖人到底呢?

相關焦點

  • 魯迅:包辦婚姻受害者,為克制欲望不和原配同房,冬天也不穿棉褲
    文/薛丁格的猹在傳統封建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婚配嫁娶都離不開「包辦婚姻」的安排。他們中的不少人也曾試圖反抗,卻又發現自己不得不為了現實妥協。就連批判「吃人禮教」一輩子的魯迅先生,自己也同樣深受其害,一生都無法擺脫。1.
  • 魯迅與朱安:你有你的苦,我有我的痛,一段思想不匹配的婚姻
    似乎這些修飾詞都是不對的。其實魯迅與朱安之間的感情真的是一段充滿著悽涼色彩的歷程,在他們的身上你可以看到很多的感情有時候是不可勉強的,你越努力,反而可能對方離得越遠。對於魯迅來說,這段感情的世界,留給他的一個是那個舊時代賦予他的包辦婚姻,還有一個就是追求新時代帶給他的真正的自由戀愛,這就像是關於那個時代的故事,正是舊時代與新思想的對抗賽,魯迅先生這一生就像是新舊時代的見證者。
  • 朱安一生守活寡,她卻得到了魯迅全部的愛,許廣平她憑什麼?
    魯迅在遇到許廣平前已經結婚了,他的結髮妻子叫朱安。用魯迅的話來說,朱安就是他的母親硬塞給他的一個禮物。因為年幼喪父,魯迅從小看著母親為了他們幾個孩子含辛如苦,所以他對母親十分的敬重,在他看來,只要母親開心,他寧願放棄愛情,所以他雖心有不滿不甘,但還是接受了無愛的婚姻。
  • 朱安的不幸,不能全怪魯迅冷漠,她自己也有責任
    魯迅與朱安的婚姻是個悲劇,但是不得不承認,性格決定命運,這真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年前最後幾天快遞,想要《百看紅樓2》的朋友請抓緊,今年過年不出門,正好窩在家裡看。BY百合1如果給魯迅一塊橡皮,讓他擦去生命中最不想關聯的人,我想,他可能會擦去他的妻子朱安吧。
  • 人因垂老漸知秋:魯迅原配朱安的寂寞身後事
    她被魯迅巨大的聲名所困,卻常年悽清度日,以至喊出了「我也是魯迅的遺物,你們也要保存保存我啊」的話語,最後孤寂離世。學者陳漱渝梳理了朱安逝世前後的一些事件,有同情憐憫而相助的人,也有為了利益糾葛鬧上門的人,這件件小事,並如今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 朱安
    清末的中國,包辦婚姻是天經地義的。1906年7月6日(光緒三十二年農曆丙午六月初六),婚禮完全是按舊的繁瑣儀式進行的。周樹人戴了一條假辮子,一身新禮服。轎子來了,從轎簾的下方先是伸出一隻中等大小的腳,這隻腳試探著踩向地面,然而由於轎子高,一時沒有踩在地面上,繡花鞋掉了。一隻真正的裹得很小的腳露了出來。
  • 魯迅原配朱安,一生欠安
    晌午,我回娘家。先生去北平了,我不識字,託小弟寫封信。一別,竟是一世。「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我的人生依附於丈夫,而我丈夫他是大器之才,他的命運繫於國運。我的一生,便在天翻地覆的歷史洪流中,顛沛流離,支離破碎。我們住在二弟周作人處,弟媳信子是日本人,作人留洋日本時「自由戀愛」而結合。她思想進步,又懂寫字,深得先生喜愛。來到北平我才知,先生聲名竟如此顯赫。來訪者絡繹不絕,有學生,也有大人物。每遇客訪,我都居於後屋,他應該不想我出面待客。
  • 有一種渣女叫朱安
    魯迅和朱安有交集,是源於魯迅的叔祖母的兒媳做媒,說有個姓朱的姑娘各方面都很好,和魯迅是最配的。魯迅母親輕信了他們的話,想著魯迅已經18歲了,就去定親了。而在這時,魯老太太都不知道21歲的朱安什麼樣子。她放腳時,應該都四十多歲了,都不嫌晚。朱安當時才二十出頭。《邪不壓正》裡的女主角,也是在努力放足……如果朱安做到了這兩點,魯迅還對她那麼冷漠,那的確是魯迅的不對。但事實上就像周建人說的那樣:哥哥的信,都白寫了。朱安根本不聽。魯迅先生最恨欺騙,但他的婚姻大事,卻都是欺騙。先是母親欺騙了他。當時他在日本,收到電報:「母病,速歸。」
  • 許紹雄:香港著名的老戲骨、綠葉王,還是魯迅先生的親侄子
    由於出身在封建官僚家庭,許家很早就給許廣平包辦了婚姻。為了逃脫被人安排好的命運,許廣平毅然離家出走,北上求學,並於1922年考入天津女師,然後又進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深造。出於對魯迅先生的仰慕,許廣平鼓起勇氣,寄出了自己的第一封信。
  • 包辦婚姻的悲哀:丈夫為了不接觸她,每年冬天只穿一條單褲
    包辦婚姻的悲哀:丈夫為了不接觸她,每年冬天只穿一條單褲 魯迅是一個大文豪,在文學界也深受人們的愛戴,留下的很多典籍,也深受人們的追捧和膜拜,可能很多人都對他的文學作品比較關注,但卻忽視了他的感情私人生活。
  • 朱安:我已經沒有退路可言,周先生沒讓我另嫁他人,我應該原諒他
    不管此刻心情如何複雜都好,魯迅都沒有絲毫表現。事後有人問起大先生受騙的反應,魯迅的母親魯瑞說:「他倒也不見怪,同意結婚。」魯瑞沒有察覺出兒子的端倪來,實則魯迅平靜的外表暗藏波瀾。但無論如何都好,一樁婚姻悲劇已釀成。魯瑞的自作主張,自以為是,給朱安判了「無夫徒刑」,魯迅更狠,直接改判「死緩」。
  • 「黃金時代」的魯迅與許廣平
    第一段:從出生(1881)到結婚(1906),第二段:從結婚(1906)到遇見許廣平(1925),魯迅虛歲45歲,與朱安的婚姻已維持19年了。第三段,從許廣平「第三者」插足、到上海同居、再到魯迅死亡(1925-1927-1936),滿打滿算也就11年的時光。難不成魯迅的一生,就第三段,也就是最後的十年「偉大」,第一段第二段,那四十四年就渺小了不成?
  • 1936年魯迅身亡,妻子朱安「獨守空房」41年,她竟說出了這種話
    引言說起魯迅,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無論是在中學課本還是小學課本,我們都能夠見到魯迅的名字,他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學家。魯迅的文章,細細讀來都別有一番風味,他的文筆十分犀利點醒了當時很多處於迷糊狀態的年輕人。
  • 魯迅妻子:無性無愛,守41年活寡,只願生生世世永遠不要再遇見魯迅
    女子學習也沒用啊,更讓他們擔心的是這麼「新潮」的女婿還會願意這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麼?很快魯迅就收到一封母親的信聲稱自己病危,讓他速速回國。魯迅焦灼難耐很快就動身回到了家中,卻意外發現這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為的就是讓他完婚。魯迅,沉默不語。
  • 看哭了,魯迅妻子無性無愛守41年活寡,祝願她生生世世永遠不要再遇見魯迅.
    女子學習也沒用啊,更讓他們擔心的是這麼「新潮」的女婿還會願意這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麼?很快魯迅就收到一封母親的信聲稱自己病危,讓他速速回國。魯迅焦灼難耐很快就動身回到了家中,卻意外發現這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為的就是讓他完婚。魯迅,沉默不語。
  • 許廣平被76號特工處囚禁兩月,周作人乘機慫恿朱安出售魯迅藏書
    後來父母竟然將他隨意許配人家,許廣平不願意接受這種逆來順受的生活,為了反抗和馬家的包辦婚姻,許廣平將馬家的聘禮全部扔到了門外。19歲這年,許廣平離家出走,來到天津女師求學。少女時期一直被打壓、被看不起的人生經歷,讓她立志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 魯迅妻子,無性無愛守41年活寡,只願生生世世永遠不要再遇見魯迅.
    女子學習也沒用啊,更讓他們擔心的是這麼「新潮」的女婿還會願意這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麼?很快魯迅就收到一封母親的信聲稱自己病危,讓他速速回國。魯迅焦灼難耐很快就動身回到了家中,卻意外發現這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為的就是讓他完婚。魯迅,沉默不語。
  • 朱安: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要保存保存我啊
    1924年5月25日晨,魯迅攜母親、朱安遷居到西三條胡同21號的住宅,開始了他們在新家的生活。這使她重新看到了希望,以為他終於回心轉意了,然而,這一切只是朱安自己的幻想……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魯迅的這句表白很著名,曾被許多人引用,以證明他對朱安確實毫無感情,只有供養的義務。
  • 郭沫若罵魯迅:衣冠禽獸,魯迅用五個字對郭沫若回擊,中肯又貼切
    郭沫若郭沫若與魯迅都是民國時期無人不曉的大文豪,他們身上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都曾經赴日留學、棄醫從文;都積極參加了新文化運動;都是中國現代文化的奠基人與現代思想的解放先驅;也同樣都遭受了包辦婚姻。不過對於這段包辦婚姻,魯迅和郭沫若的處理方式各不相同。他們兩人也因此,展開了一場文人之間沒有硝煙的"文鬥"。魯迅思想開通的母親,逼迫他娶了一位"裹小腳"的女性先從魯迅說起。許多人對於魯迅最初的印象,應當是從小學語文課本中《少年閏土》了解的。只知道魯迅少時是個少爺,家境優渥。也確實如此,周家在紹興算得上是名門大族。
  • 1936年魯迅深夜去世,獨守空房41年的「妻子」,說的話讓人心疼
    一、封建社會,苦命女子1878年,紹興城裡有一戶姓朱的商人,他們家中添了一個女孩,並且取名為「安」,也就是朱安。對於這個女兒,朱家也是非常的疼愛。從小到大,朱安都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朱安和舊中國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樣,逐漸成長為一個切合傳統要求的舊社會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