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包辦婚姻受害者,為克制欲望不和原配同房,冬天也不穿棉褲

2020-12-20 薛丁格的猹123

文/薛丁格的猹

在傳統封建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婚配嫁娶都離不開「包辦婚姻」的安排。他們中的不少人也曾試圖反抗,卻又發現自己不得不為了現實妥協。就連批判「吃人禮教」一輩子的魯迅先生,自己也同樣深受其害,一生都無法擺脫。

1.

1906年7月,紹興魯鎮,周家大宅前,一座大紅花轎被抬到門前停落。簾幕被掀開,一隻繡花鞋剛伸出轎口,便先掉落下來,露出了裡面的小腳。

此刻,圍觀人群間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唯獨一個人卻笑不出來——他便是這場婚禮的另一位當事人,後來改筆名為魯迅的周家少爺,周樹人。

照道理新婚燕爾,作為新郎官的魯迅為何卻一點高興不起來,反而板著臉跟奔喪一般?原來,這場婚禮,對於他來說,至始至終都是一場騙局。

1902年,21歲的魯迅懷著救國救民的理想去日本留學,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到了1906年,因為大家熟悉的觀看「日俄戰爭教育片」事件之後,有感於國人的麻木不仁,決定棄醫從文。

然而,沒過多久,一封家書打斷了魯迅的求學進程。在家書中,母親稱自己身患重病,希望魯迅能迅速回國。魯迅的父親早逝,由母親一直苦苦支撐著家庭,孝順的魯迅一直把母親視作自己最信任的人,然而直到他回去才發現自己徹底被騙了——母親早就給自己安排好了婚事,就等著魯迅回去拜堂成親。

「妻子」朱安比魯迅還大3歲,是位典型的傳統婦女:脾氣和順,會做針線,擅長烹飪,不識字,裹小腳,跟在國外接受新式教育的魯迅顯然沒有什麼共同語言。

儘管魯迅對這種包辦婚姻深惡痛絕,但他又無法反抗:一方面是出於對母親的孝順,另一方面,在那個年代,對於朱安來說,若被丈夫退婚,面臨的將是極其悲慘的結局。

「不是我娶娘子 ,是老太太在娶媳婦」。事已至此,魯迅最終妥協了,但也僅僅是保留了這種形式上的婚姻。他甚至連朱安的手都沒碰過一下,就在三天後匆匆返回了日本。

2.

1909年,魯迅從日本歸國,三年後在蔡元培邀請下到教育部任職。

1918,周樹人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寫出了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隨後又創作出了《孔乙己》 《阿Q正傳》等經典作品。

1919年,母親和妻子朱安從紹興老家來北京投奔魯迅,全家得以團聚,然而魯迅與朱安仍然形同路人,過著有名無實的夫妻生活。

「這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在魯迅看來,沒有愛情,屈從於欲望的婚姻是毫無意義的。結合當事人及身邊親朋好友的回憶可以推斷,魯迅自始至終都沒有碰過朱安。鬱達夫曾回憶,魯迅為了克制自己的欲望,甚至在冬天依然堅持不穿棉褲。

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那麼沒有愛情的婚姻更是一所牢籠,似乎將要困住魯迅的一生。

1923年,魯迅出任了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教授。然而,魯迅也沒有料到,自己人到中年之時,沉寂已久的內心會被一位小自己17歲的女學生所撩動。

3.

1898年,廣東番禺的一戶官宦人家誕生了一位女孩。按照舊時傳統,僅僅出生三天後,她就被長輩碰杯為婚,許配給了一戶姓馬的人家。

到了女孩15歲那年,馬家上門提親。但是,從小接受新式教育長大的女孩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我父親同你碰杯訂親,但我自己不同意。」

這也引起了長輩們的震怒。然而,她一直沒有妥協,終於在哥哥的幫助下得以最終逃脫婚約,去到天津念書。

1923年,這位叫做許廣平的女孩考入了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國文系,成為了魯迅的學生。

「那補丁呢,就是黑夜裡的星星,特別熠耀人眼」,許廣平如此回憶剛見到魯迅的場景。

在她看來,儘管眼前的老師看起來不修邊幅,不苟言笑。但他淵博的學識和人格魅力已經深深吸引了自己。

1925年,女師大的校長楊蔭瑜因為維護北洋政府的專制統治,引起學生不滿。在校園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驅楊運動」,許廣平成為了領頭人之一,魯迅也積極對學生展開支持。也就在這時,許廣平在私下給魯迅寄出了第一封信。

魯迅先生,現在執筆寫信給你的,是一個受了你快要兩年的教訓,是每星期翹盼著稀有的,每星期三十多點鐘中一點鐘小說史聽課的,是當你授課時坐在頭一排的座位,每每忘形地直率地憑其相同的剛決的言語,在聽講時好發言的一個小學生。

很快,魯迅就回了信,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兩人之間的聯繫也愈發緊密,這些書信後來都收集在了《兩地書》中。

隨著兩人關係進展,許廣平在書信中已經親暱地稱呼已經44歲的魯迅為「嫩弟弟」。

正如久旱逢甘霖一般,一個寂寞中年男人的內心也被撩動。魯迅甚至用了「7月16日下午7點25分8秒半,致許廣平」 這樣頗具王家衛式的句式來作為回應。

隨著學潮越鬧越大,政府開始派軍警拘捕為首的許廣平、劉和珍等人。魯迅見狀,把自己的家作為避難所讓學生躲藏。

在魯迅家中,許廣平也第一次向他表達了自己的愛意。但是,已經有著婚姻關係束縛的魯迅不想耽誤自己心愛的人,他拒絕了。

但是,許廣平沒有放棄,她以「平林」為筆名, 在魯迅主編的《國民新報》上,發表了《同行者》一文,公開表達對魯迅的愛,表示自己「不畏懼人間的冷漠,壓迫」,一心一意的向著愛的方向奔馳。」

1925年10月20日晚 ,魯迅和許廣平在寓所書房展開了一次深談。

「你勝利了!」

魯迅第一次握住了許廣平的手。

4.

1926年3月,著名的「3·18」慘案發生,劉和珍等六名同學在混亂中被殺。魯迅在悲憤之際寫下了《紀念劉和珍君》一文。

同年,為了躲避風波。兩人分別離開北京,魯迅去了廈門任教,許廣平則去了廣東女子師範學校 任訓育主任,

在這段時期,一直分隔兩地的魯迅和許廣平幾乎每天都會通過書信溝通 。到了冬天,許廣平給魯迅寄去了自己親手織的毛衣。而魯迅的回信則附上了一張自己在刻有許字的石碑旁的相片,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浪漫。

1927年,魯迅去廣州找許廣平 ,兩人一起來到上海,開始了半地下式的同居生活。

但是,這段「不論戀」很快就遭到了曝光,

1930年4月,一篇名為《中年》的文章發表,不指名地暗諷魯迅的「風流情史」。

而作者,正是一向跟其不和的弟弟周作人。

身為社會改良、男女平等的倡議者,五四運動的發起人,竟然重拾封建糟粕,公然「納妾」,

魯迅一時之間也成為了文化界口誅筆伐的對象。

但是,魯迅和許廣平最終頂住了外界壓力繼續生活在了一起,並於1929年生下了兒子周海嬰。一直到1936年魯迅去世。兩人看似無名無份卻攜手共同走過了十年,許廣平在為愛犧牲的同時,也成為了魯迅事業上的得力助手和繼承者,在丈夫去世後整理出版了其多達六百萬字的著作。

再回到原配朱安這邊,這麼多年來,她一直盡心盡責照顧婆婆,等待著丈夫的回心轉意,但終究成為了一廂情願。

過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服侍他,一切順著他,將來總會好---我好比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兒一點兒往上爬,爬的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可是,現在我沒有辦法了,我沒有力氣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無用。

魯迅去世後,許廣平負責繼續供養朱安。但是時局動蕩,許廣平也是自顧不暇,無暇照顧朱安。而婆婆去世後,朱安也跟和魯迅關係不好的弟弟周作人一家斷絕了來往。在生活難以為繼的情況下,朱安動起了魯迅藏書的主意。這時,魯迅生前眾多文化界的好友聽聞後開始出來阻攔,讓朱安不能賣掉先生的遺物。

但是朱安卻哭訴道:「我也是先生留下來的遺物,為什麼沒有人來保護我?」

是啊,對於魯迅而言,朱安也僅僅只是個遺物。有人說朱安生前不肯識字、放腳最終導致被魯迅放棄。但是我們要考慮到這是一位接受封建三從四德教育長大的女子,要改變根深蒂固的觀念並頂住宗族親戚們的壓力談何容易。

1947年,朱安孤獨地去世了,身邊沒有一個人。但是她卻並不怨恨誰,只怪造化弄人。她希望死後葬在大先生之旁。她想念魯迅,也想念許廣平和自己視入己出的海嬰。

朱安去世後,許廣平匯錢為朱安辦了喪事,一年後,許廣平在一篇散文裡寫道:「魯迅原先有一位夫人朱氏,她名『安』,她的母家長輩叫她『安姑』。

寫在最後: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關於當年三位當事人之間的風風雨雨也皆成過往。

我們很難用簡單的好壞是非來評判三人之間的特殊關係。拿現代人所謂的「出軌」、「渣男」、「小三」之類的觀念去看待顯然是有失偏駁,如果把我們代入魯迅的角度看,這或許已經是他對於朱安,所能做出的最好安排了。

我們不應該去苛責任何一方,對於魯迅、朱安、許廣平來說,他們無疑都是封建包辦婚姻的受害者。

——完——

參考資料:《大揭秘》 魯迅與許廣平

相關焦點

  • 包辦婚姻的悲哀:丈夫為了不接觸她,每年冬天只穿一條單褲
    包辦婚姻的悲哀:丈夫為了不接觸她,每年冬天只穿一條單褲 魯迅是一個大文豪,在文學界也深受人們的愛戴,留下的很多典籍,也深受人們的追捧和膜拜,可能很多人都對他的文學作品比較關注,但卻忽視了他的感情私人生活。
  • 魯迅冬天為何不穿棉褲?鬱達夫:我的學生告訴我,因為「火氣」大
    於是,魯迅諷刺的說到,自己是個做黃包車賺錢的、但是哪裡趕得上信子這個坐著汽車花錢的呢?由此可見,當初兄弟二人因為經濟問題是有過不和的。 而且,當初周作人他們也的確有過借外債的經歷,這也就從側面佐證了魯迅的說法。但是,魯迅離開只是因為這個原因麼?那必然不是。
  • 包辦婚姻的悲哀:作家丈夫為了不接觸她 每年冬天只穿一條單褲
    他的原配夫人是朱安,在母親的安排之下與之成婚,可是在成婚之後,她卻成為了中國最苦命的原配,丈夫一次都沒有碰過她,並且丈夫為了不碰她,想盡一切辦法,在寒冷的冬天寧願只穿一條單褲寧願凍著,也不願意讓自己犯最低級的錯誤。這對於一個女人而言,是不是太悲哀了呢?那麼朱安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 黑魯迅,別拿朱安說事,他們都是包辦婚姻的受害者
    那個時代女子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做主,而且都是早婚——實在不知道朱安為什麼長到二十多歲還沒訂婚。那個時代二十多歲的女子早有孩子了。魯迅(那時候還叫周樹人,說魯迅大家會更容易接受一點)那年十八歲,在南京一間新派學堂念書。魯迅原來祖上做過官,因受科考案牽連家道中落,日子過的一般。
  • 魯迅原配朱安:無性無愛守41年活寡
    可是信到了北京,只引起魯迅更強的反感,除了在日記中斥之為「頗謬」,就沒有回信。讓自己的丈夫去納妾,和別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丈夫,這是需要下多少決心才能做出的決定。可是卻被魯迅當做「頗謬」。她的良苦用心他不懂,他的無奈她也不懂,彼此都不懂的婚姻,怎麼會不累呢?
  • 人因垂老漸知秋:魯迅原配朱安的寂寞身後事
    圖:魯迅的母親和朱安(右)陳漱渝 | 文上海喬麗華博士為魯迅原配夫人朱安立傳,曾囑我寫序。我勉力寫了一篇,題為《寂寞的世界,寂寞的人》。朱安是封建包辦婚姻的犧牲品,她的遭遇是無愛情婚姻釀成的悲劇。朱安27歲嫁到周家,跟魯迅做了三十年名義上的夫妻。魯迅去世之後,作為一個孤獨異鄉人,她又在清貧中生活了十一年。
  • 冬天穿打底褲暖和,還是穿寬鬆棉褲暖和?看看專家怎麼說
    這幾天天氣驟降,感覺穿什麼都不暖和,棉褲棉襖齊上陣,出門還是被凍得直打哆嗦,手腳發冷。看看大街上女士們的穿著,基本上都是打底褲配長款棉衣,也不知道她們冷不冷,但是我一直都認為打底褲沒有寬鬆一點的棉褲暖和,身邊朋友一直都不信我。
  • 魯迅的小腳原配,徒步40裡為其買糕點,只換來1個字
    崔護在796年前去長安趕考,很幸運,一舉高中為進士。但是他生性比較孤僻,不喜歡與人結交,也不知該把自己的喜悅和誰分享。他獨自漫步在都城南門,漫無目的的行走,一個人沉浸在當時的美景之中。▲魯迅母親與朱安魯迅出生於1881年,那時候處於封建社會的末端,一些地方習俗還是會以封建的形式出現。比如:包辦婚姻。魯迅的父親去世的早,母親一手把他養大。
  • 與魯迅通信250封,在周家住到30歲未婚,卻為何沒做魯迅戀人?
    魯迅在44歲認識許廣平之前,一直把自己當成包辦婚姻的犧牲品,打算在孤獨中了此一生。
  • 魯迅妻子:無性無愛,守41年活寡,只願生生世世永遠不要再遇見魯迅
    女子學習也沒用啊,更讓他們擔心的是這麼「新潮」的女婿還會願意這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麼?很快魯迅就收到一封母親的信聲稱自己病危,讓他速速回國。魯迅焦灼難耐很快就動身回到了家中,卻意外發現這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為的就是讓他完婚。魯迅,沉默不語。
  • 魯迅為了讓妻子保持「處女之身」,冬天只穿一條薄褲子控制自己
    如今是如此,更遑論在封建思想和新潮思想激烈碰撞的現代中國,國內外雖然湧現了許多先進的思想理論,但是大環境逃不出封建思想的牢籠。即使是大家文豪如魯迅先生,也還是躲不開封建時代的婚姻悲劇。而在這個悲劇中,他的妻子朱安也註定是其中一個悲劇主角。
  • 魯迅妻子,無性無愛守41年活寡,只願生生世世永遠不要再遇見魯迅.
    女子學習也沒用啊,更讓他們擔心的是這麼「新潮」的女婿還會願意這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麼?很快魯迅就收到一封母親的信聲稱自己病危,讓他速速回國。魯迅焦灼難耐很快就動身回到了家中,卻意外發現這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為的就是讓他完婚。魯迅,沉默不語。
  • 許廣平:陪伴魯迅最後十年的女人,為何甘做小三,至死沒有名份?
    而那時魯迅,從來不知道愛情是什麼。魯迅有過一段包辦舊式婚姻,妻子是目不識丁的小腳女子朱安,結婚第一天魯迅就睡進了書房,第三天就回了日本,終其一生這個可憐的女人都沒能等來和魯迅的圓房。在那個革命年代,認為自己死無定期的魯迅,為了母親「願意有個陪伴」的心願,「也就隨她去了」,在母親包辦婚姻的悲劇下,從25歲到42歲,魯迅已經孤寡孑然一身近20載。
  • 我童年的背帶棉褲
    棉褲這個詞在我這個地地道道的東北80後的記憶中永遠不會被抹掉的,特別是小時穿的那種背帶棉褲。在我的記憶裡,母親做的背帶棉褲陪伴我走過了童年、少年,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寒冬。小時候,北大荒的冬天特別的冷,那時候還沒有羽絨服之類的輕便衣物,無論大人還是小孩,一身厚重飽實的棉衣、棉褲就是唯一的禦寒之物。一身棉襖棉褲,從剛一入冬就開始穿,等到春暖花開時才能換下來。母親把換下來的棉衣棉褲拆開,洗乾淨布面,棉花重新彈開,再絮點新棉花,下個冬天接著穿。
  • 棉褲填充材料有哪些 棉褲為什麼不能水洗
    棉褲填充材料有哪些 棉褲為什麼不能水洗 2020-01-08 15:49:35 來源:全球紡織網 棉褲填充材料有哪些?棉褲為什麼不能水洗?
  • 看哭了,魯迅妻子無性無愛守41年活寡,祝願她生生世世永遠不要再遇見魯迅.
    女子學習也沒用啊,更讓他們擔心的是這麼「新潮」的女婿還會願意這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麼?很快魯迅就收到一封母親的信聲稱自己病危,讓他速速回國。魯迅焦灼難耐很快就動身回到了家中,卻意外發現這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為的就是讓他完婚。魯迅,沉默不語。
  • 不跟原配離婚也不和小三分手的男人
    做夢的男人我認識這麼一個女人,她的丈夫就是既不想離婚也不和小三分手的男人。忠誠協議一開始原配並不知情,男人新買的房子裡沒有女主人時,男人每天回家很晚但還是每晚回家,原配已經習慣了丈夫的經常加班。但自從小三住進了新房子裡,新房子裡有了家的味道,況且新房子就在工作單位附近,男人就不回三十公裡以外的家了。男人剛剛不回家時,原配還能接到男人各種理由的電話,她知道自己的男人花心,但沒往深處想,直到接到了小三打來的正式宣布獲得男人的身心並要求原配退位時的電話,原配才知自己的男人這次是應了「常在河邊走沒有不溼鞋」教訓了。
  • 河北一老人親自為兒子縫製棉褲,讓冬天不再寒冷
    近日,河北張家口一位71歲的媽媽為44歲兒子縫製了大棉褲的視頻傳到網上後,引起了熱議。據了解這是媽媽生怕兒子凍著,才縫製的棉褲,這條棉褲足足用了一斤多棉花為了防止棉褲進風,媽媽還特地把棉褲縫的褲腿和腰線提高。
  • 2021年馬上到了,天冷穿棉褲了沒?
    媽媽昨天問我:你是不是沒有穿棉褲?一語驚醒夢中人,我現在穿的還叫棉褲嗎?只有一層所謂的羊羔絨,外面穿了一條牛仔褲擋風。媽媽翹起腿,把她的棉褲給我看:你看看,這才叫棉褲,棉褲得有棉!你不冷,誰冷啊?!我定睛一看,媽媽的棉褲真是全方位360度保暖啊。柔柔的,軟軟的,棉花那一層摸起來好暖,好有手感啊。
  • 徐悲鴻抵抗包辦婚姻,給兒子取兇名,7年後妻兒皆接連離世
    說起他對前世的懷念,我們不得不想到他的初戀,沒有愛情,沒有相知的婚姻,迎來了不被期待的兒子,但稚子無辜,父親的劫持二字,似乎預示著繼幼年之後的命運。徐悲鴻年輕時曾輕狂過,他追隨潮流,成為進步的新一代青年,但在當時的時代潮流中,卻是徹底蔑視封建,堅決抵制包辦婚姻,嚮往自由戀愛,但不及弱冠的徐悲鴻卻不得不面對老一輩包辦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