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走著走著就失去了,我們總是感嘆世事無常,卻很少追尋緣由,每一次失去後的頓悟,都總是讓人痛心。
談到失落,我們不得不提到著名的畫家徐悲鴻。十年磨一劍,百年磨一劍,睡一覺吧,他親手把老婆推到深淵裡,沒想到他的兒子也死了。不知失去後,他是否有一種「千裡孤墳無語蒼涼」的孤寂感,但我們卻從他聲名遠播的畫中,感受到他對過去的回憶和懷念。
說起他對前世的懷念,我們不得不想到他的初戀,沒有愛情,沒有相知的婚姻,迎來了不被期待的兒子,但稚子無辜,父親的劫持二字,似乎預示著繼幼年之後的命運。徐悲鴻年輕時曾輕狂過,他追隨潮流,成為進步的新一代青年,但在當時的時代潮流中,卻是徹底蔑視封建,堅決抵制包辦婚姻,嚮往自由戀愛,但不及弱冠的徐悲鴻卻不得不面對老一輩包辦婚姻。
無愛鋪墊,又是自己極度厭惡的封建束縛,不管這個女人多麼優秀,多麼合適,他都不會去注意。背棄自己的意願,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婚姻的不幸,同時也註定了兩個人的不幸。
徐悲鴻的初婚是被迫的,即使是小劫匪的來歷也是被迫的。這種政策,這種對策,徐悲鴻娶了自己不喜歡的人,被迫屈從於封建包辦婚姻,他心裡十分牴觸,同房不同床,他抵制這種婚姻已經好幾年了。
然而,正如他無法徹底反抗封建包辦婚姻一樣,他依然無法擺脫被迫生孩子的命運。他的第一個孩子在父母親的強烈壓力下劫生了下來,又違背了他的意願,所以他對這個兒子非常矛盾。
一則是血濃於水的親情,二則是從未預料到違背意願的無奈,原生家庭帶來的不幸,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開始想要逃離,仿佛逃之夭夭,才能真正融入這一大潮。
隨著徐悲鴻年事已高,心也慢慢沉澱下來,他開始對兒子有了期待,開始展現出自己的父愛之情。不幸的是,此時命運開始了新的輪迴,這一次並非父親對親情的逃離,而是兒子對父親的告別。
眾所周知,徐悲鴻是我國近代最著名的畫家,但他究竟有多著名呢?開啟了我國現代藝術的先河,成為現代藝術的集大成者,無論是在油畫改革方面,還是對西畫技法的掌握方面,他都是熱血沸騰。
因此,當有繪畫天賦的兒子需要名師教導時,全家首先想到的是他最親近的父親徐悲鴻,而一次作為父親的徐悲鴻沒有選擇逃避,也沒有選擇拒絕兒子,他選擇了回歸,即使他對妻子一直不肯接受。
但這次,他開始真誠地向自己的兒子敞開胸懷。但此時命運似乎對他開了一個玩笑,這將成為他一生的苦痛,劫生好不容易盼望著父愛的曙光,卻沒有真正迎接自己的朝陽。
劫生終遭劫,幼小的生命真到七歲才真正結束,沒有機會享受完整的生活,更沒有經歷過過年少輕狂。小到七歲,他就夭折了,身為父親的徐悲鴻當然很悲傷,但最悲傷的卻是那個失去了孩子而又沒有得到丈夫愛的女人。她兒子死後,她開始纏綿,最後還撒手人寰。
這個女人,清白而又可憐,不為丈夫所愛,也許一輩子只有這一個兒子,作為傳統的女人,丈夫就是她的天,而兒子是唯一牽絆丈夫的紐帶,同時,兒子也是自己後半生的依靠和渴望。卻在劫生墜落的那一刻,她的天塌了,依依不捨了,女人的生活充滿了絕望,她的生命就像被風雨洗禮的花朵,轉瞬即逝。
是啊,徐悲鴻對劫生隕落一直耿耿於懷,他的一些畫裡甚至摻雜著一些對劫生夭折的哀思與哀思,但是,這一點代表了什麼,又能改變什麼呢?有的事失去了就再也回不來,正如我們的生命裡,有的人走了就再也回不來,所以,珍惜眼前的人永遠也不會過時,今天的真誠相待,坦然相待,總好過後來的惆悵,傷心,無助。
俗話說,勸君惜取少年時,今天我勸君珍惜眼前的人。說到包辦婚姻,我們不得不想到當代的婚姻,當代的婚姻幾乎都是完全自由的戀愛,但是,所謂的自由戀愛是否真的如此純潔無暇,大多是否定的,他同樣也摻雜了太多的欲望和無奈,如金錢、物質、地域、門第。
因此,古往今來,婚姻從來就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一種折衷,但誰都有追求愛情的權利,徐悲鴻也是,人無完人,徐悲鴻的拒絕並不代表錯,反而真正鑄成了那個女人的悲劇。
只希望每一個人,每一對夫婦,不管如何權衡,都能因為愛而結合,這樣,每個孩子都能出生在充滿愛的幸福家庭裡,從而能夠少一點悲劇,多一點歡樂。幸運的是,當今社會創造了一個男女平等的和諧大環境,這意味著即使婦女成為剩女,她們也能獨立追求她們想要的生活,擁有自己的幸福權,而不是卑微地屈從於不幸的婚姻,在卑微的期望之後,絕望地結束她們充滿苦澀的生命,如同凋謝的花兒一樣,令人嘆息。
儘管妻兒相繼離世,但才華橫溢、才華橫溢的徐悲鴻仍然走在人生的前沿,他不斷精進自己,繪畫技法愈發高超,先後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愛情。已逝的人已逝,生者的生命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