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是一種非常有靈性的動物,一直以來就是畫家們樂於表現的對象。中國畫對馬進行描繪的歷史可謂非常悠久, 有專門的鞍馬畫分科, 出現過不少以畫馬著稱的傑出畫家,如東晉的顧愷之,唐代的曹霸、韓幹,宋代的李公麟以及元代的趙孟頫家族等等。他們筆下的馬風格面貌多樣,有的著力表現獨馬的秀骨清像,有的注重表現群馬的馳騁野趣,有的力圖展現馬的瘦健神採,有的盡力描繪馬的氣勢精神,這些作品分別體現了不同時期的審美和文化。
奔馬圖
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幹筆掃出鬃尾,使濃淡乾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衝擊力,似乎要衝破畫面。
近現代喜歡畫馬的畫家依然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當然非徐悲鴻莫屬,事實上,他的名字早已與馬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在現代中國繪畫史上影響巨大的徐悲鴻,可謂人物、花鳥、走獸兼擅,尤其喜歡畫馬且能獨闢蹊徑,一生畫了多幅以馬為題材的作品,包括奔馬、立馬、走馬、飲馬、野馬、群馬等多種形式。他筆下的馬極具創新精神,既有西方繪畫中的精確造型,又有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精神,融中西繪畫之長於一爐。徐悲鴻畫的馬為什麼會特別生動呢?這和他平時注意觀察馬是分不開的, 受西方寫實主義影響的徐悲鴻,強調對物寫生。為了把馬畫好,專門畫過上千幅速寫,並親手做過馬的解剖,對馬的結構、形態均瞭然於胸。對細節的描繪尤為重視,以畫面上一兩筆看似簡單的馬蹄為例,他都下過極深的功夫,他曾說過,「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還難畫,那是因為馬蹄是力量與重心的集結所在,是動靜靈活的關鍵……」這些理論是其長時間研究描摹的結果。徐悲鴻的馬不帶鞍轡、沒有韁繩,有種自由和豪放的氣質,他又擅長以馬喻人、託物抒懷,在寫實的基礎上充滿了浪漫主義的風格。《八駿圖》 是徐悲鴻的代表作之一。畫面上八匹姿態各異的駿馬在飛馳, 它們勇往直前,昂首揚尾,氣勢撼人,象徵著戰場上馳騁的將士和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構圖上左邊和右邊通過數量不同的馬匹形成視覺和感官上的對比,如大軍行進,統一而有變化。以魏碑兼草隸的書法筆意、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出頭、頸、胸、腿等轉折部位,大的幹筆掃出鬃尾,濃淡乾濕渾然天成。最後用水墨暈染,表現馬的立體結構和明暗關係。畫面上除了八匹駿馬,沒有任何其他襯託,留出足夠的空間,給人無限的遐想,既突出主體,又有明顯的象徵意味。徐悲鴻畫馬,一般不只為觀賞,大多是藉以抒發某種既定的心情。《哀鳴》是其另一類精品之作的代表,作於抗日戰爭時期,畫家痛恨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為了激發國人的鬥志和表達自己渴望民族解放的憂急心情而創作。這幅畫裡的馬,高昂著頭,目視遠方。頭部用濃墨作平面剪影式概括處理,小心的留白, 表現出頭部的結構。馬的頸部挺立、 胸、肚、 臀、腿用骨線勾勒,比例精準。馬尾與頸鬃使用重墨幹筆用力揮出,飄動飛逸,虛實相生。畫面墨色豐富多變,既充分發揮了中國傳統寫意的簡潔與凝練,又結合西畫的塊面與光影, 把馬的形體表現得栩栩如生, 落款處題寫:「哀鳴思戰鬥, 徊立向蒼蒼」, 表露出其以馬喻人、託物抒懷的特點。徐悲鴻開創的中西融合的大寫意畫馬新方法,突破了以往線條工細的鞍馬畫傳統,體現了個人獨立的藝術精神。他筆下的馬,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動物或運輸工具,它們寄託的是畫家不同時期的思想情懷,更體現出畫家對民族、時代、文化的理解和記憶。
奔馬
徐悲鴻在繪畫創作上,提倡「盡精微,致廣大」;他對中國畫,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採者融之」。他的畫能融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而又有其獨特風格。他不但擅長中國畫,素描、油畫都有很高的造詣和成就。人物注重寫實,傳達精神;所畫花鳥、山水、走獸,簡練 明快,富有生氣,尤以畫馬馳名中外。馬,是徐悲鴻先生一生中最愛描繪的題材。他畫的奔馬,筆墨淋漓瀟灑,帶著時代的風雷馳騁在畫壇上,給當時的中國畫壇帶來了清新、有力、剛勁的氣息。
奔馬圖
如今徐氏故鄉——江蘇宜興市新建的「宜興徐悲鴻紀念館」裡,陳列了徐悲鴻先生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書畫作品(包括青少年時期的習作、成名以後的作品、信札等)。他畫的馬,無論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其中有一幅徐氏早年畫的水墨奔馬圖,原作縱六十八公分,橫一百一十公分。這匹馬沒有馬鞍,沒有韁繩,在寬廣的原野上狂奔,從神態、氣勢看,是一匹駿馬,神駿氣昂,奮發感人。畫面簡淡、高逸,用筆潑辣、凝重,窮紫酣暢,間參西法,均為徐悲鴻先生獨到處。這件作品不僅從外形顯出奔馬的神駿和壯美,更重要的是從內在的精神本質來表現了奔馬的馴良、堅毅、敏捷等性格特徵,可謂徐氏早年的得意之作,畫上無題款,有「東海王孫」鈐記,章真堪澄。這是一九三一年徐悲鴻憤走粵西時的篋中遺物,一九三七年其家人檢贈宜興渡船公周法大。江南水鄉宜興,是徐悲鴻的出生地和成長處。據渡船公周法大回憶,當年徐先生在宜興中學做圖畫教員時,經常乘坐他搖的航船往返於屹亭橋和宜興城間。徐悲鴻的畫從小出名,渡船公欲求徐先生畫馬而又難以啟口。有一次被徐悲鴻猜透了他的心思,欣然允諾日後為其作畫。後來,徐先生發跡,到南京前中央大學教書,曾託渡船公為他找個合適的門衛。渡船公說「只有鄉下人,名叫史坤生,家住官 林義壯村」。徐先生聽了連聲答道:「鄉下人蠻好,蠻好!」當即擇日送到南京傅厚崗徐先生寓所。三十年代初,徐悲鴻先生擔任前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時,在南京 傅厚崗是有一間畫室,室內經常掛著一付對聯:「獨持偏見,一意孤行」。據說這是徐悲鴻親筆摹集泰山金剛經的幾個墨底白色大字,很象石碑上的拓印本。由此 可見他當時在藝術教育上的主張和他的處世態度。事過不久,徐先生便囑家人檢贈此畫給渡船公。一九七五年夏,渡船公周法大將此水墨奔馬圖獻給了國家,同時還獻出一件徐氏早年畫的雞。這件水墨奔馬圖初歸宜興縣文化館收藏,並經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主席亞明鑑定為真跡,爾後被選入「宜興徐悲鴻紀念館」。
早在三十年代,徐悲鴻先生所作水墨奔馬,無羈群,尚桀傲,發胸中塊壘,掘民族精神,傳世甚夥,蜚聲海外,然早於此者,猶未及見,至為難得。古往今來,多少詩人讚美了奔馬的英姿,多少書畫家為它發揮了絕技。早在三國 時代,魏武帝曹操就有:「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己」的名句;唐代的李太白也寫下了「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的贊詩,激勵人們上進。而今看到徐悲鴻的水墨奔馬圖,不由使人會聯想到許多歷史人物:單騎大戰長板坡的 趙子龍,鐵騎大敗金兀朮的嶽飛,飛騎箭射大明門的李闖王,戌馬倥傯的革命老 前輩……奔馬,令人神思飛越,生發出朝氣勃勃、奮發向上的力量。在徐悲鴻先生的筆下,一匹匹奔馬奮蹤揚蹄,在廣袤的土地上飛奔,駿馬英姿,神態各異。有的騰空起飛,有的蹄下生煙。有的回首顧盼,有的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紙而出。這一幅幅萬馬戰猶酣的壯麗畫卷,推動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滾滾向前。
立馬圖
徐悲鴻原名壽康,一八九五年七月十九生於江蘇宜興計亭橋(屹亭橋)鎮。他年輕時善哭,因家境貧困,常在半夜裡悲從中來,有如鴻雁悲鳴,因此改名悲鴻。其父徐達章,工書畫篆刻,但「時運」不濟,一生過著清貧的生活,把渾身的本領傳授給了他的兒子。悲鴻幼承家學,隨著父親讀書、學畫、種地。他最愛搜集老 刀(強盜)牌捲煙盒中的動物畫片,喜愛獅虎等動物畫象,刻意摹仿、學習。十歲時,他隨父親自宜興至溧陽,在途中寫了一首行舟小詩:「春水綠迷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風性好,舟過萬重巒。」即景成詩,初露藝術才華。那時,他已能作畫,並為鄉親們寫門對(春聯)。他開始在畫上署名的是「神洲少年」,還用過 「江南布衣」、「東海王孫」等篆章,有決心振興中華之意。十七歲時,他就擔任宜興三所中、小學的圖畫教員。失父後賴湖洲絲商黃震之資助,易名「黃扶」,入上海震旦大學肆習法文,並從康有為學習古文、書法,康譽他為藝苑奇才。據說他 十九歲到上海去求學謀生時,送商務印書館附設審美館的自薦作品,不是人物、山水、花烏,而是一幅馬。當時審美館館長、嶺南派畫家高奇峰一看到這幅畫,立即回信大加讚賞說:「雖古之韓幹無以過也」。並將這幅馬刊印發表。這是徐悲鴻先生畫的馬第一次出版。一九一七年,徐悲鴻偕蔣碧薇女士東遊日本,歸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一九一九年被派往法蘭西,師業美術大家達仰。又入巴黎國立美專,再求深造。有人說,徐悲鴻是哈同資送赴法國留學的,這是誤傳。據邑人徐鑄成老先生回憶,他是受蔡子民(元培)先生青睞,引薦到北大任教,由北大派往法國深造的。據說他和蔡先生結識的經過,在宜興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暑假,徐悲鴻去北京遊覽北國的壯麗河山.在火車上,恰和蔡先生對席而坐。他拿出紙筆,勾出了一幅速寫,蔡先生索來一看,原來是素描他的像,不僅十分形似,而且神態宛然,呼之欲出。於是就問及這位青年的姓名、近況,當即邀請他於暑假後到北大任美術教員,並介紹給當時名畫家陳師曾,以後,又由於蔡先生的保薦,一九一九年由北大派往法蘭西深造,並赴德、比、瑞、意等國觀摩學習。他在歐洲留學八年。一九二七年秋返國,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南京中央大藝術教授兼系主任和北平藝術學院院長,大力倡導現實主義藝術活動。他與邵洵美為莫逆之交,同時參加天馬會,這是留法研究文藝青年的組織,會員中著名於國內文壇畫苑的頗多,如徐志摩、謝壽康、江豐、騰固、張道藩等,其中有很多人後來從政或經商,只有徐悲鴻始終孜孜兀兀、熱愛人民的藝術事業。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他曾遍遊歐西的藝術城市,在米蘭、法蘭克、莫斯科等地作藝術巡禮,並舉辦中國畫展覽,宣揚祖國的文化藝術。據徐悲鴻述學篇中說:「旋遊歐洲,凡名都之動物園,靡不涉及流連。既居德京,以其囿之布置完善,飼獅虎時,且得入觀。俾人環睹,其動物奔騰坐臥之狀,尤得凝視,詳覽無遺,故手一冊,日速寫之,積稿殆千百紙,而以猛獸為特多」。爾後未易此嗜。徐氏平生對於動物畫家,最尊法人白理,次則英人李維埃、史皇;其外則並世之 臺呂埃莫亦加,皆寫猛獸之名家。寫鞍馬者,恆推法梅叔念為極諧,當代英國亦有獨到處。在「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徐悲鴻先生在不少畫中寄託著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當時他在畫馬題詩中有「哀鳴思戰鬥,回立向蒼蒼」,「秋風萬裡頻回首,認識當年舊戰場」等句。抗日戰爭爆發後,徐悲鴻攜帶著自己的作品四次去南洋,先後在香港、新加坡、加爾各答、吉隆坡、擯榔嶼,恰保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並將售畫所得,全部捐獻祖國救濟難民,而他自己生活則非常儉樸。
馬
一九三九年,徐悲鴻先生應邀至印度國際大學講學並舉行畫展。當時他還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邀請, 遊歷了西馬拉雅山之大吉嶺。在那裡看到了許多罕見的高頭、長腿、寬胸、皮毛閃光的駿馬,他還經常騎著這樣的駿馬遠遊,更逐漸了解了馬的驃悍、勇猛、馴良、耐勞、忠實的性格,終於成了馬的知己。訪問期間,他對著駿馬大量寫生,進一步掌握了馬的最美的神氣和姿態。此後,他便更生動地畫出了馬的氣質和活力,從而塑造出千姿百態的奔馬,達到了「盡妙」的境界、為世人稱道珍愛。徐悲鴻先生總結說:「美術之大道,在追索自然」。「吾所法者,造物而已。碧雲之 松吾師也,棲霞之巖吾師也,田野牛馬,籬外雞犬、南京之驢,江北老媽子,亦皆吾所習師也」。悲鴻先生曾說過:「我很喜歡荷花,但我不敢畫荷花。要畫就得給我二十刀宣紙,把這二十刀宣紙畫完了,才可說會畫荷花了」。「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即以馬論,速寫稿不下千幅,並學過馬的解剖,熟 悉馬的骨架、肌肉、組織。又然後詳審其動態及神情,乃能有得」。徐悲鴻一生中確實畫過數以千計的馬的速寫稿。他熟悉了馬的氣質、馬的結構、馬的日常活動,和在技巧上需要創造的獨特的表現手法,塑造了那一洗萬古凡空馬的英姿駿馬。這也就是作者追求理想,嚮往自由的象徵。
馬
一九四二年從印度回國後,悲鴻先生在藝術界集有基礎成就的畫家,在四川磐溪建立中國美術家學院研究繪畫。他那時畫的馬,則更加注意了結構,而又採用潑墨或工兼寫意的表現手法,著重刻畫馬的神態和氣質。據說徐悲鴻自己認為,他畫馬真正的成就,還是在一九四〇年訪問印度之後。一九四〇年他在一幅群馬圖上題款日:「昔有狂人為詩云,一得從千慮,狂愚輒自誇,以為真不惡,古人莫之加。悲鴻時客西馬拉雅山之大吉嶺」。他的原配蔣碧薇, 是邑人蔣香谷之女,也是有名藝人,又是當時所謂的交際名花。一九三六年因雙方意見不合而離婚。一九四五年冬,徐悲鴻與廖靜文女士在重慶結婚,證婚人為沈鈞儒、郭沫若,到場觀禮者一百多人。郭沫若賀詩云:「嘉陵江水碧如茶,松花青青勝似花,別具一番新氣象,磐溪風月畫人家」。一九四五年在重慶,徐悲鴻不畏強暴,熱心籤名支持郭沫若倡導的民主運動,呼籲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全國解放後,徐悲鴻先生以滿腔熱情迎接新中國的誕生。他是第一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他帶頭替英雄模範人物畫像。一九五〇年他贈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的一幅奔馬圖上題詩日:「山河百戰歸民主,剷除崎嶇大道平」。又題畫馬詩云:「百載沉菏終自起,首之瞻處即光明」。他借馬抒情,寄託了人民的愛憎,在它們馳騁的腳印上,燙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徐悲鴻畫的奔馬圖,還製成了郵票,全套十一枚,並在最佳郵票評選中,獲最佳特種郵票獎。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在第二屆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期間,徐悲鴻先生突然腦溢血,不幸過早地逝世了,享年五十八歲。但他對人民藝術事業的卓越貢獻卻永遠在史冊上熠熠閃光;他的高風亮節也給後人留下了光輝的典範。為了紀念他,我國政府在北京建立了「徐悲鴻紀念館」,周總理親自題額;爾後在他的家鄉宜興又新建了「宜興徐悲鴻紀念館」和「悲鴻故居」,長期展覽他的作品,供中外人士瞻仰、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