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的不幸,不能全怪魯迅冷漠,她自己也有責任

2021-02-22 時光雕刻的蘿蔔花


花粉們好,今天轉發一篇公眾號「民國女子」上的文章,作者葉何其。魯迅與朱安的婚姻是個悲劇,但是不得不承認,性格決定命運,這真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年前最後幾天快遞,想要《百看紅樓2》的朋友請抓緊,今年過年不出門,正好窩在家裡看。BY百合

1

如果給魯迅一塊橡皮,讓他擦去生命中最不想關聯的人,我想,他可能會擦去他的妻子朱安吧。

 

 

魯迅把朱安稱作「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但是,魯迅從未憎惡過母親,他知道母親別無選擇,只能給他娶個朱安這樣的女子為妻。

 

祖父科考作弊案,讓魯迅家經濟上的困窘與名聲上的斷崖式墜落,導致他娶不到更好的姑娘。

朱安一生,著實讓人心疼,然而因此稱魯迅為「渣男」,也欠妥當。

 

在朱安獨守空房的那些年,魯迅並沒有在外花天酒地,嫖娼狎妓,雖然以他的收入與當時男性的自由度,他完全可以如此。

 

在遇到許廣平以前,魯迅幾乎沒有兩性間的緋聞。

 

鬱達夫那樣的輕狂,魯迅是沒有的,徐志摩那樣的熾熱,魯迅也是沒有的。

 

那些年,朱安苦,魯迅也苦。

 

只是,朱安的苦無法排解,魯迅的苦悶可以在他筆下的文學作品中得以釋放。

 

那些年,魯迅埋頭於寫作、翻譯,既是他身為長子,不得不拼命掙錢養家,也是因為埋頭於書本之中,可以暫時忘卻婚姻的不幸。

幾位有名的浙籍民國文人之中,魯迅之妻朱安綜合起來最無優勢。

 

徐志摩之妻張幼儀,徐志摩說她是「鄉下土包子」,其實張幼儀出身名門,幾個哥哥很有影響力。張幼儀接受的是新式教育,結婚以前在師範學校上學,婚後跟著徐志摩到德國,學習幼兒教育。

 

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以後,到大學教德文,創辦服裝公司,出任女子銀行副總裁。雖然是有公公和哥哥保駕護航,她的精明與勇氣,也是不可否認的。

 

徐志摩嫌棄張幼儀,只是兩人氣場不合,徐志摩心中理想女性的標準太高,只有「文藝女神」級別的女子才達到他的標準。

 

鬱達夫之妻孫荃,是個「鄉下土包子」,是鄉下財主之女,裹小腳,只上過幾年私塾,但她有較好的舊文化功底,舊體詩寫得像模像樣。

鬱達夫日本留學期間,與孫荃詩詞唱和,鬱達夫一度動心。

只是他自卑心甚重,欲望太深,文青氣太濃,總渴望一個光豔照人的女神滿足他的欲望,才對孫荃看不順眼。

 

另一位被寡母包辦婚姻的民國文人胡適,他的妻子江冬秀不識字,其貌不揚,與朱安的境況近似,但是江冬秀身上的勃勃生機,是朱安所沒有的。

 

更重要的是,張幼儀、孫荃、江冬秀等人,意識到與丈夫的差距以後,都積極做出改變,試圖縮小與丈夫的心靈差距。

 

張幼儀學洋文,穿洋裝,轉型成為新女性。孫荃接受鬱達夫的建議改名,照著鬱達夫的示範練字,寫詩。

胡適希望江冬秀學文化,江冬秀就學文化,不久絆絆磕磕給胡適寫簡訊。兩人建立起自己的溝通渠道,不必依賴別人傳情達意,感情就可以升溫。胡適不喜歡小腳,江冬秀就主動放大腳,她是個自主掌握命運的女子。

圖:青年江冬秀

圖:中年江冬秀,從兩圖可以看出江冬秀放腳過程

 

魯迅對伴侶要求不高,娶她們中任何一個,都有可能相安到老。

魯迅得知母親給他訂婚以後,心情很沉痛。

他對朱安愛不起來,但他清醒地意識到,他沒有更好的選擇,他艱難地做著接納朱安的準備。

 

魯迅在日本期間寫信讓朱安放腳,到學堂裡讀書,他希望朱安做一名新女性,兩人將來能有點共同語言。

 

朱安既沒去讀書,也沒有放腳。

 

但是她想討好未婚夫,結婚那天,她在小腳外面套上一雙大鞋,偽裝成已經放足的樣子,下轎的時候,鞋子掉下來,成為笑料。

 

這比朱安裹著小腳更讓魯迅難以接受,這不是朱安心中的朱安,也不是魯迅心中的朱安。

 

與朱安相成鮮明對比的是魯迅母親魯瑞。

 

魯瑞接到兒子讓她放腳的信,就把腳放開了。

 

她用熱水和醋泡腳,給腳趾間塞上棉花,儘量把已經成型的腳放大點。

 

一位有三個兒子的中年媽媽放腳,輿論譁然,他們把魯迅母親的腳叫作「南池大掃帚」,說她「放大了腳,是要去嫁給外國鬼子。」

 

魯迅母親毫不以為意,她說「可不是麼,這倒真是難說的呀。」

 

魯迅母親沒有上過學,不識字,她通過自學達到了能夠讀小說、讀報紙的程度。在跟著兒子搬到北京以後,她穿上旗袍,戴上眼鏡,每天都讀報紙,成為一位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的時尚老太太。

 

朱安要放腳,也會有壓力,也會有人說她「南池大掃帚」「女孩子長一張大腳,太難看了」之類的話。

 

但她比魯迅母親年輕,還有個正當理由是「未婚夫讓她放的」,對於一個已經訂婚的女子來說,未婚夫是個很好的擋箭牌。

 

我們不知道朱安是怎麼想的,她很可能什麼也沒想。

 

她不願做任何改變,任何改變都會讓她心中的自我滋長起來,而她的自我從來沒有發育的機會,她就願意躺在命運的小舟上,讓命運的手推著她走。

 

改變意味著去面對壓力,面對風險,去自己把握命運的槳。她沒有那樣的力量,她也不想擁有那樣的力量。

 

她就那樣在閨中靜靜等魯迅。

結婚以後,她除了給魯迅洗洗衣服,收拾點東西,幾乎沒什麼事做。

魯迅搬到上海以後,家中只她與婆婆,她有大把大把的時間。

她一天認一個字,十年也認識三千多個字,讀報、看書、寫信,基本上可以搞定。

 

可她就是不學。

 

婆婆看小說,看報紙,正常女性都會受到激勵,她們會想,婆婆生了幾個孩子,比我忙,比我累,都能通過自學看小說,看報紙,我年紀輕輕的,我怎麼就不能?

 

朱安一點沒受到刺激,她自始至終沒學文化,也沒放腳,做女紅和做飯,她也不怎麼樣。

那些漫長的光陰,不知她是怎麼度過的。

 

1919年底,魯迅一家搬到北京居住。

在清理舊物的同時,對家裡的冗餘人員也做了處理。

 

魯迅有個小叔叔,前一年在上海病故,小嬸傅氏有一女,夭亡。傅氏拿了一筆賣房錢,回了娘家,很可能是嫁人了。

 

這時的朱安,與魯迅結婚十幾年,丈夫從未踏進她的臥房,她未來的結局基本可以預知。

她寧願等著命運預告的結局來臨,也不想自己去改變。

圖:朱安,晚年仍是小腳

 

魯迅到北京沒幾年,與弟弟周作人鬧翻,搬出八道灣胡同,他諮詢朱安的意見,問她願意留在八道灣還是回紹興老家,如果她回紹興,魯迅會給她寄生活費。

 

朱安還是沒有選擇離開。

 

她說:

「八道灣我不能住,因為你搬出去,娘娘(魯迅母親)遲早也要跟你去的,我獨個人跟著叔嬸侄兒侄女過,算什麼呢?

再說嬸嬸是日本人,話都聽不懂,日子不好過呵。紹興朱家我也不想去。你搬到磚塔胡同,橫豎總要人替你燒飯、縫補、洗衣、掃地的,這些事我可以做,我想和你一起搬出去。」

這時,朱安的娘家也衰落了,在魯迅家賣掉周家新臺門以後,朱家臺門也賣掉了,朱安回紹興居住有困難。

 

另外的原因就是,她不知怎樣面對生活。

 

魯迅對朱安很矛盾,他既不掩飾他對朱安的厭惡,又儘量對朱安以禮相待。

魯迅買點心,先奉母親,再給朱安,最後是他自己,平時的衣物吃食,也不缺朱安,他只是不想看到她,不想理她。

 

他與她就這樣矛盾地生活一個屋簷下。

 

朱安既為自己的身世悲苦,又覺得魯迅待她也不壞,除了不與她同房,似乎無可挑剔。

 

晚年的朱安把自己比作一隻蝸牛,從牆底往上爬,以為會爬到房頂,終於沒力氣了。

 

可她好像忘了,在她二十來歲,閨中待嫁時,她的未婚夫曾經鼓勵她去學堂讀書,讓她插上知識的翅膀,像鳥兒一樣飛起來。

 

可她害怕飛起來的風險,她放棄了。

 

她只能看著丈夫在天上飛,她在牆根上爬,看著他撲扇著翅膀飛遠,消失到她的生活之外,再也看不見。

 

怪誰呢?

 

至少不能都怪到魯迅頭上,朱安自己也有一份責任吧?





相關焦點

  • 魯迅死後,朱安不斷收到捐款,卻債臺高築,那她平時都吃的什麼?
    徐廣平看到這封信是什麼感受無人知道,她只是通過周建人傳話朱安,「自己不能北上」。同樣失去生活保障的周老太太內心也很不安,她也給許廣平去了一封信:你明春能與海嬰同來一敘家庭之樂,實獲我心,最好不過的了。老太太去世之前很為這個侍奉了自己38年像親生女兒一樣的苦命女人憂心,她嚴厲叮囑周作人在自己死後要把每月給自己的錢繼續給朱安,她能為朱安做的也只有這一件事了。三、賣書風波周作人沒有違背自己對母親的承諾,每月給朱安五十元贍養費,後來漲到了150元200元。
  • 魯迅去世,朱安叫許廣平「許妹」、並邀請她同住,許廣平沒有答應
    可對於朱安的惦記,許廣平並不是很想搭理。於是,許廣平託魯迅的弟弟傳話給朱安,告訴她自己不能北上。那麼,朱安為何要聯繫許廣平呢?許廣平又為何要拒絕呢?魯迅去世,老母親和原配妻子陷入困境早在1919年的時候,魯迅就在北平買了一套四合院,而後經過協商,把母親和妻子朱安接都到了北平。
  • 黑魯迅,別拿朱安說事,他們都是包辦婚姻的受害者
    朱安是中國歷史長河中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子,如果不是因為魯迅先生,恐怕早已經沒人記起她。說起來她也很無辜。那年朱安出生在紹興一個商人家庭,家道還不錯。她和同年代的女性差不多,遵從三從四德的古訓,從小安順淑良,還裹著小腳。
  • 從魯迅原配朱安的一封信說起!
    朱安和青年時的魯迅從朱安角度,儘管她不識字,但並不愚魯。她自然知道魯迅作品版權和魯迅遺產,從法律上是屬於自己的,這兩樣東西,完全可以保證她過體面的生活。但她希望自己死後,年年有人在她墳頭祭拜,所以,把周海嬰視同己出,每每邀請許廣平母子到北京與她同住,但被許廣平拒絕。以至魯瑞和朱安,一生都未見周海嬰。其時,朱安還承諾,把自己掌控的兩處房產,包括八道灣的房產以及自己居住地的房產,都留給〝兒子〞周海嬰。筆者從有關資料上得到了一份朱安和許廣平籤署的遺囑,明確把名下房產贈與周海嬰。這也是許廣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和朱安見面。
  • 朱安一生守活寡,她卻得到了魯迅全部的愛,許廣平她憑什麼?
    對於朱安魯迅曾嘗試過去改變她,奈何朱安是一個思想落後的女人,那怕她明知魯迅不喜,可她仍遵從當時的舊式思想,裹足、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朱安更是在魯迅勸說她離婚時,放出話: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以至於魯迅對她十分的厭惡,雖然和她結婚三十年,卻從沒有和她圓過房。他們的婚姻從始至終都是有名無實的。
  • 有一種渣女叫朱安
    還有人說,腳已經變成小腳了,此時放足也晚了,是難為人;但是魯老太太就是自己放腳的。她放腳時,應該都四十多歲了,都不嫌晚。朱安當時才二十出頭。《邪不壓正》裡的女主角,也是在努力放足……如果朱安做到了這兩點,魯迅還對她那麼冷漠,那的確是魯迅的不對。但事實上就像周建人說的那樣:哥哥的信,都白寫了。朱安根本不聽。
  • 朱安: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要保存保存我啊
    朱安和舊中國很多家庭的女兒一樣,從小被教養成一個切合傳統要求的典型:三從四德、溫良賢淑。父母惜之如掌上明珠,取名為「安」,想來必是希望女兒平安、恬淡度過一生。而朱安最終卻是用「安靜」兩個字詮釋了自己的名字,她安靜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安靜到像一個幽靈,沒有人注意過她的存在。
  • 1936年魯迅身亡,妻子朱安「獨守空房」41年,她竟說出了這種話
    哪怕是到了21世紀,魯迅的文章依然那麼犀利,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如果要說起魯迅的私人生活,我們最熟悉的應該就屬他和許廣平的愛情故事了。但其實許廣平並不是魯迅的第一任妻子,在此之前魯迅就有過一位妻子。這位妻子可以說是非常盡職盡責,一直都在默默的陪伴著魯迅,但是這種陪伴非常特殊,魯迅將她娶回來以後,就讓這位妻子獨守空房,而她這一守就是四十年。
  • 1936年魯迅深夜身亡,獨守空房41年的朱安,說了句著名怨言
    可悲的是,朱安雖然是魯迅先生的原配,但他幾乎沒有享受到作為妻子的任何權利,成了這段本不該有的「感情」的犧牲品,以至於在1936年魯迅身故的時候,朱安說了一句著名怨言,而她本人也為這段錯位的「婚姻」獨守空房四十一年。
  • 1936年魯迅亡故,獨守空房41年的朱安,說出那一句著名怨言
    魯迅的結髮妻子是一位名叫朱安的傳統女人,但魯迅並不喜歡她。他不喜歡朱安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兩人思想不能統一。因為這個婚姻是魯迅母親做主的,魯迅無法違命,只能娶了朱安。去東洋留過學的魯迅,接受的是西方的民主自由先進思想,而朱安只是一個沒出過紹興,沒見過世面的小腳女人,兩個本來不登對的命運就此糾纏在了一起,這便也是朱安痛苦一生的開始。
  • 魯迅小腳夫人朱安:獨守空房41年,在魯迅身亡時說了一句著名怨言
    今天我們所要了解的是魯迅和他的妻子朱安的愛情故事,雖說是夫妻,她卻獨守空房41年。魯迅是我們所熟知的大文豪,是以筆為武器,喚醒人們愛國情懷的戰士。他與許廣平的愛情故事也是被世人所熟知。許廣平當時的大多數女子不同,她自小做任何事情都有著自己的主見,她不願意裹腳並且希望自己能夠像男子一般在學堂上課。
  • 人因垂老漸知秋:魯迅原配朱安的寂寞身後事
    她被魯迅巨大的聲名所困,卻常年悽清度日,以至喊出了「我也是魯迅的遺物,你們也要保存保存我啊」的話語,最後孤寂離世。學者陳漱渝梳理了朱安逝世前後的一些事件,有同情憐憫而相助的人,也有為了利益糾葛鬧上門的人,這件件小事,並如今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 許廣平被76號特工處囚禁兩月,周作人乘機慫恿朱安出售魯迅藏書
    魯迅逝世之後,許廣平和上海諸位友人一起,為了能夠出版魯迅全集,許廣平第一次和朱安寫了信。朱安畢竟是魯迅的合法妻子,許廣平希望朱安以"正妻"的身份,將魯迅全集的出版權委託給自己。朱安深知自己沒有能力為魯迅做這些事,而許廣平不僅有這個能力,還會拼盡全力將這件事做到最好。所以朱安想都沒有想,讓人替她寫了一封信,將出版事宜交給許廣平全權代理。
  • 魯迅身亡後,獨守空房41年的朱安,說了一句飽含心酸的著名怨言
    可當時魯迅並不願意,因為他覺得,自己應該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他想要的另一半,是應該由他來選擇的,父母很無奈,只能用父親病重的原因把魯迅騙回國,還舉行了婚禮。大家都以為在舉辦婚禮的當天,魯迅會大鬧一場。然而大家都想錯了,魯迅並沒有哭鬧,反而是很平靜的辦完了這一場婚禮。在結婚的當天,朱安很興奮也很激動,她特別期待好奇自己的丈夫,究竟是何模樣?
  • 元配妻子朱安:我和魯迅形同陌路!
    她是朱安,浙江紹興一戶封建人家的女兒,家人給她取名為安,希望她平安,也希望她安守本分,然而,她恪守婦道一生,遂了娘家和婆家的願,她自己卻最終都不得安寧。魯迅的母親,一個封建社會的婦人,秉著女人應該在家裡服侍丈夫和婆婆的本分這樣的觀點,不經過魯迅先生的同意就給朱家下了聘禮,要娶的是朱家的大女兒朱安。如果按照封建社會的審美標準,朱安真的是極佳的兒媳婦人選,不識字但是識大體,溫順,會做飯做家務。
  • 1936年,魯迅深夜而亡,獨守空房41年的朱安,說了句著名怨言
    團結起來的國人,才有能力去抵抗外來的侵略,去創造屬於國人自己的輝煌。魯迅雖然早早的看懂了這個罪惡的舊社會,並且還深有體會,但他自己也沒能擺脫掉時代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記。魯迅也是一個被舊社會封建婚姻所迫害的人。魯迅一生有兩個妻子,一個是他的妻子朱安,另一個是他的學生許廣平。
  • 她叫朱安,一生無愛無性,一世欠安!
    1919年,魯迅在紹興的家出售給了大地主,朱安的婆婆帶著全家北上投奔他。全家團聚,朱安卻仍舊跟著婆婆住在一起,魯迅自己住一間房。他不愛朱安,卻也不能休了她。在當地如果女人被休,會備受歧視的。他給了朱安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是要回娘家還是跟著自己搬家?朱安沒有猶豫的選擇留在北京,她再也沒有回過那個生她養她的江南水鄉。朱安在周家,不像魯迅的原配,倒很想魯迅母親的一個貼身女傭。她把老太太照顧得舒舒服服,燒飯洗衣縫補,她什麼都能做。與老太太也能說上話,她是把老太太當親娘一樣照看著。總希望她的這些努力能夠換來魯迅的回眸,但是她錯了,不愛就是不愛。
  • 魯迅1936年去世時,原配朱安的一句話,道出多少賢惠女人的苦楚!
    與她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大多數的女人並沒有任何的不同之處,如果不是因為她的丈夫,可能今天的我們根本就沒有聽到過她的名字,她就是朱安,而她的丈夫叫魯迅。朱安是魯迅的原配夫人,他們兩人是屬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魯迅並不知情的前提之下,就已經確定了朱安是魯迅的老婆。
  • 朱安:我是一個人孤單的抗爭!
    幾天之後東渡日本,一走了之,用這種決絕、殘忍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態度。這樣的情形對於一個年輕、傳統的女性肯定是始料未及的。對於這樣一個沒和自己講過一句話、給過一個笑臉的人,朱安選擇默默守候。守著她和魯迅的家,盡心盡力孝順公婆,等著魯迅回來。這樣的朱安似乎沒有自己的思想,任勞任怨、守好自己的本分、站好自己的剛,像一隻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裡。
  • 魯迅為了讓妻子保持「處女之身」,冬天只穿一條薄褲子控制自己
    即便是後來在北平,臘月寒冬之時,他也嚴厲克己,只穿一條單薄的褲子,以生理上的痛苦保持自己的清醒。他是可以說出「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大文豪,性情剛直,眼裡揉不得沙子,縱然無法決定自己的愛情,他也不會去遷就生理。 封建時代女人的自私與痛苦而對於朱安來說,魯迅這個人便是自己一生的依靠,她將自己的全部投入給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