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哥德堡變奏曲》為什麼會有如此之高的影響力?

2021-02-07 翻譯教學與研究

本文轉自:橄欖古典音樂





關於鋼琴巨星郎朗,古典樂迷們肯定都非常熟悉。他對鋼琴的熱愛始於動畫《貓和老鼠》中湯姆貓演奏的《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成名於 17 歲時作為安德烈·瓦茨的替補救場,是當代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


但也許你不知道的是,郎朗徵服音樂家們不僅靠替補安德烈·瓦茨演奏的這首《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還有他在這場音樂會之後彈給大師們的《哥登堡變奏曲》


新聞是這樣報導這場演出的:「令人驚奇、難以置信的是當晚郎朗在拉威亞的獨奏廳為音樂家們又一次演奏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此曲他已兩年多未彈,然而他卻非常熟練地用 1 小時 10 分鐘背譜完成。《芝加哥日報》稱這是「音樂史上的奇蹟」。從此,郎朗與世界上所有的一流樂團陸續籤約,開始了他的音樂演奏生涯。」







這一奇蹟提到的《哥登堡變奏曲》究竟是什麼曲子呢?為什麼會有如此之高的影響力,以至於直接奠定了郎朗在古典音樂節的「江湖地位」?別急,下面請聽我娓娓道來。


《哥登堡變奏曲》的作者是被譽為西方音樂之父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這首古典音樂史上結構最恢宏,最偉大的變奏曲大約作於 1741~1742年間,原名叫做《有各種變奏的詠嘆調》Ari-amit Verschirdenen Ver nderungen。那麼為什麼後來此曲以《哥登堡變奏曲》而聞名呢?除了原名拗口之外,也跟這個曲子的創作背景有關


這一套變奏曲是巴赫為其的學生哥登堡而作(Johann Theophil Goldberg),哥登堡為侍奉俄國使臣凱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輕演奏家。伯爵失眠成頑疾,需要哥登堡為其演奏「晚安曲」。由此可見,這一偉大的變奏曲創作初衷只是為了治療伯爵的失眠症,也難怪作曲家自稱為「一首為音樂愛好者消遣用的詠嘆調及各種變奏」了。


至於後來為什麼這首「助眠曲」被視為了最偉大的變奏曲,在此就不贅述孟德爾頌和乃至更早的「巴赫復興」運動了。但簡而言之,巴赫無與倫比的才能以及對後世音樂家們的深遠影響,奠定了其西方音樂之父的地位。《哥登堡變奏曲》也因為其艱深的作曲技巧微妙的作曲結構,成為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哥登堡變奏曲》以巴赫 1725 年所作的薩拉班德舞曲為主題,發展成 30 段變奏,並且在最後重新回到這一主題,共 32 段。儘管沒有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等人的作品那樣,有著輝煌的音響效果,但是其音樂中帶有的「哲理性」和幾何美感,想彈好的難度並不亞於「鏟十噸煤」。這一高峰被視作是鋼琴家們的「試金石」,17 歲的郎朗便通過了這一「考驗」,進而獲得了諸多和大師們的合作機會。


雖然早已聽聞郎朗下一張專輯可能就是《哥登堡變奏曲》,但是直到前幾天郎朗在微博公開 2020 年上半年巡演行程之後,才確認了我們的耳福。身為多年古典音樂愛好者,我對郎朗版本的《哥登堡變奏曲》可謂是期待已久,這也可能是 37 歲的郎朗 20 年來首次在公開場合完整的演奏這一作品。


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欣賞這一複雜作品,提前做一點功課是有必要的。筆者在此分享幾個自己很喜歡的《哥登堡變奏曲》版本,也歡迎樂迷們與我們交流你偏愛的那版《Goldberg》。



格倫·古爾德(1955 年版本)



這是年少成名的古爾德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籤約後推出的第一張專輯,也可以被認為是這位20 世紀偉大鋼琴家音樂事業的開始。這一版本觸鍵輕快,帶著年輕人特有的熱情和朝氣,同時又體現了演奏者對於結構的精準把握。年僅 20 歲出頭便敢於錄製這一作品是罕見的,但與巴赫羈絆一生的古爾德卻因此大獲成功。這也是古典音樂中最暢銷的唱片之一。


儘管這一版本對於《哥登堡變奏曲》的愛好者們來說,早已循環上百遍,但倘若你欲初次體會這一變奏曲的美妙,此版再合適不過。古爾德的演奏少了份抒情,多了份理性——相信這也與作曲家本人的特徵更為貼近。



格倫·古爾德(1981 年版本)



年近半百的古爾德垂暮之年再錄《哥登堡變奏曲》,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版本不僅有專輯,還有視頻。曾經英俊瀟灑的他略顯疲態,身穿大衣,坐在他的小木凳上,帶著眼鏡,整個人幾乎都要蜷縮進鋼琴中,令人心生酸楚。音符響起之後,這種感覺更甚,讓人幾乎忍不住要落淚


與年輕時那版不同的是,古爾德的「飛速」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沉思的緩慢。每一個樂句,每一個聲部和每一個音符都似乎被他牢牢抓在手掌中。他時常哼唱,手臂揮舞,像是在指揮自己的手指一般,一點一點建造這個宏偉的建築。欣賞這一版本對於「萌新」來說,需要做更多的功課。而對於巴赫和古爾德的狂熱粉絲來說,則需要更多的勇氣,因為幾乎從一開始,欣賞者就要強忍著鼻酸和流淚的衝動。


這一版本於次年(1982年)發售,古爾德於同年10月4日去世。正如《哥登堡變奏曲》的最後回到起點的詠嘆調那樣,古爾德的音樂生涯始於此曲,也終於此。



朱曉玫版本


朱曉玫是近年來古典鋼琴界炙手可熱的演奏家,同樣以《哥登堡變奏曲》聞名。她運用了更多的踏板,觸鍵也帶有女性的柔美,這一版本從樂句中洋溢出了歡樂,喜悅和輕盈,在巴赫的神性和人性中達到了更好的平衡。往往樂評家常討論巴赫作品中的神性,但同時巴赫也是一名偉大的父親,一個真實存在的人。他生活的所見所聞,甚至是他作曲前的晚餐是否可口,都可能影響了他寫下來的旋律。




篇幅有限,不足以盡數列出,但希望以上這三個版本能讓你更貼近這位神壇上的作曲家。最後的最後,讓我們搬好小板凳,搓手期待明年郎朗的《哥登堡變奏曲》,相信這一定是非常出色的版本。






相關焦點

  • 樂評|今夜,《哥德堡變奏曲》是郎朗的
    12月9日郎朗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的音樂會,開始售票兩分鐘便被一搶而光,這足以顯示出郎朗巨大的影響力和商業價值,當然,還有觀眾在疫情尚未散去之時對古典音樂演出的渴望。好久不見郎朗的現場音樂會。在此期間,也不時會有朋友和我說,經過了手指病痛之後的郎朗有了不小的變化,在音樂理解上成熟了很多;又加之此次演出的曲目,無論是在演奏技巧還是在詮釋音樂方面可謂是擺在任何鋼琴家面前的一座「高山」,通過炫技而獲得其明星地位的郎朗開闢了這一曲目,這一演出自然也引起了我的興趣。開場並不是《哥德堡變奏曲》,這讓坐在我前排的帶著樂譜來學習的小朋友疑惑了半天。
  • 如坐針氈,如芒在背,如鯁在喉——談郎朗《哥德堡變奏曲》
    我說,我覺得郎朗的《哥德堡變奏曲》糟糕透了。於是就有不少聽友揪住我,讓我展開講講。講,講。2019年,郎總的《Piano Book》是我全年循環最多的專輯,沒有之一。這些耳熟能詳的、總會有隔壁鄰居琴童傳來的歌曲,且後來我的女兒也開始練了,能夠有郎總做範例曲,真的太棒了。過去,我一直覺得郎朗是炫技型選手。
  • 為何古爾德的《哥德堡變奏曲》最貼近巴赫?
    古爾德左手演奏能力超強,甚至超過了右手,這使三、四聲部也能得到清晰流暢的詮釋,加上他罕見的聲部控制能力,讓聽者不覺得速度是如此之快,讓人真正的感受到巴赫充滿邏輯性的音樂是如此動聽。也正是從這張唱片開始,古爾德的名字便與巴赫密不可分了。1981年的第二次錄音是古爾德中年後的傑作,此版本被譽為最暢銷的古典音樂唱片之一。此次錄音古爾德選擇了一個更為深沉的速度來詮釋,全曲耗時51分15秒。
  • 鋼琴大師郎朗錄製巴赫永遠的哥德堡變奏曲
    超豪華版專輯有4CD,由2個版本共同組成,第1次以錄音室版、現場實況版雙版本模式發行全新專輯。「我如今38歲,雖然不老,我認為現在正是我藝術發展的新階段。」郎朗如是說。「哥德堡變奏曲讓我開啟新篇章,在呈現這作品中我全情投入。作為一名藝術家,我的目標是不斷探索自我、汲取學識,同時也給予他人靈感。
  • 巴赫《哥德堡變奏曲》背後的故事
    哥德堡變奏曲文/茶茶斑竹、校對/Nancy我實在想不出還有誰的音樂能如此包羅萬象,如此深刻地感動我。用一句不太確切的話說,除了技巧與才華,他的音樂因一些更有意義的東西而更加寶貴。——格倫·古爾德我們現在聽到的《哥德堡變奏曲》出自巴赫之手,原名叫《有各種變奏的詠嘆調》。現在這個名字,是一名傳記作者弗克爾在巴赫去世後,根據巴赫創作此曲時的一段故事重新命名的,而名字中提到的哥德堡,是巴赫的一名學生的名字。
  • 每個人的《哥德堡變奏曲》
    有理由相信打嘴仗的很多人是年少無知的,他們往往是用今天被灌輸的觀念來衡量一切,而不願去體諒當事人彼時的處境。朱曉玫有著相似的經歷,熱愛鋼琴演奏的她在30歲以前的鋼琴演奏生涯是難以為繼的、甚至是偷偷摸摸的。後來,當她五、六十歲的時候,在法蘭西,她卻試圖在巴赫的音樂跟中國古老的《道德經》之間建立起某種連接,試圖通過自己的演奏證明它們彼此之間是相通的。
  • 巴赫《哥德堡變奏曲》中國首奏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張銳)8月14日,鋼琴家郎朗將首次做客深圳坪山,帶來坪山大劇院之夜·郎朗2020巴赫《哥德堡變奏曲》世界巡演深圳站的演出。這是坪山大劇院疫情後的復演首秀,也是郎朗演奏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的中國首站。此次獨奏音樂會的最大亮點,是郎朗將完整演奏整部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當晚曲目還有舒曼的《阿拉伯風格曲,Op.18》。
  • 《哥德堡變奏曲》--從漢尼拔醫生說起
    巴赫的音樂極其恰當地平配合著這段情節,在暴力和越獄成功後,巴赫的音樂繼續進行…  這個情節出自《沉默的羔羊》,有史以來最驚悚、最恐怖的電影,1991年上映。《哥德堡變奏曲》是電影中唯一的古典音樂。哥德堡是巴赫的學生,當巴赫耳聞這件事後,決定助他一臂之力,於是寫了《哥德堡變奏曲》給他演奏,據說伯爵對這首曲子的療效十分滿意,還送給巴赫一個裝有300枚錢幣的金杯作為報酬。  《哥德堡變奏曲》是巴赫最卓越的鍵盤作品之一,也是古今以變奏形式譜曲的典範。
  • 吉他上的《哥德堡變奏曲》
    他幫過我很多忙,我第一次上海辦獨奏會就是他邀請的。這是我第一次轉載豬博士的公眾號,以後會有更多。感謝豬博士給我的授權。(本文轉載自豬博士吉他私塾公眾號)本訂閱號巴洛克連載第47期,介紹吉他彈奏JS巴赫的經典作品《哥德堡變奏曲》(BWV988)。
  • 郎朗錄製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挑戰「音樂的珠穆朗瑪峰」
    上周,郎朗錄製的《哥德堡變奏曲》由環球音樂集團旗下古典廠牌德意志留聲機全球發行,這是他的夙願,亦是對自己的證明。對所有的鋼琴家來說,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都是極致的挑戰。有人將這部作品稱為「音樂的珠穆朗瑪峰」,它誕生在巴赫晚年,全曲共32段,包含首尾呼應的「詠嘆調主題」和30段變幻莫測的「變奏曲」,結構恢弘。
  • 古爾德版《哥德堡變奏曲》,古典史上最偉大變奏曲的標杆演繹
    其聞名程度已到了搜索「哥德堡變奏曲」便能立即引出「古爾德」這一關聯詞的地步。 由索尼出品的《古爾德:哥德堡變奏曲》(2CD)一次性完整收錄古爾德於1955年、1981年的兩版歷史錄音,我們得以從這位鋼琴奇才兩種不同理解的演繹當中,一睹這偉大奏鳴曲的風採!
  • 郎朗《哥德堡變奏曲》9月4日全球發行
    為了貼近巴赫,近年來,郎朗找了指揮大師尼古拉斯·哈農庫特、羽管鍵琴演奏家以及早期鍵盤專家安德雷斯·斯塔爾來幫助自己「進化」,從而對錄製《哥德堡變奏曲》更有信心與把握。為了在現代鋼琴上演繹出管風琴、古鋼琴的風味,郎朗特意拜訪巴赫的故居,對他生活的地方進行了實地考察,「你要有知識儲備量,要有積累,不能單靠感覺來彈。而且你的心一定要靜,彈這曲子一點雜念都不能有」。
  • 錄製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38歲的郎朗走入藝術新階段
    走過20年音樂旅程的鋼琴家郎朗,剛剛錄製完成了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不朽的鍵盤作品《哥德堡變奏曲》,於他,這是實現了一個人生的夢想。9月4日,該作品將由環球音樂集團旗下古典廠牌德意志留聲機進行全球發行。
  • 古爾德版《哥德堡變奏曲》,古典樂史上最偉大變奏曲的標杆演繹
    與巴赫其他的鍵盤作品一樣,《哥德堡變奏曲》的錄音唱片也分為大健琴和現代鋼琴演奏兩種類型,而我們現在聽得比較多的反而來自於現代鋼琴演奏的版本。  其代表人物有三位——古爾德、佩拉西亞以及圖雷克。其中古爾德(Glenn Gould)又是這部作品最有號召力的演奏家,他先後兩次(1955年以及1981年)在錄音棚中錄製了《哥德堡變奏曲》。
  • 郎朗《哥德堡變奏曲》世界巡演 首演在坪山奏響
    90分鐘完整演奏《哥德堡變奏曲》當晚郎朗共演奏了兩首曲目,第一首曲目是舒曼的《阿拉伯風格曲,Op.18》,第二首曲目是完整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一曲終了,此次演出的重頭戲《哥德堡變奏曲》開始奏響。作為一首變奏曲,《哥德堡變奏曲》規模是史無前例的,因此它被譽為「音樂史上規模最大,結構最恢宏,也是最偉大的變奏曲」。全作品共有32段,由1首詠嘆調主題、30個變奏和主題重現組成。
  • 郎朗脫口秀 詳解《哥德堡變奏曲》
    夙願「這首曲子我早就想彈,但一直沒準備好,不敢拿出來」神一樣存在的《哥德堡變奏曲》,被認為是鋼琴家的轉折點,郎朗選擇在38歲時挑戰它,是需要轉折還是準備好了?郎朗稱,因為疫情的原因已經有5個月沒舉行音樂會了,手特別癢,已經按捺不住了。
  • 郎朗錄製《哥德堡變奏曲》望打破自己常規:感覺離作曲家咫尺之遙
    上周,郎朗錄製的《哥德堡變奏曲》由環球音樂集團旗下古典廠牌德意志留聲機全球發行,這是他的夙願,亦是對自己的證明。對所有的鋼琴家來說,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都是極致的挑戰。有人將這部作品稱為「音樂胡珠穆朗瑪峰」,它誕生在巴赫晚年,全曲共32段,包含首尾呼應的「詠嘆調主題」和30段變幻莫測的「變奏曲」,結構恢弘。
  • 劇院人手記丨純粹系列與哥德堡變奏曲
    2018年,他又回歸廣州大劇院演出巴赫《十二平均律》上冊,甚至加演了哥德堡變奏曲的主題,到現在還讓我們記憶猶新,如今這兩位大師都已駕鶴西去,那些指下流淌的音符,如今只能回味。2017年由羽管鍵琴家馬漢·埃斯法哈尼、鋼琴大師安德烈·加夫裡洛夫和天才神童阿姆斯特朗先後在同一年帶來三場不同演繹風格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可以說是創下了廣州演出史上之最了,馬漢·埃斯法哈尼的哥德堡,兼具個人風格和歷史原貌,可以說是新時代羽管鍵琴版的首選。
  • 郎朗《哥德堡變奏曲》首秀獻給深圳
    一曲彈畢,郎朗短暫離場修整,於20∶15開啟樂迷所期待的重頭戲——完整版《哥德堡變奏曲》。當郎朗的手指觸動琴鍵的瞬間,整個劇場都被音樂包圍,跳動的音符、變幻莫測的旋律令觀眾沉醉其中。《哥德堡變奏曲》是德國作曲家、鍵盤演奏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晚期的一部羽管鍵琴作品。作為一首變奏曲,它被譽為「音樂史上規模最大、結構最恢宏也是最偉大的變奏曲」。
  • 郎朗登臺國家大劇院 演繹巴赫《哥德堡變奏曲》
    12月27日晚,國家大劇院上演了年末最為重磅的一場音樂會——郎朗用約95分鐘的時間,完整演繹了被稱為「音樂的珠穆朗瑪峰」的《哥德堡變奏曲》,別具一格的「朗味」巴洛克風格演繹,徵服了挑剔的北京觀眾。巴赫於創作巔峰期(1741年)寫下的《哥德堡變奏曲》,由寫給第二任妻子安娜·瑪格德琳娜的一首薩拉班德舞曲作為主題和引子,憑藉30個變奏被稱為史上最複雜的變奏曲。今年下半年演出逐漸恢復以來,郎朗已經在杭州、上海、西安等城市舉辦了《哥德堡變奏曲》獨奏會,在每場上座率限制在50%至75%的情況下,音樂會門票開票5分鐘內即售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