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黃一能,DTALK聯合創始人,文章不長,但案例是真實的,觀點是直接的。
最近兩個新聞令我會心一笑
2020年7月16日國家電影局網站發布《關於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
2020年7月23日距離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還有一周年。
已經記不得最近一次去電影院是什麼時候了。也著實已經忘記了今年本來是個奧運年。有意思的點在於:
電影院雖然開放了,但卻沒啥電影可看。
奧運會被延期到2021年,但仍然叫東京2020,然後又開始倒計時了……
於是乎就很想找部體育類電影在家解解饞,突然想起一部老電影《Money Ball》,建議沒看過的可以看看。推薦理由:布拉德·皮特,Based on a true story,困境逆襲,數據驅動……這些關鍵詞我覺得夠了。
電影主要講述了2002年,奧克蘭運動家的總經理Billy Beane採用統計和數據分析的方法帶領這支崩潰邊緣的球隊,取得大聯盟創紀錄的20連勝,躋身當年聯賽成績最好隊伍之列的故事,雖然最後沒有奪冠。
回想當年看的時候,只是被這個逆襲的過程打動,現在仔細品味,發現整個過程也許會和很多企業的數據化決策轉型道路不謀而合。
那個年代,棒球的球員選擇主要靠球探,大部分都是經驗豐富的退役球員,教練等所謂的專業從業人員擔任,他們號稱一眼就能看出一個球員的潛力。但主角突然頓悟出,他們和賭博沒兩樣。在偶然的機會下,他認識了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彼得。兩人開創了可以算是近代體育依靠數據分析的新篇章。
劇照:Peter向Billy解釋數據統計的方法
我百度了下,他們當時使用的數據分析方法叫賽伯計量學——一項通過記錄棒球比賽的各項統計數據,對比賽和球員進行分析、評價和預測的學科(數學+任意一個行業都能成為一門新學科,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吧)。
通過分析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擁有更高上壘率的隊伍更有可能得分,從而更有可能取得勝利。就好像1997年的Netflix發現用戶續費率才是公司能夠活下去的最重要指標一樣,放到現在這個上壘率就是當時棒球這個運動的北極星指標(Netflix的案例可以參考《細品Netflix的數據驅動方法論》)。
主角就用這個規則買入球員,對他們的身高、體重、速度、體型則毫無要求,這完全區別於傳統的方式,最終以很少的錢組建了一支老弱病殘的團隊。沒人看好他們,但結果是他們創造了20連勝的歷史。這不僅使棒球領域進入了數據分析的新紀元,對整個職業體育世界都有著重大影響。幾乎所有的體育項目都開始摒棄依靠「直覺」的決策經營模式,開始了數據決策的新世界。
電影雖然放大了一些人和事,但在體育項目中數據分析決策取代「直覺」決策這個實踐,確實貨真價實。並且展現出了非凡的成功。
2020年首次線下大課,我們正式與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的數據漫遊者產品組合作,一起聯合開辦這次運營及增長核心課程,主要就是講授如何掌握裂變增長方法、戰略性渠道及產品運營體系的搭建,利用社交流量和科學量化效果的思想,結合用戶畫像、標籤體系和AB測試探索企業的業務增長和優化路徑。
掃碼了解我們2020年9月5-6日的「科學的流量運營及增長課」詳細大綱。
關注公眾號dtalks後回復「資料包「,按社群要求即可獲取全套增長學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