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的後代在黑龍江種田,至今保留祖先的傳統

2020-11-19 騰訊網

在我們還未讀書學習歷史的時候,許多孩子對歷史的理解來自於電視劇,比如《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還珠格格》等。這些精彩有趣的電視劇,不僅在當時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許多樂趣,還讓我們增長了見識,等到後來認真深入地了解了歷史之後,那些看過的電視劇情又與歷史貼合了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

例如在電視中,我們看到了到康熙時代的盛世境況,也了解到和珅是個貪得無厭的大官,在講述清朝歷史故事的電視劇中,我們還經常聽到「格格阿哥」這樣的稱呼,自然也聽過「八旗子弟」這樣的詞語,知道他們是清朝時候的勳貴子弟。如今新中國已經成立了,不知道這些曾經的八旗子弟們,如今又流落何處呢?

八旗子弟,階級象徵

八旗其實是清朝的軍隊組織和戶口制度,從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八種顏色的旗幟,分別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這八旗,其中愛新覺羅氏家族就是屬於正黃旗的,八旗子弟,也就是八旗旗人的後代。清朝時期的許多貴族人士,都屬於這八旗後代。

八旗子弟中,有許多是能徵善戰,文武雙全,保家衛國的有為之士,也有許多好逸惡勞,吃喝玩樂,享受家族庇護的紈絝子弟,例如清朝文學家曹雪芹,是正白旗子弟,而著名作家老舍是正紅旗人,他們的成就其實與家族並無甚關係。

一開始,八旗人大多都是滿族人士,隨著清兵入關後,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後來八旗制度逐漸從一種民族象徵,轉變成為一種階級象徵。

當時的八旗人,掌管著國家的軍隊力量和政治力量,八旗子弟,意味著家族地位高,社會資源豐富,後代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隨著時代的進步,這樣不平等的人為劃分階層的制度必然不會長久,甚至很快就顯現弊端。隨著人口繁衍越多,許多旗人家族的後代就靠著世代庇蔭領取了微博的月錢,自己也並沒有什麼生存的能力,整日無所事事。

一方面對這些八旗子弟來說,自己的人生就這樣荒廢了,一方面對國家來說,用大量的錢養著這些閒人,又沒有創造什麼價值,這對政府財政來說是極大的負擔,甚至還容易導致貪汙腐敗的現象。

遷居拉林,另謀出路

解決八旗子弟人員冗雜,不事生產的問題迫在眉睫了。乾隆九年時,清政府考慮決定將3000戶旗人遷移至拉林,讓他們在當地生活以緩解財政壓力。

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也是因為那一帶土地肥沃,卻人員稀少,又是滿族人生根發芽的地方,清政府這一舉措,也是寄望這些八旗子弟能讓當地重整旗鼓恢復活力。

這3000戶八旗子弟就這樣在拉林定居了。按照八旗的編制,每旗又分別由三個旗屯,分別是頭屯、二屯和三屯,在拉林,總共由24個旗屯,被稱為「京旗24屯」。

拉林其實就在如今的黑龍江,他們就以這樣的方式給地方命名,這24屯還沿用至今,當時八旗子弟從京城帶來的許多珍貴文物,也都保存完好存放至今。

和珅是康熙時代的大貪官,在新帝嘉慶登基後,他被抄家了。抄家時搜羅出來的財物,甚至超過了清政府十幾年的財政收入。自他被抄家後,他的家族自然是一落千丈,在八旗子弟中過著邊緣人的生活。

乾隆時期遷往拉林的3000戶旗人中,其中就有和珅的後代。一朝輝煌煊赫,結局卻是流放在寒苦之地,遠離繁華的圈子,實在讓人唏噓感嘆。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想,八旗制度其實已經是一個不再有優勢的制度,長久下去比如會遭來更多的禍害,像這樣遷居他地,另謀出來,未嘗不是更好的選擇。

踏實生活,安穩幸福

這3000戶八旗子弟在遷去拉林之後,又過著怎麼樣的生活,是否心中仍有憤慨?其實,他們早已接受現實,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和生活環境,並且過著安穩和平的生活,只是仍然保留了一些先祖的傳統和過去的文化習俗。

每年大年三十,拉林的八旗後代都會按照約定俗成的方式一同祭祖,他們稱之為「拜老影「。」老影「也就是祖宗的畫像,因為滿族以西為尊,必須得放在西邊的牆上。

年年歲歲 ,拉林人都沿襲著這樣的習慣,如今他們大多都是從事農業生存,已經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也只有在過年拜祭的時候,想起自己祖先的過去,尋求祖先保佑當年風調雨順,豐收滿滿。

北京的豆汁人盡皆知,屬於眾人接受程度不一的風俗食品,而在拉林,當地人表示,其實這裡的豆汁比北京的還好喝。

地處黑龍江這樣的寶地,種植的糧食品質優良,這裡的豆汁是加入了黃豆、小米進行改良的,自然風味非同一般

在拉林的八旗子弟除了保留之前的生活習慣,在品行上也繼承了滿清貴族的優秀品質。如今很多人都不會說滿語了,或許日常的生活習慣、語言都跟漢人無異,然而骨子裡的特質並不會改變,他們大多豪爽、樸實,熱情好客,真誠待人。

八旗子弟遷往拉林的這一段歷史自然是被記錄在冊的,一直到2000年,一本叫《拉林阿勒楚喀京旗原案》的檔案被發現,這個地方的故事又再一次引起關注,大家討論起了262年前這個遷徙的故事。

如今一切都已成過去,如今這個社會再也有沒有什麼皇權階級,大家都是普通通通的老百姓,過著安定平和的日子,除了偶爾翻出自己的族譜故事,或者是閒聊中探聽得知過往的輝煌與落魄,而這也不失為一件樂事。

畢竟回顧歷史,我們也能從中收穫良好,單靠家族庇佑,很難保持自己的生活一直優渥,關鍵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不忘本和擁抱新的變化並不是互相排斥的。

相關焦點

  •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後代在黑龍江種地,至今仍然保留祖先傳統
    清朝入關以後,大部分的八旗子弟都被帶到了京都(如今的北京),那麼在清朝走向滅亡以後,那些與皇室密切相關的八旗子弟現今又在何處呢?和珅的後代在黑龍江種地,並且他們至今仍保留著祖先的傳統。據史料記載,清朝統治穩定以後,清政府給予了其族人十分優厚的待遇。大部分隨皇太極來京的滿族八旗子弟都會分配房屋和田地。
  • 清朝八旗子弟的真實生活,驍勇善戰到驕奢淫逸,後人依然保留傳統
    反觀封建時期,歷朝歷代的皇親國戚都過著這樣的生活,尤其是清朝,八旗子弟都是吃著朝廷的俸祿。雖然這樣的生活是比較好,但是容易讓人廢掉,慢慢喪失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從而淪落成一個驕奢淫逸之徒。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八旗子弟都是滿洲人,其實並不是,在最早的滿洲軍隊中,已經有蒙古人和漢人了。
  • 【天命】貪官和珅後人住黑龍江 生活艱辛仍不忘祖先
    事實上雖然和珅直系一家已經絕後,不過其旁系的和氏血脈其實仍然流傳,其後人目前仍然在世,於黑龍江五常市的拉林滿族鎮雙橋子村居住,仍然保留姓和名叫和英琦,目前以靠種地務農為主,過著非常簡易的生活,與一般人的想法大不同。
  • 八旗子弟今何在?
    「八旗子弟」,多指八旗旗人的後人。滿淸的八旗,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是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其中正黃,鑲黃,正白為上三旗,當年由努爾哈赤親自統帥。八旗軍曾經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一支軍隊八旗人的後代稱八旗子弟八旗子弟憑血統關係,憑祖宗福蔭過著驕奢閒逸的生活,官二代終至於爛得不成樣子。滿
  • 八旗後人今何在?和珅後人在下地種田,乾隆後人留髮辮召百官祭祖
    一夜之間,昔日的王公貴族、八旗子弟變成平民百姓,失去了所有的特權,轉眼間100多年過去,那些八旗子弟的後人而今在何處?從事什麼行業呢?何為八旗八旗,顧名思義,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其中我們最熟悉的愛新覺羅氏,就屬於八旗裡的「正黃旗」,是最尊貴的存在,而下面的正白旗、正紅旗,地位則依次遞減。
  • 和珅被賜死後,其子孫已成農民,後代:「斯人已逝,歷史如煙」
    其實和珅很多後人後來都被貶為了平民,並且隱姓埋名了20多年,開始在黑龍江地區安家立業。清朝是封建社會中最後一個朝代,在八國聯軍入侵後,加劇了清朝的滅亡,清朝正式滅亡後,很多鑲黃旗等貴族血統都紛紛改換了姓氏,只取鈕鈷祿氏中的某一個字作為姓氏,而在鈕鈷祿氏族當中,有一群人將自己的姓氏改為了和字,這群人也就是正兒八經的和珅的後代。
  • 清朝滅亡,滿人改漢姓,這幾位明星都是八旗子弟的後裔
    清朝滅亡,滿人改漢姓,這幾位明星都是八旗子弟的後裔八旗子弟改漢姓並非清朝衰亡後才開始。據史料記載,在唐朝靺鞨/渤海時期、金朝中後期,都曾出現過「改漢姓潮」。1912年2月,溥儀宣告退位,「改漢姓」再次興起,民國初期尤為盛行。
  • 清朝八旗制度居然這麼勢力!旗主身份真高貴,和珅也得行跪禮!
    八旗子弟在清朝八旗是最有勢力的,特別是旗主身份就更高貴了,只要是旗民中的一員,都得對旗主行禮。和珅和珅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他出身自滿洲正紅旗,作為皇帝的寵臣,也是皇帝的兒女親家,他還是大學士,以他當時所擔任的職務來看
  • 別對「八旗子弟」這個名稱持有偏見了,在大清朝那是正規軍呢
    清代近三百年的歷史,一百多萬平方公裡的疆域,全是由八旗子弟保衛的。如果沒有八旗子弟,大清王朝能夠存在嗎?何為八旗子弟?清代八旗制度是軍政合一、兵民一體的組織,是清王朝立國、維護國家政權之本。清代八旗包括滿洲八旗、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其在旗者統稱為「八旗子弟」。清代的滿族都在旗,都是八旗子弟。那些在旗的漢軍旗人、蒙古旗人,也是八旗子弟。所以,籠統地說「八旗子弟」如何如何,還要注意到這一點,否則打擊面就會太大。1583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其勢力不斷擴大。
  • 清朝八旗旗主有多威風?和珅見了他也得跪下磕頭
    古裝歷史喜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有這樣一個饒有意思的情節:權臣和珅是滿洲正紅旗人。一天,和珅在蘭州遇到正紅旗旗主金大菸袋。金大菸袋對和珅說:「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討飯,和珅看到我也要跪下磕頭。」和珅聽了,表情很是尷尬,但也只能磕頭說是。
  • 電視劇中常說的八旗子弟究竟是什麼?為何會讓紈絝引以為豪
    清宮劇中,人們總會看到有些紈絝非常得意地向別人亮出他們的身份並炫耀:我是八旗子弟! 那麼,八旗子弟究竟是什麼,為何會讓紈絝引以為豪呢?
  • 晚晴不可一世的八旗子弟究竟有多麼腐朽?
    一大群荷槍實彈的八旗官兵,團團圍住樸壽的轎子,在福州街頭搜索前進。突然,一聲槍響!樸壽嚇得七魂出竅,摸摸身上沒事後大喊「救命」;護衛旗兵不是臥倒在地,就是跑到街邊躲避。這場鬧劇的起因只是一個護衛士兵,精神過於緊張,手槍不小心走了火。一聲槍響,把官兵們紙老虎的本質暴露無餘。不知道,能徵善戰的八旗祖先們看到子孫這個熊樣,做何感想?
  • 八旗旗主權力有多大?理論上金大菸袋,還真能牛逼哄哄使喚和珅!
    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有這樣一個橋段,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軍機大臣和珅,面對早已丟掉鐵帽子王爵的滿洲正紅旗旗主金大菸袋,只能高呼主子乖乖下跪,後來竟然還被金大爺關進了牢房!雖然當時金不知和珅真實身份,但事後和珅向乾隆告狀,乾隆還是讓和珅向金大爺道歉,和珅這回是打落牙齒往肚子裡咽。並且金在乾隆面前都不需下跪,還滿口「老子」。
  • 八旗旗主權力有多大?理論上金大菸袋,還真能牛逼哄哄使喚和珅
    雖然當時金不知和珅真實身份,但事後和珅向乾隆告狀,乾隆還是讓和珅向金大爺道歉,和珅這回是打落牙齒往肚子裡咽。
  • 八旗的歷史,見證了大清帝國的由盛而衰
    那麼,這個縱貫整個清代的滿洲八旗,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八旗設立八旗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601年,當時的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族的戰爭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這便是八旗制度最初的雛形,到了公元1615年,八旗制度再次得到發展,由原本的四旗基礎上又增設了鑲黃,鑲紅,鑲白,鑲藍四旗,從而正式形成了「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
  • 清朝的八旗子弟不僅可以分到房,還能減免刑罰,這是為何?
    一六四四年,清王朝建立,每一代皇帝都不虧待八旗子弟,還供養他們。有人說,許多八旗子弟濫用職權,招致不少憤慨,首先不說地位高的八旗子弟,只說一個普通的八旗子弟,他到底享有什麼特權?先來看看他們的「不動產」,清朝剛入關時,就出現了「馬圈地」現象,王公貴族子弟騎著馬在規定時間內跑,能跑多遠就能跑到哪裡去。
  • 和珅家族的崛起之路,雖然不是富貴之家,在清朝也算中產階級
    提到和珅,我們再熟悉不過。和珅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滿族子弟,成長為權傾天下的軍機大臣,一步步走來順風順水。今天我們就來看和珅家族的崛起之路。我們知道和珅是滿人,和珅的真實名字其實是鈕祜祿·善保。不過尼雅哈納之後也沒有太大的作為,他的後代幾世子孫也都靠世襲他的官職過日子。直到和珅的老爹常保這一脈,家族才迎來了轉機。 常保有一個堂叔阿哈頓色在跟著康熙討伐準噶爾的時候,不幸英勇陣亡,所以常保就被賜為一等雲騎尉,要說這個常保也比他的先輩們強上那麼一些,到乾隆時,還混上了福建都統。他的這個職位,死後都有和珅承襲。
  • 《鐵齒銅牙紀曉嵐》中,金大菸袋到底有何來頭,能讓和珅下跪?
    能讓堂堂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乾隆皇帝心腹,和珅和大人甘心吃癟,這個金大菸袋來頭可不小。據我分析,「金大菸袋」應該是清朝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清初四大貝勒之首」代善的直系後人,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隔代親屬、愛新覺羅的家族的正統血脈,正兒八經的宗室子弟,若是論資排輩,連乾隆皇帝都要給他三分薄面,和珅自然只配當奴才。為何說金大菸袋是「代善」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