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裡,一說「八旗子弟」,都會把這個詞和「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掛靠在一起,其實,這是一種很大的偏見。清代近三百年的歷史,一百多萬平方公裡的疆域,全是由八旗子弟保衛的。如果沒有八旗子弟,大清王朝能夠存在嗎?何為八旗子弟?清代八旗制度是軍政合一、兵民一體的組織,是清王朝立國、維護國家政權之本。清代八旗包括滿洲八旗、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其在旗者統稱為「八旗子弟」。清代的滿族都在旗,都是八旗子弟。那些在旗的漢軍旗人、蒙古旗人,也是八旗子弟。所以,籠統地說「八旗子弟」如何如何,還要注意到這一點,否則打擊面就會太大。
1583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其勢力不斷擴大。大約在1601年建立了四旗,即黃、白、紅、藍。並於1615年增加為八旗,即在原來的四旗上鑲邊而成。至此,滿洲八旗遂成定製,形成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八旗制度貫穿整個清代,所有的滿族人都被編入八旗,可謂全民皆兵。「旗人」每年國家要給「錢糧」,戰時要為國家效力。1616年,努爾哈赤在今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建立了「大金」,史稱「後金」政權。1621年,後金定都遼陽。1625年,後金定都瀋陽。1635年,皇太極建立了蒙古八旗。1642年,皇太極又建立了漢軍八旗。至此,清代八旗制度基本完善。
八旗的編制分為三級,即牛錄、甲喇、固山。牛錄是最基層的組織,滿語的意思是「箭」。這是女真人的習俗,過去女真人打獵每10個人為一組,其打頭的稱「牛錄額真」。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初,就採用了這種傳統的方式,將牛錄作為一個最基層的組織。按照定製,每一個牛錄的兵力為300人,其首領稱「牛錄額真」,漢譯為「佐領」;每五個牛錄為一甲喇,其首領稱「甲喇額真」,漢譯為「參領」;每五個甲喇為一固山,其首領稱「固山額真」,漢譯為「都統」。按照這種編制,我們就可以大致算出八旗兵的人數。一個牛錄有300人,五個牛錄1500人(一甲喇),五個固山7500人。也就是說,一個旗的兵力是7500人,那麼八個旗就是6萬人整。最初的滿洲八旗兵丁,也就只有6萬人左右。如果再加上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也就有18萬左右的兵力。
在清朝,被編入旗的統稱為「旗人」,也就是「八旗子弟」。這些旗人是清王朝的基本軍事力量,他們主要負責保衛大清王朝。事實上,清代的八旗子弟,在反對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統一,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清代初年,清王朝為了鞏固自己在全國的統治,四處出擊,八方平亂。剷除三藩,平定準噶爾之亂,降緬甸、安南、廓爾喀等等,大小戰爭連年不斷。康熙皇帝曾三次親徵準噶爾,乾隆皇帝則有「十全武功」。儘管,清王朝出於封建統治需要,有些戰爭具有民族壓迫的性質,但大多數戰爭是正義的戰爭,尤其是清代前期的一些戰爭。
比如,乾隆皇帝曾自詡「十全老人」,並寫有《十全武功記》一文,「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噶降,合為十」。其中,平定準噶爾,受降廓爾噶,降緬甸、安南等役,都是無可非議的正義之戰。應該說,乾隆皇帝在維護祖國統一,保衛邊疆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