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跟人一樣,也有記憶
在老上虞人的記憶裡
一定都有一條狹長的街巷
深藏著一段溫情歲月
穿梭在上虞大大小小的巷裡
總有一些老店
勾起記憶中熟悉的味道
在唇齒間蔓延開來
老縣城裡的老味道
上虞一帶的傳統茶食,
分為酥皮類、糖皮類、混酥類數十種款式,
在豐惠,
眾多老字號南貨店,
多做此類糕點,代代相傳。
豐惠有著極其悠遠的歷史,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是上虞的縣城,老街旁邊那座叫做九獅橋的老橋,「是元朝的時候建的,到現在還是很完整。」蔣元平說起老豐惠,滔滔不絕……此時店鋪外那條長長的老街上,空無一人。
讓時間往回倒溯,在民國時期,哪怕是抗戰時期,作為上虞的老縣城,豐惠一直是一個極其熱鬧的地方。「什麼南來北往的客商很多,各行各業都有幾家老字號。」蔣元平的爺爺,就經營著一家南貨老字號,叫明興泰。
「這家店一直以來挺有名的,不光是豐惠,整個上虞都知道,連餘姚都知道。」而作為當時南貨店招徠客人的主要手段,明興泰的糕點製作手藝也是遠近聞名的。如今,南貨店早已不復存在,而糕點製作卻在蔣家一直傳承了下來。
響應號召下的坎坷人生
蔣元平曾經當過8年的知青,用他的說法是「響應號召」,當時大環境就是如此。「家裡4個小孩,老大去支邊,老二才有工作分配。沒辦法,我是老大。」就這樣,17歲的蔣元平北上吉林,一待就是8年,箇中滋味,一言難盡。
回來後他頂替母親進了糧管所,待了幾年,結果又是「響應號召」,成了第一批下崗人員。用他自己的話說,「受到的坎坷太多了。」
蔣元平在糧管所上班的時候,父親已經退休了,閒來無事的父親「重操舊業」,每日裡都會做上一小批糕點,「母親拿到集市上,弄個攤位,賣一賣。」
生意還不錯,父親就讓蔣元平跟著學,「你學一樣東西,以後說不定還能用得上。」後來下崗之後,蔣元平還真就是憑藉了當年學的那些手藝,「一點一點做起來,到現在也還可以。」
守著歲月,守住老味道
「做糕點這個東西,我父親說這是良心活。」蔣家幾代人都有這樣的執念,「你以為你不吃人家吃跟你沒關係,你要想一想,人家吃是跟你吃是一樣的,要當成是自己吃的東西。」
除此之外,就是過硬的技術,「做出好的東西,人家才會認可你。」 那時候的蔣元平,一心撲在店裡,「首先得管住肚子吃飽飯」,關於老字號的傳承,離他似乎還有點遠。
慢慢地,顧客多了起來。不光是鎮上的,還有城區的,餘姚、慈谿的也來,甚至上海、杭州的也有。來買的都是老顧客,「吃慣了,對他就要這口。他吃來吃去,他說還是你更好吃。」
說這話時,蔣元平稍稍有一點笑容,其它時間,他基本是一臉淡然,沒什麼表情。他的話也不多,只是靜靜地守在老街上,守在老店裡,固執的對抗著時間,守著一種叫做「傳統」的味道。
(圖文:GUYU穀雨)
古法製作的夾塘「大糕」
▲夾塘大糕成品
夾塘大糕是上虞美食的典型代表,也是季節性食品,每年農曆二月初一開始,至五月初五日端午節結束,前後歷時百天左右。歲月在流逝,夾塘大糕的製作方式卻沒有變。篩粉、雕空、加餡、蓋粉、加印、切糕、上蒸、加青箬等過程都相當講究,來不得半點疏忽。
郭志根自幼便跟父親習得了這門手藝,是夾塘大糕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多年來,郭志根一直執著地遵循著祖父和父親傳授給他的古法手工工序,將這門技藝展現得淋漓盡致。他的大糕選用本地產粳米、糯米為原料,用烏豇豆、芝麻、赤砂糖、過冬豬板油作為餡料,控制潮溼度,蒸煮適時,紅色印花字號蓋面,中嵌一粒核桃肉或葡萄乾。大糕紅白顏色分明、喜慶吉祥,其上印有「福祿壽喜」「四季發財」等字樣,吃起來柔軟可口、香甜油潤。
郭志根註冊的「新德源」點心店,由於手藝過硬,質量保證,叫響了「百年老店,傳統手藝」的口號,成為遠近聞名的品牌,也是上虞地方美食標誌性的一個重要構成,更是深受遊客喜愛的饋贈佳品。
崧廈臭豆腐
崧廈永錫弄的臭豆腐最為有名,稱「祖師爺」臭豆腐。註冊「祖師爺」商標,也是有來歷的。沈天明有一位徒弟,秘技學成之後,在紹興魯迅故居開張,打出「崧廈臭豆腐」的招牌,一炸成名,生意火爆。 沈天明說:「我才是祖師爺!」於是註冊了商標,並把商標頭像印在紙盒上,讓人皆知這才是正宗。
沈天明家在崧廈下橋頭,如今已子承父業。解放前,沈天明的母親就在下橋頭炸臭豆腐。到了沈天明手裡,他對豆腐製作、莧菜作滷、浸泡時間等工藝都作了探索,多年的心血,終於炸出了崧廈第一品牌的臭豆腐,而且聞名全國。
說到這裡,你也許已經有了口舌生津的感覺吧?沒錯,在古老的永錫弄口排起長隊,親眼見證,親口品嘗這一色香味具全、柔嫩可口的美食。 聞著微臭帶香的味道,在垂涎欲滴中等待。終於輪到自己,迫不及待地伸出手來,用竹籤挑起剛出鍋的臭豆腐,不亦樂乎地趁熱吃起來。一連吃了好幾塊,嘗感到意猶未盡,打包帶幾盒回去,與親戚朋友分享這一份崧廈美味。
藏在弄堂裡的「蔣家弄烤鴨」
沈德記烤鴨,就是老百官口中的「蔣家弄烤鴨」,這是他們心裡認準的一個老字號烤鴨店,花上個把小時耐心排隊等待,也是常有的事。多少成長在百官的80後、90後吃著沈德記的烤鴨從少年長成了青年,在離家的上虞人心中,「蔣家弄烤鴨」更是家鄉的味道。
拆遷前的蔣家弄94號,沈德記烤鴨店原址
沈德記烤鴨店始於1986年,至今已有三十餘年歷史,原店址為蔣家弄94號。「我開店的時候名字就叫沈德記,顧客們喜歡吃,一傳十十傳百,大概是為了方便尋找,最後變成了大夥口中的蔣家弄烤鴨。」沈德記創始人沈仁德告訴記者,自己烤制的鴨子,屬於廣式做法,師承自己的父親。
沈仁德的父親年輕時是上海老飯店——天香樓的一名大廚,烤鴨技藝頗為嫻熟,深得食客喜愛,他自小耳濡目染,對於烤鴨有了天然的親近。於是,沈仁德在當時老百官的鬧市區解放街一帶,蔣家弄裡尋找了一間小店面,支起了爐子,開啟沈德記烤鴨店三十餘年的上虞歷程。
搬遷至百官農貿市場附近後,顧客排隊購買(資料圖)
「烤鴨雖是源自於上海,開店後我按照本地人的口味幾經改良,最後形成了大夥念念不忘的這個味道。」 沈仁德介紹。記憶深處的是食物的味道,是味蕾的記憶。雖然沈德記烤鴨店三異地址,他也早已將沈德記烤鴨店傳給了女婿宣立勇,但獨特的味道一直保留到了現在,就是這個味道,讓老顧客們一直尋找著他,跟隨著他,直至今日。
說起烤鴨店幾十年如一日顧客盈門,整齊排隊的經營秘訣,宣立勇覺得就是堅守初心,維持匠人本色。食物具有獨特的風味,最重要的就是選材。沈德記烤鴨店有固定的養殖場提供生鴨,每天半夜進行宰殺,早上五點左右送到店裡,充分保證每日食材新鮮。鴨子經過仔細清洗,懸掛晾乾後,宣立勇往鴨肚子裡灌入適量的特製滷水和一把香蔥,最後用夾子封口。處理完後,鴨子才進入爐子進行烤制。
「三分做,七分烤」,最考驗烤鴨品質的是炙烤環節。沈德記三十餘年來,一直堅持使用木炭文火慢烤,火苗歡騰的爐子裡,懸掛著十餘只肥碩的鴨子,經過兩個多小時等待,一爐香氣四溢的烤鴨才算完成。慢慢地烘烤,不時地檢查一下鴨子烤制情況,四月的光景,宣立勇已是滿頭大汗,他接手店鋪十餘年來,一直嚴格採用古老工藝製作烤鴨。「這也算是門手藝活,我當年跟著老丈人學了整整兩年,才算出師,只有拿捏好木炭的溫度,才能烤的恰到好處。」宣立勇介紹說。
小店內,主人靜下心來文火慢烤,小店門外,顧客安靜的排隊,耐心等待。隨著城市變遷,老百官的弄堂已經逐漸消失,宣立勇夫婦的烤鴨店卻一直在為數不多的小弄堂裡堅守著,形成一道獨特景致。
謝塘五香乾
在上虞的傳統美食中,謝塘的五香乾一直是尋常百姓下酒。小小的五香豆腐乾,看似貌不驚人,卻含有16道工序,以及70年的製作歷史。
而對於這項手藝的傳承,謝塘王堯火一直堅持延續傳統的手工做法,他加工出的小小豆乾,在當地的大街小巷,甚至在大酒店的餐桌上也隨處可見。現在,藉助網際網路的東風,這道舌尖上的美味已開始走出上虞,賣到全國各地。
據了解,謝塘五香豆腐乾的製作,在解放時期比較出名的就有張恆號水作店、鄭明堂源昌香乾店、謝武潮水作店、張長生水作店等。後來,張長生水作店因創製出了聞名遐邇的謝塘五香乾,最為受百姓歡迎著名而流傳至今,有著色澤棕紅、口味醇厚、有嚼勁兒、鹹中帶甜等特點。
道墟蒸羊肉
道墟蒸羊肉,歷史悠久,可追溯至乾隆年間。蒸羊肉製作技藝在道墟有多個傳承,其中阮氏一族至今已傳承200多年,歷經6代。
用柴木文火蒸5個小時左右,蒸過的羊肉色澤剔透,吃起來肉質鮮嫩,清香可口,蘸點醬油便風味十足。愛吃的上虞人,還會滿上一杯紹興女兒紅。
到了道墟,要找最傳統味道的蒸羊肉,那就得去找阮德夫。他家是祖傳的手藝,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五代了。道墟、紹興誰家辦紅白事,家裡來客人,必須要有蒸羊肉,道墟人喝點小酒也愛來幾片,因此他的回頭客很多。
來源:上虞區文化館、GUYU穀雨、崧城微觀、上虞日報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編輯:海燕
責編:阿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