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面餅子就小河魚
文/吉廣勳
國慶節放假,本想出去走走,可一想到擁擠,正猶豫著,弟弟打來電話,讓我回家扒苞米。國慶節這段日子,沒有雨,不太熱,正適合扒苞米。於是,回家。
坐在熱炕頭上正舒服著呢,弟喊我吃飯。鍋裡的香氣飄進屋裡——玉米面大餅子。我咽了咽口水,心裡尋思,要是有小河魚就好了。玉米面大餅子就小魚,美味,我就好這一口。這些年,我的願望是好好吃上幾頓玉米面大餅子。當大餅子端上來後,弟歉意地說,哥,沒有小河魚,只有大餅子。這也不錯,玉米面餅子白菜湯,我同樣喜歡。
邊吃邊聊,話題自然是熬小魚,貼玉米面大餅子。這美食,不是某一家獨有的,也沒有地域限制。那時在農村,誰家都會做,口味也差不多,要說不同,或許在用料上。玉米面餅子就小河魚,主副食一鍋端上來,農村人之所以喜愛它,口味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它節省時間。
做玉米面餅子就小河魚,要是有現成的玉米面和小河魚,那就簡單了。玉米面,需新玉米,曬乾後,在上碾子之前,用清水稍泡一下,玉米皮與玉米肉分離,用碾子碾成小米粒大小,過篩子,去掉皮。回家後不能立刻貼大餅子,做也可,沒有經過發酵的麵粉,做出的大餅子不喧騰,吃在嘴裡,如同嚼蠟。
玉米餅子最好的做法:先發麵。玉米面下碾子,我老家叫乾麵子,意為貼大餅子專用。把乾麵子用溫水和,多放些水,和到乾麵子沒有沙沙的幹響聲即可。把和好後的麵團放在鍋裡或炕頭上,蓋上棉墊,保證發酵的溫度。一天或一宿後,打開面盆,有酸味兒撲鼻,用手按一下麵團,手印會慢慢恢復,這代表麵團發好了,可以貼大餅子了。
有了發好的麵團還不夠,缺少小河魚,大餅子就小河魚,這道美味就有了缺憾。
小河魚是六股河源頭的魚,種類繁多:白漂、花鰱、刺魚、泥鰍、鯽魚……都小手指粗細,最好的食材當屬白漂和花鰱,其它次之。魚是開河的魚,最好。開河的魚有魚籽,最香。那時的河水較深,在捉魚之前先用一個一人多高的大囤下一個大亮子,十幾個人一起,把河水引入另一條河道,那些魚,任你捉。其實,冬天更好,魚聚堆,砸一冰窟窿,只管盡情地捉,況且,冬天的魚,肚內乾淨。
魚拿回家後,不能立即食用。魚的肚裡有泥沙,有苔蘚,桶裡放兩把食鹽,半小時魚就把肚內的髒東西吐了出來,洗乾淨,備用。
發好的麵團,放入少許火鹼,揉勻,魚也準備停當,還等什麼,燒火,魚下鍋,貼餅子!豆腐切一寸見方小塊,先於魚1-2分鐘放入調好料的湯中,湯不要開,再下魚。魚是活的,一下鍋,就鑽到豆腐裡去了,慢燉,慢熬,這叫小河魚鑽豆腐,更是一道美味。魚好了,再貼大餅子,需文火,火大了,玉米餅子後面的一層嘎渣就會焦了,既不美觀,又影響食慾。
三十分鐘後,一股魚香、豆腐香、餅子香同時撲鼻而來,聞著這香,就令你咽口水,保你食慾大增。炕頭上,碗筷早已上桌虛位以待,蔥姜蒜備齊,還等什麼,鏟餅子,盛小魚,開飯!
玉米餅子,喧騰、噴香,兩面金黃,特別是餅子的嘎渣,輕輕揭下來,抹大醬,卷上蔥白,賞心悅目裡,嘎嘣一聲,咬下一截,嚼嚼,香,再咬下一截,嚼嚼,比第一口更香。
小河魚的香,也不輸於玉米餅子的香。咬一口豆腐,就咬下半截小河魚,吧嗒一下嘴,有豆腐的滑,再吧嗒一下嘴,有小河魚的膩,再一嚼,滑膩同時咽下。
小魚湯的味道同樣也不遜於魚的味道。文火熬製出的魚湯,很清,很滑,別於豆腦,喝進一口,舌尖馬上感到鮮,別於鯉魚、鰱魚、鯽魚的那種味道,那種鮮,舌尖沒有油膩感。一口餅子,一口湯,吧嗒一下嘴,口齒留香。
熬小魚,貼玉米面餅子。清香的河魚,金黃的餅子,美味的湯,一鍋做出來,再一鍋端上來,主食副食全了,那叫噴兒香,那叫可口兒!凡是在外頭吃飯,我就找這一口,不過,如願的時候少,那餅子的面沒發,魚也不是六股河的小魚。
食品營養,食品搭配什麼的我不懂,我只知道,玉米面大餅子就小魚兒,真是好口味,就像喝豆腦,來上一碗,風捲殘雲一番,落的就是那份兒口的福。面對清香可口的小河魚和金黃的大餅子,我不信你不咽口水,我不信勾不出你的饞蟲。
玉米面餅子就小河魚,再來一杯酒,這日子,除了神仙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