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芬奇是一位電影大師,他花了大半生的時間,一直在執導《七宗罪》、《搏擊俱樂部》、《十二宮》、《消失的愛人》、《戰慄空間》、《龍紋身的女孩》這類充滿懸疑、驚悚元素的電影,除了《社交網絡》。
按照媒體的報導,大衛·芬奇當初之所以選擇將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的故事搬上銀幕,只希望解答一個問題:為何在社交網絡中如魚得水的年輕人,在現實世界裡表現得如此迷茫。
顯然,大衛·芬奇帶著一個疑問,講了一個世界上最成功、最富有的網際網路領軍者的變革往事,在金牌編劇阿倫·索爾金的妙筆下,精妙的故事布局與顛覆性的人物塑造令人印象深刻,這也是為何《社交網絡》與大衛·芬奇的其他作品如此不同。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當初宣稱自己的所作所為,全都是為了維護全球範圍」網際網路自由「的扎克伯格,因臉書深陷劍橋分析事件之後,早已變成了當初他最痛恨的樣子。
扎克伯格喜憂參半的個人形象,更因美國政府對臉書最大的競爭對手TikTok(抖音海外版),使出了一系列極限壓制的手段,而變得黑白不明。
日前,字節跳動在國內的聲明中,直指臉書的「抄襲和抹黑」,直接捅破了窗戶紙,這不由得讓人聯想起《社交網絡》中,那個相繼失去了所有身邊人的世界級富翁。
或許大衛·芬奇根本想不到,他在一部2010年上映的影片中,對扎克伯格的一些大膽、具有顛覆性的描述,會在十年後專門被人們拿出來品頭論足,原來,一些所謂的戲劇性與誇大,終於噩夢成真。
或許是為了對應當代網際網路思維中的所謂「去中心化」,《社交網絡》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典型的「去中心化」傾向。
細心的觀眾或許會注意到,片中,對於扎克伯克的動機、邏輯甚至內心描寫幾乎為零,他不是整個故事的講述者,更像整部電影的背景板。
雖然扎克伯格是本片的絕對主角,但觀眾對於他的人物印象,大多是通過別人的所思所想、臺詞和舉動,間接描述出來的。
這也是全片看完之後,觀眾們對男主的好搭檔愛德華多·薩維林、攪局者肖恩·帕克,甚至溫克萊沃斯兄弟、前女友艾麗卡、實習女律師印象深刻,但對傑西·艾森伯格飾演的扎克伯格的性格特點越來越模糊。
阿倫·索爾金的精妙之處就在於,將焦點對在了幾乎所有配角的身上,而片中的主角扎克伯格到底是怎樣一個人,這個評價的機會還是交給觀眾吧。
不過,《社交網絡》依然用大量的篇幅,將扎克伯格的人物輪廓描繪了出來。
對於既沒有加入任何俱樂部、又沒有派對邀請的扎克伯格來說,沒有被關愛、被賞識對的滋味不好受,自卑心理讓他變得尤其自負,渴望成功讓他顯得冷酷無情。
和女友分手後,自尊心受到極大打擊的他徹底憤怒了,一面在博客上用惡毒的語言咒罵她,一面利用自己的計算機特長和黑客技術,盜取了校內女生的照片,並制一個供男生比拼的網站;
哪怕被學校抓個正著,依然表現得極其傲慢、拒不認錯,還嘲諷校方的計算機網絡漏洞百出。
為了臉書更進一步,他拋下好友薩維林,接受了能夠為臉書拉來投資人的肖恩·帕克,並給予這個才認識幾天的陌生人總裁之位;
當帕克因吸毒東窗事發、被警察帶走之後,他什麼都沒做,隨後想方設法與帕克切割,以便不會影響到臉書的聲譽。
這種為了成功不擇手段的冷酷態度令人厭惡,卻是扎克伯格無意識的第一反應。臉書是唯一的,所有人都是墊腳石,這或許才是備受爭議的他,能夠在網際網路領域殺出重圍的秘密所在。
《社交網絡》的主線故事是臉書的誕生,然而,大衛·芬奇和阿倫·索爾金卻很巧妙的選擇了通過兩場官司,將一系列關於友情和信譽相繼破產的尷尬場景穿插起來。
當覺得溫克萊沃斯兄弟的圈子交友想法不錯,扎克伯格第一時間想到了跟好兄弟薩維林把網站做出來。
在製作臉書網站的過程中,扎克伯格負責技術實現,薩維林提供資金支持,他們迅速推廣到母校哈佛在內的歐美大學校園,而不是首先考慮這麼做是否存在智慧財產權糾紛的問題。
在取得初步成功之後,扎克伯格想要更激進,薩維林則堅持傳統商人的思維,甚至勸扎克伯格見好就收、賣掉網站,並想要遊說趨於保守的華爾街資本為臉書投資。
當他發現薩維林與自己越來越不合拍,甚至用註銷銀行卡相威脅,憤怒的扎克伯克藉助肖恩·帕克削弱薩維林的地位,還特意親自打電話麻痺對方,然後以股權稀釋的藉口,只給這位昔日好兄弟,留下了帶有羞辱性質的0.03%股份。
至此,兩人正式撕破臉,薩維林放棄幻想,用法律手段維權。
哪怕他多少念舊情,在證據不利於自己的前提下,最終與薩維林達成和解,但臉書就是他的,也要由他自己說了算。
片中,溫克萊沃斯兄弟並不是主要人物,但他們與扎克伯格針鋒相對、各執一詞,不僅讓臉書的誕生增添了一絲神秘感,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片中的巴爾扎克的性格與態度。
就像片中的扎克伯格所說,生於衣食無憂、條件富足的精英家庭,溫克萊沃斯兄弟的人生中未嘗敗績,學習優秀、身強體壯的他們,早已習慣於成為任何場合的焦點。
這種自然而然的優越感,早已滲入他們的骨子裡,對於篤信紳士做派的他們來說,榮譽感與體面同樣重要,畢竟,跟別人比起來,他們永遠佔據著絕對優勢,為了一丁點的權力和利益撕破臉,不體面、太丟人。
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事做派,讓人聯想起了冷戰結束後實力如日中天的美國。
是溫克萊沃斯兄弟發現了扎克伯克的天資與潛力,力邀他製作一個覆蓋全哈佛、基於熟人圈子的社交網站哈佛連線,當聽說溫克萊沃斯兄弟是賽艇隊的,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然而,他們自認為無懈可擊的創意,被扎克伯克毫無保留的佔有,並用於製作臉書的最初版本。
一個令人奇怪的場景出現了,溫克萊沃斯兄弟發郵件、打電話給扎克伯格,想要當面談卻被他跑了,寧可動用關係到哈佛大學校長面前告狀,也沒想過跟扎克伯格對簿公堂。
事情一拖再拖,拖到了臉書成為歐美大學生圈子最受歡迎的網站、市值達到了上億美元,他們才決心動用法律手段。所謂的體面不再,只因為一場賽艇比賽中,他們輸得很慘。
錢只是一個方面,丟面子才是他們最難以承受的。無論付出多少和解費用,最後還是扎克伯格贏了。
即便影片最後,主創借實習女律師之口,對扎克伯克說出了「你不是個混蛋,你只是努力成為混蛋」的話,還特別在片尾加入扎克伯格試圖在臉書上加那位前女友的情節,試圖用擁有成百上千萬註冊用戶卻沒有一個真朋友的黑色幽默,含蓄的將這個人物變得更加模稜兩可、更具人情味。
但考慮到臉書和扎克伯克這些年的所作所為,不禁讓人們想起了那句話:我抽菸喝酒混夜店說髒話,但我依然是個好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