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清晨,從牛棚裡傳出幾聲「哞哞」的叫聲,古浪縣西靖鎮肉牛養殖基地的養牛工人李春披衣起床,準備飼料、食槽投放、清掃牛舍……忙碌的一天開始了。
下山之前,李春住在黃羊川鎮石城村,那時候年輕,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可是有啥用呢,老天不幫襯著下點雨,到年底還是鬧恓惶。
2018年,靠著移民搬遷好政策,他一家搬下了山,住上父輩們幾輩子不敢想的磚瓦房,走上了幾輩人從未走過的水泥路,當上了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產業工人。
「早些年,要供3個孩子上學,沒想過幸福是啥樣。」李春說,他現在要重新換個活法。
從一竅不通的「新手小白」,成長為肉牛養殖的「行家裡手」,還能在家門口上班,一年下來有4萬多元的收入,給足了李春生活的信心。他說,不會辜負這遲來的幸福,一定好好幹,讓日子再上個臺階。
「合作社就是好。」記者在採訪中,聽到最多的名詞就是合作社。
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古浪縣將黃花灘移民區16個村通過「黨支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每村整合100萬元村集體資金參與入股,建成了古浪縣西靖鎮肉牛養殖基地。該基地就是一種合作社模式,它為像李春一樣的移民群眾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個就業的平臺,更是發家致富的坦途。
「基地投資6260萬元,佔地300畝,建成了能繁母牛養殖大棚5座、育肥牛養殖大棚17座,可養殖肉牛5000頭。目前,牛存欄3000頭。」基地負責人王天元指著黑白相間的花斑牛、黑黝黝的母牛如數家珍:那是西蒙塔爾、那是平涼紅牛、那是安格斯牛……
「快年底了,牛肉需求量激增。這些肉牛已經被中天羊業、頂牛牛肉麵等牛肉加工企業預定了,春節前出欄,按照每頭牛賣2萬多元計算,這幾千頭牛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王天元算著細帳,想起了去年這個時候大夥分紅的場面。
2019年,基地為16個村發放128萬元分紅資金,每個村集體分紅8萬元。「當時大夥很高興,有的婦女不顧天冷抱著孩子就跑來了,有的領上錢直接去縣城給孩子買新衣服了,有的群眾買肉買酒當晚就過上了『年』……」王天元說,每個村用分紅資金的65%設置公益性崗位,幫助村民就業;用資金的15%設立村級文明獎,獎勵好公婆、好兒媳等文明鄉風的踐行者。基地利用這筆紅利,還給22個貧困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22戶貧困戶目前全部脫貧摘帽,過上了穩步增收致富的好日子。
養殖規模壯大了,產業發展也具備了一定基礎,但做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仍有較大距離:第一,沒有形成產業集聚效應;第二,產業沒有形成產品,產業附加值遠遠沒有挖掘開發。
如何將養牛業真正做成可持續發展的致富產業?面對群眾的期盼,西靖鎮黨委政府沒有遲滯腳步,而是認準目標不鬆勁,堅定信心做好牛文章,積極推廣牛羊舍飼標準化集中育肥技術,改良新品種,充分利用全縣大量的玉米秸稈等農副資源,建起青貯車間,提高肉牛精養水平,助力牛產業節本增效、提質增效。
「我們通過集體經濟的示範引領,帶領老百姓做大做強牛產業,要讓他們過上真正的『牛』日子。」西靖鎮鎮長李懷鈺信心十足地說。
【來源:武威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