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的故事2》:理性看待疫情,也要保持警覺

2020-11-18 澎湃新聞

《新藥的故事》書封。  本文由譯林出版社供圖

去年7月,譯林出版社出版了梁貴柏的《新藥的故事》。這本由鍾南山作序推薦的書籍,講述了一系列扣人心弦的醫學故事,再現人類對抗疾病的偉大戰役。讀者不僅能從中了解新藥研發背後的動人歷史,還能增強對醫療和病痛的基礎認識,樹立健康生活的日常理念。在新冠疫情依然嚴峻的當下,這也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5月,譯林出版社又出版了《新藥的故事2》。它在前作的基礎上,繼續講述新藥研發的故事。

《新藥的故事2》書封。

作者梁貴柏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20世紀80年代後期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留學,並獲博士學位。梁博士曾在默沙東新藥研究院工作多年,對西格列汀的研發做出過重要貢獻。他長期致力於中美醫藥界的交流與合作以及醫藥科普工作,常年開設科普專欄,向業內人士和普通讀者普及藥物知識。他多年的寫作積累最終呈現在《新藥的故事》《新藥的故事2》兩本書中。

11月15日下午,梁貴柏博士和該書策劃人——資深醫藥傳播專家張詠晴來到位於上海建投書局,與讀者一起解碼新藥的秘密,掌握常識,保持警覺,更理性地看待疾病與健康。

梁貴柏在建投書局與讀者交流。

新冠疫情的發生,是偶然也是必然

在活動中,張詠晴首先提出,在《新藥的故事》的後序中,梁貴柏說在全球化流動日益加快的情況下,要局部控制疫情爆發已經變得非常困難,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靠閉關自守而倖免。當時新冠疫情還沒有發生,差不多大概半年之後才來勢洶洶,因此很多讀者都認為梁貴柏是預言家。對此,梁貴柏表示,自己對於新冠疫情並沒有做出預言。他說:「在我看來,根據歷史上發生過的這類事件,以及我們的自然環境,我們跟細菌和病毒這些致病原的親密接觸,我覺得疫情早晚是要來的,只不過它以什麼方式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繼而,梁貴柏結合人類歷史,介紹了疫情出現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他認為疫情的發展有幾個必然條件要滿足,滿足之後它就會產生致病原,不管是細菌還是病毒,會在人群當中傳播開來。兩者儘管是不一樣的物種,但發生疫情的原理是一樣的。第一,它不能太致命,如果它很快就把它的被感染的宿主給殺死了的話,是沒有機會傳給下一個人的,而新冠病毒正好符合這種情況。也許在早期的時候,有一些新冠的變異種特別厲害,它自然就被淘汰掉了。第二,它要有一個好的傳播途徑,這個非常重要,它其中的某一個變異必須擁有一個相當便捷的傳播的渠道,這個也滿足了以後,傳播就發生了。第三,要有潛伏期。我們現在都知道新冠病毒的潛伏期可以長到14天。新的病毒在跟人類不斷接觸當中,通過不斷的變異,這幾個條件同時滿足的機率並不是很大,所以我們的疫情並不是每年都會發生的。但這幾個必要條件滿足了以後它就會發生。

在此,梁貴柏希望大家在讀完兩本書後,能夠在這些疫情面前能夠表現得從容一點,能夠更用我們的常識去理性地面對疫情,保持警覺。

而對於人們都關心的新冠疫苗,梁貴柏表示,新冠疫苗給製藥工業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挑戰,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研發出一個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疫苗或者藥物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他說:「也許大家認為疫苗來得還太慢,但是從我們製藥人的角度來看,實際上已經做得非常之快,這麼快就能夠進入臨床,依賴於我們現在生物技術的發展。大家要有耐心,記得戴口罩、洗手,不要去擁擠的地方,採取這些常識性的自我保護措施。」

活動現場。

在不久的將來,C型肝炎會成為歷史

張詠晴提到《新藥的故事》和《新藥的故事2》中出現的很多公共傳染病後,梁貴柏直言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C型肝炎的故事,也就是2020年得的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的發現。C肝病毒是30年前的發現,是醫藥學界的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30年前的時候,當時大家不知道這是一個完全的新病,既不是B肝,也不是A肝,最後會發展到肝功能的壞死,大大縮短被感染人的壽命。由於哈維·阿爾特、麥可·霍頓、查爾斯·賴斯這三名科學家的工作,C型肝炎被搞定了。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它作為一種病,應該會成為歷史。

說到肝炎,張詠晴指出,B肝是通過疫苗來預防,但它的藥物似乎沒有C肝那麼有效,C肝現在沒有疫苗,只有藥物,但是它的藥物基本上可以達到100%治癒。同樣是肝炎,為什麼C肝和B肝的差別會那麼大?

對此,梁貴柏解釋說,B肝儘管從表現形式來講跟C肝是一樣的,也是通過血液傳播的,儘管它不是一個急性的感染,但慢性的感染非常嚴重。因為母嬰傳播是B肝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阻斷母嬰傳播的話,要求新生兒在大概48至72小時之內注射B肝疫苗。不過現在中國的新生兒已經可以普遍接種上B肝疫苗,所以今天中國的年輕人裡B肝陽性的人數很少。

談及人類的健康事業,張詠晴問道:「在中國目前患糖尿病的人口差不多有1.1億,對我們的健康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您在書中講到了好幾種糖尿病藥物,那麼您對慢性病是怎麼看的?」

活動現場。

梁貴柏解答說:「慢性病,比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尿病,這都不是傳染病,就說沒有說從一個人傳到另外一個人的問題,但對我們人類的健康的影響實際上是遠遠要超過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影響,新冠疫情在短期內它會對我們心理產生非常明顯的作用。但長遠看來,慢性病對我們人類健康的影響要比這個要大得多,我對此感到非常憂慮,因為我本人是做糖尿病藥物研究的,糖尿病如今已經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活質量,對付這種病的話,從胰島素到口服的藥物,有一系列的藥物可以控制你的血糖,但是最基本的就是『管住嘴,邁開腿』,更學術一點講的話,就是維持健康生活。健康生活對於其他的一些慢性病,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都是有很大幫助,所以從預防的角度來講,健康生活就是你的第一道防線。」

《新藥的故事》和《新藥的故事2》作為兩本大眾科普書,深蘊人文關懷,詳細梳理了藥物發展的歷史,會幫助讀者理性看待疾病,多一點思考,少一分恐懼。據譯林出版社透露,梁貴柏的新作《雙藥記》也即將出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國泰君安:理性看待疫情衝擊
    國泰君安:理性看待疫情衝擊 關注中金在線:
  • 「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很無辜,應當理性看待,保持尊重
    非要這個女生給個明確的說法,最後女生說了,你是單親家庭長大的,我爸媽沒看上你,實在對不起,趁著咱倆都沒陷太深,及時止損吧!朋友當時聽了這個分手理由,腦袋裡就不斷出現8個字:單親家庭,及時止損!說實話,他在這段感情裡,付出不少,這種分手方式讓他著實難以接受,為此,還把自己悶在家裡半個多月。
  • 「薦讀」張婷婷:應理性看待海外「檢疫中國人」政策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不斷蔓延,世界上一些國家採取了限制中國人的籤證政策,還有一些國家對中國人也採取了相關檢疫措施,這確實給海外的中國人添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不過,這些措施需要我們理性看待。1「一分為二」看待海外「檢疫中國人」政策嚴格檢疫不等於種族歧視。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檢疫措施確實會讓中國人感受到不愉快。但是與SARS、伊波拉病毒等傳染性疾病相比,新冠病毒更加「狡猾」,傳染性更強,防控難度也更大。我們要一分為二看待與海外疫情相關的事件,將種族歧視和嚴格檢疫區分開來。
  • 雙盲試驗測試的新藥,針對的是病,它要找一個適用於所有患者的萬能藥
    在雙盲試驗中,所有參試的患者都抱著一絲希望,希望通過剛研發的新藥醫治自己疾病。因此,有誰願意被分往對照組?又有誰願意服用沒有治療意義的安慰劑?又有誰願意做試驗品的小白鼠?一旦患者知道了雙盲試驗的真相,又有哪位患者願意參加雙盲試驗?由曹彬教授牽線的瑞德西韋在中國的試驗,為什麼被迫停止呢?它為什麼不在他們本國而要到中國試驗呢?
  • 理性看待流浪狗問題
    但是要如何理性看待流浪狗問題呢?筆者認為學校保衛處採取這樣的對策一定有其目的,或許是基於流浪狗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比如傳染病、狗糞汙染環境、狂犬病和偶發的流浪狗傷人事件等社會問題日益嚴重。如果放手不管任由流浪犬在學校肆虐,確實會有不妥,影響人類健康和汙染環境。
  • 疫情之下如何理性留學
    全球疫情形勢不樂觀,國際局勢複雜,仍在國外繼續學業的中國留學生也面臨著健康風險、學習模式變化等挑戰……面對這些複雜交錯的因素,準備申請2021年出國讀書的中國學子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如何理性規劃留學?
  • 理性看待:陳皮或可防治新冠?已開展研究,但未有定論
    文中也提到從自然界獲取橙皮苷,主要是通過吃用橙皮,陳皮之類,用量要到達每天一到兩個新鮮橙子(連皮吃)。雖然這裡是說是新鮮橙子以獲取橙皮苷(橙皮素),但一般來說,在各類的柑橘屬水果皮中,柑橘皮所含的橙皮苷比橙皮更多[1] [2]。
  • 媒體人爆料臺灣2月死亡人數逾1.6萬 籲提高警覺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3月18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臺灣這幾日確診病例不斷上升,境外輸入病例創新高。臺灣資深媒體人唐湘龍提到臺灣疫情時,指出2月份死亡人數逾1.6萬人,但強調沒有任何揣測,並提醒大家提高警覺。當前,臺灣疫情病例多為境外移入。
  • 在「無人區」保持理性與樂觀
    疫情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影響嗎?有過焦慮的情緒嗎?答:總的來說變化不大,還跟之前差不多。(笑)我們辦公室也沒關,所以我還是每天都在公司。生活和工作都沒什麼變化。沒有疫情的時候,大部分時間我也是在自己的辦公室和書房閱讀。疫情對我的影響可能只是減少了一兩次旅行,僅此而已吧。
  • 校長思政第一課:弘揚科學精神,科學理性應對疫情挑戰(內附全文)
    要戰勝這一狡猾和兇險的新病毒,我們需要坦然面對,更需要勇氣、智慧和理性。疫情期間,各種謠言、偽科學和陰謀論盛行,如何辨別真偽、指導實踐,理性和邏輯思維是關鍵,要有能對紛繁複雜的疫情信息做出全面客觀判斷分析的思維能力。
  • 留學申請季:疫情之下如何理性留學
    全球疫情形勢不樂觀,國際局勢複雜,仍在國外繼續學業的中國留學生也面臨著健康風險、學習模式變化等挑戰……面對這些複雜交錯的因素,準備申請2021年出國讀書的中國學子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如何理性規劃留學?
  • 一定要克服人性貪婪,保持理性!
    今日說說我這兩天的一件事,人最難的就是保持在能力圈範圍內行事,我對於期貨一直都很敬畏,只做日內波段交易的,而且也只做一個品種,對於其他的品種從不關注,周五我看到其他品種的行情,突然萌生了操作其他品種的念頭。
  • 答案揭曉,一定要理性看待
    二、卵巢衰老卵巢是子宮的一部分,兩者相互依存共同工作,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殖系統,切除子宮之後,卵巢的供血也會受到影響,這樣的話會導致卵巢早衰,據調查顯示,切除子宮的女人會比未切除子宮的早衰2~3年!女性在切除子宮後,還能「夫妻生活」,一定要理性看待因為夫妻生活主要是和性激素的分泌有關係,和子宮沒有直接關係,所以說在切除子宮之後不會影響夫妻生活,有40%的患者在切除子宮之後,依舊可以經常進行同房。據調查顯示,僅有25%的人會受到影響,可能會造成頻率降低,所以說大家根本不需要去擔心這些。
  • 如何對理性保持理性
    先有生存,才具有真理與科學換句話說就是「人活著比什麼都強」借用巴菲特的話就是「要賺錢,你首先得活的長」這都是參與「風險共擔」的人總結出來的片語。而真正冒過險的人,比通過教科書學習模糊的偽理性主義的人更加理解什麼是理性理性表面上不像理性,正如科學不像我們看到的科學一樣。宗教為何要存在?宗教之所以要存在,是為了建立尾部風險管理體系,並將這個風險知識傳給下一代,宗教儀軌和教義幫助部落抵禦風險。儘管大自然存在尾部風險,但是人類還是生存下來了。我們今日的存活,絕非隨機的結果。
  • 網絡直播,須理性看待
    隨著WIFI的普及,移動數據的流量包的優惠,不得不說網絡給了人們許多便利,讓我們從中汲取許多信息,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也在增多,對待網絡,我們應該合理使用,理性對待。在更新數據日益飛快的時代,網絡直播無疑是當代網際網路最流行的產物,因而也開始衍生了一些主播主持等的職業。
  • 《美末2》演員受死亡騷擾 頑皮狗呼籲玩家保持理性
    《最後生還者2》總監Neil Druckmann此前曾表示,有演員遭到了網絡暴力和死亡威脅,艾比的配音演員Laura Bailey就是其中之一。
  • 張新成被指角色同質化,多部劇大同小異,粉絲:理性看待角色
    對於演員來說在娛樂圈如果想要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他的角色就一定要出眾有特點,否則很難讓觀眾記得。資源對於演員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有超高演技和顏值,資源跟不上也不會大火,但在影視圈卻有很多有著豐富的資源,只是飾演的角色看過去都是千篇一律,同質化嚴重。
  • 電影:理性看待《八佰》,莫要跟風做黑粉。
    希望大家也能帶些理性的思維去看待藝術,不要偏激,更不要被一些人帶了節奏。(侵刪)————————————————————————我是聶師傅下一期,我將為大家帶來《如何成為一名演員並接到自己的第一部戲》
  • 理性對待疫情 迎接春暖花開——海口一中心靈驛站與你「宅」一起
    疫情本身屬於應激性事件,然而應激過度可能會出現恐慌進而導致應對措施過猛的問題。覺察此刻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情緒是什麼,不管產生什麼情緒,不要採取否認、迴避退縮、以及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克制和壓抑,要學會接納這些情緒。正向思維,積極調整
  • 上海市消保委:選購染髮劑要仔細查看包裝標籤 理性看待商品宣傳
    染髮劑屬於特殊用途化妝品,購買時除了要查看包裝上是否有製造者名稱、地址等常規信息外,還應查看有無標註特殊用途化妝品衛生批准文號,即「國妝特字」。易敏人群還需特別留意包裝上的成分標籤,避免買入含致敏物質的染髮劑。  理性看待商品宣傳。近年來,「植物」染髮劑進入人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