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bethlyn
零幾年的東北,形成過一個特別的現象,現在說起來還有點滑稽。
當時,人們只要在飯館看到一個"腦袋大、脖子粗"的人,都會悄悄結了他的帳,臨了還要說一句:
"彪哥,帳結了,您吃好。"
那年,趙本山的《馬大帥》在央視熱播,而"遼北第一狠人"範偉,紅遍了大江南北。
說起範偉,總會與趙本山扯上關係,不是被大忽悠騙來騙去的範廚師,就是馬大帥的弟弟範德彪。
毫無疑問,範偉一直是趙本山作品中的最大亮點,是名副其實的"黃金副手"。
但與達叔之於星爺不同的是,趙本山和範偉都有作主將的能力,當王的背後還是王,就註定了一方要去尋找更廣闊的天地。
範偉大紅在趙本山的小品裡,飾演的每個人物都極具"傻、憨、蠢"的特點。
靠這樣的形象為人熟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都被貼上了"小品演員"的標籤。
提起範偉,觀眾也總會說:"噢,是那個傻傻的小品演員,趙本山的綠葉"。
但實際上,範偉並不只拘泥於小品,也不只會作陪襯,他基本上能駕馭所有的喜劇形式,是個名副其實的喜劇全能手。
早在和趙本山合作前,範偉就在行業內小有名氣了,不過他從事的是相聲行業,並為此經過系統、專業的進修。
16歲拜師陳連仲,21歲考入瀋陽曲藝團。
今天的相聲行業還在絞盡腦汁的"潮流元素與傳統藝術結合"的問題,範偉早在三十幾年前就開始研究,並有所作為了。
比如他在83年創作的相聲《一個廠長的日記》,就是從藝術根基上進行創新,以新穎的日記體裁,賦予傳統藝術新的光彩。
還有之後的《無事生非》、《自食其果》等原創相聲,反響都很熱烈,範偉也藉此成為了"東北三省戲劇小品大賽明星獎"的常客。
在那個時期,他是公認的"相聲之光",是未來的"準相聲大師"。
而就當他在相聲行業嶄露頭角的時候,一雙眼睛悄悄盯上了他。這雙眼睛的主人,就是當時的"流量巨星"趙本山。
他看到了範偉的才華,於是開始接觸,最後二人決定合作。
所以才有了後邊紅遍大江南北的《牛大叔提幹》、《賣拐》、《賣車》等經典作品。
範偉一下跳進了更廣為人知的圈子,和趙本山成為了當時小品屆最大的賣點。
用現在的潮話說就是,觀眾就愛看他們,看別的咳嗽。
但如果在趙範二人中再決雌雄的話,觀眾還是更喜歡趙本山的。
他們覺得範偉不過是借趙本山之力崛起的"黃金副手",可能沒有趙本山,就沒有範偉的出頭之日。
而出現這種看法的原因無非就是:範偉火得太快了,快到掩蓋了他的努力和才華。
實際上,倘若二人沒有合作,假以時日,範偉也定能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喜劇大師。
畢竟他既有天分又能深入研究,這樣的藝人到哪裡都會發光。
02 小人物的大修為
在趙範二人合作近10年的時間裡,範偉甘願做一個配角,甚至要求自己做好配角。
他從來都是扮演不太靈光的非正面角色,功能也比較單一,言談、舉止都只有一個目的——烘託主角。
但範偉是有才華的,他總能把一些小人物演活,甚至刻畫的比主人公還深入人心。
比如在電視劇《馬大帥》中,主角明明是馬大帥,範偉卻硬生生演成了範德彪的個人秀。
最後觀眾對"遼北第一狠人"的喜愛程度,完全超過了主角,以及電視劇本身。
這樣的銀幕表現力,註定了他不能做一輩子陪襯,同樣也加劇了趙範的分手。
最終二人以模糊其詞的公開理由分道揚鑣,趙本山開始捧徒弟,而範偉專攻影視圈,開始了從"大人物"到"小人物"的修行之路。
其實單看範偉的演技和才華的話,他的轉型一定是快速且成功的,但現實往往不盡人意。
他轉型後的幾部電影都反響平平,甚至讓人分不清好壞。
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也很明顯,一是觀眾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小品演員",所以看法也比較寬鬆有愛。
就好像本山傳媒和德雲社都拍過很多電影,但觀眾會以一個寬鬆的喜劇態度去審視它們,只要能博得一笑,就不會再思考演技、敘事、鏡頭等方面的藝術了。
二呢,則是國內電影市場的不景氣。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這段時間,大陸電影只走出了第五代導演的幾部作品,而且專屬性太強,除了張藝謀、陳凱歌等人,其他導演的作品基本上很難出頭。
所以範偉雖不遺餘力地去表現,卻沒能取得多大成績。
他當年主演的電影《看車人的七月》,在今天看來可圈可點,可仍是一閃而過,淪為了小眾的文藝片。
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下,範偉決定"做回亮點",這才有了《手機》中的"磚頭哥",和《天下無賊》中的"劫匪"。
他以滑稽搞笑的形象重回銀幕,讓觀眾眼前一亮,並接受了他"電影演員"的身份。
而之後他更再接再厲,雖然都是小人物,但一直作為亮點出現。
比如《建國大業》中的郭本財,就是作為史詩片中一個詼諧點。
當範偉飾演的郭本財,接過毛主席給他的香菸時,情形就像《劉老根》裡接過劉老根的香菸一樣,引來觀眾一片笑聲。
還有《道士下山》中的崔道寧,是以一種戲份與形象的反差給觀眾帶來看點。
謝了頂的範偉,和性感妖嬈的林志玲拍親密戲,觀眾既好奇又興奮。
就這樣,範偉在電影這條路上,越走越穩,越走越遠。
03 走出角色束縛,修成正果
很難想像從小品中走來的大人物,能在影視圈裡,低調地飾演一些小人物,甚至成為了"專業戶"。
像範偉這樣能放下姿態,穩紮穩打的演員,估計演藝圈裡已經所剩不多了,所以能達到範偉這樣成績的演員也不多。
雖然近年來他為人熟知的角色都比較功能化、邊緣化,但實際上早在2006年,範偉就憑藉自己的演技走向了國際,並獲得了第30屆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特別表演獎。
範偉在《芳香之旅》中飾演的老崔,應該是與他以往的銀幕形象反差最大的角色。
在戲中,老崔是一個受過主席接見過的勞模,承擔公交車司機的職責。
在命運的捉弄下,他與犯過錯誤的年輕售票員春紛結了婚,開始了一段"忘年"的婚姻。
但老崔是個性無能,知道自己不能給春紛幸福,所以他決定,既然不能在生活中做一個男人,那就在精神上做一個完整的男人。
他無微不至地關愛春紛,甚至給春紛機會去見她的舊情人,可他卻意外成了植物人。
範偉把老崔平凡、善良、樸實的人格,刻畫得淋漓盡致,整個過程毫無喜感,而是滿滿的感動。
特別是變成植物人以後的戲份,範偉拿捏得十分準確,可以說他靠這個角色獲獎,真的是實至名歸。
在這以後,他成了各大電影獎的常客。
憑藉《耳朵大有福》中的王抗美,他獲得了第9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男主角獎;
憑藉《即日啟程》中的老崔,他獲得了第16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男演員獎……
最值得一提的是,範偉在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中,把一個油滑世故的農場主任,刻畫得活靈活現,極大地貼切了老舍先生的原著。
而他也憑藉這一角色,獲得了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成功封帝。
幾十年的付出,終於修成正果。
其實我本以為,範偉成功塑造的角色有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小眾電影,推廣度比較小,可能觀眾對他的刻板印象還停留在小品演員,或者《天下無賊》中口吃的劫匪。
直到前段時間看了《我和我的家鄉》,我才發現,其實範偉早就走出了角色的束縛,成為了真正的表演藝術家。
範偉在《我和我的家鄉中》的第三單元,飾演得了老年痴呆的老範,記憶停留於當年做鄉村教師時,為孩子們上的"最後一課"中。
這個設定,其實也是一定意義上的"傻子形象"。
但與範偉以往塑造的角色不同的是,這次他不僅要有病情發作時的嘟嘟囔囔,眼神慌亂,還要有回歸課堂後自我意識上的堅定溫柔,活脫脫兩個相反的人格。
而範偉對角色的塑造方式,也讓人大開眼界,稱得上是"頂級表演"。
特別是電影中的一個鏡頭,老範在黑板上板書"我和我的家鄉",把"家"和"鄉"寫倒,這時他的手顫顫巍巍,眼神空洞仿佛回到過去。
這一幕張力十足,表現出了"老範"的戲劇深度和情感深度,同時帶給觀眾無限的傷懷。
電影上映後,觀眾除了讚揚電影弘揚的主旋律精神,更是對範偉的頂級表演讚不絕口。
很明顯範偉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打破了觀眾對其的刻板印象,縱觀他在公眾視線的這幾十年,得出的最大結論就是:
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
一個演員到底在追求什麼,單看他為人熟知的方式即可。
就拿範偉來說,幾十年來,在綜藝、採訪上看到他的次數屈指可數,他更多的是在幕後。
即便是在小品屆最紅火的幾年,範偉也是毫無功利心地發展,不要熱度,安心表演。
從未對外界的質疑做出回應,而是在潛移默化中消解觀眾對他的刻板印象,從小人物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巔峰。
有這樣的演員,應該是演藝圈一大幸事。
而在知命之年,能與當初的老夥計握手言和,做回"藥匣子",再塑一段佳話,這是範偉的高度,同時也是觀眾的情懷。
當年那個在小品之王背後的小品之王,終於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在屬於自己的領域,開花結果,封帝封神。
但小品之王也好,影帝也罷,永遠只是範偉的一個名號。
他還是曾經那個不遺餘力貢獻最好表演的"範廚師",沒有一絲絲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