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金剛川》於10月23日火熱上映,上映前預售就超過2000萬,上映首日票房破億。不過自上映首日後關於《金剛川》的爭議卻接踵而至,截止目前,上映九天,總票房將近6.3億,豆瓣評分更是跌到6.5分!
挺有意思的是《金剛川》是由管虎、郭帆、路陽三位聯合執導的,該片投資4億人民幣,影片匯集了吳京、張譯、鄧超三位抗票房大拿,又作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獻禮片,可謂拉滿了觀眾的期待值。
但是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金剛川》並沒有滿足大部分觀眾的期待,投資方也很難靠這部電影賺到錢了。《金剛川》豆瓣評分6.5不是沒有道理的,確實有很多不足之處,當然也不是一無是處。
有很多網友看後評價道,《金剛川》就像一部半成品,趕工痕跡太明顯,對於同一個場景多視角運用,大量使用重複鏡頭,實在看不過癮。
的確,三個月對於一部小成本電影來說是足夠了。可是,對於一部投資4億人民幣的戰爭大片來說,實在是趕鴨子上架。
但是反過來一想,時間緊迫的條件下能夠完成如此戰爭大場面的調度,三個導演間還要協調配合好,我相信要是能夠多幾個月的時間來拍攝再好好打磨一番,效果肯定是更上一個檔次。
這部電影的製作就像完成一篇命題作文,而且還是三個人合作寫,每人完成一部分,由於銜接不夠恰到好處,導致全片節奏混亂,並且因為多次嵌套造成了冗長乏味的劇情節構。
郭帆拍出《流浪地球》,路陽拍出《繡春刀》,管虎拍出《八佰》,雖然在《金剛川》的拍攝製作上管虎有著豐富的經驗,然而郭帆和路陽兩人由於拍攝戰爭片的相關經驗不足,因此參與拍攝《金剛川》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又由於時間緊湊,三人的發揮空間實在有限。
電影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953年7月,那是抗美援朝戰爭最後一次大規模戰役——金城戰役,進入攻堅的重要時刻。然而總導演、編劇管虎反而把觀眾視線拉到了這場戰役的後方陣地金剛川。
當時後勤運輸線要保證物資供給,而金剛川則是運送至前線的必經之地。它位於金城前線附近,最寬處達60米,水流湍急,不藉助橋梁根本無法通行。
美軍也知道切斷敵方運輸補給的重要性,便派戰機轟炸,護橋的戰士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和條件下,完成橋梁搭建、並隨時修補,以保證運往前方戰場的物資和人員順利渡河。
對於志願軍而言,這是一座「生命橋」。而在美軍眼裡,這座橋是我方的命脈,炸毀它就能使金城戰役勝利的天平向美軍傾斜。於是,架橋、護橋、過橋,成為了這個故事的重點。
電影《金剛川》預告片中有一句旁白「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初看預告片時,我在想這是怎樣的一座橋,相信很多人也想過。
抗美援朝,是一個宏大且極端複雜的歷史命題。圍繞金剛川上的一座簡易木橋,卻切入到了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殘酷的犧牲。而電影《金剛川》的英文名——The Sacrifice(犧牲),很好地概括了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承受了怎樣的苦痛。
的確,《金剛川》是一部主旋律電影,讓我們看到了一群最可愛的人是如何在美帝國主義的轟炸下奏響一曲慷慨悲壯的英雄詩歌。
值得稱讚的是《金剛川》沒有把視角聚焦於帶有個人英雄主義的「奇襲」,而是著重表現了各兵種的配合和各自的犧牲,每個環節的犧牲都是有價值的,都是殘酷戰爭下的不幸。尤其是電影中高炮班自己點起火來主動吸引敵人飛機注意力,不讓飛機去炸橋。
這種精神就像抗美援朝中湧現的黃繼光、邱少雲等無數烈士,還有電影《英雄兒女》中的那句「向我開炮」一樣。
戰爭是殘酷的,可炮火下迸射出來的人性光輝是動人的。
劉浩班長在獎章與生死之間的抉擇,獎章的看似榮光和背後的友情故事。
一個衝一個慫,一個因為抽菸被降級的上級和一個唯唯諾諾視炮火如命的下級「守財奴」——守著他僅有的幾十枚炮彈,能夠在彼此沒有一次順暢溝通的情況下,卻明白彼此的心思:戰功,不在乎,犧牲,交給我。
尤其是張譯說願意用十發炮彈換班長的那一刻,瞬間溼了我的眼眶。
由於時代的變遷,我們是很難感受到當年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那種豪邁,我們也只能去博物館更好的感受和了解70年前的崢嶸歲月。
預告片裡還有一句旁白「俺能聞見那股焦糊味,俺們這些人,真的沒有一個怕死的」。無法否認的是,正是中國軍人跨越時代、永不磨滅的精神風骨,造就了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勇敢向前的氣魄與膽量,激勵著一代代人一路前行。
可隨著國家越來越繁榮昌盛,卻還有人崇洋媚外,一心想加入別國,這也就算了。更有甚者,還發表不當言論,扭曲歷史,侮辱祖國。實在令人寒心!
諸如許可馨、季子越的人就應該看看《金剛川》,感受一下先輩們流血犧牲是何等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