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朔州市崇福寺曾經有座千佛石塔,為現存最早有紀年的樓閣式佛塔,今天講講這座曹天度九層千佛石塔的故事:
佛教誕生於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公元一世紀的東漢時期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中國文化融合佛教裡,形成佛教中國化。在北朝時發展很鼎盛,上至達官顯貴,下至普通百姓,人人信仰,家家供奉佛像,形成求福求運民間化。
根據塔基座上題記,北魏天安元年【466年】宮內小臣曹天度在父親和兒子相繼離世後悲痛不已,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想建造一座石塔,以祭奠父親穎寧和兒子玄明。於是遍尋能工巧匠,找來修建雲岡石窟的工匠,石塔採用與雲岡石窟同樣的細砂巖材質。經歷3年於皇興二年【468年】寶塔建成,其風華絕代的氣質便驚豔世人,將中國重樓建築與古印度窣堵波完美地結合起來,樹立了塔中國化。
塔為方形九級實心樓閣式佛石塔,通高202.6釐米。石塔造型優美,雕工精細。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平面呈方形磚砌須彌座,為後人珍藏石塔臨時砌築,長約一點四米,高約九十釐米。方形塔石座高24.5釐米,寬63釐米。正面浮雕兩尊供養比丘,男像身著袍冠,女像穿著長裙,奉獻摩尼寶珠置於蓮花盤中,兩側蓬花吼獅。左右面浮雕男女供養人各10人像,背面陰刻126字題記和兩側各1供養人像。
塔身高135.5釐米,塔身底邊長 42釐米,仿漢闕式木結構建造,屋頂、排瓦、鬥拱、椽望等一應俱全,各層塔四隅上部微翹出塔簷,寬度層層遞減,使塔的輪廓微微內收,挺拔俊秀。一層每面各有佛龕,一面跏趺坐佛,旁一立佛像;一面跏趺並坐兩佛像;餘兩面跏趺坐佛像,旁立兩佛像。佛龕外小坐佛圍抱,轉角處為三層小塔,每層兩坐佛。餘層每面刻小坐佛,轉角方形倚柱浮雕小坐佛,全塔共有佛像1354尊。
塔剎高49.5釐米,最大直徑12.3釐米,重10.45公斤。剎座為束腰重環圓柱,覆缽仰缽海浪彌山。剎身呈方形,每側各有一個佛龕,內浮雕跏趺並坐兩佛像,轉角須彌山柱,上為雕出筒板瓦、瓦當簷。簷上四角均刻以山花蕉葉,四面山花蕉葉中各雕有一尊雙手合十小佛像,中為覆缽託九重相輪,寶珠剎頂。整個塔剎就是原始的王阿育王塔形,雕工精細完美。
遼金時期安放於崇福寺,經歷千年到了1937年,9月28日日軍攻佔朔州,文物瑰寶也成為侵略者掠奪的對象,曹天度千佛塔就是被掠奪文物之一。1939年,日本侵略者派兵包圍了朔州崇福寺,把石塔拆卸裝箱之際,一位名叫丁克成的愛國義士冒死把塔剎藏起來,於1953年獻於崇福寺,保存至今。而基座和塔身則給侵略者偷運到日本,陳列在東京帝室博物館中。1945年抗戰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中國開始向日本追繳失去的文物。在聯合國的監督下,1950年3月至1951年4月,日本將一些公開搶掠的文物先後分6批歸還中國,共計105箱1457件文物被運送到臺灣。九層千佛石塔就在第二批文物中,1956年存放於中國臺北歷史博物館。
這座中國現存最早的樓閣式石塔,身首兩分,此國寶塔身和塔剎終究會有重歸一體的那一天,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在期待早日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