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能力如此強勁,為何不能一鼓作氣的挽救明朝衰頹的局勢?

2021-01-18 騰訊網

"雁門尚書受專徵,登壇盼顧三軍驚。身長八尺左右射,坐上咄叱風雲生"。孫傳庭是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他的一生波瀾壯闊,在史書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早年間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官,他看不慣那些閹黨興風作浪,更輕視自稱九千歲的魏忠賢。

窮則獨善其身,他選擇離開那個渾濁而又無可救藥的官僚體制,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憤懣。是金子總會發光,崇禎皇帝登基清算了閹黨,請求孫傳庭能夠繼續為朝廷效命。而戰無不勝的孫傳庭,為什麼不能力挽狂瀾於既倒,拯救大明王朝?

(一)、威名遠播震九州,為君赴死歲月稠

小冰河期加奇葩皇帝加東林黨加後金崛起,等於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百姓們顆粒無收,又飽受戰亂之苦,而朝廷卻始終拿不出一粒糧來賑災。

"懷宗崇禎元年,延安大飢,王大梁、高迎祥、王嘉胤等率眾掠富家粟,有司捕之急,遂揭竿為盜"。僅僅陝西一處,就興起了近百支起義隊伍。彼時的明朝,可以說是內憂外患,自身難保。

1. 了卻君王天下事,留得生前身後名

"秦之士大夫譁於朝,乃推邊才用傳庭,以九年三月受代。傳庭蒞秦,嚴徵發期會,一從軍興法"。孫傳庭是文官,他不善於率軍作戰。但是國家危亡,責任感促使著他主動請纓,先為朱家,解決掉叛亂這個心頭大患。

事實證明,他是一個文武全才。到了榆林,開始整備新軍。他制定了嚴格的軍規軍紀,打造出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軍隊。當時的闖王是高迎祥,在與明軍作戰中節節勝利,讓他衝昏了頭腦。在高迎祥眼中,孫傳庭與那些酒囊飯袋無異。

高迎祥盤算的是先打下漢中,如此便能控制川西一線。可"庭設方略,親擊迎祥於盩厔之黑水峪,擒之,及其偽領。而賊黨自是乃共推李自成為闖王矣"。那個在大西北威風凜凜的闖王高迎祥,慘死在孫傳庭的刀下。各路起義軍,無不為之震動。

經此一役,孫傳庭的名號算是徹底的打響了。在"堵截正面,固守商洛"的政策下,蠍子李等起義軍首領,盡數被殺。

2. 功高震主不得信,死於悲壯寂寥中

高迎祥去世後,李自成接任其闖王職務。而孫傳庭還是按部就班的對其展開清繳。這些農民軍有個策略,就是打不過,就投降。等到時機成熟的是時候,再度反叛。孫傳庭知道他們這一套,從來都不接受任何的主動請降。

彼時李自成被打的只剩下了十幾個殘兵敗將,主動請求投降。而孫傳庭迫於同僚的壓力,也一直沒有展開進攻。因此,李自成得以逃入商洛山中。而一向與孫傳庭意見不合的楊嗣昌,不斷的上書參他,找各種各樣的理由。

那個被很多人吹噓死於社稷的崇禎皇帝,絲毫沒有辨明忠奸的能力。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在各種奇葩的由頭下,孫傳庭被押進了暗無天日的大牢。李自成修養生息,他招兵買馬,再度席捲陝西,河南大地。而明朝的那些官員們,根本無力與之抗衡。

孫傳庭再次上了戰場,不過這次他沒有了得心應手的部隊,面對的敵人也比之前強大百倍。崇禎一昧的讓其攻擊,再攻擊,而其他將領紛紛撤退,只有他一人堅守。最後,死在了李自成的屠刀下。孫傳庭一死,再也無人可以遏制農民軍的步伐。

李自成於長安建國,隨後浩浩蕩蕩殺入北京。崇禎煤山自縊,死得其所。值得一提的是,崇禎皇帝到死都認為孫傳庭是逃跑了,就連諡號都是乾隆皇帝給的。而孫傳庭戰死的消息一出,他的妻子兒女全部投井自殺。這是何其的悲壯。

(二)、覆轍寧堪似往年,催軍還用松山箭

"我今不死非英雄,古來得失由誰算?"孫傳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忠君愛國。他和之前的于謙一樣,都是為了老朱家的江山著想,可最後都死在了自己人手上。

不由得說一句,明朝不值得,崇禎不值得。那麼,他的能力如此強勁,為何不能一鼓作氣的挽救明朝衰頹的局勢?

1. 既不是皇帝,又不得信賴

"傳庭死,而明亡矣"。自從他去世以後,明軍之中,李自成再無對手。他可以大搖大擺的烹福王,也可以大張旗鼓的進北京,只因一句話"哀莫大於心死"。孫傳庭一死,明朝的文官武將都對這個國家和那位高高在上的君王失去了信心。

假使孫傳庭不死,他也不可能扶大廈之將傾。如果此人是明朝的皇帝,那麼他肯定可以拯救大明;如果崇禎皇帝對其完全信任而又百分百的支持,那麼他或許可以救大明。但可惜的是,他在朱由檢眼中,不過是"夜壺"一般的角色。

用到的時候,就洗洗拿出來,用不到的時候,就怕他藏起來,從不願讓人看見。

彼時的明朝內亂外困,而崇禎一直想著恢復祖先的榮光,他開始著自己大刀闊斧的改革。可是此人能力一般,水平有限,還喜歡亂折騰,他缺少那種納諫如流的明君風採,多了幾分帝王頤指氣使的姿態。

如果是盛世,他可能是一位好皇帝。但他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而又把自己的位置擺的太高。誰也不信任,隨意聽信奸佞讒言,害死了多少的忠臣良將。他不明白水至清則無魚,什麼事情都喜歡查個水落石出,是他直接害死了孫傳庭。

2. 戰爭機器,什麼都不配擁有

孫傳庭不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嚴嵩,而崇禎也不是嘉靖皇帝朱厚熜。孫傳庭縱使有治國理政之良策,能開出醫國醫愚之良方,可手中沒有權力,一切都等於零。即使他是孔明在世,但崇禎不是劉備,那又能怎樣。

常言道,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很顯然,朱由檢根本就沒有當伯樂的那個心。其手下不乏能徵善戰之輩,可哪個又能真正得到其信賴。還不是前腳打完仗,後腳進大牢。當初關押孫傳庭,崇禎皇帝天真的以為,農民軍再也不足為懼。

可他不知道,孫傳庭是這些人的剋星。在崇禎眼裡,他的文武百官,都不配擁有思想。大家只能循規蹈矩的聽從自己命令,若有稍不從者,那便是不忠不義。

孫傳庭固然有本事,可崇禎沒有給他提供平臺,反而還到處的給他拆臺。

(三)、積弊成疾,明朝早已無可救藥

崇禎皇帝夙興夜寐,宵衣旰食,做的不過是些無用功。他與清朝的工作狂雍正,相差甚遠。朱由檢在非常時期,不能拿出非常舉措,還是因循守舊的拿出皇帝最大的那一套,還是沉浸在和臣子們的鬥爭當中,如此一來,國家不敗,那才奇怪。

1. 殘垣斷壁,無可救藥的朱家王朝

明朝自宣宗以後,哪裡還有幾個皇帝是踏踏實實的勤政務國者。百姓們生活在這些"奇葩"的治下,日子怎會好過。到了崇禎那裡,他雖然拿出了百分之二百的勁頭,發誓要重整河山,可他自己沒那麼大的本事,又不信任他人,自然難以扭轉乾坤。

孫傳庭能徵善戰,文武兼備,那是有目共睹的。假設,他當初一舉平定了李自成,但是明朝的體制沒有改變,吃不上飯的局面也仍然存在,李自成死了,還會有孫自成,王自成。何況,當時的張獻忠,在南方也有很大的勢力。

明朝,爛到了骨子裡,單憑孫傳庭一人,那是無力回天的。說破了天,崇禎也只能算是個守成的君主。他不改變,局勢就不會扭轉。又怎麼能夠去指望孫傳庭,這樣一個無權,無糧餉而又不得信賴之人。如果孫傳庭不死,那明朝滅亡也是早幾年,晚幾年的事。

2. 成功並非如此簡單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中國都是崇禎皇帝的私有財產。而孫傳庭,說白了,也就是個給朱家打工的。在這個集團中,朱由檢是董事長,他不做出改變,任憑手下之人本事再大,也無能為力。而且,打下來的江山是老朱家的江山,和其他人又能有多大的關係。

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孫傳庭一個人身上那根本不合適。崇禎不算是一個昏君,但他的能力的確不行。他就好比一個小學生,而面前的題目卻是研究生的試卷,自然應付不來。不過他逼死孫傳庭,猜忌他人的確是抹不去的汙點。

就像當年明英宗斬殺于謙,即使他後來推行仁政,可大家還是不會忘記于謙之死。內憂外患的根,在皇帝那裡。孫傳庭不是皇帝。他是一匹千裡馬,但崇禎卻不是真正的伯樂。

結語:

孫傳庭軍事指揮能力,自是一流,也擅長於治國理政。可他沒有那麼大的權力,能讓全國都聽從他的規劃。

如果吃不飽飯,百姓就會造反。他們平日裡繳納那麼多的稅負,而朝廷卻一點責任都沒有盡到。即使盡到了一點,還讓大家感恩戴德,這就是叛亂的根源。攘外先安內,自然是明智之舉,但崇禎把內看的太輕,把外看的太重。

相關焦點

  • 朱由檢一生勤政,為何還是沒能挽救明朝?個人能力太平庸
    皇帝自己的能力差一點沒關係,但你一定要會用人。但是朱由檢半路出家,打小就沒有得到過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而且他又不像嘉靖皇帝那樣有天賦,所以他不是太會用人。但是你朱由檢作為一國之君,不能就做這一件事兒啊。要知道當時國內還有一片爛攤子呢,什麼饑民災荒,農民起義,這些都是需要兵馬錢糧去解決的。可朱由檢依舊將重心放在遼東,當初洪承疇和在陝西把張獻忠、李自成的起義軍差不多都快消滅了。結果皇太極兵臨北京,孫承宗等人不得不回師勤王,這才有了後來東山再起的李闖王啊。
  • 萬曆四十七年那場科舉考試,出了一批猛人本可挽救明朝,他們是誰
    下一年,這位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就將在登基近半個世紀後駕崩。對明朝來說,萬曆四十七年也是個悲傷的年份,這一年二三月間發生的薩爾滸之戰,大明精銳在遼東敗給了努爾哈赤麾下的後金軍隊,而且敗得極慘,自英宗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還沒有吃到過這樣的大敗仗,此番折戟沉沙,震動可想而知。
  • 戰無不勝的孫傳庭,為什麼不能力挽狂瀾於既倒,拯救大明王朝?
    比如于謙,海瑞,戚繼光,張居正等等,明朝末年的時候也湧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比如夏完淳,比如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人公孫傳庭。《明史》對孫傳庭的評價還是很高的,有「傳庭死,而明亡矣」的說法,從這裡就給予了孫傳庭能力上的肯定。孫傳庭其人也確實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作戰的時候幾乎是戰無不勝的。那麼,就是這樣一個戰無不勝的孫傳庭,為什麼最終不能力挽狂瀾於既倒,拯救明王朝呢?
  • 孫太后是朱祁鎮母親,為何在關鍵時刻,卻不能阻止其犯錯
    不一定,就好比明朝英宗時期,太皇太后張氏,就明顯比皇太后孫氏話語權更重。明英宗朱祁鎮即位的時候,年僅9歲,在他沒有親政前,朝堂的大小事,基本都是張太皇太后做主。張太皇太后去世後,才輪到孫太后執掌朝政。 不過,孫太后在朝中的威嚴,就不如張太皇太后了。
  • 大明督師孫傳庭幾乎無一敗績,卻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
    以孫傳庭上任後的各類奏疏的說法,明朝之所以落到這般亂象,純粹是自己「作」。首先是崇禎寵臣楊嗣昌那所謂「十面張網」的「高明戰略」,在「海內之膏脂已竭澤欲盡」的情況下,根本就不現實,反而白白虛耗民力。荒唐的戰略戰術,更導致「兵不能為」。明軍孱弱的戰鬥力,更導致「迎擊既畏賊鋒,合圍又苦兵弱」。各種自挖坑。
  • 明朝末年的經濟狀況為何如此糟糕?原因不在國內,而在國外
    明朝末年的經濟為什麼搞不好?對於這個問題,多數人給出的答案想必應該是這樣的:明朝末年內憂外患,天災頻發,因此經濟每況愈下。可問題是,事情真的有那麼簡單嗎?當然不是,想要弄清楚明朝末年的經濟狀況為何如此糟糕,決不能只看國內之情況,而更重要的是要聯繫起當時的全球經濟來看!
  • 為什麼《明史》上說,孫傳庭一死,則明朝就註定亡了
    孫傳庭是明末時期的名將,史書記載:「傳庭儀表頎碩,沈毅多籌略。」萬曆四十七年,孫傳庭考中進士,出任永城知縣。天啟年間入京任職,為吏部驗封主事,後升至稽勳郎中。既然如此,為何《明史》上還會說,孫傳庭一死,則明朝就註定亡了?到了崇禎年間,農民起義活動猖獗,孫傳庭為了救國救民,便主動請纓出任陝西巡撫,負責剿滅農民軍。當時農民起義軍的第一代首領闖王高迎祥,率領軍隊從湖廣來到陝西,打算從漢中進攻西安。孫傳庭主動請纓後,打算組建一支軍隊,到潼關鎮守,就上報朝廷請求撥軍餉。
  • 孫奕秋連產品闡述都說不好,為何還能轉正?
    孫奕秋在吳恪之的點撥之下,明白了自己不能再繼續被郝帥牽著鼻子走了。被孫奕秋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因為太過看中這次考試的結果,郝帥在面對公司高層演講的時候喪失了他最引以為傲的表達能力。郝帥看到這一幕仿佛看到了那個曾經被父親罵為廢物的自己,在距離還有三分鐘的時候上前力挽狂瀾,徹底挽救了局勢。
  • 傳庭死,而明亡矣 這部電影馮遠徵與戴立忍演繹亂世淵源
    緩慢的節奏和較暗的影片色調無不給人明朝大廈將傾的壓抑感,渲染到位。人物上講,從主角到龍套的選擇都十分到位,馮遠徵和戴立忍演技精湛,人物刻畫成熟。馮遠徵飾演的遊醫從其對亂兵乃至將軍的態度和對其老師的態度截然不同,可見其人物性格的飽滿和劇本的縝密。小到近乎龍套的人物裡,看管糧倉的官吏為糊弄孫傳庭而在糧袋裡裝滿沙子,但在孫傳庭來之前有一段戲是陪著女兒玩耍。
  • 明朝宮廷疑案:宣宗孫皇后「盜子奪後」,明英宗的生母是誰?
    電視劇《大明風華》講述了宣宗孫皇后的一生,其實在歷史上,還真有一件疑案與孫皇后有關,這就是明英宗的生母問題。明英宗朱祁鎮作為明朝皇帝,他的生母本來不應該成為問題,然而卻因宣宗孫皇后,產生了「盜子奪後」的歷史傳聞,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孫氏歷史名人(四)——明朝孫皇后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時間小皇帝年僅十一二歲,應不具備決斷此大政的能力。而當時在世的明仁宗皇后太皇太后張氏,是曾連續決定過永樂、洪熙、宣德三朝皇帝殉葬事宜的當事人,不會突然阻止藩王妃嬪殉葬,更不會自動更改夫君當年的遷都詔令。對這兩件意義深遠的大事發揮重要影響作用的,應是一直與小皇帝隨住乾清宮的皇太后孫氏。
  • 明朝題材影視本就不多,《大明劫》獨一無二,完勝《大明風華》適合...
    影片講述的是明崇禎15年(1642年)全國籠罩在恐怖之下,當時瘟疫橫行,李自成攻打開封,明朝江山內憂外患,孫傳庭與吳又可分別誓死抗擊李自成闖軍與當時大範圍瘟疫的故事。 圖片源自電影《大明劫》截屏 另一主人公孫傳庭是個儒將,卻在特殊期間迫不得已採用了非常之手段治軍
  • 崇禎一生勤儉節約,為何始終無法挽救大明基業,康熙曾給出評價
    崇禎一生勤儉節約,為何始終無法挽救大明基業,康熙曾給出評價 歷史上的的亡國之君一般都是昏庸無能、荒淫無度以導致國家走向了滅亡,比如秦二世胡亥、宋徽宗等等,可是明朝不一樣,明朝的崇禎皇帝的是一位出了名的勤勞簡樸且仁德的君主,一般來說,勤儉和仁德是明君的象徵,可是崇禎皇帝卻成為了亡國之君
  • 明朝一代賢后孫皇后以及她的朋友圈
    鄒平的孫氏家族,明朝時曾出了一位歷經六朝、大有作為的皇后,家族屢承皇恩,其兄是掌握軍權並位極人臣的實際「宰相」,孫氏家族堪稱山東歷史上最顯赫的家族之一。鄒平的這位孫皇后如今很少為人所知,與封建社會的多數女性一樣,孫氏家族的這位孫皇后沒有自己的名字。
  • 淺析明朝萬曆三大徵後的晚明局勢
    淺析明朝萬曆三大徵後的晚明局勢歷史是一團錦,即使不添花兒,也自眩目多姿,惹人神往。這當然是指盛世。君不見歷朝歷代,文成武德,翰苑華章,俊秀人物,總在昇平盛世裡次第登場,風光無限。只可惜任何盛世,在一場註定了的風雨襲來後,很不情願地登上歷史大船,在煙雨中,緩緩地駛入昨天,成為過去。於是,歷史便成了一團絮,而且是一團亂絮。
  • 「青陽故事」「鳳出青陽店 月照大明朝」 關於孫皇后還有這些故事你不知道
    孫皇后生於明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乳名不得而知。明代正史中稱之為「小孫氏、孫氏」這等於孫皇后從小連乳名都沒有,這是不可能的,說明修史者的粗疏。宣宗的母親張氏這時已是太后,對於宣宗與孫貴妃之間的深厚情感,再沒有誰比她更清楚的了。這位平素恪守先朝規制的張太后,終於答應了宣宗的再三請求。於是,孫貴妃成為明朝第一位金冊、金寶兼得的貴妃,此後,明代諸帝貴妃被冊封,一概如此,開了一代先河。朱瞻基當上皇帝時已經28歲,雖然妻妾成群,卻只生出了兩個女兒。皇位沒有繼承人,皇帝盼兒子望眼欲穿。宣德二年十一月,孫貴妃終於生育了皇長子朱祁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