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為何難「出海」?不重視翻譯是一大因素

2020-12-22 北京日報客戶端

「畫江湖」系列動畫的導演曾經在一次論壇上被問及國產動畫在海外的推廣情況,他對此的回應是:「不怎麼樣,近期在國內很火的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在北美總票房其實佔比很小很小,觀眾也多是華裔。」而面對「這些動畫電影都是誰譯製的,或者將由誰譯製」的問題時,參加活動的幾位導演和製片人沒一個能答得上來。確實,相比是誰做的特效,誰做的後期,電影是誰翻譯的並未得到太多關注。

在國產電影走高的當下,作品的出海都需要哪些努力?電影劇本、對白等文本的翻譯在其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本期,「藝見」邀請曾參與《誤殺》《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等電影中譯英的資深譯者對此進行解讀。

▍2019年6月30日,在埃及開羅,觀眾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電影展開幕式後觀看展映影片《流浪地球》。 新華社記者 李琰 攝

是誰在做電影翻譯?

想知道每部電影都是由誰翻譯的並不容易,如果你沒有把片尾完完整整一字不漏地看完,你可能根本找不到翻譯的名字,而片尾的名字實在太多,過得又太快,就算你全看完了,也不一定能找到翻譯的名字在哪裡。去年筆者在電影院裡看過三部自己參與翻譯的電影,只在《誤殺》上一眼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因為製片人把我們工作室的LOGO放了上去。

翻譯質量對電影的海外推廣非常重要,但翻譯卻可能是整個電影工業裡最不被重視的一環。

從2010年到現在,筆者參與過幾十部影視作品的翻譯工作,在十個想找我們翻譯的人中,有八個會被報價嚇退,儘管我們的報價就是影視翻譯的「行價」,但大部分人還是會覺得太高。一個完整的電影劇本通常有3萬至5萬字,一個臺詞本字數大概在9000至15000字之間,即便我們全部用英語母語翻譯來做,單個劇本加臺詞本的翻譯費也不過5萬至7萬,可能還不及劇組工作人員一天的飯錢,但絕大多數客戶還是會覺得太貴了。

電視劇的翻譯更是如此。曾經有翻譯圈的朋友問過我們接不接某電視劇的臺詞本翻譯。一集電視劇大概有8000字左右的臺詞,但客戶預算只有1000元,還需要翻譯在一天之內完成。

一天做8000字的中譯英是什麼概念?對於講求質量的翻譯而言,中譯英每人每天只處理2000至3000字中文左右,即便是我們的中英雙母語翻譯,一天也只翻譯5000字而已。對於筆譯而言,一日千元的收入是不錯,相信很多人會願意接這個活兒。但是對於客戶而言,找一個每千字報酬低於150元,一天生產8000字的翻譯,質量能好到哪兒去?

中國的翻譯費是全世界有名的低。整個中國翻譯市場的混亂和低價競爭導致人們認為電影翻譯也應當廉價——拍電影原本就是很燒錢的事情。請一個演員要多少錢,一個特效團隊要多少錢,電影的宣發要多少錢?和這些成本相比,翻譯團隊拿到的錢是最少的。

一部中國電影推向海外市場需要賣三次,第一遍賣給發行商,第二遍賣給評委會,第三遍賣給電影觀眾。相應的,電影的出海也需要三部分內容的翻譯:劇本大綱(包括劇情簡介、人物小傳)、劇本、臺詞本。劇本翻譯不好首先會影響海外發行方或投資方的興趣,臺詞翻譯不好非常影響海外獎項評審,外文字幕做不好又會影響海外觀眾的觀感,從而影響海外口碑的發酵。為電影選好翻譯,絕對是值得的。

是「信達雅」還是想當然?

怎麼給電影選翻譯?誰來評價電影翻譯的好壞?可能不少製片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請個英文好的同事來把關,找個『信達雅』的」。

幾年前,筆者寫過一篇文章《你的「信達雅」,讓我尷尬癌都犯了》,在全網獲得了將近100萬的點擊,有人連呼過癮,也有人從知乎追到微博來罵的。現在筆者的觀點也沒變:「信達雅」三個字正在成為外行指揮內行的「理論基礎」,或者說,理論毒瘤。不少人受「信達雅」三個字影響很深,認為中譯英也必須要講求個信達雅,即便劇本原文沒有什麼文學性,也希望譯文讀起來「高大上」「文筆優美」,或者將半文半白的中文譯成所謂的「古典英文」(英語世界中並沒有「古典英文」這個定義)。然而我們中國人畢竟不是英語母語者,很多人認為「雅」的譯文極有可能是語法和表達皆不正確的英文,甚至連時態都是錯的(英文劇本和梗概通常用一般現在時進行敘述)。

中國人必須承認,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如果沒有足夠的積累,我們對英語的「感覺」經常是錯的。因此劇組經常面臨著一個問題:他們喜歡找一些所謂「英文很好的中國同事」或者「海外華僑」來看試譯,而這些人的英文水平可能根本不足以判斷中譯英的好壞,自然也選不出什麼好翻譯。

與其找個自認為英文好的中國人來一錘定音,倒不如找個英語母語者來讀一讀譯文語法有沒有錯,內容能否看懂——反正翻譯出來最終是要給外國人看,而非英文水平參差不齊的國內受眾。

很多人認識不到的是,翻譯是一門專業技能,需要專業的訓練,並非自認為英文夠好,或者留過學、在國外工作過就可以翻譯一切,更不意味著他們能評價一切翻譯。做好翻譯需要語言天賦,需要系統學習,更需要實踐積累。即便是英語專業科班出身,又讀了翻譯碩士的,仍舊有一大半無法勝任翻譯工作,何況只有幾年海外經驗的非語言專業留學生?如果甲方僱傭的不是這種半吊子翻譯,就不應該隨便找個人來審核翻譯質量。

劇本翻譯,要時間還是要質量?

劇組經常在翻譯上趕時間,所以劇本翻譯也經常需要團隊合作。筆者工作室給《流浪地球》翻譯劇本第一幕的時候是2016年的夏天,筆者帶領兩位主要譯者在7天內協作翻譯了兩萬多字,這前後我們看了很多英文劇本,並向合作譯者明確了劇本翻譯的格式、時態、風格等基本要素。

《流浪地球》的製片人找了不止一個翻譯團隊,一開始就給了我們詳細的術語表,包括人名、地名和專有名詞(比如「火石」「行星發動機」等概念)。《瘋狂的外星人》翻譯過程的前期,只有我們一個外部的翻譯團隊,我們一直在爭取時間以保證質量,但劇組的時間緊張,更希望我們在一周內翻譯完整個劇本,或者在兩三天內完成劇本的更新。

《瘋狂的外星人》是筆者經手的劇本中版本最多的,因為在我們做中英互譯的同時,製作方的中美雙方編劇也在不斷修改劇本。這個劇本我們前前後後一共翻譯了三四個月,筆者電腦裡存的相關文件有近百個,包括每一個版本的中英文劇本、每個翻譯的回稿、校對稿、意見反饋和定稿。團隊合作的優勢是速度快,弊端就是難以統一每個人的風格和質量,統稿也很花費時間。

影視翻譯最好的辦法還是一個劇本全部用一個譯者從頭翻譯到尾,這樣最有利於保持術語、風格的統一。如果是中譯英,最好能有英語母語譯者參與翻譯或者校對。大多數劇本的語言其實不難,甚至沒有太多文學性,和小說相比,描述比較簡單,對話和動作才是翻譯的重頭戲。但越是簡單、日常的語言越能考驗譯者的功力,因為翻譯時沒有新聞稿、論文、演講稿的套話可用,無法掩飾譯者英文的不地道。

如何處理文化差異或許是電影翻譯中最大的難點。在這方面,《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翻譯還是有一些值得誇讚的巧思。例如電影中有一段江流兒和大聖的「快問快答」就很精彩。江流兒的問題很多是中國文化相關的,其中有個問題是「託塔天王有塔嗎」,大聖回答「沒有」。這段對話主要是體現小孩子的俏皮,如果直接把原文字對字地翻譯過來,沒聽說過「託塔天王」的外國觀眾就會覺得很突兀。

於是譯者在這裡將問題改成了:你的特異功能都是怎麼來的?大聖回答:我吃了很多神奇的香蕉。這種處理方式消除了文化差異造成的理解障礙,也不失為一種對策。

寫劇本是創作,翻譯劇本同樣是藝術,慢工才能出細活兒,才會有時間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將信息傳遞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眾。

電影字幕為什麼老出錯?

據筆者多年的觀察,大部分中國電影的英文字幕都多少有些問題。

譬如《大聖歸來》中有句字幕,譯者將師傅(前文一直翻譯為Sifu)錯誤拼寫成Sigh,在畫面過得很快的情況下,這會讓觀眾突然一愣。

字幕中譯英的問題,並不都似字幕英譯漢中把He’s back(他回來了)翻譯成「他的背」(His Back) 那樣低級而明顯。就像一個學過幾年中文的老外在和你說漢語,你們連蒙帶猜帶比劃也能交流,但總覺得他說得不地道。

缺少母語者參與導致字幕翻譯不地道的同時,英文字幕出問題的另一個原因是劇組不愛給翻譯看片子。臺詞本的譯文往往會被劇組做成英文字幕,但劇組為了保密需要,經常不給翻譯看片,而沒了畫面,必然會給字幕翻譯工作造成影響。

這種操作是劇組的保密需求決定的,由於影片的譯者(尤其是外籍譯者、審校)和劇組往往不同城,劇組又擔心網絡傳輸會導致影片外流,譯者只能通過看劇本來理解臺詞。但劇本的描述並不能百分之百解答譯者的疑惑,譯者又不一定能及時和劇組溝通,如果翻譯負責人怕麻煩,沒有刨根問底的精神,就有可能因為理解偏差造成翻譯錯誤。

上了中英文字幕之後,電影往往還會再做不止一次的剪輯與修改,導致臺詞本裡原本放好的譯文順序發生變化。如果不及時和翻譯溝通,全部都自行改動,就有可能造成字幕的錯譯或者錯位。然而,相比畫面穿幫,大部分國內劇組以及觀眾對英文字幕水平怎麼樣並不太在乎,如果電影在海外反響一般,外國觀眾對翻譯的反饋也不一定能傳到他們的耳中。中國電影在海外不火,其實和譯製水平也有關係。外國人看中國電影,本來就存在著文化差異與隔閡,再加上爛翻譯,就更不懂了。

好消息是,一些中國電影已經有了英語母語的譯配。

與我們合作的美國翻譯前陣子也給我看了一個他為《婚姻保衛戰》翻譯的配音字幕樣本,筆者認為這種模式就很好——有了地道的翻譯和英語母語人士配音,不用再全部依賴字幕理解對話,想必應該可以讓更多的外國觀眾走進影院,讓更多各個年齡層和不同文化水平的觀眾都能領略到中國電影的魅力。(責編:袁新雨)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陳萱 宋曉可

編輯:楊昌平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國產劇「出海」,都播到了哪裡?
    國產劇「出海」,都播到了哪裡?  最近有消息稱,韓國電視臺JTBC將翻拍國產劇《三十而已》,《有翡》《流金歲月》也有望在韓國播出。1月初,《大秦賦》也登陸國外的YouTube熱播劇場。  距離《媳婦的美好時代》走紅坦尚尼亞過去近十年,國產劇「出海」已不再是遙遠的傳說。  近幾年來,國產劇大批量「出海」,很多熱門劇目都已遠銷海外。
  • 《有翡》同步出海 國產影視「走出去」升級
    對於國產影視作品而言,出海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國內已有至少10餘部影視作品相繼走出國門。但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以往的先國內後國外,現在同步播出的作品數量越來越多,既有《姜子牙》等大銀幕作品,也有《鬢邊不是海棠紅》等劇集。重視海外市場並「走出去」只是第一步,要想出海且出圈,國產影視作品或許還需要在內容創作及發行方面持續優化。
  • 看不懂,字幕要背鍋:《信條》的翻譯是不是太拉垮了?
    其實這部片子看不懂,除卻影片本身的因素外,翻譯也是要背鍋的。對出海的中國電影而言,無論是片名還是字幕,這時候不該意味地強調「信雅達「,而是應該以符合當地母語習慣為主。 某從事字幕翻譯工作十餘年的人指出:翻譯質量對電影的海外推廣非常重要,但翻譯卻可能是整個電影工業裡最不被重視的一環。
  • 看不懂,字幕要背鍋:《信條》的翻譯是不是太拉垮了?
    翻譯過程的至高原則是該翻譯活動本身的目的,不能僅從語言層面上去關注翻譯,同時也應該強調特定場景的背景文化。 這不僅僅體現在引進片的層面上,對中國電影出海同樣重要。對出海的中國電影而言,無論是片名還是字幕,這時候不該意味地強調「信雅達「,而是應該以符合當地母語習慣為主。 曾經,有一張刷屏的「信雅達」翻譯圖:
  • 《七月與安生》《解救吾先生》接連被翻拍,國產電影出海的背後
    ,影片翻拍自2016年國產口碑佳作《七月與安生》,自去年傳出翻拍消息後便吸引了中韓兩國觀眾的關注,究其原因,一方面《七月與安生》在韓國上映後隨即收穫了不俗的反響,引起了韓國觀眾的普遍認同;另一方面,近兩年來中韓兩國的影視翻拍案例層出不窮,但其中絕大部分均是中國對韓國作品的翻拍,而《七月與安生》的成功出海,對正處於發展關鍵階段的國產電影來講也有著某種特殊的意義。
  • 《七月與安生》《解救吾先生》接連被翻拍,國產電影出海的背後
    不久前,韓國電影《再見,我的靈魂伴侶》首度更新了選角進展,影片翻拍自2016年國產口碑佳作《七月與安生》,自去年傳出翻拍消息後便吸引了中韓兩國觀眾的關注,究其原因,一方面《七月與安生》在韓國上映後隨即收穫了不俗的反響,引起了韓國觀眾的普遍認同;另一方面,近兩年來中韓兩國的影視翻拍案例層出不窮,但其中絕大部分均是中國對韓國作品的翻拍,而《七月與安生》的成功出海,對正處於發展關鍵階段的國產電影來講也有著某種特殊的意義
  • 國產劇「出海」大躍進:《楚喬傳》海外版權超《花千骨》三倍、《人民的名義》燃爆海外
    打破古裝格局禁錮全面開花,2017國產劇出海屢創新高其實,近年來國產熱劇出海並不少見,甚至成為一種常態。 不難發現,影視劇出海不再簡單局限於武俠、古裝兩類元素大劇,逐漸走向了全面開花,各類題材並重。但是,在數據急速增長的同時,這些遠渡重洋的電視劇表現如何呢?一言以蔽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國產劇出海之旅道阻且長。
  • 國產劇「出海熱」,這次輪到小甜劇了?
    回顧近幾年來,國產甜劇「出海」屢屢傳來捷報,隨著中國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和影視行業水準的不斷提升,「出海」早已不是國劇合力攻堅的難題,而甜劇也成為了「出海」新貴,在眾多出海類型劇中,甜劇成為了一道吸睛的風景線。
  • 國產劇「出海」被翻拍,反響幾何?
    「國劇出海」是好事,但客觀來看,近幾年頻繁出口被翻拍的國產劇,真到了彰顯文化自信、為國劇代言的水平嗎? 這不難理解,為什麼泰國版《匆匆那年》《我可能不會愛你》要先在中國首播,隨後才登陸海外國家跟播。IP的中小型影視公司,每年「出海」翻拍1——2部國產劇,做著「高大上」的國際化生意。
  • 國產劇「出海」步伐加快,拆解海外圈粉妙招
    出口額增長的背後是國產劇出口數量的日漸增加,不難預見,國產劇「出海」正步步踏進黃金時代。2、從「獨行俠」到「集團軍」,鑄就華劇名片隨著鼓勵優秀國產劇「走出去」的政策相繼出臺,加上市場條件逐漸成熟,業界開始出現出品方、製作公司等機構相互結盟、「抱團出海」的現象。
  • 2020,國產品牌出海還有機會嗎?
    眾多愛好者被中國網文的想像力和閱讀快感所吸引,自發組織搬運翻譯和消費。 在省錢這方面,全球消費者都差不多,只要價格夠低,就沒有什麼錢包是撬不開的。 往早了說,國產家電行業就是依賴這樣的模式起家的。往近了說,2000年代的國產手機、國產家居品牌的出海,也都非常依賴貼牌模式。
  • ​《有翡》海外同步開播,國產影視作品出海加速
    但與最初不少作品選擇國內播完、間隔一段時間後再出海不同,當下選擇同步播出的作品數量越來越多。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國內已有《狼殿下》《姜子牙》《鬢邊不是海棠紅》等10餘部影視作品同步海外播出。這也證明了國產影視作品的國際影響力正不斷增強。
  • 這中文中國人都翻譯不來,外國人卻做了萬字攻略
    在武俠遊戲的同質化競爭下,也導致了近幾年國產遊戲廠商們,都不太待見武俠這個題材啦。近年來的武俠懷舊服倒是開展得如火如荼,卻沒啥能令人眼前一亮大作的出現。所以吶,國產武俠遊戲的翻譯,就變成了擺在歪果仁面前結結實實的一道難題。像是咱們早期出海的作品《仙劍奇俠傳》,就被歪果仁翻譯成了「Chinese Paladin」,即中國聖騎士。
  • 那些被Netflix購買的國產劇,出海結果如何了?
    另外在這期間,除去懸疑罪案,NETFLIX也採購過青春偶像類型的國產劇,例如《微微一笑很傾城》,在國內當時播放當時是破過收視紀錄,但海外播出同樣遇冷。 不知道是否是受了打擊,近來NETFLIX採購國產劇的水準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
  • 《有翡》開播再上演海外同步,國產影視作品按下出海加速鍵
    國產影視作品出海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國內已有至少10餘部影視作品相繼走出國門,但與最初不少作品選擇國內播出完畢並間隔一段時間後再出海不同,當下選擇同步播出的作品數量越來越多,包括《狼殿下》《姜子牙》《鬢邊不是海棠紅》在內的作品均屬該列,證明了國產影視作品的國際影響力正不斷增強。但若要在海外市場獲得更好的播出反饋,還需在內容創作及發行方面持續優化。
  • 《有翡》開播再上演海外同步 國產影視作品按下出海加速鍵
    國產影視作品出海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國內已有至少10餘部影視作品相繼走出國門,但與最初不少作品選擇國內播出完畢並間隔一段時間後再出海不同,當下選擇同步播出的作品數量越來越多,包括《狼殿下》《姜子牙》《鬢邊不是海棠紅》在內的作品均屬該列,證明了國產影視作品的國際影響力正不斷增強。但若要在海外市場獲得更好的播出反饋,還需在內容創作及發行方面持續優化。
  • 《奪冠》評價兩極分化,國產體育電影為何佳作難尋?
    一直以來,體育電影都是國內市場的一大空缺,好萊塢能夠用一部《極速風流》激起全球觀眾對賽車的痴迷,印度拍出的《摔跤吧!爸爸》能夠突破地域文化差異在中國創下票房佳績,與此同時國產體育電影界卻鮮有佳作誕生。儘管最終《奪冠》因疫情而取消上映,但作為近年來誕生的少數國產運動題材電影之一,事實證明本片對當下的觀眾仍然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 泰國追星女孩看《陳情令》直呼「爸爸」,國產劇搶灘東南亞有些難
    除了有《甄嬛傳》《太子妃升職記》《男人幫》等熱門劇集,還有《小時代》《人在囧途》《竊聽風雲》等電影,目前正在連載《羋月傳》。 雖然視頻資源非常豐富,但由於缺少系統的海外推廣和宣傳,樂視在出海之路上的水花一直不大。
  • 網文出海「進化論」:從翻譯到原創
    據艾瑞諮詢《中國網絡文學出海白皮書》,2004年,起點中文網開始向全世界出售網絡小說版權,海外讀者通過海外出版授權接觸到了中國網絡文學。開啟了網文出海早期時代。不少海外讀者出於喜愛,開始自發翻譯中國網文,繼而傳播到更多受眾群體當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模式。在此推動下,2014年底,北美中國網文翻譯網站Wuxiaworld和Gravity Tales建站。
  • 21部原創國漫作品成功出海,領行業之先,漫畫島究竟有哪些出海方法論?
    計劃向海外市場輸出漫畫的時候,漫畫島對於目標市場的選擇,有四個方面是必須要考慮的——開放,文化,翻譯和政策。開放是打破文化壁壘的第一個關卡。出海公司在和本土企業有了第一次合作之後,就培養了信任感,在後續的合作中信任度會逐步增強。所以,我們非常重視文化的開放度,這個有助於我們在後期跟各個國家進行深入的合作。文化是指文化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