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果然未能在中國大火。至於原因,我們在「極度燒腦的《信條》,是救世擔當還是水土不服?」(點擊查看)一文中分析過。
上映後的《信條》依然因為「難懂」被觀眾吐槽。其實這部片子看不懂,除卻影片本身的因素外,翻譯也是要背鍋的。
《信條》的原名是TENET,單詞直譯過來就是「原則、信條、教義」。但其實,諾蘭取這個名字是有深意的。
從海報上可以明顯看出,「TENET」這個詞是對稱的,人物畫面也是對稱的。
其實,這個單詞是有由來的。它是「Sator square」陣列中的一個詞條。這個陣列由ROTAS、OPERA、TENET、AREPO、SATOR組成。看下圖:
豆瓣截圖
Sator square最早出現在義大利的龐貝遺址上,這是經典的回文形式,正著讀反著讀都是一樣的字符。
截自知乎「Several Issues over the Rotas-Sator Square」一文
判斷諾蘭取名來源與此,是有依據的。這五個單詞都出現在影片中:
SATOR:反派安德烈·薩特
AREPO:西班牙畫家Arepo
TENET:片名
OPERA:片頭的歌劇院名字
ROTAS:機場倉庫的名字
五個詞都用上了,說巧合很難讓人信服。這其實預示著影片採用的是「回文」敘事的形式。TENET在最中間的位置,不管正著讀還是倒著讀,TENET始終沒有變,有「中心」、「支配」的寓意。這和影片中男主創建神秘組織,支配劇情發展遙相呼應。
「T」是開始,也是結束,透露出影片所涉及的時間邏輯。正著看是TEN,反著看也是TEN,對應片尾正向的紅隊和反向的藍隊任務限時十分鐘。
字面上看,TENET有信條的意思,但是當小編在翻譯軟體中輸入中文「信條」時,首選單詞是「creed」。中文的「信條」其實對應的是「creed」,比如Assassin's Creed——《刺客信條》。
TENET有多重含義,而」信條「這個譯名可能是關聯性最低的一重了,只是做到了直譯,並未體現影片的精髓。難怪有觀眾說「還以為《刺客信條》又翻拍了」。
如果說片名的翻譯還停留在貼不貼切的議論上,那麼影片字幕的翻譯已經引發一部分人的「群嘲」了。且看豆瓣上的評論:
如果豆瓣的吐槽還不夠,那麼還有知乎的。
想像一下,一部本來就很難懂的影片,不會英文的觀眾都只能盯著字幕去理解影片情節,這時候如果翻譯不準確,那麼就極易幹擾對影片的正常理解。
比如,影片中女主發信息的對象是「posterity」,是「後代」的意思,而翻譯給出的字幕是「監控錄像」,這便引發網友到豆瓣尋求答案:為什麼發信息給監控錄像可以穿越時間讓男主來救她?原來是字幕錯了,苦思不得其解的觀眾罵了句「簡直無語」。
網友指出,除了這些會明顯影響到對影片理解的錯誤外,還有一些概念的混淆。比如「Jesus」是指「耶穌」而不是「上帝」。耶穌和上帝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翻譯是不同文化之間的重要溝通手段。隨著大量國外影片湧入中國市場,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得不說,中西文化還是存在差異的。光從語言上來說,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外文翻譯成中文時,人們追求「信雅達」。
就拿電影片名來說,雖然短,但它對電影的票房和傳播會產生巨大影響,很多學者都提出過電影片名的翻譯方法。其中就有漢斯·威密爾提出的「目的決定方法論「。翻譯過程的至高原則是該翻譯活動本身的目的,不能僅從語言層面上去關注翻譯,同時也應該強調特定場景的背景文化。
這不僅僅體現在引進片的層面上,對中國電影出海同樣重要。對出海的中國電影而言,無論是片名還是字幕,這時候不該意味地強調「信雅達「,而是應該以符合當地母語習慣為主。
曾經,有一張刷屏的「信雅達」翻譯圖:
懂「行」的人卻說,這英語根本就不是出自一個英語母語使用者之手,反而更像是中文原文翻譯成英文。因為,英文錯誤百出。
英語母語使用者翻譯(知乎截圖)
即便把語法改正確了,這樣的情書在外國人看起來也很奇怪。某外國人是這樣說的:「太陽只在白天出現,月亮通常也只在晚上出現,你原本也沒有別的選擇,這樣的類比會讓人覺得『You forever』毫無美感。」
這只是一個例子。可見直譯,脫離了當地文化背景,並不能傳遞原文的精髓。在這方面,《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翻譯還是有一些值得誇讚的巧思。其中有個對白是「託塔天王有塔嗎」,大聖回答「沒有」。想一下,這段對話如果進行直譯,那麼沒聽說過「託塔天王」的外國觀眾就會覺得很突兀。後來工作人員把這句翻譯成「你的特異功能都是怎麼來的?」大聖回答:「我吃了很多神奇的香蕉。」
無論是引進片還是出海影片,翻譯工作的失敗也是「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
某從事字幕翻譯工作十餘年的人指出:
翻譯質量對電影的海外推廣非常重要,但翻譯卻可能是整個電影工業裡最不被重視的一環。
一方面,相比英語較好的個人或機構,專業的翻譯在價格上沒有優勢,一個臺詞本字數大概在9000至15000字之間,即便我們全部用英語母語翻譯來做,單個劇本加臺詞本的翻譯費也不過5萬至7萬,可能還不及劇組工作人員一天的飯錢,但絕大多數客戶還是會覺得太貴了。
另一方面,劇組為了保密需要,經常不給翻譯看片,而沒了畫面,必然會給字幕翻譯工作造成影響。
隨著「引進」、「出海」現象越來越越多,翻譯確實應該在電影產業工業鏈上被重視起來。
「艾維電影」看來,電影翻譯對一部電影在異國他鄉的傳播至關重要,準確翻譯是起碼的要求。這裡讓我們想起了之前我國的電影譯製工作。以往,譯製片是作為電影的二次藝術創作來對待的,翻譯工作是在對影片本身和它所代表的文化背景有深入考量的基礎上進行的,翻譯要求非常高,除了文本的翻譯,配音演員認真嚴謹的工作,從準確性到口型都是精益求精,是一個鏡頭一個鏡頭來完成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專門的電影譯製工作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是那些成功的電影翻譯以及配音演員的聲音形象都深深地映在那一輩人的記憶裡。
如今雖然不再專門進行電影譯製,但是字幕翻譯一定要像老一輩電影工作者一樣,對外來影片文化、歷史、背景以及藝術抱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一絲不苟地做好。如此,才會有更多的外國影片獲得觀眾認可,發揮其審美和藝術價值,也會有更多的中國電影「出海」後能「凱旋」。切不可鬧出類似「信條」那樣的笑話了。
參考文章:
1. 資深譯者解讀 翻譯與國產電影出海 北京晚報 陳萱 宋曉可
(題圖來源:艾維電影圖庫,圖文無關)
--END--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喜歡我就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