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字幕要背鍋:《信條》的翻譯是不是太拉垮了?

2021-02-16 艾維電影

《信條》果然未能在中國大火。至於原因,我們在「極度燒腦的《信條》,是救世擔當還是水土不服?」(點擊查看)一文中分析過。

上映後的《信條》依然因為「難懂」被觀眾吐槽。其實這部片子看不懂,除卻影片本身的因素外,翻譯也是要背鍋的。

 

《信條》的原名是TENET,單詞直譯過來就是「原則、信條、教義」。但其實,諾蘭取這個名字是有深意的。

從海報上可以明顯看出,「TENET」這個詞是對稱的,人物畫面也是對稱的。

其實,這個單詞是有由來的。它是「Sator square」陣列中的一個詞條。這個陣列由ROTAS、OPERA、TENET、AREPO、SATOR組成。看下圖:

豆瓣截圖

 

Sator square最早出現在義大利的龐貝遺址上,這是經典的回文形式,正著讀反著讀都是一樣的字符。

 

截自知乎「Several Issues over the Rotas-Sator Square」一文

 

判斷諾蘭取名來源與此,是有依據的。這五個單詞都出現在影片中:

SATOR:反派安德烈·薩特

AREPO:西班牙畫家Arepo

TENET:片名

OPERA:片頭的歌劇院名字

ROTAS:機場倉庫的名字

五個詞都用上了,說巧合很難讓人信服。這其實預示著影片採用的是「回文」敘事的形式。TENET在最中間的位置,不管正著讀還是倒著讀,TENET始終沒有變,有「中心」、「支配」的寓意。這和影片中男主創建神秘組織,支配劇情發展遙相呼應。

「T」是開始,也是結束,透露出影片所涉及的時間邏輯。正著看是TEN,反著看也是TEN,對應片尾正向的紅隊和反向的藍隊任務限時十分鐘。

字面上看,TENET有信條的意思,但是當小編在翻譯軟體中輸入中文「信條」時,首選單詞是「creed」。中文的「信條」其實對應的是「creed」,比如Assassin's Creed——《刺客信條》。

TENET有多重含義,而」信條「這個譯名可能是關聯性最低的一重了,只是做到了直譯,並未體現影片的精髓。難怪有觀眾說「還以為《刺客信條》又翻拍了」。

 

如果說片名的翻譯還停留在貼不貼切的議論上,那麼影片字幕的翻譯已經引發一部分人的「群嘲」了。且看豆瓣上的評論:

 

如果豆瓣的吐槽還不夠,那麼還有知乎的。

 

想像一下,一部本來就很難懂的影片,不會英文的觀眾都只能盯著字幕去理解影片情節,這時候如果翻譯不準確,那麼就極易幹擾對影片的正常理解。

比如,影片中女主發信息的對象是「posterity」,是「後代」的意思,而翻譯給出的字幕是「監控錄像」,這便引發網友到豆瓣尋求答案:為什麼發信息給監控錄像可以穿越時間讓男主來救她?原來是字幕錯了,苦思不得其解的觀眾罵了句「簡直無語」。

網友指出,除了這些會明顯影響到對影片理解的錯誤外,還有一些概念的混淆。比如「Jesus」是指「耶穌」而不是「上帝」。耶穌和上帝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翻譯是不同文化之間的重要溝通手段。隨著大量國外影片湧入中國市場,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得不說,中西文化還是存在差異的。光從語言上來說,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外文翻譯成中文時,人們追求「信雅達」。

就拿電影片名來說,雖然短,但它對電影的票房和傳播會產生巨大影響,很多學者都提出過電影片名的翻譯方法。其中就有漢斯·威密爾提出的「目的決定方法論「。翻譯過程的至高原則是該翻譯活動本身的目的,不能僅從語言層面上去關注翻譯,同時也應該強調特定場景的背景文化。

 

這不僅僅體現在引進片的層面上,對中國電影出海同樣重要。對出海的中國電影而言,無論是片名還是字幕,這時候不該意味地強調「信雅達「,而是應該以符合當地母語習慣為主。

 

曾經,有一張刷屏的「信雅達」翻譯圖:

 

懂「行」的人卻說,這英語根本就不是出自一個英語母語使用者之手,反而更像是中文原文翻譯成英文。因為,英文錯誤百出。

 

英語母語使用者翻譯(知乎截圖)

 

即便把語法改正確了,這樣的情書在外國人看起來也很奇怪。某外國人是這樣說的:「太陽只在白天出現,月亮通常也只在晚上出現,你原本也沒有別的選擇,這樣的類比會讓人覺得『You forever』毫無美感。」

這只是一個例子。可見直譯,脫離了當地文化背景,並不能傳遞原文的精髓。在這方面,《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翻譯還是有一些值得誇讚的巧思。其中有個對白是「託塔天王有塔嗎」,大聖回答「沒有」。想一下,這段對話如果進行直譯,那麼沒聽說過「託塔天王」的外國觀眾就會覺得很突兀。後來工作人員把這句翻譯成「你的特異功能都是怎麼來的?」大聖回答:「我吃了很多神奇的香蕉。」

無論是引進片還是出海影片,翻譯工作的失敗也是「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

 

某從事字幕翻譯工作十餘年的人指出:

翻譯質量對電影的海外推廣非常重要,但翻譯卻可能是整個電影工業裡最不被重視的一環。

一方面,相比英語較好的個人或機構,專業的翻譯在價格上沒有優勢,一個臺詞本字數大概在9000至15000字之間,即便我們全部用英語母語翻譯來做,單個劇本加臺詞本的翻譯費也不過5萬至7萬,可能還不及劇組工作人員一天的飯錢,但絕大多數客戶還是會覺得太貴了。

另一方面,劇組為了保密需要,經常不給翻譯看片,而沒了畫面,必然會給字幕翻譯工作造成影響。

隨著「引進」、「出海」現象越來越越多,翻譯確實應該在電影產業工業鏈上被重視起來。

 

「艾維電影」看來,電影翻譯對一部電影在異國他鄉的傳播至關重要,準確翻譯是起碼的要求。這裡讓我們想起了之前我國的電影譯製工作。以往,譯製片是作為電影的二次藝術創作來對待的,翻譯工作是在對影片本身和它所代表的文化背景有深入考量的基礎上進行的,翻譯要求非常高,除了文本的翻譯,配音演員認真嚴謹的工作,從準確性到口型都是精益求精,是一個鏡頭一個鏡頭來完成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專門的電影譯製工作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是那些成功的電影翻譯以及配音演員的聲音形象都深深地映在那一輩人的記憶裡。

如今雖然不再專門進行電影譯製,但是字幕翻譯一定要像老一輩電影工作者一樣,對外來影片文化、歷史、背景以及藝術抱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一絲不苟地做好。如此,才會有更多的外國影片獲得觀眾認可,發揮其審美和藝術價值,也會有更多的中國電影「出海」後能「凱旋」。切不可鬧出類似「信條」那樣的笑話了。

 

參考文章:

1. 資深譯者解讀 翻譯與國產電影出海  北京晚報 陳萱 宋曉可

(題圖來源:艾維電影圖庫,圖文無關)

 

--END--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喜歡我就點「在看」

相關焦點

  • 看不懂,字幕要背鍋:《信條》的翻譯是不是太拉垮了?
    《信條》果然未能在中國大火。至於原因,我們在「極度燒腦的《信條》,是救世擔當還是水土不服?」(點擊查看)一文中分析過。上映後的《信條》依然因為「難懂」被觀眾吐槽。其實這部片子看不懂,除卻影片本身的因素外,翻譯也是要背鍋的。
  • 《信條》都說看不懂,是真不好看,還是諾神高估了觀眾?
    反觀《信條》和《花木蘭》口碑、票房都很慘澹,《花木蘭》由於外國人不懂中華文化,拍不出花木蘭從軍的精髓,加上網絡上到處都是高清的資源,所以票房差就是必然。,所以前半部分有大量枯燥的臺詞,這些臺詞裡還藏了好多關鍵信息,內地觀眾聽懂英語的沒有幾個,只能看中文字幕,看著看著就睡著了,電影結束了也睡醒了,然後就說沒看懂。
  • 《囧媽》隱藏了哪些字幕翻譯「彩蛋」?知行翻譯:字幕翻譯不簡單
    估計不少人看到這裡時,都會把目光直勾勾地鎖定在娜塔莎身上,其實這段話的字幕翻譯也充滿了彩蛋。比如那句「被我爸爸甕中捉鱉」。下面的字幕翻譯是「rolling in the deep on bed。」而電影下方字幕的翻譯,直接引用了《獅子王》裡面的「Hakuna Matata」。這個翻譯時一句古老而神奇的非洲諺語,意思是從此以後無憂無慮,夢想成真。
  • 引進片字幕出錯該誰背鍋?翻譯團隊單片酬勞僅稅前5萬
    在近期放映的進口大片中,眼尖的觀眾也會發現中文字幕中的錯別字,比如《金剛狼3:殊死一戰》中將「檢查」寫作了「檢察」,今天公映的《速度與激情8》的字幕裡,則把「報仇」寫作了「報酬」。不過綜合而言,近兩年對於字幕的抨擊已經漸漸平緩,不像2014年時賈秀琰的翻譯問題引起反響那麼巨大,上文提到的翻譯錯誤應該不過是校對或輸入法操作不嚴謹所致。
  • 你敢承認沒看懂《信條》嗎?
    跟諾蘭之前的《盜夢空間》一樣,對於《信條》的評論,網上基本步調一致「很燒腦」,甚至有的觀眾反饋「出門下樓梯都感覺往上走」,而我看完了信條,是真的差點沒把我腦燒死,看完後最大的印象,竟然是留在我腦海中關於劇情的一個個細節的問號,還有跟隨劇情推進、震耳欲聾的音效!
  • 電影你就看多了,有想過做電影字幕翻譯高手嗎
    電影看得多了,有沒有一些字幕是你看了會拍手稱讚或吐血不已的呢?有沒有想過其實你也可以是電影字幕的翻譯高手呢?看完這個帖子,趕緊去試試。
  • 諾蘭電影太燒腦,看不懂《信條》一點也不丟人,睡一覺就「懂」了
    說實話,看完《信條》,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就是個被震住的目瞪口呆、呆若木雞的呆瓜。像我這種生活裡本來反應就遲鈍的人,因為在看影院中不能暫停回放,很多情節都反應不過來,只能被電影劇情強行拖著走。請恕我本人才疏智淺,平時看電影時,最多能容納3層概念設定。
  • 提供原汁原味的英文翻譯——在崑劇院當「字幕君」
    「剛看崑曲那會兒,印象最深的是看胡錦芳老師演的《療妒羹·題曲》,即使我的中文在外國人裡算不錯的,但還是看不懂字幕,完全不知道什麼意思。」《療妒羹·題曲》是一出旦角獨角戲,講的是一位身世悲慘的女子在風雨之夜讀《牡丹亭》的萬千心緒,其中有大段唱詞。儘管看不懂,憑藉從小看戲養成的審美與中國文學功底,石峻山還是感受到了崑曲的「深邃」。他開始每周往蘭苑跑。
  • B站動畫翻譯太差,終於有人看不下去了,三大老牌字幕組重出江湖
    導語:在正版網絡動畫還沒有普及之前,我們以前看到動畫都是字幕組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有的字幕組為了商業賺錢,也有的字幕組則是為了對動畫行業的一份愛。不管怎麼說,這些字幕組在對原版日語動畫翻譯的時候,都是精益求精的。
  • 《奇幻森林》字幕翻譯又錯了!英語非八級就不配看大片?
    即使這樣,說起總是遭人詬病的翻譯問題,《奇幻森林》的中文翻譯雖然大都較為準確,但依舊有明顯的錯誤。原音版《奇幻森林》開場第8分鐘,當動物們看到人孩毛克利用工具喝水,三隻小動物好奇地說「weird,weird,that’s weird.」字幕卻顯示為「什麼,什麼,什麼」,無論是直譯還是意譯都說不太通。
  • 諾蘭《信條》要來柬埔寨了!這家影院有中文字幕
    》,9月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四天票房突破3000萬美元,被評為「超燒腦」讓許多人看完紛紛刷屏討論。也讓在柬埔寨生活的同胞看羨了眼,但好消息來了,本地電影公司公布,《信條》即將於9月24日在柬埔寨上映。根據柬埔寨本地電影商Legend Cinema及Major Cineplex近日透露,9月24日就是《信條》的全國上映時間。特地選在「亡人節」連假後的首個周末,似乎也有票房考量。雖然Major影城有4DX及IMAX影廳,但由於幾乎全柬/英字幕,對於在柬的中國人來說並不友善。幸好Legend影城有常設播映中文字幕的影廳,這邊就教大家如何查詢Legend的電影時刻。
  • 字幕翻譯的流程和方法有哪些?
    因為電影本身就由劇本改編而來,已經經過了編劇、導演的藝術加工,然後譯員要在電影的基礎上再進行翻譯,呈現給觀眾的作品就很容易偏離原著。   說實話,經過這麼多的工序,要想原滋原味地還原原著真的很困難。尤其是對於電影字幕翻譯人員來說講,難度係數是很大的。下面小編分享一篇有關字幕翻譯的流程和方法的文章,希望對大家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
  • 作為一名翻譯,如何看待人人字幕組被封
    講真,人人字幕組海量資源,每集40分鐘的劇集給譯者400元,價格真的低到天際,走正常翻譯途徑,需要支付的至少是8000元。40分鐘的劇集翻譯、上字幕少說也要花一兩天時間,我們想想現在一線城市裝修師傅動不動一天500-700,所以,你懂為何稱字幕組成員在「用愛發電」了吧。專業視頻字幕翻譯的價格:通常是200元/分鐘起,含聽寫、翻譯、打軸。
  • 文科生看《信條》:別理解,感受就對了
    女科學家出現之前,一度以為自己看了個寂寞。甚至懷疑:這電影的導演,是不是和克里斯多福諾蘭重名了?但本著「票錢都花了,打坐我也要堅持到字幕出現」的原則,還是硬著頭皮看了下去。當然,對那些即便翻譯到位,對我而言也是雲裡霧裡的名詞,更是不能不懂裝懂。只想從一個角度去談談《信條》:如果「逆轉時空」這項技術被當下的世界拿到手,我們又會作何選擇?整部電影首尾相連,很多「漏洞」甚至是信條內部的自己人故意漏的破綻。
  • 這功能太牛了,在線翻譯、視頻自動生成字幕!「生肉」一秒變「熟肉」.
    不知道在你工作學習中是否經常遇見以下問題。手動加視頻字幕太麻煩?生肉字幕看不懂?全英文文檔也看不懂?英文語音更像在聽天書。
  • 一名字幕組成員的翻譯經驗分享
    這種字幕翻譯並未遵循傳統的翻譯之道,且有別於常見的文學翻譯和商務文件翻譯,本文將結合作者自己半年的字幕翻譯實踐,探討影視字幕翻譯的特點及其策略。在大三的時候,為了更好地鍛鍊自己,我通過考核加入了字幕組,開始做翻譯。真正的加入進去,才發現字幕翻譯並不簡單,它與我們上課時學習的翻譯方法又有所出入。
  • 章志峰: 從關聯理論看動畫片《麥兜故事》的字幕翻譯
    片中運用了大量粵語方言、俏皮話、雙語、仿詞等幽默語言,配合近乎寫實的香港街市背景:旺角、深水埔、香港山頂、長洲、南丫島和離島碼頭、天星碼頭、面檔和茶餐廳等地方,將香港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空間統統展示出來,透露出濃濃的香港地方氣息。要讓不熟悉香港生活的英語觀眾理解並欣賞這樣"原汁原味"香港電影,字幕翻譯是關鍵。
  • 看不懂諾蘭的《信條》?請收下這份觀影指南
    時隔三年,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攜「燒腦」新片《信條》重返中國院線。不過,首周末突破兩億的票房難稱理想,迄今較開畫下降0.5的豆瓣評分也漸漸呈現口碑兩極分化之勢,「門檻太高」「看不懂」等成為觀眾主要的吐槽點,演員秦昊更發文調侃:如果自己表示看不懂,會不會被質疑智商問題。從《盜夢空間》到《星際穿越》,向來標榜高概念的諾蘭似乎從未對觀眾這麼「不友好」過。
  • 《綠皮書》公映字幕最全糾錯,33個翻譯問題全曝光!
    而字幕翻譯在此處就不能直譯,而要讓觀眾理解,再加上前面都提到了肯塔基、北卡羅來納、田納西這些美國州名,所以後面在翻譯「the delta」時,把密西西比這個州名帶上,觀眾才能夠理解。否則只翻成「三角洲地區」,觀眾看到了也不明所以,這就是典型的無用翻譯,翻譯了跟沒翻譯一個樣。問題四:公映版字幕把這句話居然翻譯出了「是不是感興趣」的意思!
  • 諾蘭新片刷屏,《信條》真的太牛了,看不懂我也想誇它
    不賣關子,說的就是它——《信條》Tenet很多大片為了不虧本紛紛從院線轉到了流媒體平臺,可它沒有隨波逐流。諾蘭老爺子是頂著巨大的風險,鐵了心要把它搬到大熒幕上和觀眾見面。於是延期,延期,再延期。最終的時間,定格在了9月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