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樹式栽培技術管理
一、品種選擇
番茄樹可以生長一年到兩年甚至更長,生育期要貫穿四季,所以在選擇和確定番茄品種時,首先應選擇無限生長型的番茄。同時還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品種的抗病性:應具有抗菸草花葉病毒、葉黴病、青枯病等病害的能力。
(2)品種的耐貯性:為了使果實能夠較長地掛果,應選用果皮較厚、耐貯存的品種。
(3)品種的水培適應性:番茄的根系應具有承受--定高液溫(27~29℃)的能力。
(4)品種的高觀賞性:為了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應選用著色鮮豔、同一果穗上果徑大小均勻-致的品種。
目前,我國番茄樹的栽培大都以國外的品種為主,其優點主要表現在種子質量好、抗病性強,耐低溫弱光,果實鮮豔、耐貯存,觀賞期、採摘期長。
品種推薦:法國紅太子1801、1802,日本微微,彩虹101等。
二、播種育苗
由於番茄樹式栽培採取了非常規的栽培與管理措施,番茄須經約3~4個月才開始開花坐果,並且在植株正常生長的條件下,坐果期可以超過半年,所以對育苗的時間一般沒有特殊要求。但為了使番茄開花坐果時溫室內有較大的晝夜溫差,可以選擇春、秋兩個育苗時間:11 月底、12月初進行春季播種育苗;6月底至7月初進行秋季播種育苗。番茄定植時的苗齡;與定植後的長勢有密切關係。一般情況下,越是小苗定植,定植後的長勢愈強,當番茄長出5 ~6片真葉、株高10cm左右時,即可定植。種子經過消毒、浸種以後,置於26~ 29℃的溫度下催芽,發芽以後,即可進行播種。
無論採用水培還是基質栽培,一般都採用純蛭石進行育苗。把發芽後的種子,播種於純蛭石基質的育苗缽或穴盤中,上面再覆蓋lcm左右的蛭石,同時覆上--層塑料薄膜以保持溼度。等出苗後去掉塑料薄膜,把溫度降到18 ~ 20℃,夜間還可更低一些。純水培的用苗待植株長到2片真葉左右時,洗淨根部基質放入水培槽繼續培育。基質栽培的用苗待植株長到4片真葉時進行倒盆,可先倒入12mm x 12mm營養缽,等長到8片真葉時倒入30mmx30mm營養缽中進行養護。
三、栽培裝置系統
番茄樹式栽培可以採用基質栽培或深液流(DFT)水耕栽培,無論哪種方式都由栽培槽(箱)、貯液池和營養液循環控制系統三部分組成。
基質培栽培箱的填裝:在栽培箱底部裝上回液裝置,然後往栽培箱裡裝上10cm厚的陶粒,再在陶粒上鋪一層無紡布,然後倒入拌好的基質,基質距箱沿5cm為好。對育苗基質的要求是:蛭石粒徑要求3em以上;珍珠巖粒徑要求4mm以上,無雜質,白色;草炭要求中層。基質配比為蛭石:珍珠巖:草炭=2:1:1。另外,每方基質中應加入1kg碳酸鈣。
番茄具有良好的水培適應性,水耕栽培生長迅速。常用的今番茄營養液深液流無限生長型栽培系統。盛放於營養液池 中的營養液由水泵提高壓力後,以一定的流量被抽取到供液管道中,然後由栽培槽的一端經進液管流入栽培槽內,供給生長於其中的番茄以養分、水分和根系呼吸所需的氧氣。營養液經位於栽培槽的另一端的回液管流回營養液池。營養液在此栽培系統中,始終處於循環流動狀態。在營養液深液流栽培循環系統中,營養液池由PVC板焊接而成,尺寸為1.2mx 1.2mx 1m,體積是1.44m』,埋於地面以下。栽培床架由鍍鋅角鋼焊接而成。栽培槽由PVC板焊接而成,尺寸為2mx1.5 mx 0.2 m,容積為0.6m。栽培槽表面距地面為0.8 m;在栽培槽上,先由輕質泡沫板作為蓋板將栽培槽口覆蓋,再在泡沫板上覆蓋黑白雙色塑料薄膜。
泡沫板中心開直徑為80mm的圓孔,用於番茄的定植;黑白雙色塑料薄膜的外面為白色,用於反射太陽光,裡面為黑色,用百於營造根系生長所需的黑色環境。回液管的高度可以調節,以控制栽培槽中營養液的水位。
四、植株調整
番茄樹的植株調整主要是指整枝,植株調整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獲得最大有效光合面積,生長出最大量的果實;二是使其具有樹的形狀。所以在日常管理時應遵循著兩個目標進行。整枝管理的要點是結果前剪掉所有的花,不讓其結果,最大限度地保證其有足夠的營養生長,為後期結果打好基礎。通過多年的實踐,筆者總結出了以下幾種整枝方式:
1.三枝六杈十二分枝法
番茄長到1m時保留離根部30cm以上的3個分枝(下部的分枝全部去除),然後在每個分枝上再保留一一個分枝,這樣就變成6個分枝,再在每一一個分枝上保留一個分枝,總體上就形成12個分枝。保持這12個分枝長到番茄樹的支架,然後任其生長,原則上不打側枝,但必須人工對其進行整理,做到分枝錯落有致,激發植物的最大潛能。此種整枝方式優點是樹形美觀,觀賞性強,枝組分布均勻,易於管理;缺點是坐果期稍晚,生長前期冠幅增長較慢。
2.自然整枝法
番茄長到lm時保留離根部30cm以上的所有分枝(以下的分枝全部去除),並用線繩對分枝進行吊掛,讓分枝分布均勻,一般是吊掛成圓錐形,直至上架,其後的管理與「三枝六權十二分枝」法-樣。此種整枝方式的優點是管理隨意性強,結果早,易於成型;缺點是上部枝組後期管理麻煩,主枝不易分清。
五、番茄樹營養管理
番茄營養液的管理和光照、溫度、生長階段密切相關。光照弱、氣溫低時其濃度可高些,反之則低些。營養生長階段,營養液濃度可低些;結果期濃度可相應提高。
正常情況下,在保證營養液pH值在5.5 ~6.5的範圍時,對營養液濃度進行微調。苗期控制在1.8~2.0 mS/em。營養生長期(以番茄7片葉到冠幅達10m2以上的階段)2.0~2.3mS/em。結果期控制在2.3 ~2.8 mS/em(根據植物結果的數量進行調整,-般結果越多濃度越高)。
對於水培番茄樹,除了濃度調整外,還要注意番茄根部的液溫和溶氧。因為它們也間接影響根部的營養吸收。通常液溫保持在21℃左右為好,溶氧可根據溫度的變化調整供氧時間的長短,它與根部溫度呈正比例關係。同時,還應注意加強營養液的循環,以增大營養液的溶氧量。
水耕栽培營養液可以直接檢測,而對於基質栽培來說就稍有麻煩。通常採用下述三種方法對基質栽培營養液進行檢測。其一,儀器直接檢測,即將檢測儀器直接插於基質內檢測,現在市場上已有直接檢測基質的儀器;其二,擠壓法,從栽培箱中取出部分基質,放入紗布進行積壓,對擠壓出的液體進行檢測;其三,排液檢測法,每次澆營養液時,對其滲出液進行檢測。
六、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調控
作物的光合產物總量是由生育期內每天的淨物質生產量積累起來的。光照、溫度、營養液根際環境、作物生長態勢等要素都會對每天的光合作用、產物分配輸送與呼吸消耗產生綜合影響。作物生長發育過程是作物進行物質再生產的一個綜合過程,為了獲取作物整個生育期的最大有效生產量,除對作物整個生育期的綜合環境進行有效的調節控制外,還要對作物各個生育期的生長態勢、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進行有效的調節控制。在生長前期主要通過強行抑制生殖生長,加強營養生長,促進光合形態的建立,擴大物質再生產來實現。通過這種調整,可在定植後3個月後形成強大的根系與植株冠層(冠幅直徑達4 m左右),為中後期迅速地生殖生長、擴大開花結果創造有利的條件。
七、環境控制
番茄的正常生長發育是與其適宜的環境因素分不開的,而樹式栽培生長期達1 ~2年甚至更長,歷經夏季酷暑和冬季嚴寒。因此,整個番茄生長發育期間,溫室環境要素的控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溫室主要環境因素包括:光照、溫度、溼度和二氧化碳。
1.光照
番茄對光照強度的要求較高。正常生長發育對光照強度的要求是30000 ~ 350001x。在秋冬時,光照較弱,應當儘量保持溫室屋面清潔乾淨,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照;遇到連陰天或雨雪天氣光照不足時,應採取補光燈進行補光。
2.溫度
番茄生長期間的溫度控制,白天室內以21 ~ 24℃為宜。超過27℃即需開通風窗通風或降溫,夜間以16℃為宜,根部可以鋪設地熱線,採用控溫儀將溫度控制在21℃左右,以保持根部溫度的穩定。
番茄的光合產物在傍晚之前大部分(約佔2/3)已經從葉子甲轉運出去,而夜間所運輸的主要是午後的光合產物,大約佔1/3。溫度直接影響光合產物的運輸速率,溫度上升,物質運輸速率加快,33°C到達頂點,超過33℃,開始下降。因此,通過控制溫度,可調節植物體內的物質運輸。夜間溫度過低,如小於8℃,光合產物仍留在葉子中,這對第二天光合作用將:護生不利影響;溫度過高,植株的呼吸作用增加,物質消耗增多。因此,應權衡夜間物質運輸、貯存和呼吸消耗的關係,夜間溫度管理可從日落後5小時維持相對較高溫度,以促進光合作用物質運輸,而後半夜應保持較低的溫度,以抑制呼吸作用。
3.溼度
夏天可維持空氣溼度60%~ 80%,冬季可以控制在50%~60%。一般採用地表面噴水、溼簾一-風機等簡易方法增溼;採用地面鋪地膜或通過適時的通風換氣來降低溼度。
八、病蟲害管理
番茄樹生長周期長,在設施環境內易受葉黴病、青枯病、白粉蝨、蟎等病蟲害的危害,應有針對性地做好病蟲預防與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