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老照片 看中國自行車變遷史!父母結婚時的大物件

2021-02-10 張北生活網

今天(2018年6月3日)

首個世界自行車日

日前,第72屆聯合國大會召開全體會議,決議將6月3日設定為世界自行車日

說到自行車,中國人再熟悉不過。作為曾經的「自行車王國」,我們有著獨特的自行車記憶。隨著時代的不同,自行車也在不斷地經歷著變化!

自行車傳入中國

18世紀末,法國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輛自行車,解鎖了人類出行新姿勢。

△一張gif看:自行車由模型誕生到今天形態的演變過程

十九世紀中後期,自行車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然而,傳入中國的自行車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並未受到中國人的青睞。一方面造價高昂,且受限於困難的騎行技術;另一方面當時中國的道路顛簸不平,難以操控。作為西方舶來品的自行車飽受冷落。

△清朝時期,北京的自行車

自行車被中國人接受

直到20世紀初,自行車成為宮廷貴族娛樂的工具,才算苦盡甘來。史料記載,中國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了感受自行車呼嘯而過的酸爽,不僅讓妃子、侍從跟著一起騎,還下令鋸掉宮門的門檻。

△清朝末代皇后婉容騎自行車(圖自視覺中國)

「為了騎自行車方便,我們祖先在幾百年間沒有感到不便的宮門門檻,叫人統統鋸掉。」

——溥儀《我的前半生》

民國初期,自行車在京城街頭已時有出現,但只有家境殷實的大戶人家以及少數留洋歸來的人家才有。自行車被視為一種奢侈品,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徵。

△北京街頭穿長袍騎自行車的人(圖自視覺中國)

當時的自行車車型已有男車和坤車之分。男車有橫梁,坤車是彎梁,為的是女士穿旗袍、裙子方便上下車。

△民國時期,騎坤車的女子(圖自網絡)

這段時期,京城還出現過「玩車一族」,就是把自行車捯飭得非常漂亮。有的在車把上裝上反光鏡,有的給車把配上顏色鮮豔且帶長穗兒的把套兒。有的給車安上雙響的鈴鐺,一按鈴鐺把兒,鈴聲清脆悅耳。

1911年,上海市郵政局從英國購入了100輛自行車,用於投遞郵件。這是自行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第一次投入到上海。自行車從此有了私用和公用之分,也標誌著自行車普及到大眾化的層面,上海街頭的自行車漸行漸多起來。

△1911年,上海郵政局購入100輛自行車用於投遞郵件

在民國期間,北京城的自行車數量不斷增加。

「到1948年,全市有自行車176970輛,成為北京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北京志·市政卷·道路交通管理志》

戰爭時期,物資匱乏、交通癱瘓,自行車又借輕便靈巧體積小的特點,肩負起了運輸物資傳遞情報護送傷員的重任,成為基層戰士的好幫手!

自行車成為「三轉一響」之首

所謂「三轉一響」,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家庭生活中的「奢侈品」,即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和收音機,而自行車居首位。由於當時實行計劃經濟,購買自行車必須憑票,特別是那些要結婚的年輕人,自行車成了結婚時必需的「三大件」之一,但要想買上一輛,可謂「一票難求」。

△70年代結婚時的"三大件"

人們談論起「飛鴿」、「永久」、「鳳凰」,不遜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談論「捷達」、「富康」、「桑塔納」。

△70年代「永久」自行車相當於如今的寶馬

自行車王國

上世紀80年代,北京的自行車以平均每年50多萬輛的速度增長。自行車逐漸成為中國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那時每日上下班時壯觀的自行車洪流,更是讓中國成為外國人眼中的「自行車王國」

△1984年,北京天安門前,自行車停放如車海

(圖自視覺中國)

△1984年,上海,光新路,自行車人潮

(圖自視覺中國)

△1986年,北京長安街復興門路口,機動車流與自行車流匯合(圖自視覺中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自行車的生產品牌也不再局限於老三樣(飛鴿、永久、鳳凰),各種樣式、型號的自行車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

△20世紀70年代,上海,各種自行車在市場上供應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是北京自行車保有量最多的時候,1995年全市有自行車831萬多輛,居全國各城市之首。

△20世紀90年代,北京東單上班的自行車人流

(圖自視覺中國)

1974年到1975年期間,時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的喬治·布希和夫人巴巴拉,經常騎著自行車穿行於北京的大街小巷,兩人騎車在天安門前的留影被傳於報紙雜誌上當作佳話。多年後,老布希夫婦訪華時,還收到兩輛「飛鴿」自行車的國禮。

△老布希和芭芭拉騎自行車在天安門前合影

汽車代替了單車

上世紀9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摩託車、小汽車出現在中國的馬路上,普通人擁有私家車的夢想開始逐漸照進現實,人力逐漸被發動機取代,「二輪」逐漸被「四輪」替代。隨著社會發展以及經濟水平的提高,依靠人力來提供動力的自行車,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常的出行需求,自行車也不再是「財富」的象徵,騎車出行比例逐年下降。中國開始由自行車大國向汽車大國轉型。

△90年代後,汽車增加,自行車使用率逐漸減少

騎車回歸娛樂功能

進入21世紀以後,自行車也不再是單純的實用型代步工具,而漸漸有了時尚、運動、休閒、健身等新定位,休閒型、公路型、山地越野型等各種類型各種功能的單車出現,但是騎車的人群也僅限於喜愛單車的「發燒友」小眾人群,那個曾經浩浩蕩蕩的「自行車王國」時代已經過去了……

這段歷史,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與自行車的碰撞,與中國的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反映著我國人民生活的巨大變遷。

△自行車已不再是簡單的代步工具

共享單車成為新時尚

近些年,隨著出行方式的豐富,汽車、公交車、地鐵應有盡有。然而,城市出行的最後一公裡的問題擺在了眼前。眼看老百姓和自行車漸行漸遠,陪伴了幾代國人,一路走來的自行車,協共享模式重返街道。

△2017年,人們騎共享單車出行(圖自視覺中國)

自行車,閱盡世間滄桑,歷經歲月洗禮,雖然沉浮多年,但依然精神抖擻。作為低碳環保節能減排的出行利器,也正因這一點,聯合國設立了每年的今天(6月3日)為「世界自行車日」,希望可以促進環境管理和身體健康。

它不是過時的交通方式,而將成為象徵著回歸自然和時代進步的「新寵」!

綜合自:人民網、中新網、澎湃新聞、視覺中國及網際網路

來源:央視新聞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快速一鍵發布張北廣告信息!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變遷老照片
    馬克.呂布用生命拍的幾十張中國社會變遷的照片。1957年,北京攝影師露天拍照。
  • 一組老照片:那年,我們結婚了 | 大國小家
    以致每當家具店夜間有進貨時,都會被晝夜望風的顧客盯個正著兒,經常是貨還沒卸完,店門前便排起了長隊。隨後人們還會自發地編號排序,每隔兩小時叫一次號,人離場號即作廢。這樣排上大半宿,直到早上9點家具店開門後蜂擁搶購,但終歸貨源太少,大多數人仍會徒勞而返。
  • 捐贈老物件,留下舊時光 記者帶您走進楊德勝的「個人博物館」,聽聽...
    半島全媒體記者 韓英子每一個老物件都是一段歷史的最好見證,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記錄著一段段難忘的歲月,傳承著那一份情懷和信仰。家住金家嶺街道康城社區的楊德勝,在青島收藏圈頗有名氣,人稱「青島秀才」。幾十年來,楊德勝將自己收藏的部分老物件,陸續捐贈給青島市各大檔案館和小學。
  • 山西男子收藏近千雙「三寸繡花鞋」 見證中國婦女千年纏足史
    崔莉霞 攝中新網太原8月23日電 題:山西男子收藏近千雙「三寸繡花鞋」見證中國婦女千年纏足史作者 楊傑英 楊潤德 崔莉霞「這些老物件,見證中國婦女千年纏足史。」23日下午,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的民間藏家趙士信告訴記者,那是一段不可忘卻的沉痛記憶。
  • 中國婚戀觀變遷史——從父母之命的素未謀面到自由戀愛的極端開放
    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愛情的本質甚少變化,看的都是個人的主觀感受。可是婚姻就不一樣了,人們擁有的選擇權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漸漸地放開了。問題是,社會資源是有限的,而資源匹配不可能總是嚴絲合縫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 楊冪珍貴照片流出,看了她的容貌變遷史,性感這個詞重新定義
    楊冪珍貴照片流出,看了她的容貌變遷史,性感這個詞重新定義!大家對於楊冪應該都有所耳聞,是中國大陸的電影演員,流行歌手和電影製片人。即使女演員本人出來並否認這一事實,也無法阻止對他人的懷疑。最近,在網上發現了一組罕見的楊冪老照片。她的一些個人照片是與同學和朋友們合影的。與大學同學合影的楊冪在人群中非常出色。當時,她的臉仍然被大家稱為"嫩牛臉"。
  • 兩千年中國女性地位變遷史
    當時,一個盲童聽說有清朝的大官來,特意到李鴻章跟前,與他握了握手,然後蹲下來,摸了摸李鴻章的腳,把李鴻章搞的莫名其妙。據這個盲童後來回憶,在當時俄國人的印象中,中國人都穿著裙袍,長著畸形小腳,這種奇特的形象,他早就盼著親自檢驗一下。這個盲童不知,在當時的中國,只有女性才被裹成畸形的小腳。
  • 老照片:80年代的江蘇蘇州,東風公園,老火車站,吳門橋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關於蘇州的老照片,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一組老照片來感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以及經濟的發展,同時希望能夠帶給你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圖為上世紀80年代的蘇州觀前街,在這條滿是樹的街道上兩旁停滿了自行車,在80年代的時候,自行車還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在當年隨處可以自行車的停放。圖為上世紀80年代的蘇州滄浪亭石牌坊,從圖倆看當年這裡水還是非常深的小朋友們都需要光著腳丫子才能通過這裡,據了解這個牌坊是清朝時期建立的,在牌坊上面還有「滄浪勝跡」四個字。
  • 「記憶交換」市集,用老物件留住大時代的小故事
    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多的人家從平房搬到樓房,很多老物件失去安身之處,因此不少人有了「寄存記憶」的需求。「以前手工做的立櫃進不去電梯,上不了樓房,不得不扔掉」「新家沒地方放,孩子們也不喜歡」「咱不用了,應讓它們在別人那裡發揮價值」……  66歲的太原市民師新欣在報紙上得知山西「時尚迴響」城市文化交流中心後,把自家以前牆上掛的大鏡子、結婚時同事送的工藝品、音箱等都捐了出去。甚至在他的牽線搭橋下,鄰居家扔掉的立櫃、平櫃也來到了這裡。
  • 快看!這些老物件在「講」舊時光
    藍色的布面老沙發上,有著多少人蹦蹦跳跳的童年;那件泛著黃色的腳踏縫紉機,感覺媽媽還坐在那裡「踏」出過年的新衣服;爸爸的二八自行車是兒時最舒服的坐騎……從徵集之初到現在,很多人走進去後會問徵集小組的志願者,「你這老物件,南宮舊貨市場很多啊,有什麼徵集的必要?」志願者們知道,這些舊物並不稀罕,珍貴的是它背後蘊含的故事。
  • 尋找老物件裡的舊時光,把回憶留在山東博物館——山東博物館邀您...
    過往的時光,承載著我們的悠悠往事,回首翻看一個個老物件,無言地記錄著歲月崢嶸;一張張老照片,凝聚著一代代人的美好回憶。(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各種代表性實物見證了山東社會的發展變遷。
  • 壯麗70周年|一張邛崍老照片背後的「全國第一」
    老照片,新故事。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中國這艘巨輪一路向前,在奮勇拼搏的時代浪潮中,邛崍人勇立潮頭,創造了許多不可磨滅的「歷史第一」。1980年,邛崍縣前進鄉率先成立了全國第一家農工商聯合企業,黑白照片定格下這一寶貴瞬間。讓我們跟著這些老照片,一起去看看歷史變遷中的邛崍故事。
  • 看哭!每一組都是深圳人的獨家記憶,你看你有幾分像從前?
  • 安妮公主真的漂亮嗎看完這組珍藏的老照片,你就明白了!
    看完這組珍藏的老照片,你就明白了安妮公主,全名安妮·伊莉莎白·愛麗絲·路易絲·勞倫斯,1950年8月15日出生於倫敦克拉倫斯宮,英國王室富裕的生活,高貴的身份,安妮公主介紹良好的教育,她亦在母親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與父親菲利普親王的期待下,出落得亭亭玉立,一顰一笑盡顯名媛範,現在一組老照片見證玄機。
  • 記憶市集:用老物件留住好時光
    捐贈者「寄存記憶」 「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陽的光輝,每一個小小的物件都能折射出歷史進步的勃勃生機。」山西省太原市公益項目「時尚迴響」的創辦人黃海波說。 這是一個跟「記憶」打交道的公益項目。
  • 這100張老照片,帶你走近不一樣的中國近現代史
    在斑駁的老照片中,我們了解真實的歷史:這裡有戰爭與和平,有美好與災難,有歡笑也有淚水。近日在越眾歷史影像館開幕的「時代的印跡——《老照片》二十周年紀念展」,就用100多張老照片,帶領我們走近不一樣的中國近現代史。晚清時代,剛剛開埠不久的上海南京路,前景是一所照相館,遠近的人都在恬然地面對著眼前的攝影機。
  • 文化泌陽:一組老照片引來一個曲折故事!20年前春節期間馬谷田山村拍攝的這些人物,現在生活如何呢?
    自馬谷田街上下班車,沿一條七八米寬的泥濘大路,往馬道方向步行而去。一路上,那山,那村,那田野,那小河,都被白皚皚的飛雪籠罩著,一派北國風光。我們三人不時地舉起相機,鏡頭對準鄉路上或步行,或乘手扶拖拉機、三輪車,或自行車走親戚的人們;以及遠山,小村、老屋、古樹……春節走親戚之一  (2001年春節期間拍攝於馬谷田——馬道路上)
  • 一組發黃的明星老照片:年輕時的舒淇,看起來還很嫩
    明星們的高顏值,一直被眾人羨慕著,他們真的是從小美到大嗎?看完這一組發黃的明星老照片,我相信你一定會佩服的五體投地,網友:我承認我羨慕了!參加選美的張曼玉,那個時候的像素,真的很糟糕,這張照片如今都能被保存著,相當不易,那時的張曼玉,看起來像個高中生。
  • 老照片|看看過去人們怎麼過春節(圖組)
    圖2:更早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沒有電視、電腦,沒有央視春晚,沒有網上直播,人們要看什麼春節晚會只能去現場。以前,各市,郊,縣文化宮每年都會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時間一到,人潮紛紛湧入會場,好不熱鬧!圖7:1961年春節,北京逛廠甸廟會,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大串糖葫蘆,現在這樣大的糖葫蘆你說賣多少錢合適?
  • 【韓國人看中國】韓國人眼中的臺灣初戀女神變遷史
    尤其韓國人眼中的臺灣女神變遷,從王祖賢到現在的宋芸樺,讓我們看一下韓國人眼中的臺灣女神吧!영화 '나의 소녀시대'를 계기로 최근 대만 영화를 향한 관객들의 관심이 깊어지고 있다. 중화권에서는 이 영화로 또 한 명의 '국민 첫사랑' 탄생을 맞이했다. 주인공 린전신 역을 맡은 신예 송운화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