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貧血,找脾俞穴——健脾和胃、利溼升清!

2021-01-18 百年養生

脾俞穴出自《靈樞》,是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中醫認為脾俞穴具有健脾和胃,利溼生清的功效。臨床當中脾俞穴多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病症,如胃潰瘍,胃炎,消化不良腸炎等。此外,脾俞穴對於貧血,慢性出血性病症,月經不調糖尿病,腎炎,蕁麻疹等病症,都有著十分顯著的療效。

脾俞穴在人體的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時取一線,過肚臍,繞腰腹一周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二腰椎往上摸三個椎體,在重啟機突下緣旁開量兩橫指處,即為此穴。

刺激脾俞穴可以採用按揉的方法,雙手握拳,繞於背後,用手的掌指關節用力的按揉兩側的脾俞穴,每次按揉3-5分鐘即可,力度可稍重,以穴位局部有明顯的酸脹感為度。刺激脾俞穴,還可以採用溫和灸的方法將艾條點燃,置於脾俞穴穴位上,距離皮膚2-3釐米,艾灸5分鐘即可。以穴位局部皮膚溫熱,但無灼痛感為度。

超實用配穴

脾俞穴+支溝穴,可用於治療腹脹便秘;脾俞穴+足三裡穴,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脾俞
    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嘔吐,噎膈,胃痛,胸脅脹痛,黃疸水腫,不欲飲食,食不生肌,痃癖積聚,洩瀉痢疾,痰瘧寒熱,四肢不收,虛勞,尿血,遺精,白濁,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脘腹脹痛,胸脅支滿,嘔吐噎膈,黃疸,洩瀉,鼓脹,痢疾,帶下,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貧血,腹脹,水腫,背痛,納呆,食不化,現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療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神經性嘔吐,肝脾大,
  • 提高胃動力,促進和加強胃腸消化,就找中脘穴
    面黃肌瘦問題,食欲不振問題,消化不良問題,便秘問題,腹脹腹痛腹瀉問題,體力不支精神不濟問題,神經衰弱問題,耳鳴目眩問題,疾病抵抗力低下問題,甚至女同胞的眼袋與黑眼圈問題等等,都是因了胃氣不足脾胃虛弱誘發的。人體的中脘穴就是主管脾胃的重要穴位。經常艾灸或者按摩中脘穴,能增強胃氣增強脾胃功能,提高身體免疫力,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 艾灸一穴清口臭,助消化
    我們人體有個穴位,用好它就能保護我們的腸胃,中脘——胃的「保護神」,是強健脾胃必不可少的穴位!胃的募穴,八會穴之腑會。中脘穴位於肚臍和胸劍聯合連接線的中點,(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中醫中常用於調理各種消化系統疾病,經常艾灸此穴位還能夠起到非常好的保健功效。
  • 每日一穴:厲兌穴
    本穴物質為內庭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 後,因本穴有地部通道與胃經體內經脈相通,因此體表經水從本穴的地部通道回流體內,經水的運行如從高處落入危險的深井一般,故名厲兌。(2)胃經井。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與胃經體內經脈相通,故為胃經井穴。(3)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的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地部的經水,其運行是從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
  • 醫生提醒:身體出現這6個症狀,胃或需要養護了,不妨自測一下
    醫生提醒:身體出現這6個症狀,說明胃或需要養護了,不妨自測一下1、臉色發白很多患有胃病的人都會出現胃炎、胃黏膜受損的現象,如果我們的胃長期處在受損狀態下,就會造成貧血、營養不良的現象,很多女性的貧血和腸胃受損都有直接的聯繫,女性朋友們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
  • 初伏按3穴位,健脾祛溼壯陽!
    中醫講「溼氣通於脾」,所以健脾祛溼是三伏養生的重點。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三個穴位,平時堅持按摩或艾灸,就能化溼、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1、豐隆穴功效:豐隆穴屬於胃經,又聯絡脾經,能調治脾和胃兩大臟腑,有很好的除溼祛痰的效果。
  • 常食2物堅持4按,健脾益氣,昇陽氣
    3、食慾減退看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提不起食慾,總感覺不到餓,並且吃啥都沒有胃口,飯量也變得較小,就算吃了一點,也總感覺消化不了,有一種消化不良的感覺。2、脾陽虛不能吃甲魚甲魚有涼血滋陰作用,屬於清補食品,滋膩之物,多食久食則有礙脾之運化功能,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對於脾胃虛弱的人,切勿經常食用,少吃一點無礙。
  • 參苓健脾胃顆粒怎麼樣細分析,脾胃不好的症狀有哪些?
    近來常有患者詢問脾胃不好的症狀有哪些,參苓健脾胃顆粒怎麼樣,是不是可以幫助老年人調理脾胃呢?脾胃不好的症狀有哪些呢?對老年人來說,脾胃不好的症狀有哪些?有些症狀算是比較典型的,脾胃不好的症狀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精神狀態、飲食胃口、大便情況、舌苔變化。
  • 【每日一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就按這三個穴位,太給力了!
    長此以往,任憑口腹之慾蔓延,一不小心就消化不良,腸胃不適,這個時候,家裡又沒有藥,怎麼辦?  不妨按摩具有健胃消食作用的養生穴位,既綠色又不花錢,何樂而不為呢?  足三裡穴  中醫認為,脾胃為人體後天之本,足三裡是治療脾胃疾病的要穴。
  • 老愛消化不良?不妨學會這5種方法,幫你提高「胃動力」
    經常性消化不良會很難受,因為三餐規律飲食,食物攝入之後被人體正常消化,裡面的營養物質可以及時提供,胃口也會保持良好,那些消化不良的人攝入食物之後可能會有腹痛、腹脹、不斷放屁等表現,甚至有排便的異常。因此,要通過合理的方式來提高胃動力,讓身體消化不良現象改善。
  • 玖倍康貼中脘穴的好處
    中脘穴: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第一要穴中脘穴取穴方法中脘穴的位置:中脘穴位於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當臍中上4寸)。即:從心口窩到肚臍眼四寸的地方(也就是心口窩到肚臍眼中央)「中脘穴」。「中」,指本穴相對於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為中也,中間也。「脘」,空腔也,這裡指的是胃部、胃腑。
  • 別忘了艾灸這四大要穴
    是不是胃缺少動力?可能是這個原因。但是中醫專家提醒我們:胃口不好、飲食不化也可能是脾的問題。中醫認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氣主降,使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氣主升,則食物之精華得以營養全身;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溼。這種納與化、升與降、潤與燥,相輔相成。脾胃不和,即是這種對立統一關係的失調。
  • 99%的人不知道人體背部的秘密 ————背部投影秘籍,人體12背俞穴
    不少觀眾們肯定會有這樣的疑問,「這真的管用嗎?」您可能不知道,「背部」確有人體五臟六腑的重要開關!背俞穴的定義:位於背腰部,為臟腑之氣輸注之處的特定穴,換句話說,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腰背部的俞穴,稱為背俞穴。背俞穴為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腧穴,也是振奮人體正氣之要穴。
  • 脾虛的人,6個表現較明顯,3個平民寶典,「低成本」也能健脾和胃
    古人描寫立秋,因為大部分地區天氣還是很熱,感慨找不到秋天的感覺。但是,如今生活的「不覺涼」,對於一些「秋行夏令」的人,就會不知不覺落下毛病了。有人拉肚子,有人咳嗽,有人發胖,有人渾身無力,這就是天氣轉換向我們身體發出的挑戰,而最先迎接挑戰的正是我們的脾。《素問·靈蘭秘典論》認為:「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 胃炎、胃潰瘍、胃下垂,胃俞穴都能解決——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胃俞穴出自《針灸甲乙經》,是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腧穴。中醫認為胃俞穴具有胃健脾、理中降逆的功效。臨床當中胃俞穴主要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的病症,如胃炎、胃潰瘍、胃下垂、肝炎、腸炎等。此外,胃俞穴對於糖尿病、失眠都有著不錯的治療效果。
  • 胃不好的人,臉上有這4個表現,一個不佔?恭喜你胃很健康
    2、面色發黃很多人胃不舒服的時候,就會出現沒有食慾或者吃點飯就脹氣的症狀,這是因為胃的運輸和消化功能在下降,不能很好的給身體運輸營養物質,所以導致人體營養不良,面色發黃。3、鼻頭泛紅鼻子發紅的人,除了有鼻腔部位的疾病之外,還可能與脾胃有熱症狀導致的,具體症狀表現為厭食、嘔吐和胃「燒心」。
  • 健脾瘦身緊膚食方--四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