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傳統養生和醫學方面的專家,一直在強調陽氣對於人體的作用。
俗話說"萬物生於陽,死於陰",陽氣可謂摸不著,猜不透,但是卻是人之根本,人體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那麼,"陽氣"究竟是什麼?
人生老病死,可以說是陽氣衰減的一個過程,所謂"人活一口氣",其實這個氣指的就是人體的陽氣。
人體的氣無處不在,充斥著全身各處,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中氣",而這5種氣均被統稱為陽氣。
為何陽氣弱生百病?
中醫講"腎乃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脾腎一虛,陽氣則弱,邪氣則盛。
此外,脾為中焦之土,攝入體內的水谷精微均需要脾的運化疏布。脾陽不足,就不能運化水谷,四肢百骸得不到滋養,則百病生。
脾陽虛的人,這5個表現跑不掉!尤其後3種
脾陽虛又叫脾陽不振,中陽不振,脾陽虛損,脾陽虛多是在脾氣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它的病機特點是脾虛兼寒,運化功能低下。
1、四肢不溫
常年手腳出現冰涼的感覺,尤其是到夏季也沒有改善,依舊冰涼。
正常來說,夏季應該是比較熱的,但是,脾陽虛的人夏季會過的比較舒服,而冬天會異常難熬,總是感覺身體跟個冰窟窿一樣。
2、四肢浮腫
小腿與腳踝部位浮腫比較明顯,尤其是晚上睡覺前,用大拇指一按一個坑,並且回彈的速度比較慢。
此外,走路是總感覺抬不起腳,渾身溼沉,乏力,很累。
3、食慾減退
看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提不起食慾,總感覺不到餓,並且吃啥都沒有胃口,飯量也變得較小,就算吃了一點,也總感覺消化不了,有一種消化不良的感覺。
4、舌淡胖嫩、睡覺流口水
舌苔慢慢的變厚,變黃,並且,舌邊會出現齒痕,看起來就是像是一個個小溝壑連接起來的"山脈"一樣,就是俗稱的「裙邊舌」。此外,睡覺流口水也是脾陽虛的一個重要特點!
5、大便溏稀
大便不成形,要麼幹的要命,要麼稀的流水。
正常的大便應該是潤潤的,形成呈橢圓形,並且排便速度較快。
而對於脾陽虛的人來說,排便速度不僅慢,好不容易排出來,大便也會粘在馬桶上,衝不下去,味道也異常難聞。
脾陽虛,飲食上如何調理?
1、山藥菟絲子粥
食材:山藥30克、菟絲子1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將菟絲子搗碎,煎水取汁,山藥研成細末與粳米共煮粥,粥熟後加入白糖。
食用:一次吃完,具有健脾補腎的功效。
2、羊肉羹
食材:煮熟的瘦羊肉80克。
做法:用刀背砍成泥狀,放置碗中,注入六十毫升羊肉湯,然後放少許鮮薑汁、蒜泥、料酒、味精、鹽、澱粉,拌勻後置籠上蒸四十五分鐘,熱食。
食用:湯肉具食,具有補氣強身的功效。
但是,對於脾陽虛的人來說,這3種肉不能碰:
1、脾陽虛不能吃鴨肉
鴨肉味甘性寒,滑中發冷氣,經常吃,容易滯氣,滑中,凡為脾弱,皆忌之……
因此,脾虛的人,尤其是脾陽不足者忌食鴨肉。
2、脾陽虛不能吃甲魚
甲魚有涼血滋陰作用,屬於清補食品,滋膩之物,多食久食則有礙脾之運化功能,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對於脾胃虛弱的人,切勿經常食用,少吃一點無礙。
3、脾陽虛不能吃田螺
田螺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作用。
也正是因為田螺這獨有的特性,而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應該少吃,否則就會導致體內寒氣劇增,損害脾臟。
脾陽虛的人,可以常按4個穴位,健脾益氣
1、按摩三陰交穴:用左手拇指按壓在三陰交穴(內踝尖上3寸,胚骨後緣處),左右旋按20次後,再換右手按壓。
2、按摩隱白穴: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隱白穴(足大趾甲根部內側),左右旋按20次後,再換右手按壓。
3、按摩足三裡穴:兩手拇指按壓足三裡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左右旋轉按壓30次。
4、按摩陰陵泉穴:雙手扶於雙膝,用拇指按壓陰陵泉穴(脛骨內鍘下緣)旋轉揉20次。
脾氣一虛,陽氣便衰,通過健脾來補陽益氣,是健康長壽的基礎
生活中,除了少吃上面介紹的3種傷脾陽食物,多按4個外,推薦可以喝健脾溫陽、補中益氣的姜苓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組成:山藥,生薏苡仁,茯苓,赤小豆,乾薑,桔梗,大棗,白扁豆,羅漢果,炮製後打粉,代茶飲。
其中:
1、乾薑溫中,溫暖脾陽,固護脾胃,防止諸材寒涼損傷脾胃。
2、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溼,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溼氣,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為補肺脾,治氣虛、化痰溼之佐藥。
3、桔梗升氣,可以使清陽上升,在補氣的基礎上加上桔梗可以提高療效。
4、赤小豆其中含有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腸道蠕動,起到潤腸通便作用,加上赤小豆消腫的功效,常吃可以去除脾虛導致的溼重。
5、大棗健脾和中,調和諸藥,使脾氣健運。
6、山藥氣,補中益氣,除寒熱邪氣;
7、生薏苡仁消水腫,祛風溼,清熱利溼;羅漢果清熱涼血,生津止渴,潤肺化痰。
這些食材之間相互搭檔,主次分明,實現了健脾與溫陽並用、以補而健脾祛溼,非常適合陽氣弱,脾虛溼重的朋友。
我自己反覆驗證過,,堅持1-2個月,脾胃強壯,陽氣上升,神清氣爽!同品質,全網最低,大促:買二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