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壇」
濟寧市散文學會全國徵文活動
唯一官方發布平臺
「附院杯·人間自有真情在」徵文選登( 96)
我的母親
作者 黃玉姐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時光易逝,愛經不起拖延,別讓他們等太久。
那天下午,太陽快要向西邊傾斜過去了,我突然無來由地想念起母親,便不顧一切地騎著單車穿過熱鬧的街市,來到山清水秀風景美麗的鄉村老家。當我急匆匆地推開院門,像小時候那樣高聲地喊著「姆媽」時,院子裡卻靜悄悄的,幾隻停在樹枝上的麻雀被我這一聲叫喚,嚇得撲稜起翅膀,在慌亂中鳴叫著向天空飛去。
我在院子裡沒有找到母親,又急不可耐地拉開那扇通往屋後菜園的小門,我看見母親正佝僂著身子在對面菜地的韭菜畦裡拔草,那孤單寂寞的身影被落日的餘暉拉得長長的,一種難受和愧疚使我的心底泛起一種酸楚。
我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回家看她了。母親猛然見我悄沒聲息地站在她身後,大吃一驚,接著立刻張開豁牙漏氣的嘴開心地笑了。我站在母親的身邊,發覺母親已經老了,老到了皺紋密布的面容裡,只剩下了滄桑與慈愛。
每次回家和母親短暫的相聚,她那滿臉的笑容和眉眼間的慈祥,都使我心生溫暖,好像已過不惑之年的我又成了被母親寵愛的孩子了。是的,只要母親健在,無論多大年紀,在母親面前都永遠是孩子。
母親今年八十歲,依然一頭烏髮,但是身體已經日漸衰落不如從前。父親離世快滿二十年,母親一直和大哥全家住在一起,後來大哥和孩子們都在合肥買房落戶,她不習慣住在城裡,也不願意打擾他們的生活,老家便只剩下母親了,但是每年的春節母親都是和大哥的全家一起愉快地度過。母親從沒說過讓我們去幫她洗被曬衣之類的事情,她生活自理,一個人種點菜園。平時能和母親說上幾句話,能跟她嘮嘮家常的,也只是村裡和她一樣孤單寂寞的獨居老人。
母親的一生平平淡淡,她做了一輩子的家庭婦女,自早到晚圍著鍋臺轉,從來沒有離開過家門。默默無聞的母親,沒有做過驚天動地感人肺腑的大事;也沒有使她的兒女成為學業有成風光體面的名人;更沒有能力讓子女過上有財有勢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母親的一生完成最大的事業,是在家徒四壁的窮困潦倒下,憑藉她的隱忍、堅強和勤儉,把她的五個兒女健健康康的養大成人,並讓他們平平安安的成家落戶。我很少聽見母親談論養育兒女的辛苦,她一定以為這種辛苦是人生的天經地義,不值得稱道也不需要抱怨。
母親年輕時經常穿著深藍色斜襟衣服,顏色一直沒有變過,小時候的我曾經一度以為天下所有的母親只穿這一種藍顏色的衣服。母親的頭髮是烏亮的,在齊耳短髮的一側,她用一根黑色的發卡牢牢地夾住頭髮,這種髮型直到她老了,手臂酸痛無法抬舉梳頭時,大姐才幫她剪成老人碎短髮,好方便她梳洗。以前家裡非常的貧窮,吃不飽肚子是常有的事情,更別說吃肉了。母親看著我們一個個餓得面色飢黃骨瘦如柴的樣子,心裡又難過又著急,可是又想不出什麼法子。
有一次,家裡的一隻老貓死了,母親捨不得扔,便瞞著父親把那隻老貓的皮剝掉,清洗乾淨,然後炒了一鍋香噴噴的貓肉。我們兄妹五個圍著鍋臺,每人手上拿著一雙筷子,從大鐵鍋裡夾起貓肉狼吞虎咽地吃起來,母親站在旁邊,看著我們終於飽餐了一頓,全都吃得津津有味,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等我們囫圇吞棗般地吃完貓肉,母親關照我們說:吃貓肉的事情千萬不能對外說出去,因為貓是靈性動物,我們是不可以吃它的。於是,偷吃貓肉就一直成了母親和我們兄妹五個共同的秘密。
常聽老一輩說,這世上的孩子只有兩種,一種是來討債的,一種是來還債的,我想我一定就是那個討債的鬼投胎來讓苦命的母親受難的吧。大姐比我大十一歲,她已經能記住很多小時候的事情了。她說母親生我時,因為大出血暈了過去,半天沒醒過來,幫母親接生的奶奶以為她快不行了,便急著讓大姐不停地叫喊母親,母親終於在大姐的哭喊中睜開眼睛活了過來。但母親因為月子裡受了風寒,全身又麻又痛不能下床,大姐就按照父親的吩咐上山挖草藥,每天熬水給母親喝,而我也是喝著大姐餵的紅糖水才倖存了下來。可是,那時候的大姐也才僅僅十一歲啊!給母親帶來不幸的我長大後,卻做了很多讓母親傷心不快的事情,現在看著已是遲暮之年的母親,我在心裡對辛苦操勞了一輩子的她是多麼的歉疚啊!
在四季的輪迴中,我唯獨對雨雪紛飛的冬天是鍾愛的。對雨,對雪,我永遠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深夜,一旦外面響起雨點的敲擊聲,我就有一種莫名的幸福感。對冬季雨雪的崇拜和眷戀,或許是在記憶的深處與母親有關吧。記得小時候,每到冬天的夜晚,窗外的寒風拍打著門窗,母親就會坐在桌前的板凳上,點亮那盞帶罩的煤油燈,然後拿出白布摺疊成很多層,又被漿糊粘合過的布底,湊到燈前頭也不抬專注地納鞋底,給家人做起了布鞋。窗外北風呼嘯,屋內暖意融融。我坐在母親身旁,不說話,只靜靜地看著母親一針一線納著鞋底,有時候我發現母親在鞋底的中心還納上了一朵梅花。母親不識字,她不會在燈下納鞋底時對我講關於「從前」的故事;也不會循循善誘對我說一些做人的道理,但是煤油燈前的母親臉上流露出的安詳與溫和,卻在那個寒冷的冬夜,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溫馨和舒適,也使我永遠對雨雪的冬夜產生了深深的戀情。
冬天的早晨,屋外下了一層厚厚的積雪,母親在我上學之前,己經早早地起床,她在裝衣服的箱子底下翻出她親手縫製的棉褲和棉襖,給我穿在身上,再微笑著幫我整順裡面被捲起的襯衣,母親把我穿得暖暖的,然後目送著我踩著「咯吱"作響的積雪去上學。直到現在,我還是那麼深愛著冬天,因為冬天裡有母親的慈祥和仁愛珍藏在心底,撫慰著我的心靈,溫暖著我的記憶。
被母親養大,卻不曾想過去理解她的不易。有一次回家,村子裡在一個星期的時間內過世了兩位古稀老人。這觸動了母親,她預感到這可能就是她隨時到來的明天。那天的傍晚,我第一次陪著母親坐在黃昏的屋簷下,聽母親談起她的往事,談起她不曾提過的從前。
母親說,她年輕時家裡條件很好,很少做過重活,嫁給父親後,才發現那個新家很窮,除了三間破草房子是自己的,裡面什麼都沒有!結婚時的桌子椅子全都是父親從鄰居家借來的,還給人家後,家裡就剩下一張床,一口鍋灶。草屋透風漏雨,下雨天,床上的棉被就被屋頂上的雨水給淋溼了,但家裡卻連遮雨的膠布都找不到半片。母親回憶那不堪的往事時,沉重地嘆著氣說:那時候的日子好苦喲,苦得讓人傷心哦!說起那個遙遠的從前,母親的眼眶竟然淚溼了。第一次,在那個黃昏,我的心為母親而疼,也第一次懂得了母親一生的艱辛和不易。
母親一生過的都是苦日子。與父親成家後,家裡家外很多的事情都是母親獨自摸索學著去做,父親為了掙點買油買鹽的錢,常年在外幫人打臨工,做的都是力氣活,因為長期出汗受寒,忽冷忽熱,父親三十幾歲就落下了氣管炎的病根,這種病只要一乾重活,胸口就會發悶,氣便喘不上來。母親說,那時家裡因為太窮,孩子又是一個接一個的出生,家裡的夥食很差,炒菜只放鹽沒有油,而父親的病需要在飲食上多放豬油才會減輕,但在那個貧苦的年代,一年到頭都聞不到半點的肉腥,哪來的豬油改善父親的夥食呢?父親四十幾歲時,因為常年累月忙於生計,由氣管炎轉變成肺結核,大病了一場。母親說,父親四十幾歲就在閻王爺那兒報了名,閻王爺見我們娘兒幾個孤兒寡母的很是可憐,讓父親在陰曹地府走了一圈又放回來了。
母親在最困難的日子裡,學會了很多生存的本領。她用廢棄的稻草給父親編織結實耐磨的草鞋;用穿破的舊衣給我們縫製暖和舒適的布鞋;母親用自己種出來的棉花,讓全家在滴水成冰的寒冬穿上了厚實溫暖的棉衣。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家裡除了不可缺失的油鹽,從來沒有見過醬油味精醋之類的調味品。但母親跟著別人學會了製作味道香濃的麥醬;口感鮮美的豆腐乳;還有家裡永遠也吃不完的各種各樣的醃菜。母親在村莊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她待人友善,遇事忍讓,從來不與人發生過口角。在貧窮的生活面前,母親用她的勤勞使我們的三餐吃得有滋有味,用她的堅強讓我們的人生活得不卑不亢。
我的母親不夠完美,更談不上偉大,她在人世間活得平凡普通,甚至有點渺小卑微。但是母親用她的勤勞淳樸、善良本分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子女們的一生,促使她的子女成為象她一樣的有著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的品質。
母親已經老了,她身體佝僂步履蹣跚,對子女的瑣事已是無力過問。我多麼希望母親的餘生不再有病疼,也不再有波折;我是多麼地祈願她能被餘下不多的時光溫柔以待,能安詳而從容地享受歲月的寧靜與美好。
作者簡介
黃玉姐,安徽樅陽人,熱愛文學,喜歡閱讀,喜歡用文字充實自己的生活,有文章發表於《樅川之聲》和《六尺巷文化》平臺。本次徵文大賽由濟寧市散文學會主辦。所有徵文經編輯部初審,擇優發表在濟寧市散文學會微信公眾號「齊魯文壇」,齊魯文壇開設專欄發表徵文。請同時關注該微信公眾號,有關徵文事宜將刊登在齊魯文壇。 為方便平臺推送,請把個人簡介和照片以附件的形式發送。徵文結束後,濟寧市散文學會成立大賽徵文評委會,聘請有關專家對所有參賽作品隱去作者姓名逐篇評分,並設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進行獎勵,頒發獎金、證書。四月中旬召開頒獎大會,頒發精美證書和獎金。其中一等獎2名,獎金各1000元;二等獎4名,獎金各800元;三等獎6名,獎金各500元;優秀獎10名,獎金各300元。即日起,齊魯文壇公眾號擇優刊登優秀徵文,敬請關注。
主辦單位:濟寧市散文學會
協辦單位: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
始建於1951年的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是魯西南地區領先、全國有較大影響的知名品牌醫院。「一切為了大眾健康」是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對患者永遠的承諾,醫院以精湛的醫療技術、優質高效的服務、規範合理的收費為患者提供滿意、放心的服務,無愧於「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的光榮稱號。
齊魯文壇編委會
文學顧問:
李木生 孫繼泉
編 審:
陳紅 張勇
文字審核:
張呈明
主 編:
唯美
編輯部(一)
副 主 編:
曹秋芳 劉素萍
文編
路志豔
編輯部(二)
副主編
宋磊 賈向華
文編
蔡景玲
(特邀高級語文教師)
宣傳評論組:
汪玲
投稿微信:
jnswxh2017
mlrsxd
投稿郵箱:
m13012655656@163.com
本期編輯:
劉素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