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達成大一統,北魏孝文帝強推漢化,竟然連兒子都殺?

2021-02-13 魚羊密史

文:漢唐歸來

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北魏孝文帝率步騎百餘萬從平城出發徵伐南齊,九月抵達洛陽。時值深秋,陰雨連綿,道路難行,將士疲敝。隨行的鮮卑貴族們扛不住了,以這樣的狀態去拼命就是送死啊。於是紛紛跪在孝文帝馬前,抱住馬腿苦苦哀求孝文帝停止南下。

孝文帝此次南徵本就是掛羊頭賣狗肉,真正目的是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改革。見時機成熟,孝文帝就做個順水人情,略有沉思的說道百萬大軍南下,豈能無功而返。這樣吧,南徵就先暫停,我們也不返回,就把都城遷到洛陽。鮮卑貴族雖然不情願,但好歹比送死強,遂定遷都大計。

北魏都城平城就是今天的大同,現在是遍地煤老闆,而在當時則是鮮卑貴族雲集之地。孝文帝時,自道武帝遷都平城已一百多年,鮮卑貴族在此地已經根深蒂固。平城本就胡漢雜居之地,漢族文化底蘊淺薄,大量鮮卑貴族的到來又使平城徹底的鮮卑化。在平城推行全盤漢化,那就是在沙子上遊泳,在沼澤裡跑馬,阻力重重,搞不好就深陷動亂泥潭。此外,北魏已經統一北方,平城地處偏遠,不利於控制中原腹地,且環境惡劣,北方柔然也時刻威脅著平城的安全。更為重要的是,孝文帝在推行漢化之前自己已經漢化,儒家大一統的思想已經深深紮根在孝文帝心中。他不會甘心偏居北方,做一個草原大單于式的部落首領。一統天下,成就秦皇漢武一樣的功績才是孝文帝的雄心所向。

遷都洛陽後,孝文帝全面推進漢化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孝文帝規定士民不得再穿胡服,一律穿漢服。太和十九年(495年)六月,孝文帝下令禁說胡語,一律說漢語。並正式發布詔令:「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當月,孝文帝又發布詔令,規定遷到洛陽的鮮卑人,死後要葬在河南,不得還葬平城。於是,從代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全都成為河南郡洛陽縣人。孝文帝又依據古代《周禮》中的制度,下詔去長尺,廢大鬥,改重秤,頒行全國。

太和十九年(495年)八月,洛陽金墉宮建成,詔令在洛陽城內設立國子學、太學、四門小學。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詔:「自代郡遷到洛陽的諸功臣舊族,姓或重複,都要更改。」於是,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改拔拔氏為長孫氏、達奚氏為奚氏、乙奚氏為叔孫氏、丘穆陵氏為穆氏、步六孤氏為陸氏、賀賴氏為賀氏、獨孤氏為劉氏、賀樓氏為樓氏、勿忸于氏為于氏、尉遲氏為尉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為使鮮、漢兩族進一步融合,孝文帝還大力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

孝文帝的漢化改革觸動了鮮卑貴族利益,遭到重重阻力。太子元恂強烈抵制漢化,陰謀出奔平城,被孝文帝仗責,廢為庶人,囚禁於河陽無鼻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四月,孝文帝巡幸長安,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告發元恂又與左右謀反。孝文帝得報,急派鹹陽王禧與中書侍郎邢巒率人帶著毒酒趕赴河陽,逼令元恂自盡,時年十五歲。

在孝文帝漢化改革一千兩百多年後,俄國彼得大帝在西化改革過程也遭到了皇太子阿列克謝的強烈反對,最終也選擇了殺子以推進改革。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使俄羅斯擺脫了落後,成為世界強國,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又是為了什麼,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漢化。

漢化並不是一味的把胡人變成漢人,漢化的實質是互補性的融合,胡人改遊牧為農耕是漢化,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也是漢化,原來中原人是跪坐在地上,後來從胡人那裡學來了板凳椅子也是漢化。之所以叫漢化,是因為中原漢人所處的文明階段高於胡人,漢人文化在融合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漢化的本質是融合,漢化的目的是維持社會穩定發展,強國富民。說白了,漢化是一種通過文化融合達到政治穩定的一種手段,政治穩定才是漢化的根本動力。換句話說如果胡化能夠更好的維持社會穩定,那麼胡人統治者一定不會捨近求遠的搞漢化。事實上五胡亂華的初期胡人採取的就是胡化政策——胡漢分治。棄中原的州郡體制,將國民劃分為十萬落,用胡人擅長的部落制統治國家,任命胡人為部落管理者,壓迫漢人。但實行此法的前趙、後趙都極其短命。冉閔崛起後更是帶著被壓迫的漢人殺得胡人膽戰心驚,胡漢分治起源於野蠻,終結於血腥!

胡人是草原文明,本身就很不穩定,草原上隨便來一場乾旱或大雪,都足以使胡人人口銳減,為了生存,劫掠就成了首選。但是如果劫掠對象都被餓死、凍死完了,再強大的部落也只能等死。而中原的漢人則年年有餘,雖然有天災人禍,但農耕文明比草原文明富足的多。所以中原漢人就成了胡人眼中永不衰竭的財源。中原強大時他們乖乖內附乞食,中原混亂時,他們則趁機劫掠。可因為過多的劫掠,在草原上同樣的問題出現了,搶光了還能搶什麼?奴役漢人為自己種田織布呢?漢人有那麼多人,胡人才那麼點人,漢人會甘於做奴隸嗎?冉閔誅胡就是最直接的回答,一道誅胡令就把五胡之一的羯族殺成瀕危人種!

當時擺在進入中原胡人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回草原挨凍受餓,要麼學習漢人農耕,自給自足。於是在經濟層面上的漢化就展開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胡人由遊牧轉向農耕以後,政治文化上漢化也勢在必行。此外,胡人在草原上野蠻劫掠鬥爭,信奉強者為王,為了統治大權大開殺戒,因此中原王朝面對北方胡人時除了派兵討伐,挑撥內鬥也成了打擊胡人的主要手段。胡人入主中原以後,在權力的誘惑下,必然想像中原王朝那樣完成中央集權,並用儒學來束縛規範群臣,以使子孫長治久安。搞明白這些以後,我們就很容易了解為什麼孝文帝非要漢化了。

作者:漢唐歸來,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北魏時期的孝文帝,有著什麼樣的功績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樣一個人少數民族當中的英明主君——北魏孝文帝。相信提起北魏這個時代,大多數人都不怎麼了解。畢竟北魏這個時期在我國歷史上的知名度可不是一般的低。很多人只知道曹操建立的魏國,但是卻不知道北魏這個時代。所以我們今天就要來講一下這個知名度不是很高的時代北魏,看看其中的英明帝王孝文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馮太后與她一手培養長大的孝文帝,拉開北魏改革大幕
    文成帝死後,她實際掌握政權達20年,對北魏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有很大影響。 01、馮太后廢帝 天安二年(467),文成帝拓跋濬長子、獻文帝拓跋弘,生子拓跋宏(467-499),即後來的孝文帝。兩年後立為太子。 北魏制度,子被立為太子,生母即賜死。所以,這一年孝文帝生母即依舊制賜死。
  • 著名的北魏孝文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當初的所作所為不被人們所肯定,甚至有很多人都覺得他是在毀滅這個民族。可是從現在看來,這個人的功績不是一般的大,絕對是功蓋千秋。這個人就是北魏的皇帝孝文帝,而且他也是北魏歷史上風評最好的一任皇帝。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這位著名的北魏皇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會被這麼多人所崇敬。這崇敬的背後真的是他做了什麼另人折服的事情嗎?首先,北魏這個國家當中,大多數是鮮卑人。
  • 治貪腐最狠的人——北魏孝文帝頒布新法:官員收受一匹布帛處死刑
    孝文帝即位之初,太上皇拓跋弘還總攬著朝政,仍舊使用舊制,目睹官吏的貪腐,舊制的崩塌,太上皇老氣橫秋,頑固守舊,此刻,孝文帝卻力不從心,不過這期間他孕育了一項前所未有的改革計劃!只待時機成熟,就付諸實施。孝文帝親政後,第一件事就是改革北魏政治制度。
  • 江左典制之北輸——北魏孝文帝對南朝文化十分崇敬,引進文物典制
    隨著北魏漢化的不斷發展, 他們自然要採用漢族傳統的方式來統治中原地區的漢人, 而模仿南朝則是一條捷徑。孝文帝漢化前, 北魏前一輪較大規模學習江左典制的運動, 發生在魏太武帝拓跋燾時。燾對江南文化懷有欽羨之情, 據《魏書·毛修之傳》, 修之為南朝俘將, 「能為南人飲食, 手自煎調, 多所適意」, 燾喜其飲食, 以修之為太官令。
  • 北魏馮太后輔佐孝文帝,還給找來兩個賢臣,忠臣
    而馮太后就是其中一個,相傳她殺了自己兒子,就是因為他的兒子殺了她的情人。,鴆殺了這位年輕的皇帝。馮太后與孝文帝親自臨喪,哀慟不已。其後王睿女兒出嫁,魏朝以公主之儀嫁之,當時的人看見那麼大的排場都以為是太后、天子出嫁自家女兒。第二個是李衝,他更厲害。
  • 孝文帝到洛陽,不是來炒房
    北魏是子貴母死,皇子當了太子,母親就處死,防止外戚幹政。歷史就是如此彪悍。總之,孝文帝是由太后撫養長大。馮太后死後,孝文帝表示很痛苦。此時孝文帝24歲,他要掌管一個中國北方的龐大帝國。馮太后當權三十年,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作為以鮮卑為主體的北魏,這些改革,都指向一個方向——漢化。太和元年,改定律令,修飭法律。
  • 混亂的朝代,優秀的改革者,奇才北魏孝文帝
    在此期間多個政權建立,如果聚焦於其中政權的優秀統治者,北魏孝文帝必定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人物。同歷史上很多優秀的帝王一樣,他所處的時代並非盛世,相反,當時的北魏已經處在了極端危險的局面上,那麼孝文帝拓跋宏是怎樣治理國家的呢?
  • 祖孫兩代人改革,遷都漢化、學習中原,北魏鮮卑的強大之路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興起於呼倫貝爾草原上的鮮卑族,從茫茫原野走來,在平城大同和中原洛陽,開啟北魏一朝的輝煌旅程。這其中,馮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為北魏的強大注入新的活力。二佛並坐,祖母馮太后的大智慧如果你去過雲岡石窟,一定會對「二佛並坐」有特殊的印象。圓龕之內,二佛慈祥並坐,這在我國的其他石窟中並不多見,一切都與當時的朝政有關。
  • 孝文帝的漢化轉變
    北魏孝文帝在我國歷史上所進行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就是進行漢化的改革措施,經過實踐的證明,孝文帝的漢化政策也發揮出來了很多積極的作用。但是孝文帝在進行漢化的過程中,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他本人對於漢化的態度也是經歷了三個階段。被動地順從階段。
  • 北魏獻文帝為何要把皇位傳給五歲的兒子,原來竟是為了真正當皇帝
    還有的太上皇,是因為自己厭倦權力鬥爭,甚至感覺到國家有危難,自己不想擔這個亡國之君的名義,所以把位子讓給了兒子。然而有一位太上皇很有意思,他退位不是為了讓權,而是為了抓權,這位太上皇就是北魏的獻文帝。可是我又不能回絕太后的意見,那樣的話呢我就不孝了,在中國古代孝是很重要的,那麼怎麼辦,怎麼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
  • 和武則天最相似的女人,北魏胡太后為了權力毒死親生兒子孝明帝
    當時後宮裡皇后和皇子相繼暴卒,據傳都為皇帝的舅舅高肇和高夫人(高后)所害。不久高夫人(舅舅高偃之女)當上了皇后,高后性格兇橫妒忌,後宮氣氛緊張。當時殘酷的「立子殺母」制度還沒廢除,很多嬪妃都不願懷孕,即便懷孕了也祈禱生諸王公主,不願生下的兒子被封為太子。宣武帝面臨著絕嗣的困境。
  • 錦繡未央劇中女主原型千古一後北魏馮太后,為什麼她是千古一後
    文成帝死後,馮太后只有24歲,由於繼位的獻文帝年齡小,馮太后就臨朝稱制了近兩年。後來還政於兒子。但必竟獻文帝不是親生的,後來獻文帝開始收拾馮太后身邊的人。當時馮太后只是隱忍不發,專心教導獻文帝的兒子拓跋宏。在很多人眼裡,認為馮太后弄不好還會被兒子收拾掉。但若是這樣看馮太后,就太小瞧她了。
  • 北魏馮太后的兩次垂簾聽政奠定了北魏強大的根基
    北魏文成帝之妻馮皇后(約公元439~490)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位值得大書一筆的卓越政治家,一個極富個性的女人。雖然熟悉古代史者都知道北魏有一位姓馮的「文明太后」,但她所經歷的複雜政治鬥爭和豐富的情感生活,除專門研究北朝史學者外,幾乎不為人知。
  • 北魏馮太后:為了情人害死兒子,為了江山培養孫子,真是個奇女子
    那些覬覦皇位的人,為了達到目的,總是不擇手段。而能參與到這種政治漩渦裡的人,基本上都是朝廷的重臣或者皇子皇孫們。換言之,這些爭權奪位的人,一般都是男人,畢竟古代重男輕女,爭權奪利這種事,一般都是男人衝在前面。不過也有例外,我國歷史上也存在著一些女子當政的情況。她們在皇權爭奪戰中脫穎而出,無論是謀略還是膽識,都絲毫不輸那些男人們。
  • 六鎮風雲:北魏射鵰群雄恩仇錄
    太武帝拓跋燾的愛將、文明太后馮氏的重臣源賀以及挫敗梁武帝天監北伐的名將中山王元英都曾擔任六鎮鎮將,北魏末年叱吒風雲的賀拔家族和宇文家族都是六鎮軍主世家。據學者考證,《木蘭辭》裡面的主人公花木蘭所處的時代「天子」「可汗」互指很可能是孝文帝漢化改革前的北魏王朝。
  • 【看歷史】李未央的真實原型:北魏馮太后
    獻文帝死,政局又動蕩起來。不僅如此,獻文時所整治的貪汙犯罪在其死後再次屢起,也使北魏統治面臨潛在的威脅。為了北魏的長治久安,也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臨朝聽政。馮太后恩威兼施,充分施展了她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才幹。她是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實際主持者,並對孝文帝改革產生重要影響。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即世祖拓跋燾)的孫子,拓跋晃長子,北魏孝文帝的祖父。為了逃避和自保,平日對黃老之學和佛經義理研習頗深的拓跋弘一時間看破紅塵,心灰意懶,被迫決定主動禪位。皇興五年(471年)八月,18歲的拓跋弘把皇位傳給兒子拓跋宏,自為太上皇,馮太后再次臨朝聽政。為了把幼小的拓跋宏培養成對甘心受其擺布的傀儡皇帝,馮太后多次通過殘酷手段消磨和改造他。有一次,馮太后竟然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把拓跋宏一個人關在一間黑矮的小房子裡,三天三夜不讓他吃喝。
  • 軍事 | 六鎮風雲:北魏陰山下的射鵰群雄恩仇錄
    太武帝拓跋燾的愛將、文明太后馮氏的重臣源賀以及挫敗梁武帝天監北伐的名將中山王元英都曾擔任六鎮鎮將,北魏末年叱吒風雲的賀拔家族和宇文家族都是六鎮軍主世家。據學者考證,《木蘭辭》裡面的主人公花木蘭所處的時代「天子」「可汗」互指很可能是孝文帝漢化改革前的北魏王朝。
  • 《洛陽伽藍記》是北魏散文家楊炫之的曠世傑作,你讀過嗎?
    作者楊銜之在重遊北魏舊都洛陽之後,追憶洛陽城往日的繁華景象,借記敘佛寺建築的興廢,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歷史、社會變革和風俗人情。全書共五卷,分別按洛陽的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幾個方位區域,記述佛寺七十餘處。可以說,每一處寺廟背後都有一段傳奇故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